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安全法规和导则介绍.ppt
,IAEA 50-C/SG-Q(1996)核安全法规和导则介绍,目 录,引言核电站的安全质保法规概况IAEA 50-C/SG-Q(1996)法规和导则介绍,一、引言,-核能是一种安全清洁的能源,但也存在着放射性外泄的风险,特别是事故状态大量放射性外泄如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和日本的福岛核电站发生的重大核事故。因此,保证安全是核能管理的首要问题。-核电厂的安全目标是完成正确的运行工况、事故预防或缓解事故后果,从而实现对辐射危害的有效防御,保护厂区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和环境。,在核电站设计和建造中采取了如下的一系列安全措施:设置了防止放射性泄漏的三道屏障。采取纵深防御措施:保守设计、安全裕度大、具有多重性、多样性和实体分隔专用安全系统及应急响应系统等。运用安全技术:主控室的安全参数系统、反应堆水位测量、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概率安全评价、未能停堆的预计瞬态对策等。,设置专设安全设施系统(包括安全注射系统、安全壳喷淋系统、安全壳隔离、消氢系统和安全壳空气净化和冷却系统等)及几套独立的完整的安全保护系统,设置了多个安全保护参数,并采用多重符合逻辑线路,以最严重的事故作为安全分析的依据。核电站系统、部件和构筑物的设计遵循有关的核安全法规和技术规范,如IAEA的核安全标准系列(NUSS),中国核安全标准系列(HAF、HAD系列)、美国核管会颁布的联邦法规10CFR系列标准。核设备技术规范如美国的ASME第卷,法国的RCC-M,安全级电气设备和仪表技术标准:如美国的IEEE标准、法国的RCC-E规范等。,核电站上述安全措施是由大量与核安全相关的物项、系统 和构筑物构成的,尽管这些物项、系统和构筑物在设计上 遵循了核安全设计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要求。但如果在 设计、制造中不遵循核安全质保法规要求,不建立质量保 证大纲和实施所规定的各项质量保证活动,则物项、系统 和构筑物质量无法保证,安全目标也难于实现。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安全法规除IAEA 50-C-G 政府机构,50-C-S 选址,50-C-D 设计和50-C-O 运行4个法规外,还 颁布了IAEA 50-C-Q安全质量保证法规。这5个安全法规共 同构成核电站安全要求的基础。由此可见,安全质量保证 法规是核安全法规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核 设备的质量保证是核电站一项重要的安全措施。,二、核电站的安全质保法规概况,2.1 IAEA的安全标准和各国的核安全法规,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于1974年制定了核安全标准(NUSS)规划。1978该机构参考美国核管会1970年颁布的联邦法规10CFR50附录B核电厂和燃料后处理厂的质量保证大纲,编制了IAEA 50-C-QA核电厂安全质量保证实施法规。此后,又陆续出版了一系列安全丛书,包括安全基本原则(safety fundamentals)、安全法规(safety standards)、安全导则(safety guides)和安全实践(safety practices)等,共涉及60多种有关辐射安全方面的文件。,1988年,IAEA发布了50-C-QA(1988)法规核电厂安全的质量保证实施法规。1996年,IAEA以合订本形式出版安全丛书50-C/SG-Q核电厂和其它核设施安全的质量保证,包括1个法规和14个导则。2006年,IAEA修订了IAEA 50-C-Q(1996)发布了IAEA GS-R-3设施和活动的管理体系。,确立核安全监督管理的法律基础和基本制度。确定保证安全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和要求。为达到上述要求提供指导。世界上和平利用核能各国为保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安全和环境均建立相应的核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并参照IAEA法规文件制定各国的核安全法规(见表1)和导则,并予以实施。,核安全法规和导则的重要作用:,我国于1984年成立国家核安全局,1986年该局参考IAEA50-C-QA核电厂安全质量保证实施法规(1978)法规发布了HAF0400核电厂质量保证安全规定,其后陆续发布了10个安全导则。1991年根据IAEA 50-C/SG-QA(1988),发布HAF0400(91)。2001年国家核安全局对核安全法规和导则进行了补充和修订,重新编号HAF/HAD 003系列法规、导则(见表2)。,2.2我国的核安全质保法规HAF003和导则,表2:我国核安全质保法规,此外,由国务院发布的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规定了国家核安全局在监督管理方面的职责,对核设施实行安全许可证制度,并对核设施的制造、建造和运行现场实施核安全监督管理。此外,还制定了民用核承压设备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民用核安全设备监督管理条例等文件,对核承压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实行许可证制度,明确了核安全监督检查、核查和审评的依据、方法和内容。,目前,国内各核电厂、设计院、核设备制造厂、核电厂建设单位和调试单位均遵照HAF/HAD法规和导则要求制定和实施质量保证大纲,并取得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许可证,从事与核安全有关物项和服务有关的各项质量活动。,由于我国的HAF/HAD法规和导则系列核安全法规和导则是等效采用了IAEA 50-C/SG-QA(1988)(核电厂安全法规:质量保证)的核安全法规和导则。根据50-C-Q(1996)法规102节说明,IAEA 50-C/SG-QA(1988)法规的所有要求都在50-C-Q(1996)法规中得到保留。因而,HAF/HAD法规和导则中的要求与50-C-Q(1996)法规是一致的.但50-C-Q(1996)法规的文章结构与HAF法规比较有较大不同,将所有基本要求归纳为管理、执行和评定三大块。该法规内容强调以绩效为基础,强调每个人包括管理者、工作执行者和工作评价者都在确保质量和实现安全方面作出贡献,特别强调管理者对实施质量保证大纲和实现安全目标的作用,对质量保证分级提出了具体实施要求,对评定和培训部分进行了补充。,2.3 HAF003与50-C-Q法规主要异同,在安全导则设置上,IAEA 50-SG-Q(1996)与HAF003相比:*增加了两个针对基本要求的导则:不符合项控制和纠正措施和针对验收的检查和试验。*增加了一个针对特定活动的导则科研开发的质量保证。*增加了两个针对核设施阶段的导则:选址的质量保证和退役的质量保证。*把核电厂质量保证记录制度导则扩编为文件控制和记录。*把核电厂质量保证监查扩编为质保大纲执行情况的评定。*把核电厂调试和运行期间质量保证导则分为调试的质量保证和运行的质量保证两个导则。*此外还删除了关于组织机构和燃料组件的两个导则。在安全导则的内容中还对不少质量保证措施的进行了改进。,2.4 C-3/C-4项目合同规定的核安全标准,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3和4机组设计、建造和调试合同规定项目采用的质量保证标准为 IAEA 50-C/SG-Q Code(1996)(核电厂和其它核设施安全的质量保证)安全法规及14个导则。中原公司以此法规和导则为依据制定和实施了中原公司C-3/C-4项目质量保证大纲。通过合同,也要求C3/C4项目设备供方以此为标准建立设备设计和制造质量保证体系。,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3和4机组业主(Pakistan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 Chashma Nuclear Power Project Units-34(C-3/C-4)也以此质保标准制定和实施C-3/C-4核电站的质量保证大纲。巴基斯坦政府也设置了核安全管理当局(PAKISTAN NUCLEAR REGULATORYAUTHORITY),简称为PNRA,也发布和实施了该国的核安全法规和导则文件。,我国核安全质保法规HAF003系列是从IAEA 50-C-QA(1988)法规等效采用的。而 IAEA 50-C-QA(1996)法规包括了IAEA 50-C-QA(1988)法规的全部要求并有所扩展。国内取得国家核安全局核设备设计、制造许可证的制造厂已按HAF003系列核安全法规和导则标准制定和实施了质量保证大纲。这就为在C3/C4项目设备设计制造中实施IAEA 50-C-QA(1996)法规提供了较好的基础。,三IAEA 50-C/SG-Q(1996)介绍,IAEA 50-C-Q(96)核电厂和其它核设施安全的质量保证法规由引言、管理、实施和评价四大块、14个章节、33个小节组成的正文和1个附件有关基本要求的补充信息(含10个基本要求)构成。导则共14个,其中Q1-Q8是核电站从选址到退役全过程都适用的,Q9-Q14是与核电站寿期中某个阶段相关联的,分别适用于某个阶段。(见表3)以下的介绍将法规和导则的相关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并与HAF/HAD标准比较。,表3 IAEA 核安全质保法规和导则,3.1 引言“引言”一章由基本情况、目的、范围和结构共4节组成。基本情况法规101节说明法规规定了核电厂安全有关的各种质保大纲制定和执行方面的基本要求。法规102节说明法规与导则使用的区别。法规103节说明该法规和导则强调的重点是经理们、工作执行者和对工作的评价者全体都对保证质量和实现安全有贡献。强调以绩效为基础的质量保证方式。,法规104节说明营运单位必须证明其有效地使核安全管理部门满意。法规为把焦点集中在绩效上,强调如设计者、建造者、运行者、维护工人等工作从事者的全部责任。法规的目的 法规105节说明法规制定的目的是为质量保证制定基本要 求,以便实施这些基本要求,持续改善质量所用方法,提 高核安全性。该法规认为整个工作是可计划、可执行、可 评价和可改进的过程。,法规适用的范围 法规106节说明法规的基本要求适用于核电厂选址、设计、建造、调试和退役各个阶段的质保大纲的制定和执行,法规的基本要求,也适用于参与上述活动所有的个人和单位,包括设计者、供应者、建造者和运行者。,结构法规108节说明法规的基本要求构成全面质量保证大纲的基础。法规分为三个类别即管理、执行以及评定。附件是 对法规中的基本要求的补充信息。,3.2.管 理“管理”一章由质量保证大纲、培训和资格考核、不 符合项控制和纠正措施、文件控制和记录共4节构成。3.2.1 质量保证大纲法规201节说明*管理者必须制定、实施和保持一个质保大纲。*质保大纲必须含有按法规的基本要求去如何管理、执 行和评定工作的具体细节。*质量保证大纲必须包括工作的管理者、执行者和评价 者的组织结构、职责、权限和接口。*质量保证大纲必须提出管理措施,包括计划制定、进 度安排和资源考虑。,法规202节指出*全部工作和各领域工作的管理者对于按工程进度有效 履行质保大纲必须提供和显示支持。,*营运单位必须制定并履行质保总大纲,各分包单位必 须制定并履行相关工作的质保分大纲。*在任何情况下,营运单位都必须对总大纲的有效性负责。,法规203节说明质量保证大纲必须规定许多组织部门的 工作责任和方法,不得把质保大纲看作单一组织部门的 责任范围。质保大纲必须表明以下三个原则的结合:*管理者为实现单位目标提供计划、指导、资源和支持;*执行工作职能的人员实现质量;*执行评价职能的人员评价管理过程和工作执行情况的有效性。质保大纲对上述的每个人员都有约束力。,法规204节说明:*在确定实施质保大纲的物项、服务和过程中,核安全是基本考虑的因素。*必须根据每个物项、服务或过程对核安全的相 对重要性,使用分级的方法。,质量保证大纲作用:质量保证大纲是跨学科的管理工具,它提供了 合适策划、正确执行和评定的手段。它提供了完 成工作的系统化方案、具有“一开始就做好工作”的 终极目标。,法规附件:基本要求1质量保证大纲,成文的质保大纲主要内容:*成文的质保大纲是一整套文件,包括质保大纲概述和 大纲程序,描述了为实现管理目标和宗旨而制定的全 面措施。*建立了针对核电厂工程项目的管理者宗旨,规定了广 泛的目标、制定了政策和要求,以及规定了工作的执 行和评定。*将实现该单位的目标和宗旨的工作责任分派到各专业 部门,并赋予其完成任务所需的权限。部门的管理者 对实现该部门所供物项和服务的质量负责,工作人员 对自己工作的质量负责。*描述了各部门的组织结构、职责、权限和部门之间的 接口及单位的外部接口、联络渠道。,*提出使人员有能力胜任其承担的工作,并能负其责任 的措施。*确定委派外单位的所有工作,明确内外单位间的联络 渠道和接口,说明各单位所承担的工作。*基于每种物项、服务或过程对核安全的相对重要性不 同,在采购、制造和使用中采取分级的方式方法。*赋予停止不满意工作的责任和权限。*质保大纲基本要求的意图是建立起相应的权威,使单 位在管理、实施和评价工作的适当性方面能履行其职 责。,*要求建立由管理者定出的目标和宗旨为基础的各种层 次(与提供的物项或服务有关)的绩效,并对照其要 求考核实际效果,以便查明有无必要改进质量。*质保大纲要规定文件控制的范围和功能。*质保大纲要提及永久性记录和非永久性记录,并规定 各自保存时间。*质保大纲对所有人员,包括对策划、进度安排和资源 考虑负有责任的人员都有约束作用。,高层管理者在质保大纲中的责任:*对质保大纲的策划、制定、实施和成功负责;*应制定并发布书面质量保证政策声明作为质保大纲的一部 分,建立管理者在质量方面的概念和宗旨。该政策声明一 定要明确反映高层管理者对于实现质量并持续改进质量的 承诺;*建立并培养在日常工作中体现质量要求的原则和信念;*向从事工作的人员提供必要的信息、工具、支持和鼓励;*管理者使各级工作人员有能力工作,并承担相应责任,高 层管理者鼓励员工实现质量并使部门的绩效得到改进;*高层管理者通过积极参与实现质量的活动,持续地加强了 质量文化。,50-SG-Q1导则,Q1导则结构包括引言、质量保证大纲的制定、质量保证大纲文件、质量保证大纲的履行共四个章节。此外还包含有一个附录和五个附件。附录:质量保证大纲的文字资料结构附件:质量政策附件:接口安排附件:作业说明书附件:管理程序附件:工作细则,质保大纲的制定*总则 营运单位和参与核电厂工程项目的单位必须制定质保大纲.营运单位必须为核电厂所有阶段制定质保大纲,参与不同阶段的单位制定质保大纲的细节要求已在基本要求相关的导则和阶段相关的导则中给出。单位内最高管理者应对制定质保大纲负责,质保大纲对每个人都有约束。一个单位的质保大纲的成功取决于管理者的支持和行动,关键是单位管理者应发布质量政策声明,以表达他们对质量和安全的承诺,对作为对履行质保大纲作为实现业绩方法的承诺。管理者应通过其行动示证对质量政策的承诺,并为政策的执行提供坚定的和不含糊的支持。,*分 级 质保大纲措施的分级应与物项、服务或过程的核 安全 重要性相适应。实施分级的专题领域包括:培训的类型和内容;细则的数量,以及对其审审查和批准的程度;检查计划的必要性和详细程度;过程中审查和控制的程度;材料可追踪性要求;评定的类型;要形成和保留记录等。,质保大纲的成文*策略 质保大纲成文资料包括三个层次的文件,即质保大纲 概述、大纲管理文件和详细工作文件(见附录)。质保大纲成文资料应适用于该单位从事的工作,便于该 单位使用者了解。应在使用文件进行工作的人员和受文件影响的其它人员 的参与下,决定文件内容。关于详细的工作文件,决定 其准确性的方法是利用模型、模拟机和预演方法使之生 效;或者进行预生产运用和试验。质保大纲应计及相关的安全导则所包含的细节。,*质保大纲概述其内容应包括:管理者质量政策声明(详见附件);单位的任务和目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程序的概要;人员和部门的权限、职责、以及承担的责任;内外联络渠道和接口;参与该工作的每个单位的职责;对培训、设施和工作环境要求;为工作执行和评定而制定详细的工作文件的要求;针对核安全建立分级方式的安排;衡量质保大纲有效性和管理者自我评定的安排;,*管理文件 管理程序确定了重要质保活动的控制措施,它们通过对 怎样从事活动规定具体的细节的方式,扩展质保大纲概 述所提出的政策和目的。(导则314节有详细描述)。管理程序用来界定在质保大纲中确定的以及通常涉及单 位内多个部门的一些过程。这类程序,通过对输入、关 键活动、输出、记录和有关职责的确定来描述要做什么来管理一具体过程;并且用作制定接口安排和作业说明 书的输入(见附件、)。管理程序的典型格式见附 件。,*详细的工作文件 详细的工作用文件由专业部门制定的范围较广的文件,用来规定个人、或职能小组执行任务的具体。包括工作 细则和工作细则等。根据所涉及的作业,制定工作用文件的类型和格式,附 件给出了工作用细则的一个例子。确保文件适于相应人员使用,以及确保其内容清晰、简 洁和不含糊,不管采用什么格式。,质量保证大纲的实施*总则 最高管理者要负责确保质保大纲得到实施。质保大纲的 实施要求管理者、工作从事者和工作评定者协同努力。满意的实施要求有好的策划以及充分的资源配备,人员 得到培训适合相应的工作,要评定并审查质保大纲的有 效性。评定所得结果用来工作业绩的持续改进。*策划 管理者应编制一个全面实施质量保证大纲计划,该是计 划应由相应的管理层的批准和监督。人员配备计划应包括人员的选择、培训和合适数量的选 派,应与实施进度和工作负荷相一致。应考虑对特殊技 能和培训的需求。,应制定并使用管理过程中所需的工作计划、进度、细 则和图纸。使工作人员知道如何正确的工作和如何安排 工作顺序。应制定并执行对与质量和安全有关的细则及其执行情况 有效性的评定计划。*评定、分析和改进 经理们应评定和分析绩效,包括失效和故障、返工及其 频度、延误、差错、时间损失、工作积压趋势、遵循要 求情况和改进情况。当发现有变更管理过程的必要时,应提出并商讨相应的 正式变更的途径,如有必要,可向更高层管理者提出变 更建议。,Q1导则与HAD003/01导则比较,*突出了管理层在质保大纲制定和执行中的作用,特别是最高管理者的责任。*明确将大纲文件结构分为三级文件体系即质量保证大纲概述、管理性文件和详细工作文件。*增加了对“过程”的分级控制要求;*为大纲文件的制定提供了更详细的指南;*强调持续改进,改进不仅为了满足规定要求,还要综合考虑绩效。,3.2.2 培训和资格考核 法规206节指出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使他们能胜任地完成指派给他们的工作及 理解活动的安全后果。,法规附件:基本要求2培训和考核,管理者责任就是为所有员工提供适当的培训,确保他们有能力执行其承担的任务,在所从事的工作方面是合格。培训工作要点:*强调人员能正确地进行工作,以及情况合适的时候提 供对质保原则和相关管理程序的培训;*强调人员承担的责任和所负的职责;*培训既包括原理方面的教育,也包括上岗培训和可能 利用模似机和模型来增强技能和实践能力。*培训要确保每个人都熟知其参与的过程和所用的工 具。*培训要让受培训者了解他们生产的物项和参与的服 务及可能对质量有影响的环节。,培训计划*管理人员培训计划应提及并促进业务的发展,并包括业务、经营管理、交流和人际关系方面的技能。*个别人员的培训计划不限于初始资格考核,而应提供业务熟练水平的保持和逐步提高业务能力的培训。*对于要求有高度技术、专业化的技能岗位或有必要确保人员在工作前已胜任工作的岗位,也就是关键的、独特的或不平常的工作岗位的人员要制定资格要求。由单位决定这种类别,并在从事工作前完成培训和考核。,50-SG-Q1导则质量保证大纲的制定及履行,Q1导则403节,406-410节对培训相关内容指出:培 训*人员配备计划应包括人员的选择、培训和合适数量的选 派,应与执行进度和工作负荷相一致,应考虑特殊技 能和培训的需求。*对从事工作的管理、执行和评定的所有人员的初始和 持续培训中,必须说明单位关于物项质量、人员和公 众安全目标及其这些目标与质量政策、质保大纲的关 系。,*质保大纲能否有效实施和持续改善质量,取决于质保大 纲是否在单位内部得到普遍承认。要让高层经理、部门 经理、监管人员、设计和制造工艺工程师、技术工人和 行政人员知道其职责的重要性。*应强调正确地完成工作,重点集中于“一开始就做好工 作”以及不恰当、不合适或不正确工作引起的安全后 果。*各工作部门应给必须按程序做工作的人员进行使用工作 细则或细则重要修订的培训,要收集细则实施情况的反 馈,并进行必要的修订。*培训必须为人员的逐步提高创造条件,不应限于初始的 作业资格和业务能力。,3.2.3 不符合项控制和纠正措施 法规207指出必须识别不满足规定要求的物项、服务或过 程,评定其对核安全性的影响,并向相应级别的管理部 门报告。必须根据评价结果,对于物项是接收、拒收、修理或返工,对于服务或过程,则必须是接收或拒收。法规208说明为了确保改进工作,必须确定产生的不符合项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发生。为确定改善措施,必须审查物项特性(如可靠性)、过程执行情况、经验和其它质量有关信息(包括管理过程),以及必须分析数据资料。,法规附件:基本要求3不符合项控制和纠正措施,管理者的责任*要鼓励所有员工识别不符合要求的物项、服务和过程。*确保为识别、解决和预防不合要求情况提供充分的资源。*参与不符合项处理中困难问题的解决,并规定解决专业观 点和意见差异的过程。*所有人员都有机会识别不符合,要鼓励所有人员凭借管理 体制,确定并提出改进建议。*要制定对不符合处理的管理程序,对不符合项识别、成 文、分类、分析、消除和跟踪做出规定并以实施*要鼓励所有人员凭借管理体制,确定并提出改进建议,不符合项处理*负责不符合项分类和分析的人员要充分了解其工作领 域,并能查阅到有关不符合项的背景资料,并且不受费 用和进度考虑的约束。*为确定不符合项根本原因,需由技术上合格、经验丰富 的人员作彻底调研和分析。所需调研包括涉及人员的参 与,诸如技工、操作者和缺陷发现者。负责决定根本原 因的经理们在布置任务时要给予充足的资源。*为预防不符合要求的物项被误试、误装和误用,必须 对该物项进行适当控制。*对不符合项进行审查,确定是接收、拒收、修理或返 工。对返修、返工或重新置换的物项按原定的检查和试 验要求,或规定另外的方案重新检查和试验。,预防措施和持续改进*要求分析所有过程的绩效数据、内部和外部失效费 用以及预防性费用和其它质量有关信息,以便识别可能 对物项、服务和过程质量有不利影响的趋势,以识别改 善物项、服务和过程的机会。*管理者要认识到质量问题常起源于管理制度,以及人员 在消除管理制度问题或提高绩效方面缺乏有效控制。因 此,管理者要鼓励员工识别问题并为消除问题作出贡 献。要以预防问题和改进质量为宗旨,制定和实施各种 程序,加强过程控制。*每个部门经理要在广泛征求工作人员的意见基础上制定 质量改进目的以及实现目的的措施。在管理者提供支 持、协作、资源和培训下,要由责任部门编制实现改进 质量目的的详细计划,并付诸实施,质量改进目的需要 不断审查、监控,其结果要定期报告。,50-SG-Q2导则:不符合控制和纠正措施,Q2导则结构包括引言、总的考虑、不符合控制和纠正措施四个章节和二个附件。附件:不符合项分级附件:不符合项报告典型内容,总的考虑*管理职责:管理者必须为识别、报告、审查和实体控制不符合的物 项、服务或过程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措施;要采取措施防 止无意使用或安装不符合要求的物项,并保证有效的措 施得到实施。要将不符合看作是一种改善的机会,作为 质量改善过程的输入。管理者应为此目的给予充分的资 源。管理者应确保工作人员知道并使用有关迅速通知和报告 不符合的程序。各层次管理者应鼓励人员揭示和报告不符合性。,管理者应对不符合项的处理过程涉及的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进行分配,以便对处理过程进行监控。*分 级 要根据不符合对物项、服务或过程的核安全影响,采取分级处理的方法。附件1提供了不符合处理分级实例。不符合项控制*不符合项的识别 应要求发现不符合项的人员按相应程序要求发出不符合项通知或不符合项报告给管理部门。,适用不符合项管理程序处理的情况和事件:实体特征超过规定限值诸如尺寸偏差、材料性 能偏差、物项和系统缺陷;偏离已批准的参数和程序;人员未执行工作、检查和试验细则;不充分、不合适的成文,其文字资料包含了不正确或不完整的信息;具有执行安全有关任务职责的人员培训不充分;事故、误动作和失效等。发现不符合项的期间,如工作进行、验收的检查和试验、监督包括过程监督、采购、评定(如监查)和核安全检查。,*报 告 不符合项报告的内容应包括:标明报告人、发现时间和向谁报告;标明不合要求的物项、服务和过程,以及说明对不符合项的临时隔离措施包括实体标记、挂标签、隔离和其它控制方法;对不符合项的描述、原因分析和推荐的处置方案等;为最大限度降低不符合项的不效应,所采取的及时行动。报告应充分详细,使有可能得到审查,并具有唯一的标识号。附件提供了不符合项报告的内容实例。,*初始行动 专业部门得知某个不符合项后,需立即采取行动:确保不符合项报告已提出,并核实其细节;最大限度降低不符合的效应,促成即时的、必要的行动。确认对这些物项已标明为不合要求的物项(即以实体标记、挂标签、隔离或其它控制手段);在处理前,限止进一步使用。按程序规定安排更详细的审查、报告买方、安全当局等。,*挂标签和标识 一旦确认物项的不符合,应给以实体标记、挂标 签、隔离或其它控制手段。*隔开 应考虑对不符合物项应进行实体隔开的方法,以保 证在采取批准的纠正措施之前不使用它。*不符合项审查:尽早审查不符合项,审查不符合项的人员选定要考 虑物项的质保等级、是否需进行独立的安全 评审、设计单位参与审查的需求、业主和核安全当局参与 审查的需求。,审查重点包括:查明不符合项产生原因,可能包括失效、误动作、不正确的材料、工具、设备程序、信息、培训或人为误差。应利用根本原因分析技术;不符合对安全的影响;为纠正不符合项要商订和批准纠正措施,及预防类似的不符合项重复发生的预防措施等。,纠正措施*处置 审查不符合项后的处置方法,包括:拒收(有时也称 为“报废”),返修,返工,有条件接收,不加修改的接收。*纠正措施的完成 纠正措施完成的条件包括:纠正措施得以实施,且得到完成验证的证据,相关受影响的文件得到修正;管理者应按排人员监控不符合性的处理过程,直至关闭。,*预防措施 采取预防措施的目的是防止相似不符合项重复发生,预防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下述各项:设计、技术规格书、程序等的变更;强制执行相关的工作程序和细则等要求;修改当前的程序或发布新程序;对有问题的设备进行维修或检定;人员培训和资格再考核;质保大纲的改善。,管理者要定期分析可得的信息如不符合项报告、监查 和监督报告、运行报告等,寻找质量趋势,识别需要 进行根本原因分析的问题领域,以便确认已采取的纠 正措施能防止这些不符合项重复发生,有助于提高物 项的安全性和单位的绩效。此外,要规定对预防措施实施有效性的验证方法,并 予以执行。Q2导则附件2还提供了不符合报告的实例。,Q2导则与HAF003(91)法规、导则比较,*HAF003(91)法规没有专门描述不符合控制和纠正措施的 导则。对于物项或工艺不符合在HAD003/01核电厂质 量保证大纲的制定和HAD003/08核电厂物项制造中 质量保证导则中有一些原则要求。*Q2导则提出了不符合项分级要求和实例,HAF法规和导 则无此要求;*Q2导则详细描述了管理部门在不符合项控制和纠正措施 方面的责任,而HAF无此明确要求;*Q2导则详细描述了不符合的鉴别、报告、启动、标识、分隔和审查活动的要求。HAF法规中只是简单提到对不 符合物项实施标识、隔离、审查和处理;,*Q2导则增加了“有条件接收”的不符合项处置方法。*Q2导则明确规定要采取措施验证纠正措施的实施有效性;*Q2导则要求管理部门定期分析现有的信息,发现质量趋 势,以便确定要进行根本原因分析的范畴,采取预防措 施,为提高电厂安全和业绩采取合适的措施。,3.2.4 文件控制和记录 法规209节指出:*描述过程、规定要求或证实设计的文件(如程序、细 则、技术规格书和图纸等,或其它媒体等)必须经过 编制、审查、批准、颁布、分发、认可、修订及有要 求时予以确认生效。*编制、修订、审查或批准文件的人员必须能查阅其建 立工作输入所依据的相应资料。*使用文件的人员,必须了解和使用合适的正确的文 件。,法规210节指出:*对于相关人员的记录和描述物项和服务状态、配置和 特征以及描述过程进行情况并代表质量客观证据的记录,必须制定编制、审查、批准和保持的规定,所有记录必 须是清晰、完整和可识别。*必须建立记录制度,以规定记录的标识、收集、归档、编索引、贮存、维护、检索和处置。必须确定记录及其 相关试验材料和试件保存时间。,法规附件:基本要求4文件控制和记录,要建立文件管理制度,对于描述过程、规定要求或形成设计的文件的编制、审查、批准、发布、分发、使用和修订进行控制。编制、修订、审查或批准文件的人员要有相应的资格,并能接触到相应的资料。受控文件的修订应由指定的单位或有资格的人员审核和批准。受控文件要分发到从事活动的人员并由他们使用。要回收过时文件,以防被误用。要按照已定的路线和清单分发新的和修订的受控文件。,要建立并执行一种记录制度,确保有充分的记录(如设计、采购、建造、检查、试验、运行和维护等)得到规定、编制、审查、批准和保存。要维护和控制需特别处理和控制的记录,如计算机程序和软件,以及贮存于高密度介质或光盘的信息,确保其易于检索和使用。质保大纲要提及永久性记录和非永久性记录,并规定各自保存时间。维护记录的贮存设备。,50-SG-Q3导则:文件控制和记录,Q3导则包括引言、总的考虑、文件控制和记录制度的建立四个章节和四个附件。附件:记录的贮存媒体 附件:文件和贮存设施 附件:记录和其保存期类别示例 附件:划定记录保存期的典型过程,总的考虑*总则 要求建立文件控制制度,对用于工作的管理、执行和验证的文件的编制、审查、批准、颁布、分发、修订和适用场合生效作出规定。在文件控制制度中应对参与工作的部门或人员的职责作出规定。文件类型包括但不限于组成质保大纲的文件、安全要求、维护和运行程序、检查细则、检查和试验报告、评定报告、图纸、数据卷宗、计算书、技术规格书、计算机程序、采购订单和相关文件、卖方提供的文件和工作细则。该小节还规定了管理者应确定对文件的需求,并给编制文件的部门和人员以指导。,*分 级 根据物项、服务和过程对核安全的相对重要性进行 分级。文件和记录可以分级的方面包括:对文件和记录编制实施控制的需求;使文件和记录生效的需求和程度;审查的程度和涉及的人员;批准的级别;文件记录分类、登记、索引、检索和贮存需求;记录保存期等。,文件控制*文件编制 应建立文件标识制度,每个文件应有单独的标识,且在文件编制阶段要给予标记和控制,使草拟阶段明显区别于已颁布的文件。应确定标准的表格并加以控制,不管这些表格是单列的或从属于另外文件。确定文件到相关硬件和软件的可追查性。,*文件审查和可接收性确认 要建立文件审查制度,文件颁布前必须经过审查;要确定对各类文件的审查的负责部门或人员,负责审查的部门和人员必须能接触到有关的信息;必须编制审查记录,表明审查日期、审查者以及结 论;对于重要的作业细则和程序的审查可能涉及用模型、模拟、预演或其它相似方法进行验证。*文件批准 文件在颁布使用前,必须按照规定的方法予以批准。批准的职责由管理者界定;对于需要经过买方和业主的认可和核安全当局批准文件,在文件颁布前需得到相应的审查、认可或批准。,*文件的颁布和分发 要建立文件的颁布和分发制度,使从事某活动的人员能知道、接触和使用已批准的与该活动有关的文件。要保证文件的变更能传达到所有受影响的人员和单位。文件的分发要使用及时更新的分发名册。受控文件应有标识;为了防止使用不适用的文件和确保对当用文件的控制,可利用收文回执制度,要求接收文件者要签收,并返回或处置早先的文本。应保留文件的底本,直到议该文件作废或撤除。*文件修改控制 文件的修改,必须受到与原文件同样水平的控制。当一个文件的修改,可能会影响到其它文件,应相应修改受影响的其它文件。,*文件的中止或撤消 当中止或撤消某个文件时,应将其撤出使用状态。中止或撤消通知应标明实施中止或撤消文件的参考号及其版本号,并给出实施通知的有效日期及中止或撤消的理由。该通知应分发给所有受控文本持有者。*文件归档 应建立并保持文件归档贮存制度。,记录制度的建立*总则 必须建立和执行相应的记录制度,该制度应确保按适用规范、标准和技术规格书的要求,规定、编制、验证和保存记录。记录种类包括:检查、试验、审查、评定、监督和材料分析结果、试验材料和试件、人员培训、资格和其它相关数据资料。记录制度应确保记录:经过分类,收到就登记,便于检索,卷宗有索引,贮存在受控环境中,记录的纠正和补充。,*记录的分类 按记录对安全的重要性,将其分为永久性记录和非永久 性记录。分类的例子按本导则附件。适用于永久性记录的情况如 记载已验收物项的制造完工质量情况,提供核设施按设计要求完成检查和试验的证据,表明安全运行的能力,表明工作人员胜任所从事的工作,表明对法令和核安全管理要求的遵循。诸如质保大纲文件、程序和评定报告类的记录作为非永久记录。,*记录的行政管理 记录(如设计技术规格书、采购文件、制造程序、试 验程序或其它文件等)只有经过受权人员注明日期并盖上印记或签名,才被认为是有效的。所有记录应清楚、完整,能识别到相应的物项、服务和过程。要规定记录的保存时间详见导则附件附件和IV*记录的接收 记录的接收控制应确保记录完整、清楚并且是适于贮存的形式。,*检索和可查阅性 记录必须有索引、归入卷宗、贮放在合适的设施内,在需要时可检索。在规定的保留期中的所有时间,记录都应该可查阅的。应控制记录保留场所的出入。*贮存要求 要制定记录贮存制度,为记录以及有关试验材料和试样从接收起到被处置为止的维护、防腐和保护。详见导则及其附录和。*处置 在营运单位或其委派者(总包商)规定的记录保存 期过后,工厂可按双方处置记录。,Q3导则与HAF003、HAD003/04导则比较,*HAF没有专门描述文件控制要求的导则,仅在HAF法规第四章中描述了文件控制的原则,*Q3导则与HAF法规相比多了临时文件、文件的中止或撤消、外来文件和归档控制要求;*Q3导则有文件和记录管理分级要求;HAF法规无此要求*HAD003/04判断永久性记录的标准只有5条,Q3则为14条。,3.3 实 施“实施”一章由工作、设计、采购及验收和试验四节构成。3.3.1 工作 法规301节指出*工作必须遵循已制定的规范、标准、技术规格书、实践 惯例和行政控制措施来策划和进行。*工作必须在受控条件下,并使用经批准的、当时有效的 细则、程序、图纸或其它适用文件要求实施。这些文件 定期地受到审查,以确保其合适性和有效性。,法规302节指出物项和服务必须予以标识和受控。必须按规定进行运输、贮存、装卸、维护和使用物项,以防止损坏、丢失或变质。法规303节指出用于过程监控、数据收集以及检查和试验设备必须具有合适的量程、型号、准确度和精度。,法规附件:基本要求5工作,每个人要对其从事的工作负起责任,在使用相应设备和 计量装置技术方面上胜任所承担的工作,并清楚地理解 工作过程。部门经理要负责确保其工作人员在工作开始前得到必要 的培训、资源和指示,并且要定期审查工作和收集有关 信息,以识别当前的质量状况和需改进的领域。要保证所有工作都是在有计划的、经过授权并在适宜受 控条件下完成的,所有工作是由技术胜任人员,使用技 术标准、细则、程序或其它相应文件来完成的。为完成工作提供指导的文件,都要由技术胜任人员编 制、审查并确认生效。这些人员要完全熟悉所要进行的 工作。,要为标识、控制和维护物项制定并执行一些程序,防止使用不正确的或有缺陷的物项。要根据适用的设计、采购和制造文件的要求制定程序,对物项的标识、装卸、贮存、运输、清洗、维护、操作和防腐进行控制,防止物项的损伤、丢失或变质,包括必要时的一些特殊需要的环境措施。为确保对于监控和数据收集设备具有与其规定用途相适应的准确度及其类型,要制定相应的程序并予以执行。由受过培训的人员使用和维护。要制定并执行一些程序,以确保用于物项制造过程中检查或最终检查、或用于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