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发展.ppt

    • 资源ID:6190257       资源大小:313.60KB        全文页数:109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发展.ppt

    授课:涂晓今,第16章 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内容提要 社会再生产,是指全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各个部门、各个企业再生产的有机整体。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和运动规律,创立了严密、完整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学说。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是:I(v+m)=IIc。即第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部类的不变资本。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第一,I(v+m)c,即第部类的生产资料产品,除了补偿两大部类当年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外,还要有剩余,才能为扩大再生产提供追加需要的生产资料;第二,II(c+v+m)I(v+)+II(v+),即第部类的消费资料产品,除了补偿当年消费之外也要有剩余,才能为扩大再生产提供追加需要的消费资料。社会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是:I(v+v+)II(c+c),即第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追加的可变资本加上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与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列宁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和资本有机构成及社会再生产理论相结合,提出了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但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只是表明经济发展中一种必然的趋势,并不意味着它在每个场合和每时每刻都毫无条件地快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它必须以社会生产两大部类比例协调为基础,不能脱离实际地把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绝对化。,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由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效率提高等因素导致的总产出或人均产出的增加。GDP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但是,用GDP这一指标来衡量经济增长也存在诸多缺陷。鉴于此缺陷,20世纪末,有关专家提出了绿色GDP概念。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常用汇率换算比较法和购买力平价比较法。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经济增长的源泉来源于工人的活动,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劳动的投入量、资本积累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其中劳动生产率是主要因素,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主要取决于技术的进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学者对经济增长源泉和影响因素也作了深入分析,从而得出了许多重要结论。正确地理解这些理论,对分析和认识现实的经济增长和制定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都至关重要。,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达到经济增长的途径、手段或方式、方法。它通常指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以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可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演进和改善。经济发展是一个比经济增长更广的概念。经济增长强调财富“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强调经济“质”的提高。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的本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战略,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16.1 社会再生产的一般原理 16.1.1 社会再生产的特点和实现 社会再生产,是指全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各个部门、各个企业再生产的有机整体。在商品经济社会,每个部门、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不是孤立的,既要和那些为它提供生产资料的企业发生联系,又要和那些消费它的产品的企业打交道。各种错综复杂的联系,把各个部门、各个企业的再生产联结在一起,就构成了社会再生产。一个独立的经济部门或单位的再生产,叫个别再生产(个别资本再生产或个别部门或企业再生产)。整个社会范围内的总的再生产,就是社会再生产。个别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都是生产和实现价值的运动,它们都包含有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资本都要经过货币形态、生产形态、商品形态的转化,并取得价值增值的结果。然而,同个别再生产相比,社会再生产过程有着明显的特点。,相关链接 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特点 第一,个别再生产过程只是预付资本价值的实现过程,社会再生产过程则不仅包含着预付资本价值的实现过程,而且一开始就包含着剩余产品价值的实现过程。第二,个别再生产过程即直接的生产过程,不包含个人消费,因为个人消费是在直接生产过程之外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则包含个人消费,因为个人消费品是社会总产品的组成部分,个人消费活动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之中进行的。第三,社会再生产过程不仅包含价值增殖的资本流通,而且也包含一般的商品流通。个人消费品的买卖,属于一般的商品流通,但却是社会总产品实现的重要环节。,如本书第10章所述,关于社会总产品的内涵、构成及其如何实现的问题,在马克思创立科学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之前,是长期困扰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难题。古典政治经济学从重农学派开始,便试图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再生产,但始终没有形成一种科学的理论。随后由于斯密教条的统治,更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这个问题上长期陷于矛盾和混乱之中。亚当斯密把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只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即分解为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而把不变资本价值从社会总产品价值中排除出去,同时又混淆了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因此,他也不可能了解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过程,不可能正确地说明社会总产品各部分在价值上的补偿和实物上的替换问题,不可能正确理解资本主义积累和社会资本再生产实现问题。,马克思彻底克服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上述错误,把社会产品按价值形态划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c+v+m)三部分,同时又按实物形态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种,相应地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从而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和运动规律,创立了严密、完整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学说。马克思对社会总产品的科学划分,首先提出了两个基本原理,这也是分析社会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前提。,相关链接 分析社会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前提 首先,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按产品的最终用途,可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或部门:第一部类,是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简称第部类,其产品是提供生产消费;第二部类,是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简称第部类,其产品是提供生活消费。其次,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在分析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时指出:“每一部类的全部年产品的价值,和每个个别商品的价值一样,也分成c+v+m”。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上看,是当年生产过程中消耗并转移到新产品中的生产资料价值与生产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即(c+v+m)。,社会再生产过程,既包括生产消费,也包括个人消费;既包括预付资本价值的运动,也包括剩余价值的全部运动。因而,“在表现出总资本执行职能的结果的产品价值本身内形成一个运动。这个运动不仅是价值补偿,而且是物质补偿,因而既要受社会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比例的制约,又要受它们的使用价值,它们的物质形式的制约。”社会资本执行职能所生产的全部年产品,就是社会总产品。社会再生产提供了社会总产品,而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通过商品交换得到了价值补偿和实物(物质)补偿,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只有全部社会总产品能够全部得到实现,即社会总产品能按照价值全部出售,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实现价值补偿,同时又能用货币买到再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实现实物补偿,社会再生产才能继续顺利进行;如果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不能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社会再生产过程必然受阻。因此,社会再生产的条件,就是社会总产品实现的条件;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就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归根到底就是社会生产的按比例发展问题。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并不直接表现为社会生产的比例关系是否协调,而是通过市场供求表现出来。因此,实现问题实质是市场问题。,16.1.2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条件 1.简单再生产的图式 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是生产规模不变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简单再生产的前提是“第部类和第部类的全部剩余价值是作为收入花掉的。”为了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马克思根据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和简单再生产的这个前提,假设:社会生产周期为一年,剩余价值率为100,两大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为41;第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为4000,可变资本价值为1000,剩余价值为1000;第部类不变资本价值为2000,可变资本价值为500,剩余价值为500。则第一年末简单再生产的全社会总产品可用下列图式表示:,根据以上图式,两大部类全年生产的社会总产品价值为9 000。其中第部类全部产品价值为6000,全部用于生产消费;第部类全部产品价值为3000,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为了保持下一年全社会在原有规模上继续进行再生产,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必须通过市场交换,其价值才能得到补偿,实物才能得到替换。那么,两大部类各部分产品如何才能实现呢?马克思根据以上图式,分析了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实现的过程和条件。,2.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三大交换 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的实现,是通过两大部类的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物质交换来进行的。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按照上列图式,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通过三种交换来进行:第一,第部类内部的交换。第部类4000c,从实物形态上看,是价值4000的生产资料;从价值形态上看,是第部类生产中消耗掉的不变资本的价值。这4000c需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而第部类就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以其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可以通过本部类内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得到实现。如第部类内部的钢铁企业买入煤作为炼钢燃料,而煤矿企业又买入机器用作采煤生产工具等。,第二,第部类内部的交换。第部类的500 v+500m也可以通过第部类内部各企业之间交换来实现。500 v代表第部类预付可变资本的价值,即工人所得工资总额,它需要用来购买消费资料;500m代表第部类资本家所得到的剩余价值,也需要在价值上实现,并全部用于购买消费资料。而第部类就是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因此,这价值1000的产品,在第部类内部就可以通过各企业之间的交换来实现价值补偿与实物补偿。如第部类内部的食品企业的工人与资本家买入服装企业的衣物用于生活消费,而服装企业的工人与资本家买入食品企业的食品用于生活消费等。,第三,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通过两大部类内部的交换,第部类还剩下相当于1 000v+1 000m价值的产品。从实物形式上看,它们全部是生产资料,只能用于生产消费,而第部类自身已不再需要生产资料,所以只有卖给第部类,才能实现价值补偿;从价值形态上看,它们代表了第部类工人的工资和资本家获取的剩余价值。由于第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是消费资料,这只有向第部类购买才能得到。第部类剩下的2 000c,从实物形式上看,它们全部是生活资料,只能用于生活消费,而第部类自身已不再需要生活资料,所以只有卖给第部类,才能实现价值补偿;从价值形态上看,它们表示第部类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需要购买新的生产资料进行实物替换,而第部类只是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只有向第部类购买才能得到。所以,这两部分的产品,只有在两大部类之间进行交换,即第部类所剩下的价值1 000v+1 000m的产品和第部类所剩下的价值2 000c的产品相交换,其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问题才能得以解决。,通过以上三种交换,两大部类的年产品(即价值9000的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全部得到了实现,在价值上和实物上都得到了补偿。图示如下:,3.社会简单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实现条件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进行,两大部类之间,只有第I部类的可变资本和资本家所获取的剩余价值与第II部类的不变资本相交换,二者相等,社会总产品才能够全部得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相关链接 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1)I(v+m)=IIc,即第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部类的不变资本。这是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这个基本实现条件说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体现了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之间相互提出需求、互相供给产品,因而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互为市场的内在联系。这个基本实现条件,要求两大部类彼此为对方生产的产品,不仅在价值上应相等,在使用价值上也应符合对方进行实物补偿的需要。如果I(v+m)IIc或 I(v+m)IIc,社会总产品就不能全部实现,社会简单再生产也就不能顺利进行。,(2)(c+v+m)=Ic+IIc,即第部类全年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当年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这是上述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的派生公式。它体现了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的生产同整个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它要求第部类所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应该等于两大部类消耗的不变资本的价值之和,在使用价值上应符合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进行实物补偿的需要。如果(c+v+m)Ic+IIc或(c+v+m)Ic+IIc,社会总产品就不能全部实现,社会简单再生产也就不能顺利进行。,(3)II(c+v+m)I(v+m)+II(v+m),即第部类全年生产的消费资料,必须等于当年两大部类所需要的消费资料。这个公式也是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的派生公式。它体现了简单再生产条件下,消费资料的生产同整个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它要求第部类所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应该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在使用价值上应符合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品的需要。如果II(c+v+m)I(v+m)+II(v+m)或II(c+v+m)I(v+m)+II(v+m),社会总产品就不能全部实现,社会简单再生产也就不能顺利进行。,上述三个公式,从各个不同侧面揭示了简单再生产实现过程中,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必须遵循的基本比例关系。马克思以社会资本再生产为研究对象,所揭示的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反映了一切以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社会(含社会主义社会)再生产的共同规律性。这就是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发展的规律。,16.1.3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条件 1.扩大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 为了适应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两大部类社会总产品各部分就不能保持简单再生产的比例关系,两大部类的资本家所获剩余价值就不能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要有一部分用于积累。同时,在实物形式上,社会总产品中要有可供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因此,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必须重新组合。这就是说,扩大再生产必须具备下列两个前提条件:,相关链接 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1)I(v+m)c,即第部类的生产资料产品,除了补偿两大部类当年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外,还要有剩余,才能为扩大再生产提供追加需要的生产资料。如果I(v+m)=c,就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需要;如果I(v+m)c,则连简单再生产的需要也维持不了。(c+v+m)c+c 即:(v+m)c(2)II(c+v+m)I(v+)+II(v+)或(c+m-)(v+),即第部类的消费资料产品,除了补偿当年消费之外也要有剩余,才能为扩大再生产提供追加需要的消费资料。,2.扩大再生产的图式 社会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只能由社会总产品中提供。根据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必须对社会总产品进行重新组合。假设:全社会生产周期为一年,两大部类的剩余价值率均为100;第部类的资本有机构成为41,总产品价值为6000,其中不变资本价值为4000,可变资本价值为1000,剩余价值为1000;第部类资本有机构成为21,总产品价值为3000,不变资本价值为1500,可变资本价值为750,剩余价值为750。据此,社会扩大再生产可用下列图式表示:I 4 000c+1 000v+1 000m=6 000 II 1500c+750v+750m=3 000,9000,在上式中,I(v+m)c,即I(1000v+1000 m)1500c,符合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说明扩大再生产可以进行。假定第I部类资本家把1000m分作两部分,其中一半用于积累,另一半用于自己个人消费;所积累的500作为追加资本,并按原有资本有机构成4:1的比例,追加到Ic和Iv,转化为400c和100v。这样,第部类第一年年终全部产品组合如下式:I 4 000c+400c+1000 v+100v+500=6000即 I 4 400c+1100 v+500=6000,上式中 I 4400c的实物形式是生产资料,可以通过本部类内部交换得到了价值补偿与实物替换,剩下的1600(1100 v+500)的实物形式的生产资料,要求与第部类相交换。但是,在上式中,第部类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为1500,而第部类需要向第部类交换的生产资料是1600,这表明第部类可供第部类追加生产资料100。因此,为满足第I部类交换的要求,第部类资本家也必须把750m分作两部分,其中150用作积累,600用作自己个人的消费;所积累的150作为追加资本,按原有资本有机构成2:1的比例,追加到II c和II v,转化为100c和50v。这样,第II部类第一年年终全部产品组合如下式:II 1500c+100c+750v+50v+600=3 000即 II 1600c+800v+600=3 000,上式II(800v+600)的实物形式是生活资料,可以通过本部类内部交换得到了价值补偿与实物替换,剩下的1600实物形式的生活资料,正好与第部类1600(1100 v+500)的实物形式的生产资料相交换,并实现了价值补偿与实物替换。为此,为了实现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经过积累和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重新组合。然后进行三大交换,图示如下:,通过上述交换,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得到实现,社会再生产就在扩大的规模上顺利进行。第二年年初,两大部类资本结构图示如下:I 4 400c+1 100v=5500 II 1 600c+800v=2400 社会资本由原来的7250增加到7900。假设剩余价值率仍为100,到第二年年终生产出来的社会总产品则增加到9800。9 800 I 4400c+1 100v+1100m=6 600 II 1600c+800v+800m=3200 以后各年的社会生产扩大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可以按上述方法类推。马克思以纯粹外延扩大再生产为对象,对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进行抽象分析。这种分析是科学的,因为外延扩大再生产所包含的各种比例关系不仅客观地存在于经济生活之中,而且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也适用于内涵扩大再生产。,9800,7900,3.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进行,在两大部类之间,只有第I部类的可变资本、追加的可变资本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部分的剩余价值与第部类的不变资本和追加的不变资本相交换,二者相等,社会总产品才能够全部得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相关链接 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1)I(v+v+)II(c+c),即第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追加的可变资本加上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与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这是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这个基本实现条件说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体现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之间相互提出要求,相互供给产品,因而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互为市场的内在联系。这个基本实现条件,要求两大部类彼此为对方生产的产品,不仅在价值上应当相等,在使用价值上也应符合对方扩大再生产的需要。I(v+v+)II(c+c)或I(v+v+)II(c+c),社会总产品不能实现,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也不能顺利进行。,(2)I(c+v+m)I(c+c)+II(c+c),即第I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必须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相平衡。这是上述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的派生公式。它体现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的生产同整个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它要求第部类所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应该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与追加的不变资本的价值之和,在使用价值上应符合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如果I(c+v+m)I(c+c)+II(c+c)或I(c+v+m)I(c+c)+II(c+c),社会总产品就不能全部实现,社会扩大再生产也就不能顺利进行。,(3)(c+v+m)I(v+v+)+II(v+v+),即第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必须同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相平衡。这个公式也是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的派生公式。它体现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消费资料的生产同整个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它要求第部类所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应该等于两大部类原有可变资本、追加可变资本与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部分的剩余价值之和,在使用价值上应符合两大部类原有工人、追加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品的需要。如果II(c+v+m)I(v+v+)+II(v+v+)或II(c+v+m)I(v+v+)+II(v+v+),社会总产品就不能全部实现,社会扩大再生产也就不能顺利进行。,上述三个公式,从各个不同侧面揭示了扩大再生产实现过程中,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必须遵循的基本比例关系,并要达到平衡。同时,社会产品的实现过程表明,两大部类的积累和生产的扩大,存在着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关系。第I部类生产为第部类生产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规定着第部类的积累规模;反之,第部类生产为第I部类生产提供追加的消费资料,规定着第I部类的积累规模。而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积累规模,归根到底要受到两大部类可供追加的物质资料数量的制约。只有两大部类生产按比例平衡发展,才能顺利地实现社会扩大再生产。,16.1.4 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理论 马克思首先提出了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论断。列宁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和资本有机构成及社会再生产理论相结合,在再论市场问题一文中提出了在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他指出,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列宁认为,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如果技术水平没发生变化,资本的有机构成保持不变,那么,追加的全部资本仍会按原有资本有机构成的比例,追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因此二者对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也都按同一比例增长。在这种纯属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两大部类可以平衡增长。然而,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总是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即每一劳动者使用和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会不断增加,因而资本的有机构成是在逐步提高的。而在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高条件下的扩大再生产中,原有的预付资本和剩余价值中转化为追加的资本,却将用越来越大的部分去购买不变资本的要素,而以较小的部分去购买劳动力,即不变资本的增长必然快于可变资本的增长,进而导致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必然比劳动者对消费资料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增长得快。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就会比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更为迅速。列宁还认为,在技术进步条件下进行扩大再生产时,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是一个普遍规律。这一规律已为机器大工业产生以来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所证实。,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只是表明经济发展中一种必然的趋势,并不意味着它在每个场合和每时每刻都毫无条件地快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实际上,在每个具体的历史时期内,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在发展速度上的对比关系,往往决定于各种具体的政治、经济条件。其次,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只是在技术进步的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按比例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的生产而孤立、片面地发展,更不是说生产资料生产发展得越快,越是超过消费资料生产增长的速度,就越能实现扩大再生产。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归根到底要受消费资料生产的制约。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必须以社会生产两大部类比例协调为基础,不能脱离实际地把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绝对化。,16.2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16.2.1 经济增长及其衡量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由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效率提高等因素导致的总产出(总收入)或人均产出(人均收入)的增加。总产出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在经济学中,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出的增加,这里,产出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社会的总产出,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出。因此,经济增长的程度可以用增长率来表示。,用Gt表示总产出增长率,用Yt表示t 时期的总产出,用Yt-1表示(t-1)时期的总产出,则总产出的增长率可表示为:,用gt表示人均产出增长率,用yt表示t 时期的人均产出,用yt-1表示(t-1)时期的人均产出,则人均产出增长率可表示为:,GDP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但是,用GDP这一指标来衡量经济增长也存在诸多缺陷。GDP不能说明产品和劳动的种类,也不能揭示使用这些产品和劳动而获得的福利的大小,更不能计量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所导致的社会代价。GDP不能反映消费的状况,如可能产出在增加,消费却在减少;GDP不能反映收入分配状况和贫富分化程度,难以充分反映一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满意度。GDP不能准确反映一个国家财富的结构变化,即很难反映固定资本结构变动所导致的财富结构变化;也很难做到国际比较的真实可靠,即由于汇率、统计资料、物价、本国货币购买力等因素的影响,使GDP可能缺乏国际比较性。同时,GDP还不能把地下经济、自给自足经济活动等所形成的财富反映出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后,许多经济学家、国际组织以及政府官员,考虑到GDP的缺陷,开始研究并试图用一种新的指标体系来取代传统GDP的指标体系。1995年,世界银行首次向全球公布了用“扩展的财富”指标作为衡量全球或区域发展的新指标。“扩展的财富”由“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四大要素构成。专家们公认“扩展的财富”比较客观、公正和科学地反映了世界各地区发展的真实情况,为国家拥有真实“财富”及其发展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提供了一种可比的统一标尺。20世纪末以后,有关专家提出了绿色GDP概念。,相关链接 关于绿色GDP 对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体系进行改革,把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纳入核算体系,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费用,其计算结果就称之为“绿色GDP”。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扣除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和海洋)的耗减成本与环境(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降级成本之后的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绿色GDP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人们提出“绿色GDP”概念的目的是,经济增长必须考虑到其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强调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要注意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2002年4月,世界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峰会在阿尔巴尼亚召开,会上中科院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的专家牛文元教授用“绿色GDP”的理论来解释可持续发展,把它化解为5个指标:单位GDP的排污量;单位GDP的能耗量;单位GDP的水耗量;单位GDP投入教育的比例;人均创造GDP的数值,其数值越高,说明社会越发展。这5个指标被与会的一百多个国家接受并作为大会宣言发表。但由于种种原因,迄今为止,其深入研究与广泛推行都存在很多困难。,16.2.2 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 由于国内生产总值能够较好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表现、实力与财富,所以,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都采用GDP来核算全社会一切部门经济活动的总成果。但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都是以本国本地区的货币为计算单位,而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单位货币所包含的价值是不同的,也就是其单位货币购买力是不同的,因此,它们不能进行直接的国际比较,即不能以各个国家或地区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上经济实力的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如果要进行国际比较,必须把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不同货币单位换算成统一的货币标准单位,然后,按统一的货币标准单位计算出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目前,在测算国际比较项目上有两种方法。一是汇率换算比较法。即利用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官方汇率,将不同的货币换算为国际通用的一种货币(如美元)然后进行比较。例如,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00670亿元,按2008年底美元对人民币汇率(1:6.83)换算为44021961亿美元。二是购买力平价比较法。即根据各国或地区的货币与其所选定的某一外币(一般为美元)的购买力平价(英语缩写:PPP)来比较。所谓购买力平价,是指各个国家的货币在本国的实际购买力。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每一种货币在本国本地区都有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能力,根据所谓同一价格定律,即同一种商品在两个国家的货币购买力应相同,因此,不同货币购买力的比率就构成了相互间汇率的基础。比如,购买同等数量和质量的商品或劳务,在美国为1美元,在中国为1元人民币,那么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为1。根据许多国际权威机构的调查与分析,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比较,美元对人民币的实际汇率大约为1:5。上述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缺陷。,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30.06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已上升为世界第三,我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而在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中国19932008年GDP总量与增长率(单位:亿元),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社会制度以及所拥有的资源状况不同,目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巨大的差异。2008年,排在世界经济增长前列的十个国家的GDP总量分别是:美国14.264万亿美元,日本4.924万亿美元,中国4.402万亿美元,德国3.668万亿美元,英国2.866万亿美元,法国2.674万亿美元,意大利2.314万亿美元,俄罗斯1.677万亿美元,西班牙1.612万亿美元,巴西1.573万亿美元。这十个国家GDP总和是39.972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量60.690万亿的65.86。而排在世界经济增长最后面的十个国家或地区的阿富汗、尼日尔、塞拉利昂、埃塞俄比亚、马拉维、厄立特里亚、几内亚比绍、利比里亚、刚果(金)、布隆迪的GDP总和,占世界GDP总量则不到1。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着的巨大差异,产生了在政治、社会、军事及宗教等诸多方面的复杂问题与矛盾冲突,这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还可以用人均GDP来衡量。所谓人均GDP,是该国或地区的GDP总量除以该国或地区的总人口。它是一个能更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收入状况的指标。2008年,排在世界人均GDP前列的十个国家分别是:卢森堡113043美元,挪威95061美元,卡塔尔93204美元,瑞士67384美元,丹麦62625美元,爱尔兰61809美元,冰岛55462美元,阿联酋54606美元,瑞典52789美元,荷兰52019美元。而世界人均GDP排名最后的布隆迪,人均GDP仅137美元。我国GDP总量虽然在世界上排名第三,但人均GDP只有3315美元,在世界上排名是106名。这种情况反映了当今世界各国人民的收入差距还十分悬殊,并且这种差距还可能拉大。,16.2.3 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经济增长表现为产出以一定的速度增加。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对世界各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经济增长是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那么,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对此,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再到现代西方经济学,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得出了许多重要结论。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在他们的著作中,论述了分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资本积累使生产者人数的增加,可以促使一国人民的真实财富与收入的增加。但是,基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古典政治经济学者对经济增长未能作出更多的分析与论述。,相关链接 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1)劳动投入量 从各国经济发展史中可以看到,劳动投入量的增加,长期以来一直构成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源泉,但在产业革命后,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单纯的劳动量的增加对产出的贡献份额不断下降,投资的贡献份额不断上升;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开始逐渐从数量推动转向质量推动,特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替代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增长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不断下降,而对劳动力质量的需求不断上升。因而,为提高劳动力质量而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构成了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2)资本投入量 事实证明,没有相当数量的资本投入量,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从不发达状态迈向发达状态。那些不能保证其人均资本现有水平的国家的生产率会持续下降,人口增长迅速的国家尤其必须进行大量投资,以便为新进入就业的人提供维持他们的劳动生产率所必需的机器设备。资源显示,资本有机构成高的发达国家,往往能达到更高的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水平。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资本投入量都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加快资本形成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任务。,(3)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要素生产率是指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利用的效率,在数值上等于国民经济总产出与各种生产要素总投入之比。同样的要素投入,由于使用效率和生产率不同,将产生极不相同的经济增长率。提高要素生产率包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资料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力的生产效率,通常用每个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值来表示;生产资料利用效率,一是指机器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的效率,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单位固定资产生产的产值或生产单位产值所占用的固定资产来表示;二是指原材料、燃料、辅料等物质的消耗水平,通常用生产单位产品的物质消耗量来表示。提高要素生产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管理水平提高、结构优化、规模经济及体制变革等,其中技术进步的作用通常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根据美国19091949年间的数据对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因素进行了分析。他得出了令人惊奇的结论:该阶段,每工作小时的产品增长中,超过80%的部分是由技术进步引起的。索洛认为,产量增长的源泉就在于资本和劳动力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他认为,在19091949年期间,美国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9%,其中0.32%归于资本积累的贡献,1.09%归于劳动力投入增长的贡献,剩余的1.49%归于技术进步的贡献。此外,在人均产量增长的1.81%中,1.49%也来自于技术进步。索洛衡量和计算技术进步所作贡献的方法,被称为“剩余法”或“索洛剩余”。这对于分析经济增长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贡献。不过,这种方法显然存在着不足,即它有可能将资本、劳动、技术进步之外的因素都当作技术进步来处理。,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是继索洛之后最全面分析经济增长因素的经济学家。丹尼森进行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具体数量的测定,把产量增长率按照各个增长因素所作的贡献,分配到各个增长因素上去,再把分配的结果用来比较长期经济增长中各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丹尼森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关于生产要素投入量,丹尼森把经济增长看成是劳动、资本和土地投入的结果,其中土地可以看成是不变的,其余两个则是可变的。关于要素增长率丹尼森则把它看成是产量与投入量之比,即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要素生产率主要取决于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和知识进展。具体而言,丹尼森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归为六个,即:(1)劳动;(2)资本存量;(3)资源配置状况;(4)规模经济;(5)知识进展;(6)影响单位投入产出量的其他因素。丹尼森所分析的结论是,知识进展是经济发达国家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因素。丹尼森所说的知识进展包括的范围很广。它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的进步和由于采用新的知识而产生的结构和设备的更有效的设计在内,还包括从国内和国外的有组织的研究、个别研究人员和发明家,或者简单的观察和经验中得来的知识。丹尼森认为,

    注意事项

    本文(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发展.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