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规、标准和目标.ppt
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第一节 中国环境保护法规与法规体系第二节 环境标准和环境标准体系第三节 环境基准第四节 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的方法第五节 环境目标、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一、我国环境法规的构成,(一)环境保护基本法(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是制订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根本依据与原则。其中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1979年颁布试行并与1989年重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主席令198922号)。这是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是从整体上规定国家环境政策、环境保护的原则、制度和措施。环境保护基本法是环境保护工作和制定专门性环境保护单行法规的基本依据。,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一节 中国环境保护法规与法规体系,一、我国环境法规的构成,(一)环境保护基本法(2),2002年10月,第九界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扩展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从决策源头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管理、环评文件的编制要求、环评文件的报批、环评机构和人员的资质管理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责任等。,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一节 中国环境保护法规与法规体系,一、我国环境法规的构成,(一)环境保护基本法(3),1982年通过1999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它海域。沿海陆域以及管辖海域外对管辖海域污染的也使用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一节 中国环境保护法规与法规体系,(一)环境保护基本法(4),领水就是主权国家内水和领海的水域,是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内水就是国家内陆水域和领海基线向陆一侧的水域的统称,包括陆内的河流、湖泊,以及领海基线内的海湾、海峡、海港、内海、河口等。领海就是濒海国陆地领土及其内水以外相邻接的一定宽度的海域,其范围为领海基线至领海线之间的海域。国家主权包括领海的海床、底土及其上空。,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一节 中国环境保护法规与法规体系,一、我国环境法规的构成,(二)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5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年10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1996年6月28日),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一节 中国环境保护法规与法规体系,一、我国环境法规的构成,(三)自然资源保护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1985年颁布,200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颁布,2000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1986年颁布,2000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年颁布,2002年修订),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一节 中国环境保护法规与法规体系,一、我国环境法规的构成,(三)自然资源保护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矿藏资源法1986年颁布,1996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1997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颁布),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一节 中国环境保护法规与法规体系,二、环境法规体现的政策,(一)预防政策,环境法规体现三方面政策:预防政策、治理政策和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一节 中国环境保护法规与法规体系,“预防为主”环境保护政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实行城市综合整治(3)加强了对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新污染。主要实行了两项政策:一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二是“三同时”制度。,二、环境法规体现的政策,(二)治理政策,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一节 中国环境保护法规与法规体系,治理政策实行“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其指导思想是:应由行为者补偿其外部不经济成本。实行该原则可以明确两点:一是环境污染或破坏的责任者,即“谁污染”二是环境污染或破坏治理的资金承担者,即“谁负责治理”。“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包括了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对工业污染实行限期治理和实行征收排污费制度。,二、环境法规体现的政策,(三)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一节 中国环境保护法规与法规体系,强化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是:(1)制定法规,使各行各业有所遵循(2)建立环境管理机构,加强监督管理(3)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环境监督管理主要通过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和技术手段来实现。,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第一节 中国环境保护法规与法规体系第二节 环境标准和环境标准体系第三节 环境基准第四节 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的方法第五节 环境目标、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二节 环境标准和环境标准体系,一、标准和环境标准,(一)标准,标准是对经济、技术、科学及其管理中需要协调统一的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技术规定。这种规定是为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根据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经有关方面协商同意,由主管机关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二节 环境标准和环境标准体系,一、标准和环境标准,(二)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而对环境保护领域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它是在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由国家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批准的技术规范;是国家环境政策在技术方面的具体体现,也是执行各项环境法规的基本依据,环境标准具有法律效力。,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二节 环境标准和环境标准体系,一、标准和环境标准,(三)环境标准的作用,环境标准所起的作用为:1制订环境规划和环境计划的主要依据 2环境评价的准绳 3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4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环境标准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环境效益上,也表现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二节 环境标准和环境标准体系,二、环境标准体系,(一)环境标准分类及含义(1),按标准的级别可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按标准的性质可分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按标准控制的对象和形式可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基础标准、方法和物质标准和环保仪器设备标准。,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二节 环境标准和环境标准体系,二、环境标准体系,(一)环境标准分类及含义(2),(1)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是为了保障人群健康、维护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物质财富,并考虑技术、经济条件,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是一定时期内衡量环境优劣程度的标准,是环境质量的目标标准。,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二节 环境标准和环境标准体系,二、环境标准体系,(一)环境标准分类及含义(3),(2)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控制标准);是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适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并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素所做的限制性规定。是对污染源控制的标准。,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二节 环境标准和环境标准体系,二、环境标准体系,(一)环境标准分类及含义(4),(3)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为监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规范采样、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所做的统一规定。(4)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为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对用于量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材料、实物样品,而制定的标准物质。(5)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对环境标准工作中需要统一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代码)、图形、指南、导则、量纲单位及信息编码等所做的统一规定。,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二节 环境标准和环境标准体系,二、环境标准体系,(一)环境标准分类及含义(5),(6)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环境保护领域中对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所制定的标准(包括环境区划、规划的技术要求、规范、导则等等)。,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二节 环境标准和环境标准体系,二、环境标准体系,(二)中国现行的环境标准体系,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二节 环境标准和环境标准体系,三、环境标准的推算1,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编制说明Cm(二类区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浓度限值)一般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二类地区任何一次浓度取值,该标准未规定浓度限值的污染物按卫生标准(TJ36)规定的居住区一次最高容许浓度限值取值,无卫生标准的参考国外同类标准,少数国内外均无环境质量标准的则以车间卫生标准按下式计算:LnCm=0.607LnC生-3.166(无机化合物)LnCm=0.470LnC生-3.595(有机化合物)LnCm=0.0426LnC生-0.28(脂肪族和芳香烃)LnCm=0.702LnC生-1.933(氯烃类),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二节 环境标准和环境标准体系,三、环境标准的推算2,根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计算:QCmRKe 式中:Q计算得出排放速率 kg/h Cm标准浓度限值 mg/m3(一次浓度)R 排放系数 Ke 地区经济技术系数,取0.51.5,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二节 环境标准和环境标准体系,三、环境标准的推算3,industry environment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日均浓度AMEGAH=0.107LD50/1000 mg/m3;(约万分之一LD50)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废气):DMEGAH45LD50/1000 mg/m3或 D100LC50/1000(约百分之4.5LD50),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二节 环境标准和环境标准体系,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第一节 中国环境保护法规与法规体系第二节 环境标准和环境标准体系第三节 环境基准第四节 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的方法第五节 环境目标、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三节 环境基准,一、环境基准的概念,(一)定义,通过对环境中各种污染物对人体、生物以及物质财富等的危害影响进行综合研究得出的污染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相关性系统资料称为环境基准。它是制订环境质量标准的重要科学依据。例如,研究表明饮用六价铬的浓度不超过0.05mg/l的水对人体健康无影响。,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三节 环境基准,一、环境基准的概念,(二)建立环境基准的方法,建立环境基准需综合卫生基准、生物基准和物理基准方面的资料。获取这些基准资料的途径是实验室研究、现场调查和收集有关文献资料。,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三节 环境基准,一、环境基准的概念,(二)建立环境基准的方法,建立环境基准需综合卫生基准、生物基准和物理基准方面的资料。获取这些基准资料的途径是实验室研究、现场调查和收集有关文献资料。环境污染物的卫生基准是建立在污染物对人群的毒理学和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的。,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三节 环境基准,一、环境基准的概念,(二)建立环境基准的方法(2),污染物的毒理学通常分为两大类:急性或慢性毒性;致癌性(包括致畸性和致变性)。非致癌性污染物导致的急性或慢性毒性存在阈值,超过某一界限浓度(阈值)即导致急性或慢性中毒,而低于该浓度则无毒性表现。而致癌物(或诱变剂、致畸剂)不存在阈值,非零剂量水平就会有诱发癌变的可能性。,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三节 环境基准,二、非致癌物的卫生基准,根据流行病学和毒理学文献提供的依据,在制订污染物卫生基准时已广泛采用“可接受日摄入量”(ADI)。低于日允许摄入量,污染物对人体没有损害。一般情况下,只有进行详细的毒理学分析才能确定某种化学物质的可接受日摄入量。,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三节 环境基准,三、致癌物的卫生基准,致癌、致畸和诱变物是指其本身或代谢产物能引起人体基因改变的物质。致畸物主要的性质是致癌性,即人或实验动物长期暴露于此类物质就会诱发恶性肿瘤。但致癌物不一定是致畸物。迄今的研究成果表明,致癌物不存在安全剂量的阈值,所以只能找出暴露于该物质后的风险概率。,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三节 环境基准,四、保护生物的基准,建立保护生物的基准也需要开展实验室试验、现场的调查研究和收集文献资料。经过对合格并充分的数据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可提供在淡水或咸水水体中为保护和利用水生生物免受该污染物不可接受影响的水质基堆。所谓影响是指水生生物短期暴露于高浓度的污染物水中或长期暴露于低浓度的污染物中所产生的后果。,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三节 环境基准,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第一节 中国环境保护法规与法规体系第二节 环境标准和环境标准体系第三节 环境基准第四节 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的方法第五节 环境目标、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四节 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的方法,一、制订环境质量标准的方法,(一)组成多学科标准编制组,制定工作计划(二)全面开展调查研究,这是编制工作的技术基础,(1)环境基准的调查研究。由于基准是科学资料,各国均可互相借鉴。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环保局等资料。(2)污染现状调查及评价。确定标准中应规定的污染物项目,掌握制定分类、分级标准的基础资料。(3)监测方法研究。包括布点、采样、化验分析、数据处理等的方法。这是必须与标准同时确定的。(4)技术经济调查。初步掌握要达到各级标准的污染物削减量和与之对应的工艺、技术和综合防治手段并考察其经济性。,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四节 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的方法,一、制订环境质量标准的方法,(三)费用效益分析,从经济学角度看,所制定的环境质量标准应取得的社会效益最大、所花费的控制污染的总费用最小。进行“费用效益”分析的原则是应同时满足这两个方面,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四节 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的方法,一、制订环境质量标准的方法,(四)初拟分级标准,全面调查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初步拟定分级和分类的标准值。(五)根据环境管理经验修正 环境污染控制的很多理论问题尚未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因此在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时,还必须依靠实际的管理经验。,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四节 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的方法,二、制订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方法,(一)制订的原则,1.以满足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为出发点2.体现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3.要考虑环境特征4.控制污染与促进经济发展相结合,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四节 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的方法,二、制订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方法,(二)制订的方法,1.按污染物扩散规律制订排放标准 采用数学模型推算出能满足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的污染物排放量。但因环境介质情况复杂,该法较少应用。2按“最佳可用技术”制订排放标准 综合考虑污染物排放减至最少的生产工艺及污染防治技术可能达到的最好水平,同时也考虑到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在经济上的可行性。,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四节 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的方法,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第一节 中国环境保护法规与法规体系第二节 环境标准和环境标准体系第三节 环境基准第四节 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的方法第五节 环境目标、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五节 环境目标、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一、环境目标,环境目标,是指能基本满足区域社会经济活动和人群健康要求的环境质量指标值。环境目标是一个区域制定环境规划、进行环境建设和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环境规划所确定的目标通常包括两个主要方面:环境质量目标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五节 环境目标、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一、环境目标,(一)环境质量目标,环境质量目标中主要有大气质量目标、水环境质量目标、噪声控制目标、景观和环境美学目标等。环境质量目标依不同地域或功能区而不同。环境质量目标由一系列表征环境质量的指标来表达。,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五节 环境目标、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一、环境目标,(二)污染总量控制目标,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主要由工业或行业污染控制目标以及区域的污染控制目标构成。它规定了一个区域中各种污染物允许排放的总量。,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五节 环境目标、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一、环境目标,(二)污染总量控制目标,环境目标的确定,一般是依据本地环境现状或环境规划区功能要求,选择相应等级的环境标准值。在环境质量好的区域,可以实行浓度控制标准;在环境污染较重或污染源已达到排放浓度标准,而环境质量仍达不到标准的区域,则必须实行总量控制,并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五节 环境目标、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二、环境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1环境承载能力指在不违反环境质量目标前提下,一个区域环境能容纳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限度以及相应的污染物排放量。环境承载能力由区域的增长变量与限制因素决定。增长变量包括人口、生活水平、经济活动强度和速度以及污染物的排放量等;限制因素包括自然环境质量、生态稳定性、基础设施的能力和居民对环境状况的心理承受力等。,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五节 环境目标、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二、环境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2环境容量指区域自然环境或环境要素对污染物的容许承受量。环境容量由静态容量和动态容量组成。静态容量指在一定环境质量目标下,一个区域内各环境要素所能容纳某种污染物的静态最大量;动态容量指该区域内各要素在一定时间内对该种污染物的动态自净能力。,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五节 环境目标、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三、污染物总量控制,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指把排入某一区域内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在一定的数量之内,以实现预定环境目标的控制方法。总量控制一般分两种类型:1容量总量控制指把排放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在受纳环境具体功能所对应的环境容量范围内。2.目标总量控制把排放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在管理目标所规定的范围内。,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 第五节 环境目标、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思考题(第四章),我国的环境法规体现了哪些政策?试简单说明什么是“环境标准”?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几类、几级)?什么是“环境质量标准”?为什么要制定环境质量标准?什么是“环境基准”?有何作用?什么是“排放标准”?为什么要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何谓“环境容量”?它由哪两部分组成?何谓“污染物总量控制”?有哪些类型?我国的环境法规体系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试举例说明,第四章 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