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ppt
第三章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第二节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一、角色引导机制社会对于一个人的要求、期望与对待,直接决定于他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所负担的社会角色。因此,一个人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生活首先是与其社会角色相一致,并依据社会对于相应角色的要求和期待而被系统化的。,二、社会比较机制,费斯廷格、米德等确认,任何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需要在明确评价自己作为主体同别人及周围世界的关系,才能明确自己对所处环境中的他人及其他客体应当怎样行为,自己的行为才有明确的定向自我评价,由于更多的时候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进行社会评价的绝对标准,人们必须通过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对比,才能对自己的状态形成明确的自我评价。这种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状态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社会比较。在许多情况下,社会比较是人们形成明确自我评价的唯一途径。,研究表明,当人们不能确定自身状况的社会评价意义时,人们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社会特征共同的人进行比较。人们进行社会比较的动机是十分复杂的,确切了解自己的状况仅仅是社会比较动机的一种原因。,自我胜任感确立,倾向于上向评价自我胜任感受到威胁,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肯定感,倾向于下向评价,三、社会学习机制,班杜拉认为,人们思想行为感情,既受到行为实践的影响,也要受到其观察经验的影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四、亚社会认同机制,亚社会也称次级社会,通常指想对于宏观意义上的大社会而存在的直接社会环境,有时也指对应于较大社会背景存在的较小社会背景。,第三节 自我概念及其发展,一、什么是自我概念“我”,似乎是个体在生命最初阶段习得的第一个客体概念,武林外传中吕秀才就曾经用自我的概念使一位武林高手自绝身亡,“我是谁,生从何来,死往何处,我为何要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我的出现对这个世界意味着什么,是世界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世界?是谁杀了我,还我又杀了谁?”,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历史上,自我概念具有各种不同的涵义,主要原因在于这个概念源自多种学科。哲学和神学强调自我是道德选择和责任感的场所;临床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自我是个体独特性和神经症的根源;社会学强调语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自我实现并得以保持的基础;实验社会心理学强调自我是认知组织、印象处理和动机激发的源泉。,最早从自身存在体验这一角度论述自我概念的是17世纪哲学家 L笛卡尔,他用Cognito这一词描述自我概念,意指自身存在意识,并把它作为人类存在的核心。,S.弗洛伊德以及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家用ego(自我)表示自我概念,意指人格的一个有机方面,后来许多精神分析学家也仿效这种做法,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超我的概念包括自我评价、自我判断和自尊。尤其是自尊,涉及自我知觉的某些方面,这些方面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喜欢或不喜欢自我中感知到的东西有关。正如心理学家M谢里夫所说:在许多方面,自我概念与ego(自我)是同义的,虽然心理学家喜欢使用后一个术语,但社会学家则喜欢使用前一个术语。,与此稍有不同的是,W詹姆斯却用Self(自我)来表示自我概念,而且这种做法也沿袭至今。詹姆斯于189O年把自我区分为作为经验客体的我(me)和作为环境中主动行动者的我(I)。作为经验客体的我包括三种不同形式:(1)精神的我,由个人目标、抱负和信念等组成;(2)物质的我,指个人的身体及其属性;(3)社会的我,即他人所看到的我。(4)身体自我,本世纪4O年代,P莱基和C罗杰斯详细阐述了自我概念。他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自我概念的知觉方面和自尊的评价性成分上。罗杰斯区分了作为实际感觉到的自我(真实自我)和作为理想中的自我(理想自我或自我概念)。他认为两者都可以加以测定,是各有特点的有用概念。真实自我被置于略低于理想自我的地位,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表示个体心理顺应指数。理想自我引起适当层次的自重和有关目的定向的乐观主义,并激发成就感和对社会的适应。这里,真实自我强调个人主观体验的心理重要性,所以与逻辑实证主义和科学经验主义相比,它与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基本原理更相一致。,奥尔波特1955年提出一个新的概念统我以替代自我概念的提法。,二、自我概念的功能,伯恩斯1、保持内在一致性: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2、决定个人对经验怎样解释:一定的经验对于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人们强烈地倾向于按照与自己的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詹姆斯的自尊公式:说明个人的自我满足水平并不简单决定于获得多大成功,还决定于个人怎样解释所获得成功对于个人的意义。3、决定人们的期望:具有预言自我实现的作用,三、自我概念的结构,基于上述思考,伯恩斯(1982)明确提出了一个同时包括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的自我概念结构图。这一结构以詹姆斯的经典理论为基础,将自我概念理解为自我态度系统,并在这一系统的具体内容上将罗杰斯的理想自我的概念融汇了进去。虽然,这一结构忽视了自我价值维度的考虑,未能在结构系统中找到诸如道德自我等重要方面的位置,但它在总体上对自我概念的结构做了很多合理的思考,并将经典的自我理论有机地结合到了其中,因此这一结构框架有重要参考价值。伯恩斯自我概念结构图,罗杰斯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与现实自我相对应的理想自我(idealself)概念,并发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是诱发神经症的一个原因。,施奈德与坎贝尔则提出了实用自我(pragmaticself)与原则自我(principledself)概念。根据近年来人们在价值观方面的研究成果,实用自我与原则自我可能是高度适用描述人们实际自我概念结构的术语。,罗森伯格则提出,自我可以划分为现有自我、期望自我(相当于理想自我)与表现自我。这一观点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客观的自我概念结构。,四、自我概念的发展,英国理论家CH库利从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上理解自我概念,认为自我和社会的概念相互联系,难以分割。1922年,库利提出镜像自我的概念,并指出:自我知觉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这面镜子而获得的。通过这面镜子,一个人扮演着他人的角色,并回头看自己。这就是说,自我概念是他人判断的反映。这里强调的是我对自己的看法反映着他人对我的看法。由此推导,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多半是在与重要他人(如父母、兄弟姐妹、其他亲属、邻居、亲朋好友、老师和同学)的交往中通过镜像自我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GH米德提出了类似库利的看法,他称之为符号相互作用论。米德详细地阐述过社会反馈的作用,认为那些特别重要的人物和有意义的个人是重要他人,而众人是广义他人,这两类他人的反馈都是社会镜子,决定着自我概念的形成。在米德看来,我们所属的社会群体是我们了解自己的一面镜子。我们有能力在想象中处于他人角色,如同他人看我们那样看待自己。,这里,米德关于自我概念的观点是建立在人的反省能力的基础上的,这种能力常常被认为是人类特点的精髓。反省或自我觉察,即人类对自己来说既成为主体又成为客体的一种能力,可以通过主格我(作为自我的体验者)与宾格我(作为自我的被体验者)之间的对话,即一种内部交谈,予以概念化。,我国学者金盛华的研究三年级以上小学生已形成十分清晰的自我概念外显自我和内隐自我积极自我概念的培养,应当成为社会化的重要目标。杰克和兰迪实验个人的自我概念与脑功能有密切关系(米勒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