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ppt
第三章糖代谢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重庆医科大学 张 彦,教学内容,了解低糖血症、先天性糖代谢异常及其生化检验,熟悉糖尿病分型及各型特点、糖尿病的主要代谢紊乱及并发症,掌握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生物化学检验,学习要求,第一节 血糖及糖代谢紊乱,血糖及血糖调节糖尿病及其代谢紊乱低血糖症 糖代谢的先天异常,血糖(blood glucose)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维持在3.896.11mmol/L(70110mg/dl)范围内。,一、血糖及血糖调节,血糖,食物糖,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糖异生,CO2、H2O、能量,氧化分解,肝(肌糖原),合成,其他糖类衍生物,其他非糖物质,尿糖,转换,转换,大于肾阈,血糖浓度的稳定取决于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的平衡。,血糖浓度受多种激素的精细调节,血糖,升高血糖的激素 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生长激素 糖皮质激素,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二、糖尿病及其代谢紊乱,空腹血糖浓度超过超过7.0 mmol/L时称为高血糖症(hyperglycemia)。病理性高血糖症主要表现为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退和糖尿病。,(一)糖尿病的定义与分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和)胰岛素作用低下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高血糖症。,糖尿病的定义,典型症状为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有时伴随有多食及视力下降,并容易继发感染,青少年患者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可并发危及生命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和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糖尿病的临床表现,根据病因分为:(1)1型糖尿病(2)2型糖尿病(3)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4)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的分型,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反映了基础状态下糖代谢稳态的轻度异常。糖耐量减退(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反映了负荷状态下机体对葡萄糖处理能力的减弱。二者是糖尿病的前期阶段,统称为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它们可单独或合并存在。,(二)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有两种:机体对胰岛素的作用产生抵抗;胰腺细胞的自身免疫性损伤,以及胰腺功能损伤。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共同参与,引起胰岛素分泌的绝对和/或相对不足,导致糖尿病的发生。,1型糖尿病,遗传因素:多基因遗传病,与HLA有很强关联性。自身免疫: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内存在 多种自身抗体。环境因素:病毒感染、化学物质对胰岛细胞的破坏。,2型糖尿病,遗传因素:明显的遗传倾向和家族聚集性。环境因素:包括年龄、营养因素、肥胖、体力活动缺 乏、不良生活习惯、精神压力等。,胰岛素抵抗和细胞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2个主要环节。,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指单位浓度的胰岛素细胞效应减弱,即机体对正常浓度胰岛素的生物反应性降低的现象。目前认为IR是2型糖尿病和肥胖等多种疾病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约90的2型糖尿病存在胰岛素抵抗。,(三)各型糖尿病的主要特点,1.1型糖尿病,这类糖尿病主要是因胰岛细胞的破坏引起胰岛素绝对不足引起。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分为免疫介导性糖尿病和特发性糖尿病。,主要因为胰岛细胞的自身免疫性损害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引起,大多数由T细胞介导,多数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体,具有酮症酸中毒倾向。,免疫介导性1型糖尿病,自身抗体包括:(1)胰岛细胞抗体(ICA)(2)胰岛素自身抗体(IAA)(3)抗65-kD谷氨酸脱羧酶抗体(anti-GAD65)(4)胰岛瘤相关抗原IA-2和IA-2(5)胰岛细胞表面抗体(ICSA),特点是:(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典型病例常见于青少年(2)起病较急(3)血浆胰岛素及C肽含量低,糖耐量曲线呈低平状态(4)细胞的自身免疫性损伤是重要的发病机制,可检出 自身抗体(5)治疗以依赖胰岛素为主(6)易发生酮症酸中毒(7)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特别与HLA某些基因型关联很强,显著特点是具有1型糖尿病的表现,但没有明显的自身免疫反应的证据,也没有HLA基因型的相关特点。,特发性1型糖尿病,2.2型糖尿病,特点:(1)典型病例常见40岁以上肥胖的中老年成人,偶见于幼儿(2)起病较慢(3)血浆胰岛素含量绝对值不降低,但糖剌激后呈延迟释放(4)ICA等自身抗体呈阴性(5)初发患者单用口服降糖药一般可以控制血糖(6)发生酮症酸中毒的比例不如1型糖尿病(7)有遗传倾向,但与HLA基因型无关,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这类糖尿病往往继发于其他疾病,病因众多,但患者较少:(1)细胞功能缺陷性糖尿病:成人型糖尿病、线粒体糖尿病(2)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性糖尿病(3)胰腺外分泌性疾病所致糖尿病(4)内分泌疾病所致糖尿病(5)药物和化学品所致糖尿病(6)感染所致糖尿病(7)少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8)其他可能伴有糖尿病的遗传综合征,线粒体糖尿病,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将本病列为细胞遗传缺陷性糖尿病。属于母系遗传,也可散发,人群中发病率为0.51.5,发病年龄多在3040岁,最常见的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无肥胖、无酮症倾向,多数患者在病程中需要胰岛素治疗,常伴有轻度至中度的神经性耳聋。目前至少已发现20余种线粒体的基因突变与发病有关,这些基因的突变导致胰腺细胞内能量产生不足,引起胰岛素分泌障碍而致糖尿病的发生。,4.妊娠期糖尿病,指在妊娠期间发现的糖尿病,包括任何程度的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发作,但已知糖尿病伴妊娠者不属此型。在分娩6周后,应按复查的血糖水平和糖尿病的诊断标准重新确定为:(1)糖尿病(2)空腹血糖受损(IFG)(3)糖耐量减退(IGT)(4)正常血糖,(四)糖尿病的主要代谢紊乱,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和)相对不足,机体组织不能有效地摄取和利用血糖,不仅造成血糖浓度增高,而且组织细胞内三大营养物质的消耗增加,以满足机体的供能需要。,1.糖尿病时体内的主要代谢紊乱,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和转化减少,而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增多,导致血糖升高。,糖代谢,脂肪合成减少、分解加速,血浆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酯浓度升高;胰岛素严重不足时,脂肪组织动员分解产生大量酮体,形成酮症,进一步发展为酮症酸中毒。,脂肪代谢,蛋白质合成减弱、分解代谢加速,可致机体出现负氮平衡、体重减轻、生长迟缓等现象。,蛋白质代谢,2.糖尿病并发症时体内的主要代谢紊乱,急性并发症包括: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糖尿病乳酸酸中毒昏迷等。慢性病变:主要是微血管病变,如肾脏病变、眼底病变、神经病变;大血管病变如动脉弱样硬化及心、脑、肾等的病变和高血压等。,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常见于1型患者伴应激时。脂肪分解加速、酮体生成增多、血浆中酮体积累超过2.0mmol/L时称为酮血症。酮体进一步积聚,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时称为酮症酸中毒,表现为:严重失水、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和广泛的功能紊乱。除尿酮呈强阳性外,血酮体常5mmol/L、HCO3-降低、血pH7.35。,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diabetic ketoacidosis coma),多见于60岁以上2型糖尿病病情较轻者及少数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机制复杂。诱因为各种原因引起的失水、脱水等。本症中血浆渗透压升高程度远比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明显,加上患者有一定量的内源性胰岛素,故在血糖极高的情况下,一般不易发生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hyperosmolar nonketotic diabetic coma),由于胰岛素的绝对和相对不足,机体组织不能有效地利用血糖,丙酮酸大量还原为乳酸,使体内乳酸堆积增多。,糖尿病乳酸酸中毒昏迷(lactic acidosis diabetic coma),长期的高血糖使蛋白质发生非酶促糖基化反应,糖基化蛋白质分子与未被糖化的分子互相结合交联,使分子不断加大,进一步形成大分子的糖化产物。这种反应多发生在那些半寿期较长的蛋白质分子上,如胶原蛋白、晶体蛋白、髓鞘蛋白和弹性硬蛋白等,引起血管基底膜增厚、晶体浑浊变性和神经病变等病理变化。由此引起的大血管、微血管和神经病变,是导致眼、肾、神经、心脏和血管等多器官损害的基础。,糖尿病慢性并发症(chronic complication of diabetes),低血糖(hypoglycemia)指血糖浓度低于空腹血糖参考水平下限。多数人建议空腹血糖参考下限为2.78mmol/L(50mg/dl)。,三、低血糖(hypoglycemia),临床症状,主要是与交感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的异常相关,由于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患者多出现多汗、战栗、恶心、脉博加速,轻度头痛头晕,饥饿和上腹不适,但这些症状是非特异性的。,分类及病因,1.新生儿与婴幼儿低血糖症,新生儿的血糖浓度远低于成人,出生后又因肝糖原的耗尽而迅速下降,可在没有任何低血糖临床表现的情况下,下降至1.7mmol/L(30mg/dl),早产儿血糖可低至1.1mmol/L(20mg/dl)。新生儿期的低血糖往往是短暂性的。婴幼儿早期发生的低血糖却很少是短暂性的。可能是由于遗传性代谢缺陷或酮性低血糖引起,且往往由于禁食或发热性疾病而进一步降低。,2.成人空腹低血糖症,可能由于肝脏葡萄糖的生成速率下降或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所致。一般而言,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3.0mmol/L(55mg/dl)时,开始出现低血糖有关症状,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50mg/dl)时,会发生脑功能损害。,诊断低血糖紊乱的经典试验是72h禁食试验。血糖浓度降低合并低血糖的体征或症状,就可诊断为低血糖紊乱,但仅有血糖降低不能确诊。如果禁食期间未出现有关低血糖的体征或症状,则可以排除低血糖紊乱。,3.餐后低血糖症,餐后低血糖症(postprandial hypoglycemia)可由多种因素引发,其中包括反应性低血糖症。后者被定义为一种临床病症,即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餐后出现的低血糖症状,且血糖浓度低于2.5 2.8 mmol/L(45 50mg/dl)。可用5小时进餐耐量试验或5小时OGTT试验确诊。,4.糖尿病性低血糖症,糖尿病患者在药物治疗期间经常发生的低血糖。发生的机制包括:(1)血糖的反馈调节机制受损(2)可能与肾上腺素对低血糖的反应降低有关,5.甲苯磺丁脲耐受试验,降糖药甲苯胺丁脲可刺激正常胰腺释放胰岛素。胰腺对甲苯磺丁脲的反应可用于空腹低血糖症、胰岛细胞瘤的研究和鉴别糖尿病类型。,因糖代谢相关酶类发生先天性异常或缺陷,导致某些单糖或糖原在体内贮积,并从尿中排出。此类疾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者症状轻重不等,可伴有血浆葡萄糖水平降低。临床常见有半乳糖代谢异常、果糖代谢异常、戊糖代谢紊乱和糖原累积病等,有关内容详见第十七章。,四、糖代谢的先天异常,第二节 糖代谢紊乱的主要检测项目,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清蛋白与糖化白蛋白 胰岛素及C肽 胰岛素原 酮体丙酮酸及乳酸 尿微量白蛋白,临床实验室检测血糖以及血糖调节物、糖化蛋白以及并发症相关的其他代谢产物等,有利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一、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指至少8h内不摄入含热量食物后测定的血浆葡萄糖。糖尿病最常用检测项目。使用血浆或血清标本,目前采用酶法为推荐使用的方法。,检测方法,国际推荐的参考方法是己糖激酶法,目前国内多采用卫生部临检中心推荐的葡萄糖氧化酶法,另外还可以采用葡萄糖脱氢酶法。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酶促反应中生成的产物,或检测酶促反应中产生的电流,产物的生成量与电流强度与葡萄糖浓度成正比。,参考区间,临床意义,空腹血糖水平反映了胰岛素分泌能力,其增高与葡萄糖耐量减低是相平行的 空腹血糖水平是诊断糖尿病最主要的依据。,评价,1.样本 血液标本需分离血浆尽快测定。若不能及时测定,标本应中加入碘乙酸钠或氟化钠抑制糖酵解作用,使血葡萄糖在室温下稳定3天。,2.应用的评价 FPG是糖尿病的常用检测项目,但在2型糖尿病中,高血糖是相对较晚才产生的,因此仅应用FPG这个标准将延误诊断,并对糖尿病人群的流行估计过低。,3.检测方法的评价 己糖激酶法、葡萄糖氧化酶法、葡萄糖脱氢酶法,准确度和精密度高,特异性高,适用于自动化分析。轻度溶血、脂血、黄疸等不干扰测定。,己糖激酶法,准确度和精密度都能达到临床要求,操作简便,适用于常规检验。,葡萄糖氧化酶法,本法高度特异,不受各种抗凝剂和血浆中其他物质的干扰。制成固相酶,可用于连续流动分析,也可用于离心沉淀物的分析。,葡萄糖脱氢酶法,二、餐后2h血糖,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口服75克无水葡萄糖后做葡萄糖耐量试验;另一种是吃100克面粉制成的馒头或方便面(含糖量相当于75克无水葡萄糖,也叫馒头餐试验)。从吃第一口饭的时间开始计算,然后测量2小时后的血糖值。,检测方法,正常人餐后2h血糖7.8mmol/L。,参考区间,临床意义,当餐后血糖11.1mmol/L(200mg/dl)时,诊断糖尿病敏感性更高、漏诊率更低。餐后2h血糖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糖尿病病情监测指标:反映胰岛细胞的储备功能若餐后2h血糖11.1mmol/L(200mg/dl),则易发生糖尿病眼、肾、神经等慢性并发症较好地反映进食量及使用的降糖药是否合适 餐后血糖升高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评价,餐后2h血糖测定是简化的葡萄糖耐量试验,是诊断糖尿病的另一种重要方法。缺点是:有些糖尿病患者服糖后血糖高峰不在2h,而是在1h后,到2h的时候血糖高峰已下降,这样的患者易被漏诊。,三、葡萄糖耐量试验,包括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和静脉葡萄糖耐量实验(intravenous glucose tolerance test,IGTT)。在口服或静脉注射一定量葡萄糖后2h内做系列血糖测定,以评价个体的血糖调节能力的标准方法,对确定健康和疾病个体也有价值。常用的是OGTT。,检测方法,在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2h内作系列血浆葡萄糖浓度测定,以评价不同个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的一种标准方法。OGTT在糖尿病的诊断上并非必需,因此不推荐临床常规应用。,试验前3天,受试者每日食物中糖含量不低于150g,且维持正常活动,影响试验的药物应在3天前停用。试验前应空腹1016小时。坐位取血后5分钟内饮入250ml含75g无水葡萄糖的糖水(妊娠妇女用量为100g;对于小孩,按1.75g/kg体重计算,总量不超过75g),之后,每隔30分钟取血1次,共4次,历时2小时。,OGTT标准方法,OGTT试验结果,1.FPG正常(6.1mmol/L),且2hPG7.8 mmol/L为正常糖耐量。2.血浆FPG介于6.17.0mmol/L之间,2hPG 7.8 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IFG);3.血浆FPG7.0mmol/L和2hPG 介于7.811.1mmol/L间为糖耐量减退(IGT);4.血浆FPG7.0mmol/L,2hPG11.1mmol/L为糖尿病性糖耐量。,注:*2003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诊断IFG的下限为5.6mmo/L(100mg/dl),OGTT结合FPG的应用,(1)诊断妊娠糖尿病(GDM)(2)诊断糖耐量减退(IGT)(3)有无法解释的肾病、神经病变或视网膜病变,其随机血糖7.8 mmol/L,可用OGTT评价。在此时如有异常OGTT结果,不代表有肯定的因果关系,还应该排除其他疾病(4)人群筛查,以获取流行病学数据,临床意义,评价,OGTT在糖尿病的诊断中并非必需,因此不推荐临床常规应用。虽然OGTT比FPG更灵敏,但它受多种因素影响且重复性差。,适应症与OGTT相同。对某些不宜作OGTT的患者,排除影响葡萄糖吸收的因素,应按WHO的方法进行IGTT。,IGTT,血液中的己糖(主要是葡萄糖)可以将糖基连接到蛋白质的氨基酸基团上,生成糖化蛋白(glycated protein)。这是个一个缓慢的、不可逆的、非酶促反应,与血糖的浓度和高血糖存在的时间相关。糖化蛋白浓度主要用于评估血糖控制效果。,四、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GHb),检测方法,成人血红蛋白(Hb)通常由HbA(97)、HbA2(2.5)和HbF(0.5)组成。对HbA 进行色谱分析发现了几种次要血红蛋白,即:HbA1a、HbA1b和HbA1c,统称为HbA1,或快速血红蛋白或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s,GHb),它们的糖基化位点是链N末端的缬氨酸残基。糖基化也可以发生在链的其他位点如赖氨酸残基或链上,所生成的糖化蛋白称为HbA0,名 称 组 成HbA0 糖基化发生在链的其他位点或链上HbA1a1 1,6-二磷酸果糖结合在HbA的链N末端上HbA1a2 6-磷酸葡萄糖结合在HbA的链N末端上HbA1a 由Hb A1a1 和Hb A1a2组成HbA1b 丙酮酸结合在HbA的链N末端上HbA1c 葡萄糖结合在HbA的链N末端缬氨酸残基上Pre-Hb A1c Hb A1c中存在不稳定的希夫氏碱HbA1 由HbA1a、Hb A1b、Hb A1c组成总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及其他所有的血红蛋白-碳水化合物复合物,糖化血红蛋白的组成,HbA1c,HbA1c是由葡萄糖与HbA的链氨基末端缬氨酸残基缩合而成,先形成一种不稳定希夫碱(前HbA1c),希夫碱解离或经Amadori分子重排而形成HbA1c。HbA1的主要成分是HbA1c,约占80,且浓度相对稳定。为简便实用,临床上常以HbA1c代表总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测定方法包括:1.根据电荷差异 离子交换层析,高效液相层析(HPLC),常规电泳和等电聚焦电泳等2.根据结构差异 亲和层析和免疫测定法 3.化学分析技术 比色法、分光光度法,参考区间,临床意义,反映过去68周的平均血糖浓度,可为评估血糖的控制情况提供可靠的实验室指标。HbA1c为新的糖尿病诊断指标,诊断标准定为6.5 血糖控制指标(HbA1c 7)HbA1c为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危险因素,评价,HbA1c检测结果不受存在的变异型血红蛋白及其衍生物的影响。GHb的形成与红细胞的寿命有关,各种原因引起红细胞寿命缩短时,GHb明显减少;异常血红蛋白病也会导致GHb改变。HbA1c的检测方法已标准化、与糖尿病长期并发症的相关性更强,生物变异性小,五、糖化血清蛋白与糖化白蛋白,血液中的葡萄糖与血清蛋白的N末端发生非酶促的糖基化反应,形成高分子酮胺(ketoamine)化合物,其结构类似果糖胺(fructosamine),总称为糖化血清蛋白。由于90以上糖化血清蛋白是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GA,葡萄糖与血清白蛋白链内第189位赖氨酸结合),因此GA可以反映糖化血清蛋白的总体水平。,检测方法,NBT法测定果糖胺,计算其含量。ELISA法、HPLC法、酮胺氧化酶(KAOD)法等多种方法测定糖化白蛋白,临床多用KAOD法,可结合血清白蛋白含量,计算出糖化白蛋白占血清白蛋白的比例。,非糖尿患者群果糖胺参考范围为205285mol/L。健康成年人糖化血清蛋白(1.90.25)mmol/L糖化白蛋白正常参考范围10.817.1(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参考区间,临床意义,反映23周内血糖的平均浓度。当患者有血红蛋白变异体存在时,评价平均血糖更有价值,评价,NBT法快速、经济,已用于自动化仪器分析 KAOD法可运用于自动化生化分析仪上,精密度高、准确性好、胆红素对其干扰较小。肾病综合征、肝硬化、异常蛋白血症或急性时相反应之后的患者,果糖胺结果不可靠。此外,果糖胺容易受到血液中胆红素、乳糜和低分子物质等的影响。,六、胰岛素(insulin)及C肽(C-peptide),胰岛细胞粗面内质网的核糖核蛋白体首先合成前胰岛素原(preproinsulin),很快被酶切去信号肽后,生成胰岛素原(proinsulin),贮存在高尔基体的分泌小泡内,最后被蛋白水解酶水解成活性胰岛素(51个氨基酸残基)和含31个氨基酸残基的无活性的C肽(C peptide)。,检测方法,胰岛素相对分子量为5.8KD,分泌入血后在体内的生物半寿期为510min,主要为肝脏摄取并降解,少量由肾小球滤过后在近曲小管重吸收和降解。,C肽分子量为3.6KD,没有生物活性,但对保证胰岛素的正常结构却是必须的。虽然胰岛素和C肽等摩尔数分泌入血,但由于C肽的半寿期更长(约35min),因此在禁食后血浆C肽的浓度比胰岛素高510倍。C肽主要在肾脏中降解,部分以原形从尿液排出。,利用胰岛素和C肽的抗原性,采用免疫学方法进行检测。目前有放射免疫分析法(RI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等。,空腹胰岛素(CLIA法):4.015.6U/L。空腹胰岛素(ECLIA法):17.8173.0 pmol/L。C肽(ECLIA法):250.0600.0 pmol/L。由于各厂商的产品不同以及各地区的差异,各实验室应建立自己的参考值。,参考区间,临床意义,胰岛素测定最主要的临床用途是:对空腹低血糖患者进行评估。确认需进行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并将他们与靠饮食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分开。预测2型糖尿病的发展并评估患者状况,预测糖尿病易感性。通过测定血胰岛素浓度和胰岛素抗体来评估胰岛素抵抗机制。,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动态试验有利于糖尿病类型鉴别,C肽测定的主要用途:主要用于评估空腹低血糖 评估胰岛素的分泌 监测胰腺手术效果,评价,测定C肽比测定胰岛素有更多优点:由于肝脏的代谢可以忽略,所以与外周血胰岛素浓度相比,C肽浓度可更好地反映细胞功能;C肽不受外源性胰岛素干扰且不与胰岛素抗体反应。,C肽主要通过肾脏排泄,肾病时,血中C肽浓度会升高,同时尿C肽浓度的个体差异大,限制了其作为评价胰岛素分泌能力的价值。,七、胰岛素原(proinsulin),是胰岛素的前体和主要储存形式,其生物活性仅为胰岛素的10。正常情况下仅少量的胰岛素原(胰岛素的3)进入血循环。但肝脏清除它的能力仅为清除胰岛素能力的25,导致前者的半寿期比后者长23倍,约为30min,因此在禁食后血浆胰岛素原浓度可达血浆胰岛素浓度的1015。,检测方法,利用胰岛素原的抗原性,采用免疫学方法进行检测。目前有放射免疫分析法(RI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等多种方法。,正常人空腹胰岛素原参考范围是1.116.9pmol/L(也有报道为2.112.6 pmol/L)。各实验室需建立自己的参考值。,参考区间,临床意义,胰岛素原浓度增加见于:胰腺细胞肿瘤。罕见的家族性高胰岛素原血症。存在可能与抗体起交叉反应的胰岛素原样物质。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评价,胰岛素原的检测仍较困难,其原因是:血浆中胰岛素原浓度低,难获得纯品,故抗体制备困难;不易获得胰岛素原参考品;多数抗血清与胰岛素和C肽有交叉反应(两者浓度都较高),同时胰岛素原转化中间体也会干扰检测结果。,由乙酰乙酸、-羟丁酸和丙酮组成,主要来源于游离脂肪酸在肝脏的氧化代谢产物。正常人血液中酮体浓度较低,其相对组成为:乙酰乙酸占20,丙酮占2,-羟丁酸约占78。在未控制的糖尿病中,由于胰岛素缺乏,酮体生成增加。过多的酮体从尿中排出,称为酮尿。,八、酮体(ketone bodies),检测方法,酮体含有三种成分,检测样本可来自血液和尿液。尿酮的检测多采用酮体检查片法(Acetest)和尿酮体试纸条法(Ketostix)作半定量测定。-羟丁酸的测定方法包括酸氧化比色法、气相色谱法、酶法和毛细管电泳法。临床常用的是酶法。,乙酰乙酸的测定,-羟丁酸的测定,以丙酮计,血浆酮体定量0.05mmol/L(20mg/L)。尿酮体定性为阴性,定量为2050mg/d。健康成年人血清-羟丁酸为0.030.3mmol/L。,参考区间,临床意义,在未控制的糖尿病中,血液乙酰乙酸堆积,其中大部分转变为-羟丁酸。尿酮体检测已广泛用于1型糖尿病的病情监测。(目前大多数尿液酮体试验仅检测乙酰乙酸,这将导致实验检测结果与病情不相符 的情况出现。)尿酮体阳性还见于饥饿、高脂饮食、呕吐、腹泻、脱水、妊娠中毒血症、甲状腺中毒症、消化吸收障碍等。,评价,测定血液和尿液中酮体的常用方法中,没有一个方法能与乙酰乙酸、丙酮和-羟丁酸同时起反应。丙酮和乙酰乙酸都有挥发性,且乙酰乙酸容易分解成丙酮,因此检查时要尽量用新鲜尿(至少在排尿后两小时内)以提高检出率。紧张、剧烈运动、浓缩尿、低pH值、高色素尿或含有大量甲基多巴代谢物的尿液标本可以呈酮体假阳性反应。酶法测定-羟丁酸灵敏度高、速度快、干扰小、适合自动化分析。,九、丙酮酸及乳酸,乳酸是糖代谢的中间产物。一般认为乳酸浓度超过5mmol/L以及pH7.25时提示有明显的乳酸中毒。丙酮酸浓度可用于评价有先天代谢紊乱而使血清乳酸浓度增加的情况。乳酸/丙酮酸比率小于25提示糖异生缺陷,而比率增加(35)时则提示细胞内缺氧。,检测方法,乳酸是糖代谢的中间产物,其测定方法有化学氧化法、酶催化法、电化学法和酶电极感应器法 丙酮酸测定方法包括2,4-二硝基苯肼法、乳酸脱氢酶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全血乳酸测定,全血丙酮酸测定,不同标本乳酸参考值,参考区间,不同标本丙酮酸参考值,临床意义,乳酸酸中毒出现于下列情况下发生:A型(缺氧型):常见,与组织氧合作用降低有关,如休克、低血容量和左心室衰竭;B型:与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肿瘤、肝病)、药物或毒物(如乙醇、甲醇、水杨酸)或先天代谢紊乱(如甲基丙二酸血症,丙酮酸血症和脂肪酸氧化缺陷)有关。D-乳酸性酸中毒 CSF乳酸浓度可用于鉴别病毒性和细菌性脑膜炎。乳酸/丙酮酸比率小于25提示糖异生缺陷,而比率增加(35)时则提示细胞内缺氧。,评价,酶催化法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且适于自动化分析,是乳酸测定较理想的常规方法。为避免分析前因素对乳酸检测结果的影响,患者在采血前应该保持空腹和完全静息至少2h,以使血中乳酸浓度达到稳态。,乳酸测定,丙酮酸测定,目前测定丙酮酸的首选方法是乳酸脱氢酶法。丙酮酸很不稳定,在采血后2分钟内就可出现明显的下降,应制备无蛋白滤液测定丙酮酸。丙酮酸标准物也需新鲜制备。,十、尿微量白蛋白,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是指在尿中出现微量白蛋白,因含量太少,不能用常规方法检测。生理条件下尿液中仅出现极少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反映肾脏异常渗漏蛋白质。是微血管病变的标志。,检测方法,尿微量白蛋白的测定方法包括两类:一类是染料结合法,另一类是免疫学方法,目前普遍使用的免疫比浊法。报告方式不一,常用的报告方式是以白蛋白/肌酐比值报告。,健康成年人尿液白蛋白含量(免疫透射比浊法)24h尿液:30mg/24h 定时尿:30g/min 随意尿:30g/mg肌酐,参考区间,尿微量白蛋白被公认为是早期肾脏损伤的检测指标。尿微量白蛋白增加对预报1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终末期肾病和增生性眼病都有价值;在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增加可预报渐进性肾脏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病死亡率。尿微量白蛋白的检出也是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尿微量白蛋白病理性升高还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妊娠子痫前期等。,临床意义,评价,尿微量白蛋白测定是一种灵敏、简便、快速的测定方法,易于在常规实验室中广泛应用,对早期肾损害的诊断 更灵敏。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的影响因素众多。目前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没有标准化,既没有参考物质也没有参考方法,这也是分析过程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第三节 糖代谢紊乱主要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糖尿病的早期筛查 糖尿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糖尿病治疗效果评价 糖尿病并发症的生物化学诊断,糖尿病的实验室监测指标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筛查、病因分类、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疗效评估、病情监测以及病理机制探讨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一、糖尿病的早期筛查,免疫学标志物(包括ICA、IAA、GAD抗体和IA-2抗体)基因标志物(如HLA的某些基因型)胰岛素分泌(包括空腹分泌、脉冲分泌和葡萄糖刺激分泌血糖(包括IFG和IGT),糖尿病的早期筛查指标,建议进行OGTT或FPG筛查的人群,1.所有年满45周岁的人群,每三年进行一次筛查。2.对于较年青的人群,如有以下情况,应进行筛查:(1)肥胖个体,体重120%标准体重或者BMI*27kg/m2(2)存在与糖尿病发病高度相关的因素(3)糖尿病发病的高危种族(如非裔、亚裔、土著美国人、西班牙裔和太平洋岛屿居民)(4)已确诊GDM或者生育过9kg体重的胎儿(5)高血压症患者(6)HDL胆固醇水平0.90mmol/L(35mg/dl)或TG水平 2.82mmol/L 250mg/dl)(7)曾经有IGT或者IFG的个体,二、糖尿病的生物化学诊断,目前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的诊断主要取决于生物化学检验结果。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作为糖尿病进程中的两种病理状态,也有相应的诊断标准。,(1)HbA1c 6.5(2)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FPG)7.0mmol/L(126mg/dl)(3)口腹葡萄糖耐量(OGTT)实验中2小时血浆葡萄糖浓度(2h-PG)11.1mmol/L(200mg/dL)(4)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如多尿、多饮和无原因体重减轻等),同时随机血糖浓度 11.1mmol/L(200mg/dL)(5)未发现有明确的高血糖时,应重复检测以确证。,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对所有24周28周孕的、具有高危妊娠期糖尿病倾向的妊娠妇女进行筛查。空腹条件下,口服50g葡萄糖,测定1小时血浆葡萄糖浓度,若7.8mmol/L(140mg/dl),则需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妊娠糖尿病的筛选,(1)空腹早晨测定。(2)测定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3)口服100g或75g葡萄糖。(4)测定3小时或2小时内的血浆葡萄糖浓度。(5)至少有两项检测结果与下述结果相符或超过,即可诊断:时间 100g葡萄糖负荷实验*75g葡萄糖负荷实验*血浆葡萄糖浓度 血浆葡萄糖浓度空腹 5.3mmol/L(95mg/dl)5.3mmol/L(95 mg/dl)1小时 10.0 mmol/L(180 mg/dl)10.0 mmol/L(180 mg/dl)2小时 8.6 mmol/L(155 mg/8.6 mmol/L(155 mg/dl)3小时 7.8 mmol/L(140 mg/dl)(6)如果结果正常,而临床疑似GDM,则需在妊娠第三个三月期重 复上述测定,妊娠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在6.1*7.0mmol/L(110*126mg/dl)内(2)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浆葡萄糖(2h-PG)7.8mmol/L(140mg/dl)。,*2003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推荐降低IFG诊断标准的下限为5.6mmo/L(100mg/dl)。,IFG的诊断标准,(1)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7.0mmol/L(126mg/dl)。(2)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浆葡萄糖(2h-P)在7.811.1mmol/L(140200mg/dl)间。检测结果同时满足以上两项时,即可诊断。,IGT的诊断标准,三、糖尿病治疗效果评价,糖尿病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疾病,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监控,以观察疗效和疾病进程。GHb、GA等可反映不同时间段内血糖的控制情况。GA反映的是糖尿病患者测定前23周的血糖平均水平,HbA1c反映的是过去68周的平均血糖浓度。,四、糖尿病并发症的生物化学诊断,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要点是体内酮体增加和代谢性酸中毒,如尿、血酮体明显强阳性,后者定量多大于5mmol/L;血pH值和CO2结合力降低,碱剩余负值增大,阴离子间隙增大;但血浆渗透压仅轻度上升。,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性昏迷的诊断要点是体内的高渗状态,实验室检查结果为“三高”,即血糖特别高(33.3mmol/L)、血钠高(145mmol/L)、血渗透压高(350mOsm/kg H2O);尿糖呈强阳性,血清酮体可稍增高,但pH大多正常。,乳酸酸中毒糖尿病性昏迷的诊断要点为体内乳酸明显增加,特别是血乳酸浓度2mmol/L,pH值降低,乳酸/丙酮酸比值10并除外其他酸中毒原因时,可确诊本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实验室监测指标包括血糖与尿糖糖化蛋白(包括GHb及GA等)尿蛋白(微量白蛋白尿与临床包蛋白尿);其他并发症评估指标,如肌酐、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胰腺移植效果评估指标如C肽和胰岛素等,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