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规范会计与工作组织.ppt
9.1 会计工作组织9.2 会计规范9.3 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9.4 会计档案9.5 内部控制,第九章 会计工作规范与会计工作组织,9.1 会计工作组织,9.1.1 会计工作组织的意义9.1.2 会计工作组织的含义9.1.3 会计工作组织的要求,9.1.1 会计工作组织的意义,会计工作组织就是对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的配备、会计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等项工作所作的统筹安排。科学地组织会计工作对完成会计任务、发挥会计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科学地组织会计工作,有利于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会计工作是对再生产过程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核算和监督,要为管理者以及社会各界提供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通过从凭证到账簿、从账簿到报表,进行连续地记录、计算、分类、汇总和分析检查,都需要一系列的程序和手续,各程序之间、各手续之间、各数字之间一环扣一环,联系密切。,9.1.1 会计工作组织的意义,第二,科学地组织会计工作,有利于会计工作同其他经济管理工作分工协作,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会计工作是企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工作既独立于其他管理工作,又同它们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单位和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第三,科学地组织会计工作,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各单位的内部经济责任制。第四,科学地组织会计工作,有利于保证企业单位正确地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制度,维护财经纪律,保护社会主义财产安全完整。,9.1.2 会计工作组织的含义,会计工作组织,一般包括这样几方面内容:设置会计机构、配备适当的会计人员、制定与执行会计规范、保管会计档案。合理有效地组织会计工作可以充分发挥会计工作的作用。,9.1.3 会计工作组织的要求,组织会计工作的要求,一般有以下两点。l.既要符合国家对会计工作的统一要求,还要适应各企业单位生产经营和管理的特点会计是一项微观经济管理活动,各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就说明组织会计工作要考虑各会计主体自身经济活动的特点。但是,会计提供的信息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又将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特别是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作为宏观经济管理者,对会计信息有一定要求。所以国家对会计工作的组织有一定的统一要求,任何会计主体必须贯彻执行国家规定的法规和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9.1.3 会计工作组织的要求,2.在保证会计工作质量的前提下,讲求工作效率,节约工作时间,杜绝人力、物力浪费会计的“效益大于成本”原则,对组织会计工作也很有用。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应力求精简、合理,提高工作效率;对会计处理程序和手续的规定,要结合实际情况,避免烦琐。会计工作如果组织得不好,会造成重复劳动,浪费人力和财力。另外,会计工作还要充分吸收科技的成果,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成果,以使会计信息的处理手段跟上信息化社会的要求,这既可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又可节约时间和人力资本。,9.2 会计规范,9.2.1 会计规范的含义和意义9.2.2 会计规范的形式9.2.3 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9.2.4 我国的国家统一会计核算制度体系,9.2.1 会计规范的含义和意义,1.会计规范的含义 会计规范是会计工作的依据和标准,它是组织会计工作必须遵守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是协调、统一会计处理过程中对不同处理方法做出合理选择的假设、原则、制度等的总和,是会计行为的标准。在不同的国家,会计法规体系是不同的。在我国一般包括会计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9.2.1 会计规范的含义和意义,2.会计规范的意义 制定会计规范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实现会计目标的需要。会计目标表明了会计活动应达到的境地或标准,为会计活动指明了方向。会计目标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目前,学术界对会计目标并未达成一致认识。一般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提供对会计信息使用人进行决策时有用的信息。由于信息的使用人是多方面,不同的使用人需要的信息不尽相同,而会计又不可能对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报表,因此需要用规范来约束会计信息的提供,以实现会计的目标。,9.2.1 会计规范的含义和意义,(2)解除经理人员经营责任的需要。由于资产的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导致了经管责任的产生。为了反映和解除经管责任,需要会计提供客观、可靠的信息,这也离不开会计规范的约束。(3)协调各方利益的需要。会计信息系统具有公平地协调利益分配的作用。但是会计信息系统在一系列会计处理程序上,对同一项经济业务又有多种处理方法,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因采用不同的方法而存在差异,从而对不同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会影响到利益分配,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系统在履行利益分配、协调行为时的公平与公正,就必须对在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如何选择会计处理方法作为约束。行使这种约束功能的,当然是会计规范。,9.2.1 会计规范的含义和意义,(4)国际经济交往的需要。现今,随着跨国公司的极度膨胀,国际间经济交往的增多,对提高各国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只有使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才能使投资人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中比较鉴别投资环境,并选择有利的投资项目。为了使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必须借助于会计规范来约束。,9.2.2 会计规范的形式,会计法律、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是会计规范的主要表现形式。1.会计法律法律关系是经过法律规范调整的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相应地,会计法律关系是指会计主体在按照会计法规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时所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会计法律关系是由会计法规确认和调整的由会计行为所产生的社会联系,这种联系是受国家强制力保证的。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准绳,对会计具有最高的约束力。纵观世界各国会计的发展,法律对会计实务乃至会计理论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人甚至认为,很多国家的法律,特别是税法,是会计存在的惟一原因。,9.2.2 会计规范的形式,2.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从技术角度对会计实务的处理提出的要求。所以称其为技术性的,是因为此类规范都是针对每一具体项目或业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作出的,它要求会计人员按照所制定的规则对某一特定项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是一种最基本的规范,它对各企业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发挥着巨大影响。作为会计准则,它应符合这样两条特征:第一,它对企业会计工作的约束是缩小会计惯例中的差别和变异的范围,而不是只允许一种解决方案;第二,要由一定的权威机构来颁布或制订,这种权威性既指业务上的,亦指法律上的。,9.2.2 会计规范的形式,3.会计制度会计制度,一般有两层涵义,一是指宏观范围(通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应用的会计制度;一是指具体企业所应用的会计制度。各国会计规范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即以会计准则为主导的会计规范和以统一会计制度为主导的会计规范。,9.2.3 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我国会计法规体系是由会计法为基础而构成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法规体系,它包括会计的基本法和会计行政法规两个部分。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会计基本法、会计行政法规(包括会计基本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两个层次)和会计规章等内容。,9.2.3 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1.会计的基本法会计的基本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该法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 1985年 1月 21日通过,并经 1993年12月29日八届人大常务委员会五次会议和1999年10月31日九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进行了两次修订。在我国,会计法处于会计法规体系的最高层次,是制定其他会计法规制度的基本依据,其他会计法规都必须遵循和符合会计法的要求。在现行会计法中,对会计立法的目的、适用范围、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基本要求、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管理、会计行为的法律责任都作了原则的规定。作为会计方面的根本大法,会计法对一切组织的会计行为都具有普遍的强制约束力。,9.2.3 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2.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属于第三层次的范畴。2006年2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令以第33号部长令签发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要求在2007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这里的企业会计准则是一个基本的会计准则,是对企业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报告与揭示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要求。主要指导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而不是用来直接规范会计核算工作。1997年5月 28日颁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从1998年1月1日起执行。此准则适用于各级国有事业单位。这一会计准则目前正在修订之中。,9.2.3 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3.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它是指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层面的会计制度,是指具体单位、组织所应用的会计制度。它包括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事业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等。具体会计准则,是以基本会计准则为依据,对企业各项具体会计要素确认、计量、报告与揭示的具体要求。,9.2.3 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4.会计规章会计规章是指具体企业所应用的会计核算制度。由于不同的企业的生产性质、经营特点和管理水平各不相同,在会计核算上也有其不同的要求和特点,因而各企业可在前面三个层次的指导下,考虑企业自身的特点来制订适合生产、经营管理需要的会计规章。,9.2.4 我国的国家统一会计核算制度体系,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宏观调控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经营机制的前提下,运用国家宏观调控的功能,有效地引导企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会计核算方面,国家建立了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体系,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指导。,9.3 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9.3.1 会计机构的设置9.3.2 会计人员,9.3 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会计机构是各单位内部直接从事和组织领导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会计人员是指直接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建立健全会计机构,配备数量和素质相当、具备从业资格的会计人员,是各单位做好会计工作,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作用的重要保证。,9.3.1 会计机构的设置,为了科学合理地组织开展会计工作,保证本单位正常的经济核算,各单位原则上应设置会计机构。考虑到单位有大小、业务有繁简,如果要求每个单位都必须设置会计机构,势必脱离实际。从有效发挥会计职能作用的角度看,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包括集团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应当设置会计机构;业务较多的行政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也应设置会计机构。而对那些规模很小的企业、业务和人员都不多的行政事业单位等,可以不单独设置会计机构,将会计业务并入其他职能部门,或者进行代理记账。因此,会计法规定各单位根据自身的情况自行决定是否设置会计机构。但是,无论是否需要设置会计机构,会计工作必须依法进行,不能因为没有会计机构而对会计工作放任不管。,9.3.1 会计机构的设置,关于会计机构的称谓,各单位叫法不一,有的称“财务部(处、科、股)”、“会计部”、“计财部”、“财会部”等。事实是,许多单位的财务工作与会计工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企业单位会计机构的设置,必须与整个国家的会计管理体制相适应。会计法明确规定:国务院财政部管理全国的会计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管理本地区的会计工作。为此,财政部设置会计事务管理司,主管全国会计工作。其主要职责:在财政部领导下,拟定全国性的会计法令;研究和制定改进会计工作的措施与会计工作规划;颁发会计工作规章制度;批准注册会计师;管理、报批外国会计公司在我国设立常驻代表机构;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实施会计干部专业技术职称制度,组织会计人员业务培训等。,9.3.1 会计机构的设置,地方财政部门、企业主管部门一般设财务会计司、局、处,主管本地区或本系统所属企业的会计工作。其主要职责是:根据财政部的统一规定,制定适合本地区、本系统的会计制度;负责组织、领导和监督所属企业的会计工作;审核、分析、批复所属企业的会计报表,并编制本地区、本系统的汇总会计报表;了解和检查所属企业的会计工作情况;负责本地区、本系统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以及会同有关部门评定会计人员技术职称等。基层企事业单位一般设置会计处、科、股,在厂长、经理或单位行政领导人的直接领导下,负责组织领导和从事会计工作。规模太小或业务量过少的单位可不单独设置会计机构,但要配备专职会计工作人员或指定专人办理会计工作。大中型企业要设置总会计师,主管本单位的经济核算和经营管理工作,直接领导本企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并且直接对厂长、经理负责。,9.3.2 会计人员,1.会计人员的职责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也是会计机构的主要职责,概括起来主要包括: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拟定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实施办法,编制预算、财务计划,并考核、分析其执行情况等。具体有以下几项:(1)按照国家财务制度规定,认真编制并严格执行财务计划、预算,遵守各项收支制度、费用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分清资金渠道,合理使用资金,保证完成财政上缴任务。(2)按照国家会计制度规定记账、算账、报账,做到手续完备、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账目清楚、日清月结、按期报账。(3)按照银行制度规定,合理使用贷款,加强现金管理,做好结算工作。(4)按照经济核算的原则,定期检查、分析财务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挖掘增收节支的潜力,考核资金使用效果,揭露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及时向领导提出建议。(5)按照国家会计制度的规定,妥善保管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档案资料。(6)遵守、宣传、维护国家财政制度和财经纪律,同一切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9.3.2 会计人员,2.会计人员的主要权限为了保障会计人员顺利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国家赋予了他们必须的权限。会计人员职权条例明确规定了会计人员具有下列工作权限。(1)有权要求本单位有关部门、人员认真执行国家批准的计划、预算,遵守国家财经纪律和财务会计制度。如有违反,有权拒绝付款、拒绝报销或拒绝执行,并及时向本单位领导或上级有关部门报告。(2)有权参与本单位编制计划、制定定额、签订合同、参加有关生产、经营管理和业务会议。(3)有权监督、检查本单位有关部门的财务收支、资金使用和财务保管、收发、计量、检验等情况。,9.3.2 会计人员,3.对会计人员的要求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会计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现代会计对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做好会计工作,提高会计管理水平的首要条例。会计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两个方面。(1)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高、思想状态好,是搞好会计工作的巨大动力。会计人员应具备以下政治素质。热爱祖国,热爱本职工作。在日常工作中顾大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实事求是,如实反映。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应如实反映生产经营活动情况,不弄虚作假,不歪曲事实,所有会计核算资料、数字必须正确可靠,内容必须真实完整。严守法纪,坚持原则。对各项财务收支活动都要进行严格审查,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令、制度,抵制一切违法乱纪、破坏制度的行为。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不以权谋私、不营私舞弊、不占、不贪、不行贿受贿。,9.3.2 会计人员,(2)会计专业职务与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根据会计专业职务试行条例,会计专业职务分为会计员、助理会计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其中,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员为初级职务,会计师为中级职务,高级会计师为高级职务。为完成会计的任务,会计人员必须熟悉会计专业的理论和业务技能,并掌握有关经济管理知识和生产技术知识。助理会计师的基本条件如下。初步掌握财务会计知识和技能;熟悉并能够执行有关会计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能担任一个岗位的财务会计工作;大学专科或中等专科学校毕业,在财务会计工作上见习满一年。,9.3.2 会计人员,会计师的基本条件如下。较系统地掌握会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并能正确贯彻执行有关的财经方针、政策和财务会计法规和制度;具有一定的财务会计工作经验;能担任一个单位或管理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系统某个方面的财务会计工作;取得博士学位,并有履行会计师职责的能力;取得硕士学位并担任助理会计师职务二年左右;取得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结业证书,并担任助理会计师职务二至三年;大学本科或大学专科毕业担任助理会计师职务四年以上;掌握一门外语。,9.3.2 会计人员,高级会计师的基本条件如下。较系统地掌握经济、财务会计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丰富的财务会计工作经验,能担任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系统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取得博士学位,并担任会计师职务二至三年;取得硕士学位、第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班结业证书,或大学本科毕业并担任会计师职务五年以上;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为了确保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确定和晋升会计干部的技术职称,应经过严格考核,实行技术职务聘任制。,9.3.2 会计人员,4.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1992年以来,我国实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考试分初级会计资格和中级会计资格两个档次。初级资格考试科目包括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中级资格考试科目包括:中级会计实务(一)、中级会计实务(二)、财务管理和经济法。考试时间一般是每年5 月份。5.总会计师总会计师是企业单位经济核算和财务会计的行政领导人之一。在大中型企业中,为了更好地领导和组织企业的会计工作和经济核算工作,应设置总会计师。小型企业应指定一名副厂长(或副经理)行使总会计师的职权。,9.3.2 会计人员,总会计师是厂级领导人员,其职责如下。(1)协助厂长(或经理)建立健全经济核算的责任制度;(2)组织、领导企业生产经营各部门、各环节的核算工作;(3)领导企业财务与会计工作,组织资金成本、利润等的归口分级管理,对企业财务状况负责;(4)审查和监督企业各项计划和经济合同的签订和执行;(5)协同厂长(或经理)制定企业生产经营的方针、战略目标和有关决策,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等。总会计师应坚持社会主义经营方向;坚持原则;有组织能力;熟悉本企业和国内外同行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情况;在企业管理、财政金融、经济核算、财务会计和审计等方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应由具有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技术职称的人员担任。,9.3.2 会计人员,6.会计人员的交接会计人员交接是会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者离职时,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可以使会计工作前后衔接,保证会计工作连续进行;同时也可以防止由于会计人员的更换出现账目不清、财务混乱。分清移交人员和接管人员的责任,这是会计人员应尽的职责,也是做好会计工作的要求。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在调动工作或离职时必须办理会计工作交接”。除此之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进一步规定,会计人员在临时离职或其他原因暂时不能工作时,也应办理会计工作交接。为了明确责任,会计人员办理工作交接时,必须有专人负责监交。按规定,一般会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监交;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单位负责人监交,必要时主管单位可以派人会同监交。通过监交,保证双方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认真办理交接手续,防止流于形式,保证会计工作不因人员变动而受影响,保证交接双方处在平等的法律地位上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不允许任何一方以大压小、以强凌弱,或采取非法手段进行威胁。移交清册应当经过监交人员审查和签名、盖章,作为交接双方明确责任的证件。,9.3.2 会计人员,7.会计人员的任免我国的会计工作具有双重任务,他们既是本单位的职工、为本单位经营管理服务、维护本单位的合法经济利益,同时他们又是贯彻执行国家财政、财务会计制度和财经纪律的执行者,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抵制一切违法乱纪行为。针对会计人员工作的双重身份、双重任务的特点,国家对会计人员,特别是对会计机构负责人和会计主管人员的任免,在会计法中作了若干特殊的规定。(1)企业单位的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任免,应当经过上级主管单位同意,不得任意调动或者撤换。即各单位应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在任命这些会计人员时应先由单位行政领导人(厂长或经理)提名报上级主管单位,上级主管单位人事干部和财务会计干部对提名进行协商考核,并报行政领导同意后,通知上报单位按规定任免。(2)会计人员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受到错误处理时,上级主管单位应当责成所在单位予以纠正;对玩忽职守、丧失原则、不宜担任会计工作的,上级主管单位应责成所在单位予以撤换。上述规定对防止会计人员因坚持原则受到阻挠、刁难甚至打击报复,防止任人惟亲、把不宜担任会计工作的人员安排到会计岗位上,是非常必须的组织措施,是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的重要保障。,9.4 会计档案,会计档案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事项的重要历史资料和证据,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等会计核算专业资料。会计档案对于总结经济工作,指导生产经营管理,查验经济财务问题,防止贪污舞弊,研究经济发展的方针、战略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切实地把会计档案管好。每个企业、行政事业等单位的各种会计资料在会计时期终了以后都应当由财务会计部门按照归档的要求,负责立卷或装订成册,按期将应当归档的会计档案编制“会计档案移交清册”,全部移交档案部门,建立健全会计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调阅和销毁制度。,9.4 会计档案,会计档案的存放有两种形式:一是按照报表、账簿、凭证归类存放。这样做的优点是存放整齐划一,缺点是不便于查找;另一种是按年度把各种档案资料放在一起,这样便于平时查找和利用。为了便于借阅会计档案,应设置“会计档案调阅登记簿”,详细登记调阅日期、调阅人、调阅理由、归还日期等。档案原件原则上不得借出,如有特殊需要,须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在不拆散原卷册的前提下,可以提供查阅或复制,并应履行借阅手续和限期归还。,9.4 会计档案,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根据保管资料的具体分为永久、定期两类。定期保管期限分为3年、5年、10年、15年、25年5种,保管期限从会计年度终了后第一天算起,按照规定,年度财务报告、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会计档案销毁清册永久保存;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保存25年;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汇总凭证、总账、明细账、辅助账簿及会计移交清册保管15年;季度、月度财务报告保存3年。会计档案保管期满要销毁时,由本单位档案部门提出销毁意见,按照规定程序,编造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会同会计部门共同派人员监销。对于保管期满但未结清的债权债务原始凭证和涉及其他未了事项的原始凭证不得销毁。,9.5 内部控制,9.5.1 内部控制的概念9.5.2 内部控制分类9.5.3 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评价,9.5.1 内部控制的概念,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内容是随着对内强化管理、对外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内部控制最初形式为内部牵制,其主要特点是: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以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力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从而使该项业务权力通过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职能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它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部门无意识地犯同样错误的机会是很小的,有意识地合伙舞弊或作假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内部牵制对于企业内部防错纠弊、预防犯罪起到重要作用。到了20世纪40年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经营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产生了内部控制。,9.5.1 内部控制的概念,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层,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较为完整的体系。,9.5.2 内部控制分类,内部控制可以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1.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内部控制按其控制的目的不同,可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会计控制是指与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有关的控制;管理控制是指与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有些控制措施既可以用于会计控制,也可用于管理控制。,9.5.2 内部控制分类,2.预防性控制和察觉性控制内部控制按其性质不同,可分为预防性控制和察觉性控制。预防性控制是指旨在试图防止错误及非法行为的发生,或尽量减少它们发生的机会所进行的控制。预防性控制是一种事前控制,主要任务是解决如何能够在一开始防止错误的发生。预防性控制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限制接近资产、授权控制、预算控制等。察觉性控制是指旨在及时察觉和揭露发生的错误及非法行为,或增加发现它们的机会的控制。察觉性控制一般包括复核、核对、盘点、自动检查和平衡、编制账户调节表、进行预算或计划的差异分析等。,9.5.2 内部控制分类,预防性控制和察觉性控制在具体措施上并非可以截然划分清楚,有的措施既带有预防性质,又有察觉的因素,如账实的核对措施,即是对出现错弊的查找,又能在人们心理上起到预防错弊的作用。3.内部控制的其他分类内部控制还有其他分类,如按控制手段不同,可分为组织控制、审批控制、核算控制、检查控制、反馈控制;按照内部控制的形式不同,可分为程序控制、目标控制;按照内部控制的时间不同,可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等。,9.5.3 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评价,内部审计在履行对内部控制进行检查和评价时,应按以下程序和步骤进行。第一,确定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标准。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前,必须汇集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律制度以及单位内部的一系列内部控制文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形成内部控制的标准。内部审计将根据这些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的现状进行检查和判断。第二,检查、判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情况。内部审计应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现状与事先确定的标准进行对照,确认内部控制措施是否已经采用,对照发现的控制缺陷,应加以记录、归类、汇总,并说明控制缺陷可能产生的弊端以及对整个控制系统的影响。在分析被审计单位控制缺陷及潜在影响的基础上,即可对被审计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做出评价。,9.5.3 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评价,第三,测试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测试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定性的统计抽样检查,在抽样检查中,内部审计应当科学地选定有代表性的测试样本,借以正确判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质量状况。第四,写出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评价最终报告,提出若干具体的调查结论、意见、评价和建议,以供单位最高管理层采纳,同时也要送交被审计单位的管理人员以改进内部控制。需要指出的是,良好的内部控制虽然能够达到内部控制目标,但无论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多么完善,它都无法消除其本身所固有的局限。这种局限性也必须明确并加以预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9.5.3 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评价,1.串通舞弊会使内部控制的机制失效企业内部控制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实行不相容职务分离,以加强相互牵制、相互检查,减少自己作弊、自己掩盖的机会,从而防止差错和弊端的发生。2.不认真执行某些控制程序等人为因素,会影响内部控制的正常效能在执行控制程序时,执行程序的人员误解指令,马虎疏忽或故意错漏等其他人为因素,会使控制程序的执行发生错误。如果有人怀有某种不纯的动机,欺上瞒下,故意不执行预先制定的某些控制程序,也将导致内部控制失灵。,9.5.3 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评价,3.企业管理当局故意舞弊,会使内部控制形同虚设管理人员滥用职权,逾越控制,对设置或实施的内部控制不予以理睬,会使建立的内部控制形同虚设。4.控制措施和程序本身的局限性,会影响控制的全面性控制措施和程序一般都是为那些重复、频繁发生的业务类型而设计的,因此,对一些不正常的或未能预料的业务类型,可能起不到控制作用。5.控制的成本效益也会限制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企业内部控制的实行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即实行内部控制的成本要与其产生的效益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