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的范文.docx
本文浏览、搜集有限的文献资料,通过综合、归纳、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以求达到引导论文写作的目的。二、关于竞争力的不同定义从目前看,企业竞争力的概念各式各样,众说纷纭。研究方法、内容及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刘晓斌在零售企业竞争力定量评价分析一文里通过综合能力论、生命论、功能论、状态论、机制论、素质论这不同研究角度和假设前提下的六方面得出零售企业竞争力的初步概念可以简单明了地归纳为:零售企业竞争力是零售企业在竞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包括在服务、品牌和市场营销体现出来的外显竞争力,在经营能力、信息技术体现出来的内在竞争力,以及在企业文化、企业制度等方面体现出来的核心竞争力。贾玉花在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一文中通过美国产业竞争力总统委员会报告,世界经济论坛1985、1994年关于竞争力的报告和日欧学者的比较研究等对企业竞争力归纳为: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通过配置或创造企业资源,在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方面所形成的比较能力。这一概念体现了以下特征:企业竞争力最终体现在持续生存和发展能力上,即体现在企业的目标上。企业竞争力是个多层次含义的综合性范畴,不仅涉及到了企业内部要素结构和经营管理过程,而且涉及到企业的外部环境;不仅关系到了企业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还关系到国家福利的多寡;不仅仅是静态的比较能力,更是动态的进化的发展能力。企业竞争力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即它是动态的产物,不是静态的结果。企业只有通过各种资源的配置,在战略规划,产品设计,市场营销,采购,生产,销售及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是一种比较能力。这种比较能力是以厂商的竞争为前提的。它存在三种类型:强势竞争力,均衡竞争力和弱势竞争力,是被评价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竞争力的对比关系。企业竞争力是一个系统性概念。它是由市场指标来表征,由企业内部素质来决定的。竞争力的强弱用单一指标是无法衡量的,需设计一套综合性指标体系,对其进行科学评价Q同时该文还比较得出:“企业竞争力”是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的,特指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通过配置或创造企业资源,在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方面所形成的比较能力;“企业核心能力”更多地是从管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强调企业组织内部的学习、协调、凝聚功能。从字面上来看,“企业竞争力”应当是较“企业核心能力”或“企业核心竞争力”含义更宽的概念,因为它不仅包括内部能力,还包括企业外部的产品性能、价格或成本等方面的比较及由此形成的市场份额的重新划定能力。基于以上理由,可以用“企业竞争力”的概念统一“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或者把“企业核心能力”作为“企业竞争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意在消除概念之争和促进理论研究的深化。刘忠敏企业竞争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对比狄昂照、吴明录、波特、钱德勒、普拉哈拉德等国内外学者和相关组织的研究成果认为,企业具备强势竞争力或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企业的核心能力,同时认为企业竞争力是竞争力的形态之一,是指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通过配置或创造企业资源,能够持续地、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能力,主要体现占有市场、创造价值、持续发展等方面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比较能力。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几层涵义:企业竞争力是以企业之间的竞争为前提的。企业竞争力概念本身并不能表明竞争力的强弱,因为竞争力是一种比较中的能力。企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占有市场的能力、创造价值和利润的能力,以及创新发展的能力。企业竞争力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企业竞争力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张晓文等在企业竞争力的定量评价方法中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竞争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能力资源、制度与机制及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使其内外资源有效整合与优化配置,呈现比竞争对手更具优势的良性循环态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张东风、杜纲的现代零售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中认为:现代零售企业竞争力是指零售企业在不断整合供应链资源,提高效率,使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达到市场份额的扩展和成本被有效降低的能力。其主要体现在零售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顾客服务、关系营销、供应链管理、零售物流等方面。三、关于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及其体系构建刘晓斌在零售企业竞争力定量评价分析一文中运用层次分析法,把零售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因素和分析因素分成三部分,也即:基本要素,评价要素,即在基本要素的基础上,依据零售企业的特点,选取表示三个层次企业竞争力的要素,指标层,把各种评价要素的状态进一步细化,用评价指标来表现。由此建立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由10个评价要素,31项评价指标构成。最后从整体、全局出发,对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对竞争力指标体系中的定性与定量采用不同的赋值方法,建立模型,归属数据权重,比较分析所研究零售企业的竞争力状况。张晓文等的企业竞争力的定量评价方法从系统理论的观点出发,构建了企业竞争力的函数关系式以及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从能力资源、能力制度与机制和能力状态三大方面外加环境因素构建竞争力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建立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11个评价要素,21项评价指标。邵一明、钱敏零售企业竞争力指标与评价模型一文中以市场占有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信息技术水平、人力资本这五大方面内容来设计竞争力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以上及细分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根据零售企业竞争力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图。通过比较判别法确定及计算各项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并且运用综合模糊评价的思想将各指标转换成相应的分值,然后加权平均,得出总分,以此确定零售企业竞争力高低。从而转换成具体的公式,进而建立模型,结合数据,最终计算得到零售企业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即得出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为零售企业改善经营,抵制外资零售企业的强烈冲击,确立竞争的优势,缩短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黄河在企业竞争力的评价及提升研究一文中建立了以财务报表数据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的显在争竞力进行评价,同时力图反映企业未来竞争能力的真实状况。该评价指标体系分12大类,包括企业规模、营运能力、经营安全能力、盈利能力、市场控制力、技术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力资本、企业文化、资本运营能力、跨国经营能力、环境协调能力。各大类下又有若干小指标,共58项。黄河在设计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设置、评价准则,尤其是度量方法上遵循指数化原则。根据资产类和过程类的分类处理原则将58项指标分为六类,且按上述六类指标将各企业的每类指标内所含的具体指标的数值进行加总并求出平均值,从而便利相互间比较。再通过将每类指标各个被评企业的平均值加总然后再求出行业的平均值,以行业平均值作为标准参数同各企业的数值进行比较。最后分别用各个标准参数与各企业相对应的综合指标平均值相除,得出各企业六类指标相应的竞争力指数。评价体系建立及方法的运用关键在于权数的合理分配及方程的准确建立。李飞、刘明蕨的中外大型零售企业竞争能力比较研究将零售企业竞争力的内容分为作为竞争资源的核心层、作为核心能力的中间层以及作为竞争优势的表现层,而文中着重强调中间层竞争能力的比较,也是该文的一大核心支出,文中提及的中间层比较包括业态创新能力、店铺扩张能力、营销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财务运作能力。祝波、吕文俊的商业零售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及模糊综合判断把对商业零售企业的评价指标重点放在财务指标的数据上,通过企业的财务数据,计算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表面反映企业的竞争力状况。祝波、吕文俊从企业的基本资源状况、经营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文化亲和力等主因素方面入手,衍生出包含人力资源状况、经营管理能力、营销服务能力、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多项评价的零售企业竞争力的子因素,从而构建了零售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体系,最后运用AHP方法,确定各层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对零售企业竞争力进行模糊判断,建立零售企业竞争力模糊综合判断模型,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求解模型。王桂根在我国零售企业竞争力研究一文中认为国内外的竞争力研究文献中,对零售企业竞争力测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企业总体层面上,大多偏重于定性分析,没有做出定量分析,缺乏直观性和实际应用意义,也很难为企业提升竞争力提供依据。因而作者采用量化的财务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企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张东风、杜纲的现代零售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中独辟溪径地吸收“供应链”理论和“平衡计分卡”原理来设计现代零售企业的竞争力评价体系,作者认为完整的零售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由2部分构成,即服务绩效和内部绩效,同时从从财务、客户、流程、学习、成长4个角度形成了同样是4个角度的现代零售企业竞争力评价的“四流评价体系,依据四流评价体系,构建了现代零售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定性和定量评价指标分别采用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和语义差别隶属度赋值方法进行竞争力评价。四、内外资企业的选取及相关竞争力指标比较刘晓斌在零售企业竞争力定量评价分析认为,销售额排名第一的零售巨头沃尔玛,它的发展运营策略、顾客策略、人力资源策略创造其骄人的业绩。天天平价,始终如一、自有品牌全新感受、物流配送世界第一、营销互补共生共容等是沃尔玛成功的关键。沃尔玛的竞争优势在于后勤物流配送能力和吸引客户忠诚的经营能力,由沃尔玛的例子得出竞争力具有时间性,难于评价,受影响的因素很多。进一步讲,对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李飞、刘明蕨的中外大型零售企业竞争能力比较研究选取了10家进入中国的世界零售50强公司和10家中国本土最具竞争力的零售公司,着重在中间层的竞争力的五方面进行差别比较研究。最终得出中外零售企业的均值和最优值。刘星原的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兼析中外零售企业的竞争力从中外零售企业出发,对这两大团体在拥有良好的商业门店地理位置、拥有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员工学习与培训体系、掌握能满足顾客需求的、具有异质性特点、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经营内容或经营模式、具备对企业运行环节全过程的管理、成本控制、销售能力、资金筹集能力与利润率水平、企业的利润率、销售额、资本积累与资金筹集能力这些方面进行了定性的陈述。王桂根在我国零售企业竞争力研究选取30个零售业上市公司作为评价对象,结合统计因子分析法的原理和挑选出的30个零售业上市公司2005年的数据资料,进行零售企业竞争力评价分析。选取分析变量,计算相关系数矩阵以及各特征向量,确定主成分,然后分析出各个因子及其贡献率后,构造出F函数。计算各个样本在每个因子上的得分并得出其F值,以F值为标准进行判别。五、企业竞争力研究的普遍意义刘忠敏的企业竞争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认为对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进行企业竞争力的定量评价,可以从定量角度科学、准确地描述和把握企业竞争力的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企业可以根据综合评价的结果,进行竞争力的综合排序及分布状况研究,从而激励企业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全面提高竞争力。开展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便于企业对影响竞争能力的内部因素进行分析,为企业提供自我诊断的有效方法。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可以为形成长期评价制度奠定基础。企业竞争力评价有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一国的综合国力,并为政府政策及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六、小结近年来,中外学者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方兴未艾,企业竞争力也愈发受到有关人士特别是企业管理者的注意。虽然研究成果较多,成果也较丰富,但是作为核心力本身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一方面,不同的学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来研究、诠释有关竞争力的不同方面;另一方面,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向来纷繁复杂,也由于竞争力评价的定性与定量比例不当,此外,对于内外资企业的数据对比分析实例由于种种原因往往涉及较少。正因为如此,也为论文的写作选取了不错的突破口。相信通过本文的概述能够为论文写作指路。【篇二:化学文献综述范文】化学镀技术是在金属的催化作用下,通过可控制的氧化还原反应产生金属的沉积过程。与电镀相比,化学镀技术具有镀层均匀、针孔小、不需直流电源设备、能在非导体上沉积和具有某些特殊性能等特点。另外,由于化学镀技术废液排放少,对环境污染小以及成本较低,在许多领域已逐步取代电镀,成为一种环保型的表面处理工艺。目前,化学镀技术已在电子、阀门制造、机械、石油化工、汽车、航空航天等工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研究所经过十余年的化学镀技术研究开发工作,已具备化学镀镁工艺,可根据客户提供的部件的使用工况,制定出具体的化学镀工艺方案,并承接对外加工服务。目前,结合汽车铝质活塞表面处理工艺,开发出一种全新的化学镀Ni-P-B工艺,成功通过本田公司150小时台架试验,化学镀镀层的表面硬度及耐磨性比一般的化学镀有大幅度提高,表面硬度Hv>800、化学镀Ni-P一、化学镀Ni-P主要技术指标:镀层厚度10-50m,硬度Hv550T100,结合强度大于15kgmm,耐腐蚀性能大大优于不锈钢。二、化学镀Ni-P主要技术特点:1 .硬度高,耐磨性好:化学镀镀层经热处理后硬度达HvllOO,工模具镀膜后一般寿命提高3倍以上。2 .耐腐蚀强:化学镀镀层在酸、碱、盐、氨和海水等介质中都具有很好的耐蚀性,其耐蚀性好于不锈钢。3 .表面光洁、光亮:工件经化学镀镀膜后,表面光洁度不受影响,无需再加工和抛光。4 .可镀形状复杂:工件形状不受限制,不变形,可化学镀较深的盲孔和形状复杂的内腔。5 .被镀材料广泛:可在模具钢、不锈钢、铜、铝、塑料、尼龙、玻璃、橡胶、木材等材料上化学镀。三、化学镀Ni-P主要应用部件1 .各类模具:注塑模、橡胶模、玻璃模、电木模、压铸模等。2 .石油化工耐腐蚀部件:反应器、阀门、管道、泵体、转子叶片等。3 .机械部件:汽车零部件,纺织机械以及各种需耐磨耐腐蚀的机械零部件。如齿轮、齿轮轴、编织针导向杆、大型针盘、针筒。【篇三:法学文献综述范文】为了帮助中国读者了解日本的国际法教学与研究的基本情况,笔者根据手头掌握的日文原版国际法着作的有关论述和各个章节的注释及参考文献,对日本国际法基本文献作简单汇总如下:一综合性着作经过近二百年的积累,日本学者撰写了大量国际法方面的着作,这些着作有的深入浅出,适合非法律专业的一般读者阅读;有的着作条例清楚,结构严密,适合法律专业作为教材使用;有的着作重点难点突出,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论述,适合自学者或备考者使用;有的则属于学术性较强,篇幅较大的论着,适合深造者参考,下面我将分别予以介绍。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实行“脱亚入欧”的国策,日本一般民众就有了学习国际法知识的热情。1970's起,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国际化”成为日本时髦的口号,为一般民众了解和学习国际法而撰写的着作也大量出版,其中在日本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以下几种:田茂二郎的国际法讲话。这本书因其曾以收音机广播讲座的形式在社会上传播,深受听众喜爱,加之它从日常生活角度出发,简洁而系统地谈论国际法知识,非常适合“国际化”过程中的日本。村繁的国际法初步。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得出,这本书是从初次接触国际法的人的角度,来全面说明国际法的。高野雄一的现代国际法。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它围绕“和平、人权、秩序”等国际社会的焦点问题,来阐述国际法。横田洋三编的国际法入门。这本书就是以法学部以外的读者为对象而编撰的国际法入门书。法学专业是日本大学最主要的专业之一,绝大多数大学都设有“法学部”。在法学专业中,国际法自然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门专业课,由于日本大学教育更强调自由,所以大学教材也就没有我们中国的所谓“统编”之说,日本大学的主讲教师或者单独,或者集体编写教材,供学生选择使用。1990,S以来,日本出版的国际法教材主要有:高林秀雄等编:国际法III东信堂1990年出版藤田久一编:现代国际法入门法律文化社1996年出版藤田久一:国际法讲义III东京大学出版会1992、1994年出版波多野里望等编:国际法讲义有斐阁1993年出版横川新等:国际法讲义北树出版1993年出版杉原高岭等:现代国际法讲义有斐阁1995年出版岛田征夫:国际法弘文堂1997年出版松井芳郎等:国际法有斐阁1997年出版另外,日本大学推荐使用的英文教材有:MoAkehurstjAnlntroductiontotheInternationalLaw,7thedo,Allen&Unwin,1996IoBrownlie,PrinciplesofpublicInternationalLaw,4thedo,OxfordUniversityPress,1990日本大学虽没有“统编”教材之说,但日本的公务员考试和司法资格考试却有大量的国际法内容,为适应这种考试,日本国内也出版了大量适用于自学和备考的着作。另外,日本大学高年级和研究生教学多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日本也出版了不少适应这部分学生需要的着作。比如香西茂等编的国际法概说就以其概括条理简练而着称。而太寿堂鼎等编的Workbook国际法顾明词义就是一本典型的应试辅导材料,该书根据国际社会现实,提出一些具体问题,然后进行具体解答,使读者省去了组织答案的麻烦。太寿堂鼎等编的另一本书Seminar国际法和筒井若水的新资料国际法基础讲义则针对参加讨论班的学生,两者虽都列举了实际发生的事件或案例,但前者重点在说明事件或案例本身的基础上,指出国际法研究应注意的关键点;后者则注重列举相关的国际法文件,从而加深读者对国际法的理解。【篇四:文献综述】浅析西方平等观念的确立及其影响一、西方平等观念的提出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古希腊作为人类文化的先驱,是西方政治法律思想的发源地,西方平等观念在古希腊时期提出。在郑慧中西平等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差异一文中,作者认为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派最早说到公民间的平等是真理和正义所要求的平等;亚里士多德是明确提出平等思想的学者;之后的斯多葛派进一步发展了自然性和自然权利的理论,批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关于人自然不平等的观点,认为由于神赋予每个人以相同的理性,所以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而在段立新的西方不同时期平等理念评析一文中作者认为古希腊的平等观是存在等级色彩的平等观,在等级平等观中,作者给我们总结出了古希腊的平等观是公民、妇女、外邦人、奴隶之间存在着差异的等级平等观,是受到限制的失去普遍意义的平等观。在马啸原的从平等观念的历史考察看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一文中,作者认为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平等观念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阶级对它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赋予它不同的内容和要求。作者在文章中重新回顾和考察平等观念发展的历史,目的在于澄清平等问题上的许多糊涂的认识,划清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和非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界限,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平等。作者认为在古希腊最初谈到平等思想的是智者派的普罗泰戈拉。而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人生来便归属三个不同的等级,平等只在各个等级内部存在,等级之间无平等权利可言。亚里斯多德却提出了“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命题。这一命题为斯多葛学派接受和发展,并推至于奴隶和自由民的一切阶层。斯多葛学派把奴隶当作人来看待并承认奴隶具有理性的追求,在思想史上是一个伟大的进步。二、西方平等观念的普及西方平等观念在古罗马时期得以普及。在马啸原的从平等观念的历史考察看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一文中,作者认为斯多葛学派的平等思想影响了罗马时代的法学家们,他们由人性的平等进而倡导法律面前的平等,在罗马帝国时期,法律面前的平等至少在除奴隶而外的自由民戈罗马臣民中开始获得了实现。在段立新的西方不同时期平等理念评析一文中作者认为罗马帝国时期的平等观是人人都享有的平等的,作者以斯多葛学派为例介绍了罗马帝国时期的平等观。认为斯多葛学派打破了城邦时代对人的身份等级的偏见,认为整个人类的每个个体都是平等的,人的价值的不同不应该体现在社会地位、身份、种族、国籍、性别上,而应该以人的精神特征和道德水准为衡量标准。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不是智者与愚人之间的不同,而是能否能够自觉的运用自然法的区别。受此理论的影响,从这时起,人们开始以一种平等的没有根本差别的眼光来看待所有的人,而斯多葛学派的思想也由于这种全新的政治价值观转变了西方政治学的发展方向,人人平等理念得到人们的接受和认同。在郑慧中西平等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差异一文中作者认为在罗马时期,罗马法学派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代表人物有塞内卡和西塞罗,罗马法学派还提出了关于人人受自然法指导、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的经典表述。三、17、18世纪西方平等观念的完善与确立时期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以社会契约论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资产阶级法学世界观倡导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它的建立与形成都推动了资产阶级平等观的产生。在郑慧中西平等思想的历史演进与差异一文中作者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强调个人主义,宣扬男女平等,人类平等文艺复兴运动所提倡的人文主义平等观,既不同于古希腊的自然主义平等观,也不同于中世纪的神权主义平等观,他们的人类平等和自由的思想为后来的平等思想奠定了基础。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之后。平等观念和平等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天赋人权论”便是较为系统、全面的平等思想体系。天赋人权论主张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是人人享有的、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权利。自由平等合乎人的本性,是自然权利,是由人的本性所赋予人的权利。其中,格老秀斯较早地以平等权解释了自然权利。他认为自然权利中的权利所指示的不过是公道而已,而公道在社会关系上就表现为平等权。英国革命理论的辩护者洛克既继承了平等派某些政治上平等的主张,也与霍布斯一样,以某种自然状态理论作为平等学说的基础。作为自由主义的奠基人,洛克特别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洛克开始,平等开始被真正赋予每一个人,但这种平等还是被限制在政治领域。在这一时期,卢梭的对于平等的探寻给了人们很多的启示。在刘江琴的论卢梭的平等理念一文中,作者认为平等理论是卢梭自然法理论体系的核心,它指出了人类不平等的原因和症结所在,揭露了封建法律制度的不合理性。卢梭平等理论对人类不平等本质的透视,旨在加深对不平等本质的认识。卢梭的法律思想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信奉天赋人权说,认为人类最初处于“自然状态”时人人是自由平等的,这是天赋的权利,只有私有财产的确立才导致了不平等的产生卢梭从生理和精神两个角度描绘自然人。从精神角度看,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具有自由意志以及人的自我完善化的能力。卢梭指出,正是这两者,加上一些外部原因的偶然汇合,造成了人类以后不平等的灾难。作者借用卢梭的辩证法来说,自然人之所以是平等的,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平等。卢梭把人类不平等的进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穷人和富人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约定的不平等;第二个阶段是强者和弱者的产生,约定了官员和人民之间的不平等;第三个阶段是主人和奴隶的区分,使人类回到了自然状态,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按照卢梭划分不平等的三个阶段,作者认为在这样的模式下不平等又重新转变为了平等,可是不是转变为没有语言的原始人的古老的自然的平等,而是转变为更高级的社会公约的平等。四、平等对西方资产阶级法制的影响。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确立为资产阶级法制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并用宪法的形式肯定下来,在其后的各国宪法和法律文件中都有所体现。平等观念至此深入人心。在宋婕的自由和平等,还是自由或平等?一一西方近代以来对自由和平等问题的争论一文中,作者认为自由和平等的关系问题是当今西方讨论的热点话题。一方面,他们将这两种价值理想作为其民主政治的基础和核心,另一方面,他们又发现这两种价值观在同时运用于民主政治中呈现出颇为复杂甚至彼此冲突的情况,由此导致国家的治国理念及一系列干涉手段的差别。【篇五:有效性教学文献综述范文】摘要在我国的近些年来,“有效教学”开始被众多教育工作者频繁使用,并且逐渐深入人心,许多学校还把它当成教学研究的主题。这说明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学工作的质量、效率非常重视,并对此进行大胆实验、积极探索。但许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对“有效教学”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因此本文通过汇集一些关于“有效教学”的相关研究文献,拟从理念、策略、效果、评价几方面对“有效教学”进行疏通,以便大家对“有效教学”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关键词有效教学理念策略效果评价使教学达到有效、高效的目的,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探索的道路,因此“有效教学”理念从西方进入中国后,备受中国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视,且运用的过程中不断对其深化、发展。但是相对于西方来说,我国“有效教学”研究的进程缓慢、成果不突出,甚至有相当大部分的教师对“有效教学”不甚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不足的地方。由此可见,认识“有效教学”对于当前教学改革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就此汇集了一些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文献,试图从概念、策略、效果、评价几方面对“有效教学”进行疏通,以便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有效教学”。一、“有效教学”的理念1 .产生的背景“有效教学”是英语teachingeffectiveness或theeffectivenessofteaching的汉译,它产生于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20世纪上半叶才初具雏形,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后,这一概念就经常出现在英语教学文献中,它进步的核心理念逐渐引起各国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20世纪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是艺术”这一教学观,在科学思潮和行为观的影响下被人们重新审视。人们开始认识到:教学也是科学,而且教学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也开始被大家关注,人们还运用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的概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2 .核心理念的发展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都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研究深入,人们对“有效教学”的认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以下是中西方“有效教学”核心理念发展的大致过程。虽然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对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但研究非常少,更谈不上对核心理念的具体认识了。到了80年代,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法才逐渐进入公众的视线,但也是从翻介国外相关研究开始的,如西南师范大学的王维城、刘克兰教授等翻译的由美国学者保罗D0埃金所著的课堂教学策略-一课堂信息处理模式,对我国的教学就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那么到底什么是“有效教学”?在我国,目前还是众说纷纭的状态,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而且大多数人对“有效教学”核心理念的理解还是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上。但纵观众多学者的文献,都把教学的效益作为“有效教学”的核心,把高水平、高效率、高效益作为衡量“有效教学”的标准。有学者这样认为“有效教学”的本质:“所谓有效,是指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实际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在中国,这一概念拥有众多的支持者。但也有学者认为,应该把“有效教学”的“有效性”理解为更加宽泛的概念,除了包括学生的成绩外,还包括自我激励和源自师生的幸福感。而国外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开始了。他们早期研究的重点是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即把焦点对准教师的人格因素。认为教师的人格因素是教学“有效”的核心内容。盖茨尔斯和杰克逊在第一版的教学研究手册里,就用了整整一章来阐述教师人格特征与学生学习成绩的关系。后来,西方学者们发现这些研究的缺陷后,又把研究焦点对准教学行为,尤其是美国学者奥瑟等人认为,“有效性”应聚集在“过程一结果”的关系之上。“过程”即教师的教学活动,“结果”则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二者的关系才是衡量有效性的标准。二.“有效教学”的策略有学者把“有效教学”分为三个阶段: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这是一个比较全面、科学的分法,它既看到了教学的准备和实施,还看到了教学的评价。但许多教育工作者对教学评价几乎是忽略不计的,而单纯把教学准备、教学实施作为“有效教学”的策略。这是一个让人担忧的现象,因为这说明众多教育工作只注重教学过程,忽略教学结果如有学者指出:有效教学,要从教学设计开始。该观点认为,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增强教学设计的合理性,要提高教学设计的水平,还要对教学设计进行大胆创新。也有学者认为,教学主题的确立,能够促进“有效教学”的实施。这个观点把教学主题作为一节课的灵魂和统帅,整节课只要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主题,该节课的活动就有了“主心骨”和“灵气”,以及内在的神韵,由此也就有助于课堂上进行有效教学活动。还有人提出,有效情景才能促进有效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系列的情景,如“故事情景”、“问题情景”、“美感情景”、“竞赛情景”等等,来实施教学,这样才能促进有效教学。在“有效教学”中,有人认为教师的角色重中之重,刘万海、李倩就指出“当前教师亟待由功利论责任观走向生命价值论责任观。”在“有效教学”中,应兼顾有效和责任,而且教师的责任是确保“有效教学”实施的关键。同样也有学者认为,教师的积极性才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此处的积极性包括教师对事业的热爱、知识的渊博,和极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道德修养等等。该观点把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认为一切教学策略都是从教师开始。由以上的教学策略可以看出,我国的“有效教学”策略还停留在教学准备、教学实施两个阶段,并且都是根据自身的经验尝试而总结出来的,理论意义和科学水平并不高。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拾回被丢失的教学评价,作出更全面、更科学、更合理的“有效教学”策略。三、“有效教学”的效果和评价1、效果“有效教学”影响之所以如此大,且深受中国广大教育工作者青睐,是因为运用“有效教学”,普遍都会取得一定的效果。如教师在专业水平和自身修养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教师也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注重陶冶学生的性情。而且,通过实施“有效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孙亚玲认为对于我国来说,“有效教学”最大的意义有三:一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功尝试;二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方法的创新;三是“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框架”的研制。无疑,孙亚玲的概括是具体且科学的,而不是简单的经验总结。它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但也有学者认为,过分地注重“有效”,将会适得其反,甚至有些老师没有把“有效教学”行为理解透彻,只注重教学行为的形式,从而使学生走向机械式的学习。其中成尚荣就指出,“有效教学'是技术化、工具化的教学方法,它带来的结果是教学模式的高度统一。“有效教学”还会使广大教育工作者陷入以下几大误区:以“有效”代替价值、以“有用”代替“有效”、重视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因此绝不能以“有效教学”代替整个教学改革。对于“有效教学”所带来的效果,不同的人对其都有不同的看法。现有的研究表明,在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地实施“有效教学”,肯定会有好的效果。只是“有效教学”不是“速效剂”,它的效果需要有一个过程来显示,而不是立竿见影。而如果没有认清“有效教学”的内涵,盲目运用所谓“有效教学”行为,那么随之而来的,肯定也是负面的影响。2、“有效教学”评价正确的“有效教学”评价,对“有效教学”具有促进作用,它能够优化教学活动,保证一切教学活动内容的合理性。而对于“有效教学”评价的概念始终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就有学者给它下了这样的定义:有效课堂教学评价,就是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对课堂教学的价值进行的评估与判断。根据这个理念,他还给有效课堂教学评价定了“五有”标准:有课程、有学生、有过程、有特色、有实效。有学者提出,对“有效教学”评价的标准是教师在社会资源耗费尽可能节约的前提下,通过教学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因此,评价要从三个视点去判断,即远观、中观、近观。若从近观的视点去评价“有效教学”的话,首先要从学生的自我主观评价开始,即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的满意程度,其次是学校对教师的间接或直接的评价。海南师范大学关文信教授则认为合理性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本质,因此要对“有效教学”进行评价时,首先要体现这种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表现为过程价值和终极价值的统一、中心价值和非中心价值的关系。过程价值是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切教学价值,终极价值是教学中最终要实现的价值,人的发展是二者的统一发展。中心价值是指教学价值中对人的整体素质培养起决定性影响的价值,而围绕中心价值的其他价值就是非中心价值,二者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也有学者把教学的知识价值、教学的文化价值、教学的发展价值作为评价“有效教学”的视点取向,他认为“有效教学”评价的视点是否清晰,会影响到课堂教学价值观的建立,所以评价时应从具体从以上三方面进行评价。总的来看,在我国,对“有效教学”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它究还需要更多的人来参与,还需要人们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只有站在时代的特点上,结合历史的精华,才能正确认识教学目标的性质,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篇六:文献综述范文】可以大体上划分为广义资本运营和狭义资本运营。广义资本运营是指企业通过对可以支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组织、管理、运筹、谋划和优化配置,以实现资本增值和利润最大化。广义资本运营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资本的运行,在资本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资本增值和获取最大收益。广义资本运营内涵广泛.从资本的运动过程来看,资本运营涵盖整个生产、流通过程,既包括金融资本运营、产权资本运营与无形资本运营,又包括产品的生产与经营。从资本的运动状态来看,既包括存量资本运营,又包括增量资本运营。存量资本运营是指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股份制改造等产权转移方式促进资本存量的合理整理提供流动与优化配置。增量资本运营是指企业的投资。狭义资本运营是指以资本急剧增值和市场控制力最大化为目标,以产权买卖和“以少控多”为策略,对企业和企业外部资本进行兼并、收购、重组、增值等一系列资本营运活动的总称。资本运营的总体目标是实现资本增值和市场控制力最大化。具体目标是加快资本增值,扩大资本规模,获取投资回报。提高企业的市场控制力和影响力,优化经营方向。狭义资本运营主要研究的是存量资本的配置,具体运营方式包括股票上市、企业、企业联合、资本互换、产权转让等。1、2资本运营相关理论综合在资本运营理论研究过程中,有许多学者将它与其他经济学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研究。深刻分析资本运营产生的原因和作用的原理,从理论的高度掌握资本运营的精髓,有助于增强我们进行资本运营的自觉性,提高资本运营的技巧。1、2、1资本集中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在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世界还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浪潮:但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发展规模的深入分析,马克思非常敏锐地抓住了资本集中这一重大问题,并且建立了资本集中型论。在资本沦中.马克思首先论述了生产集中,并指出生产集中包括了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在文中,他还提到了“规模经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等。马克思关于资本集中的机制的理论论述,是完整的、有力的。即使在今天,这个由商品市场和经理市场所形成的竞争制度、股份公司制度、金融信用制度和股票市场等几个方面所形成的整体,也的确是资本得以流动、重组乃至集中的最重要的机制。马克思的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强调资本的流动性,指出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这正是资本运营的核心所在,资本运营是建立在资本充分流动的基础之上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