解剖学脑被膜、脑血管、脑脊液.ppt
第二十章 中 枢 神 经 系 统 第十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 及脑脊液循环 一、脑和脊髓的被膜:外包三层被膜。由外向内 硬膜、蛛网膜、软膜三层。支持、保护、营养。脑 脑膜;脊髓 脊膜。(一)脊髓的被膜:上附 枕骨大孔。1、硬脊膜:厚而坚韧的F膜 下附 第二骶椎。,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骨膜 之间,(略呈负压)潜在的狭窄腔隙,内含松CT 脂肪、L管、V丛、脊N根。硬膜外麻醉 将药物注入此隙。颅内V 海绵窦 颈部 椎V椎骨V 胸部 奇V脊髓V 椎内V丛 椎间V 腰部 腰V 上下腔V间 腹盆腔感染、肿瘤、不经肺 交 通 之一:循环直接扩散或转移入脑。,2、脊髓蛛网膜:紧贴硬脊膜内一层半透明 薄膜,硬膜与软膜之间。与脑蛛网膜相连。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脊膜 之间,隙内活体充满脑积液。两层间有 CT小粱。终 池:蛛网膜下隙扩大部分。自脊髓下端 L1 至第二骶椎 水平扩大。临 床:L34或L45腰穿、腰麻注入药物。,3、软脊膜:一层薄而富有血管的CT膜。紧贴脑脊最表面、血管丰富滋脑脊;并随脑脊沟裂陷、齿状韧带位两侧。齿状Lig 软脊膜在脊髓两侧脊N前后根 之间形成。透明薄膜无血管、贴在硬膜之内面;小结:软蛛膜间腔隙宽、活体充满脑积液;脊髓下端腰一二、下腔扩大称终池;内有马尾终丝脑积液、腰穿腰麻在34。,(二)脑的被膜:分三层 硬、蛛、软。1、硬脑膜:厚而坚韧,由颅骨骨内膜 和硬膜结合而成(N 血管 内层折叠形成皱襞伸入脑内。1)硬脑膜的形成物:特殊结构。大脑镰:呈镰刀状伸入大脑半球之间的 大脑纵裂内。小脑幕:呈新月形、伸入大小脑之间。幕切迹:小脑幕前沿游离呈凹形切迹。,小脑镰:自小脑幕下面正中伸入两 小脑半球之间。鞍 隔:蝶鞍上方,张于鞍背与鞍结 节间的封闭垂体窝 脑垂体。2)硬脑膜V窦:由分开的两层硬脑膜衬以 内皮C构成,窦 壁无平滑 肌,不能收缩,损伤时难以 止血 颅内血肿。,上矢状窦:大脑镰上缘内 前 盲孔。后 窦汇。下矢状窦:大脑镰下缘内,开口 直窦。直 窦:小脑幕与大脑镰相接处。横 窦:横窦沟内。乙 状 窦:乙状沟处。海 绵 窦:位于蝶鞍两侧,为硬脑膜两层 眼V 间不规则腔隙、形似海绵。面V 左右两侧海绵窦 借横支相连。,应用解剖学要点:(1)颈内A(虹吸部)、展N、在窦内穿过。(2)窦外侧壁自上而下有:动眼N、滑车N、眼N(V1)、上颌N(V2)。临床:面部浅V 眼V 海绵窦(炎症、血栓)薄骨板(血吸虫)翼丛 蝶窦(炎症)腹盆感染 下腔V 椎内V丛 基底V丛。,硬脑膜V窦血液回流归纳: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窦汇 横窦 乙状窦 颈内V。海 绵 窦 岩上窦 岩下窦3)硬脑膜V窦的特点:(1)无硬脑膜外隙,颅顶结合松、颅底紧密。(2)颅顶外伤易形成 硬膜外血肿。(3)颅底骨折:颅前窝 鼻漏;颅中窝 耳漏。颅后窝 乳突瘀血斑。,2、脑蛛网膜:薄而透明无血管、神经包绕 整个脑,不深入脑沟内。与硬膜间有硬膜下隙。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膜之间、含血管、脑脊液。蛛网膜下池:蛛网膜下隙大小不一,扩大 处称之为池。小脑延髓池:临床上在此行蛛网膜下隙穿刺。(脚间池、交叉池、环池、桥池、上池),蛛网膜颗粒:蛛网膜突入上矢状窦内形 成许多“菜花状”“米粒状”突起。脑脊液 通过颗粒 渗透 硬脑膜V窦内。3、软脑膜:薄而富有血管,紧贴脑沟表面并 深入脑沟内,营养脑组织。脉络组织:软脑膜、血管、室管膜上皮。脉 络 丛:脑室处富含血管丛的软脑膜和室 管膜上皮突入脑室形成。,功能:产生(分泌、渗透)脑脊液。二、脑血管:人脑功能复杂,新陈代谢旺盛。血液供应非常丰富。脑重量平均仅占体重的23%。但脑血流量和耗氧量却占全身总血流量和耗氧量的20%(1/5),脑血流量占心脏搏出量的1/6。脑血流量减少和中断5秒即可引起意识丧失,阻断血流5分钟,脑神经细胞即可坏死,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引起严重的精神障碍。颈内A 大脑前2/3(一)脑血管的来源:间脑。椎A 大脑后1/3脑干。,分支:皮质支 皮质及深面髓质。中央支 基底核、内囊、间脑。1、颈内A:颈内A管 海绵窦 前床突上段 眼A、脑。分段:颈部,岩部,海 绵 窦 部 虹吸部呈“U”形。前床突上部 动脉硬化好发部。1)大脑前A:分布于顶枕沟以前的半球内侧面。中央支 分布豆、尾核,内囊前肢。,前交通A:左右大脑前A之间。2)大脑中A:分布于大脑半球背外侧面,岛叶。较粗大,占脑血流量 的80%。中央支 分布尾状核、豆状核、内囊、内囊膝部和后肢上部。豆纹A:“S”形、细小、垂直向上,(出血A)高血压A硬化 易破裂。临床:因动力学关系 A压力大“脑溢血”。,3)脉络膜前A:沿视束后行 大脑脚与 海马沟之间 侧脑室下角 脉络丛。分布: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肢、大脑脚 中1/3、苍白球。特点:细长、易被血栓阻塞。4)后交通A:左右各一、在视束下方后行、与大脑后A吻合。是颈内A系与椎基底A系的吻合支。,2、椎A:锁骨下A 颈椎横突孔 枕骨大孔 脑桥底部 左右合成 基底A。脊髓前后A:脊髓腹、背侧。小脑下后A:小脑下面、延髓背外侧。临床:细长、易被血栓 栓塞。交叉性麻痹“共济失调”。小脑前下A:小脑前面。迷路A:内耳迷路。脑 桥 A:脑桥基底部。小 脑 上 A:绕大脑脚向后,小脑上部。,3、大脑A环:(Willis环)1)组成:由大脑前A、颈内A、后交通A 和大脑后A前后左右吻合而成。2)位置: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视 交叉、灰结节、乳头体周围。3)功能:对脑血液供应起调节和代偿作 用,保障脑血液供应有重要意 义,53.8%人动脉环完整,但变 异较多。,(二)脑的V:脑V不与A伴行,分浅、深V。上V 上矢状窦 浅V 大脑 中V 海 绵 窦 下V 横 窦 深V 大脑大V 直 窦 脑V 海绵窦 眼 V 上矢状窦 横窦 乙状窦 颈内V。,颅内外V的交通:1)面V 眼V 翼丛 V窦 海绵窦。面部V 无V 瓣“危险三角”2)头部枕V 导血管 硬脑膜V窦。脑血管的特点:1)受颅腔容限制,血管舒缩不大、故血流量 增加取决于 血流速度的快慢。2)动脉血压:增高 血流量增多。降低 血流量减少。,3)脑组织新陈代谢旺盛,耗氧量较大,对缺 氧(O2)非常敏感,耐受性差。解剖学要点:血流阻断5秒钟 意识丧失。血流阻断5分钟 脑C坏死。临 床:脑水肿 头高脚低、大量给氧、利尿。休 克 平卧、头低脚高,晕 厥 升压、补液、等。,三、脑脊液:充满脑室和蛛网膜下隙内 无色透明液体,由脑室内 脉络丛产生。成人约150ml,产生、循环、回流 平衡。1、成份:无机盐、葡萄糖、细胞少 单核C、淋巴C 08/mm3;蛋白质25mmg%;无纤维蛋白元、不凝固;余与血浆相同。侧压力:100180mm水柱。比 重:1.0061.008.,2、功能:绶冲、保护、营养、运输;维持颅内压、调节颅压、减少震荡。3、脑脊液的产生及循环:脉络丛 产生脑脊液。室间孔 左右侧脑室 第三脑室 中脑导水管 左右侧孔、正中孔 第四脑室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粒 上矢状窦 颈 内V,临床:脑积水、脑疝。脑脊液循环障碍(钩回疝、小脑扁桃体疝)颅内压增高 视N盘水肿。四、脑屏障:血液与脑组织;血液与脑脊液;脑脊液与脑组织之间,一层具 有选择性通透作用的结构。脑周围微环境稳定性,保证神经细胞机能 活动正常进行。分三种:,1、血脑屏障:血液与脑、脊髓NC之间。毛细血管无孔内皮 内皮C间紧密连接 基 膜 星形C足突胶质膜。2、血脑脊液屏障:脉络丛血液与脑脊液间。脉络丛上皮C 闭锁小带 有窗孔上皮。3、脑脊液脑屏障:脑室及蛛网膜下隙脑 脊液与脑、脊髓NC间。室管膜上皮 软脑膜 软膜下胶质膜。(缝隙连接)脑脊液 化学物质 脑组织。,脑屏障的意义:保持内环境稳定。脑受损:炎症、外伤、血管病变时,脑屏障通透性增高或降低,脑、脊髓NC 受各种因素攻击,脑水肿、脑出血、免疫异常、病情加重。屏障作用相对,并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