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五.ppt
1,第五章 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学习内容 诺兰模型 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及其步骤 关键成功因素法和战略目标集转化法 熟悉企业系统规划法的步骤 业务流程再造的主要内容 基于BPR的信息系统规划的主要过程,2,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论-诺兰模型,一、诺兰模型 1973年由诺兰(Nolan)提出。诺兰强调,任何组织在实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时都存在着一条客观的发展道路和规律,不能实现跳跃式发展。1980年,诺兰进一步完善了这个模型,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初装、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成熟六个不同阶段。,3,诺兰模型,4,第一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增长要素 计算机硬软件资源:从早期的磁带向最新的分布式计算机发展 应用方式:从批处理方式到联机方式 计划控制:从短期的、随机的计划到长期的、战略的计划 管理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地位:从附属于别的部分发展为独立的部门 领导模式:一开始技术领导是主要的,随着用户和上层管理人员越来越了解MIS,上层管理部门开始与MIS部门一起决定发展战略 用户意识:从作业管理级的用户发展到中、上层管理级。,5,二、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概述(一)信息系统规划的意义系统战略规划的主要目标是明确系统整个生命周期的发展方向、系统规模和开发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投资大、周期长、复杂度高的社会技术系统工程。科学的规划可以减少盲目性,使系统有良好的整体性、较高的适应性,建设工作有良好的阶段性,可以缩短系统开发周期,节约开发费用。,第一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6,(二)战略规划的原则 1、支持企业的总目标 2、整体上着眼于高层管理,兼顾各管理层的要求。3、摆脱管理信息系统对组织结构的依从性4、使系统结构有良好的整体性 5、便于实施,第一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7,MIS战略规划的作用,制定MIS战略规划的作用在于:1、合理分配和利用信息资源,以节省信息系统的投资 2、通过制定规划,找出存在的问题,正确的识别为实现企业目标MIS系统必须完成的任务,促进信息系统的应用,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3、指导MIS系统开发,用规划作为将来考核系统开发工作的标准。,8,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一)“从下到上”的策略和方法(二)“从上到下”的策略和方法,9,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从下到上”的策略和方法:这是从现行系统的业务现状出发,先实现一个个具体的功能(或称应用),逐步地由低级到高级,自下而上地实现管理信息系统的总目标。因为任何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是数据处理,所以“自下而上”方法首先从研制各项数据处理应用开始,然后,根据需要逐步增加有关计划、控制、决策方面的功能。总的来说,这种方法可具体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主要实现数据处理方面的功能;第二阶段 在数据库的支持下,增加决策模型和各种计划模型;第三阶段 把各模型综合成为模型库,同时数据库也因数据需要量的增加而扩展了;第四阶段 战略计划模型和有关数据加入信息系统。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采用“从下到上”法设计信息系统可以避免大规模系统可能出现的不能运行的危险。但缺点是:不能向想象的那样完整周密。由于事先没有整个系统出发充分考虑到情况的发展和变化,随着系统的进展,往往需要重新设计许多模块。,10,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和方法,“从上到下”的方法:“从上到下”的方法强调由全面到局部,由长远到近期,由上到下,从探索、研制一种合理的信息流的模型出发,设计出适合于这种信息流的信息系统。子系统通过信息流确定,而且尽可能地要求每个局部优化建立在全局优化的指导下。这种研制方法的具体步骤为:第一阶段 分析企业的目标、环境(包括管理业务)和系统运行的条件。第二阶段 根据总目标确定各项具体功能。第三阶段 确定需要决策的内容。第四阶段 根据每项决策的内容确定所需要的信息。第五阶段 为整个系统规定各个子系统,即把各项决策的内容和信息需要分别归纳。组织到各个子系统中去。第六阶段 为要研制的子系统和数据库规定先后顺序。,11,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和方法,“从上到下”法的优点是:对计划来说,它是一种逻辑性很强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协调和规划要从整体上考虑。缺点是:难以制定这样大规模的方案,因为它需要从企业的目标开始,一直分解到具体的子系统和模块。“从下到上”的方法用于小型系统的设计,它适用于对系统开发工作缺乏实际经验的情况,而“从上到下”法则适应于较熟练的系统设计人员和对大型系统的设计。在实践中,往往把以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一方面利用“从上到下”的方法定义整个结构另一方面,利用“从下到上”的方法逐步地实现各个子系统开发工作。“从上到下”法是一种更为重要的方法。因为整体性是系统的基本特性。一个系统由许多子系统构成,但从系统功能的观点看,它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12,三、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内容、任务和步骤(一)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内容 1、信息系统的目标、约束与结构 2、单位(企业、部门)当前的能力状况 3、业务流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流程在新技术条件下的重组。4、对影响规划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第一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13,第一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四、MIS战略规划的组织制定MIS开发规划需要一个领导小组,并进行有关的人员培训,同时明确规划工作的进度。1、规划领导小组 2、人员培训 3、规定进度 4、制定战略规划的具体步骤,14,(二)信息系统规划的步骤 1、确定规划的性质 2、收集相关信息 3、进行战略分析 4、定义规划约束条件 5、明确战略目标 6、提出未来的略图 7、选择开发方案 8、提出实施进度 9、通过战略规划。,第一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15,MIS战略规划步骤,16,第二节 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常用方法,最早,MIS的规划没有成为单独划出的一个阶段,只是把它当成系统开发前的需求调查,我们把它称为职能需求调查。顾名思义,职能需求法就是由现有企业的各个职能调查他们的需求,然后靠经验和艺术的方式总结汇总,投射未来,做出规划。可惜我国现在很多企业仍然应用此法。后来许多学者提出了MIS规划的方法很多:企业系统规划法(BSP)、关键成功因素法(CSF)、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产出/方法分析(E/M)、投资回收法(ROI)等。,17,一、关键成功因素法 实践证明,关键成功因素法(CSF)在确定企业关键成功因素和管理信息系统关键成功因素方面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应用CSF法一般包含以下四个步骤:(1)了解企业战略目标;(2)识别所有成功因素;(3)确定关键成功因素;(4)明确各关键成功因素的性能指标和评估标准。,第二节 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常用方法,18,关键成功因素法步骤,19,缩短造船周期的树枝因果图,20,二、企业系统规划法 企业系统规划法(BSP)是由IBM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规划的结构化方法,它主要是基于用信息支持企业运行的思想。(一)BSP法的作用 1、确定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整个系统的子系统组成以及开发这些子系统的先后顺序。2、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第二节 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常用方法,21,(二)BSP法的工作步骤(1)项目准备工作(2)调研(3)定义业务过程 业务过程:企业管理中必要且逻辑上有关的、为了完成某种管理功能的一组活动。(4)业务过程重组(5)定义数据类(6)定义当前系统总体结构(7)确定总体结构中的优先顺序。(8)完成BSP报告。,第二节 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常用方法,22,BSP法的工作步骤,(1)项目准备工作 成立由最高领导牵头的委员会,下设一个规划研究组,并提出工作计划(2)调研 规划组成员通过查阅资料,深入各级管理层,了解企业有关决策过程、组织职能和部门的主要活动和存在的主要问题(3)定义业务过程 定义业务过程是BSP方法的核心。业务过程指的是企业管理中必要且逻辑上相关的、为了完成某种管理功能的一组活动。例如,采购过程,以最好的价格及时地得到材料、机器和特殊质量的供应。包括:供应商的评价和选择:进行评价,选择有合适价格的材料、机器、设备、包装和运输服务等。订货的安排和实现:对于已经选中的供应商品进行合适的采购订货,达到生产计划制订(经理批准的)数量。接收和检验:接收(拒收)采购的材料、机器、供应品,检验其数量和质量并加以记录登账。,23,BSP法的工作步骤,(4)业务过程重组 业务过程重组是在业务过程定义的基础上,找出哪些过程是正确的,哪些是低效的,需要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进行优化处理,还有哪些过程不适合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特点,应当取消的。(5)定义数据类 数据类是指支持业务过程所必须的逻辑上的相关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分类是按业务过程进行的,即分别从各项业务过程的角度将与该业务过程有关的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按逻辑相关性整理出来归纳成数据类(6)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 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的目的是刻画未来信息系统的框架和相应的数据类,因此其主要工作是划分子系统,具体实现可利用U/C矩阵。(7)确定总体结构中的优先顺序。对信息系统总体结构中的子系统按先后顺序排出开发计划。,24,BSP工作过程,25,BSP识别过程,26,U/C矩阵,U/C矩阵是通过一个普通的二维表来分析汇总数据表的纵坐标定义为数据类变量(Xi)表的横坐标定义为业务过程类变量(Yi)数据与业务过程(即Xi与Yi)之间的关系U 使用useC 建立create,27,28,U/C矩阵及其建立首先进行系统化,自顶向下地划分;逐个确定其具体的功能(或功能类)和数据(或数据类);填上功能/数据之间的关系,即完成了U/C矩阵的建立过程。,29,数据正确性分析数据守恒原理(Principle of Data Conservation):数据必定有一个产生的源,而且必定有一个或多个用途。在UC矩阵中:每一个列只能有一个C;每一个列至少有一个U;不能出现空行或空列。,30,UC 矩阵的求解就是对系统结构划分的优化过程。基于子系统划分应相互相对独立,且内部凝聚性高这一原则之上的一种聚类操作。UC 矩阵的求解过程常通过表上作业法来完成。其具体操作方法是:调整表中的行变量或列变量,使得“C”元素尽量地朝对角线靠近,然后再以“C”元素为标准,划分子系统。,31,UC 矩阵的建立,32,表 上 移 动 作 业 过 程,33,系统功能划分系统逻辑功能的划分:在求解后的UC 矩阵中划出一个个的方块,每一个小方块即为一个子系统。划分时应注意:沿对角线一个接一个地画,既不能重叠,又不能漏掉任何一个数据和功能;小方块的划分是任意的,但必须将所有的“C”元素都包含在小方块内。,34,子 系 统 划 分,35,数据资源分布所有数据的使用关系都被小方块分隔成了两类:一类在小方块以内;一类在小方块以外。在小方块以内所产生和使用的数据,则今后主要放在本系统的计算机设备上处理;而在小方块以外的“U”,则表示了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联系,这些数据资源今后应考虑放在网络服务器上供各子系统共享或通过网络来相互传递数据。,36,数 据 联 系,37,BSP和CSF的比较,BSP和CSF两种方法的比较1、BSP需要专业的人员建立U/C矩阵来实现,可操作性不强,CSF可操作性强;2、对于大型企业来说,由于其管理规范、数据使用规范,较适合用BSP法,而对于小型企业来说则比较适合用CSF法。,38,一、业务流程再造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竞争环境日趋激烈,越来越多企业不得不改进它们的组织结构,优化企业过程,减轻运营成本。但原先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强调高度规范化,决策权力集中在高层管理层上,组织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员工的职责和任务分工。这种过于规范性压抑了员工创造性,并且因为高层管理的失误导致组织决策的失败,职能界限人为割裂了本应存在紧密联系的组织过程。以过程管理为核心思想的业务流程再造出现。,第三节 业务流程再造与信息系统规划,39,二、业务流程再造的内涵 BPR理论强调以顾客为中心和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是一种根本性的重新思考,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人的重构;技术重构;组织结构重构;企业文化的重构,第三节 业务流程再造与信息系统规划,40,三、基于BPR的信息系统规划 传统的信息系统规划方法难以适应BPR 基于过程的信息系统规划要求规划人员从组织的过程出发,去除职能部门的人为界限,分析过程中、特别是跨越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过程的信息需求,根据过程在组织战略的重要性进行信息系统的定义。基于过程的信息系统规划与支持组织战略是一致的,第三节 业务流程再造与信息系统规划,41,(二)企业流程重组的步骤(1)找出存在问题的业务流程(2)分析其出现问题的原因(3)提出新的业务流程方案(4)重组业务流程(5)实施,第三节 业务流程再造与信息系统规划,42,案例:MIS改变了管理流程,43,44,第4节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主要内容概述一般公用阶段的说明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原型方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计算机辅助开发方法,45,70年代:生命周期法(瀑布模型),MIS的生命周期法就是按照MIS的生命周期来开发的一种方法,把MIS的开发分为五个阶段:总体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的运行维护。(仅供参考),46,对其每一阶段规定它的任务、工作流程、管理目标及要编制的文档,使开发工作易于管理和控制,形成一个可操作的规范。,47,一、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一种开发方法。用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可将系统分为四个阶段: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规划现状调查:进行初步的调查,了解企业的概况、目标、边界、环境、资源,确定企业的目标和系统目标系统规划阶段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做?”,48,系统分析系统分析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做什么?”,以开发规划中推出的目标为出发点,包括进行初步的系统调查(包括对开发新系统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和详细的系统调查,进行系统化分析,建立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分析阶段的成果是系统分析报告,49,系统设计系统设计阶段是为了在系统分析提出的逻辑模型的基础上设计系统的物理模型。主要内容:1、代码设计 2、系统流程图设计 3、数据库设计 4、处理流程图设计 5、编写程序设计说明书系统设计阶段主要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50,系统实施系统实施的内容包括:1、程序设计和调试 2、系统转换 3、系统运行和评估系统实施阶段的成果是程序说明书、使用说明书等,51,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优缺点,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强调开发人员与用户的紧密配合,在开发策略上强调“自上而下”,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适合于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不足之处在于开发过程复杂繁琐、周期长,系统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不适合用于用户对企业的需求不明确的企业。,52,二、原型法,当用户需求不明确时,结构化方法不适合使用,那么人们开发出了原型法。原型法是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不同,原型法不注重对管理系统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与分析,而是本着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先快速实现一个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反复修改来实现管理信息系统。,53,原型法的开发过程,1、确定用户的基本需求:设计一些基本的、关键性问题向用户询问2、开发初步的原型系统:一般采用第四代语言,否则成了“原始法”,只有数十个屏幕画面和少量实验数据。3、评价修改原型系统:用户实际体验使用系统的感觉。4、正式开发。,54,原型法工作流程1、用户提出系统要求2、识别、归纳上述要求3、开发一个模型原型4、评价模型5、模型不可行处理6、模型不满意处理7、修改模型8、确定模型后的处理N、实际系统开发、运行、维护等,1,2,3,4,6,7,5,8,N,不可行,不满意,满意,55,原型法的特点优点:1、贯彻了“自下而上”的开发原则,提供了一个验证用户需求的环境;2、采取了动态定义技术对用户需求进行抽取,描述和求精,更易被用户接受,提高了用户对最终系统的安全感;3、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4、适合于需求不确定的系统开发,周期短,见效快,成本低;5、能调动用户参与的积极性,缩短了用户和系统分析人员之间的距离,解决了结构化方法中最难解决的问题。,56,缺点:1、开发前没有进行严格论证,所以常出现原型报废,造成较大浪费;2、系统开发者快速设计原型的能力会引起用户过高的期望;3、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全面支持的软件工具,对规模较大的系统结构原型难度很大;4、测试和文档容易被忽略。,57,三、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方法是从80年代末各种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逐步发展而来的。面向对象的方法认为:客观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对象组成,每种对象都有各自的内部状态和运动规律,不同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就构成了系统。当我们设计和实现系统时,如能在满足需求的条件下,把系统设计成由一些相对固定的部分组成的最小集合,这个设计就是最好的,因为他把握了事物的本质,这些相对固定的部分就是对象。,58,根据面向对象的方法的思想,可将其开发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即要弄清要干什么2、分析问题的性质和求解问题,识别出对象及其行为、结构、属性、求解方法等。3、整理问题。即对分析的结果做进一步的抽象、归类、整理,并最终以范式的形式将其确定下来。4、程序实现。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将范式改成应用程序软件。,59,三种开发方法的需求分析过程比较,结构化方法的思路是:先对问题进行调查,然后从功能和流程角度来分析、了解和优化问题,最后规划和实现系统。原型法的思路:先请用户介绍问题,然后用软件工具迅速模拟出一个问题原型,再与用户运行、评价该原型,反复修改直至用户满意,最后整理和优化系统。面向对象法的思路是:先对问题进行调查,再从抽象对象和信息模拟的角度分析问题,将问题按其性质和属性划分成各种不同的对象和类,弄清其间的关系,最后实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