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与当地居.ppt
第五章 旅游景区与当地居民的关系,主讲人:孙亚辉,第五章 旅游景区与当地居民的关系,第一节 作为利益主体的当地居民分析第二节 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与态度第三节 关于社区旅游第四节 旅游景区中当地居民的行为管理第五节 国内外社区旅游及社区参与旅游经验借鉴,第一节 作为利益主体的当地居民分析,一、当地居民在旅游景区中的地位二、当地居民与其他主体的关系三、旅游景区中当地居民的权利,一、当地居民在旅游景区中的地位,弱势地位如享受不到旅游带来的益处,对旅游业及旅游者产生不良感知,对发展旅游形成排斥心理,阻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主体:是景区的主人,处于旅游景区发展的核心地位又是客体:是景区的一部分,逐步被视为旅游产品的核心,二、当地居民与其他主体的关系,(一)当地居民与旅游景区的关系(二)当地居民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三)当地居民与旅游企业的关系(四)当地居民与游客的关系,(一)当地居民与旅游景区的关系,共存共荣、互相融合的关系资源遭破坏 居民生活无依托社区不仅提供自然景观或人文风情,也提供旅游发展所必需的社会环境,(二)当地居民与当地政府的关系,1.主导与参与的关系旅游管理体制是政府主导政府提高社区居民的经营技能和专业素质,保障社区居民的合理权利,提供贷款社区居民配合政府工作2.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政府的主导作用是为社区服务的,(三)当地居民与旅游企业的关系,利益关系旅游企业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商机和培训等,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建设项目必须经过社区居民的同意,(四)当地居民与游客的关系,主人与客人的关系当社区居民感到收益大于付出时-友好 小于-敌对社区居民较强的地方荣誉感有助于提高对旅游发展带来的诸多不便的容忍度,三、旅游景区中当地居民的权利,(一)决策过程的参与(二)利益分配的参与,(一)决策过程的参与,1.社区及旅游业基本情况调查2.设计、修正旅游调查问卷和民意测试问卷3.问卷调查及分析4.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及具体实施方案5.公布旅游发展战略和具体实施方案并征求意见6.召开旅游听证大会7.整理、确定旅游发展战略和实施方案8.评审9.评价和检验,1.社区及旅游业基本情况调查,通过当地旅游局来了解本地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旅游业收入、游客数量、旅游资源开发程度等社区调查:社区人口、工农业产值、人均收入水平、政府政策等,2.设计、修正旅游调查问卷和民意测试问卷,民意测试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业的看法对发展哪些旅游产品的看法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以及不同居民之间看法的差别,3.问卷调查及分析,通过调查,分析出对社区旅游发展的关注点,4.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及具体实施方案,具体实施方案最好有两至三个,供社区居民选择,5.公布旅游发展战略和具体实施方案并征求意见,旅游发展战略公布于众:电视、报纸、互联网、入户发放等形式如有异议-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合理意见如强烈反对-重新考虑方案的可行性,6.召开旅游听证大会,程序一:专家、政府将规划成果向社区居民代表进行介绍程序二:实施方案分割,分别打分程序三:与旅游规划发展实施方案的原先顺序进行对比,如有出入,再次磋商有较大分歧时,重新设计,7.整理、确定旅游发展战略和实施方案,由专家做无群众参与,8.评审,加入一定比例的社区居民代表,9.评价和检验,旅游规划实施后,专家协同政府部门对旅游发展情况进行评价,检验社区参与的效果对下一次参与进行修正和完善在参与机制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将参与机制纳入当地的政策法规中,形成固定的制度,(二)利益分配的参与,1.经济利益分配2.培训和教育3.就业4.商机,1.经济利益分配1,分配方式有两种成立一个协调各方利益的组织,即旅游利益协调委员会,相关利益主体都有代表参加成立集体性质的股份制公司,所有的社区居民都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分配原则由相关人员商定,1.经济利益分配2,社区居民经济利益的获得途径劳务收入从商收入通过股份制的形式入股参与旅游景区开发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案例岳西县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国内外客商投资的若干规定/司空山 看招商引资 最后部分看妙道山,1.经济利益分配3,额外收入:基于社区成员的身份而获得的一些经济利益,2.培训和教育,基础性培训基础的礼貌礼节本地资源的介绍旅游知识、旅游技能培训专门性培训英语培训管理销售等教育:培养社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3.就业,优先考虑本社区居民的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有助于当地社区稳定降低企业成本有利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效率问题,4.商机,鼓励、引导本地居民从事旅游商业活动提供优惠条件:如贷款建立家庭旅馆等形式弱小企业受到强大的竞争,如何缓解特色服务、入股、特色工艺品等,第二节 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与态度,一、国外研究综述二、国内研究综述三、国内外关于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方法,一、国外研究综述1,为什么要研究旅游的发展,当地居民承担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忽视他们的社会承载力极限问题以及长期福利待遇-对抗和冲突-阻碍旅游业发展,一、国外研究综述2,(一)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二)影响居民感知和态度的因素(三)影响居民感知和态度的理论解释(四)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管理建议,(一)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1.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因素2.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感知影响因素3.旅游目的地居民态度在旅游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4.旅游目的地居民分类5.目的地居民感知旅游影响及居民态度的文献综述,1.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因素,居民对旅游影响的关系程度依次为:高质量的生活、环境保护、经济收益、社会成本、文化收益乡村旅游:经济影响占优势正面影响:经济(就业、收入)负面影响:交通、犯罪、吸毒、酗酒旅游发展水平高的市中心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比较消极,2.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感知影响因素,旅游产生的就业机会对维持社会稳定方面有积极影响旅游发展消弱了当地居民的友谊导致旅游地交通阻塞、商店或其他场所人员拥挤、犯罪率高、干扰居民日常生活外在因素:发展的程度、旅游者类型、旅游者的比率、季节性因素内在因素:主人的特征-参与旅游的程度、社会经济特征、居住地距离旅游中心区的远近、居住的时间长短等,3.旅游目的地居民态度在旅游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关于地方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有助于地方政府了解社会影响,减少旅游者与居民间冲突,并制订规划,以获得居民对旅游业的支持由于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并非处于真空状态,并受当前的经济、环境意识、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体现在个人、社区或社会等不同层次,其结果则有所不同,4.旅游目的地居民分类,热爱者、憎恨者、谨慎热爱者、中立者、有理由的热爱者热爱者、憎恨者、克制者和自私者支持者、反对者和中立者,5.目的地居民感知旅游影响及居民态度的文献综述,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环境影响经济及环境影响的正面或负面态度往往易于达成共识,而关于居民对社会及文化影响的态度却有时向左见P113页,(二)影响居民感知和态度的因素,1.对旅游的经济依托度2.居民参与旅游决策或对旅游业的控制3.人口学特征4.其他,1.对旅游的经济依托度,就业的居民欢迎零售商的评价高于旅游者的评价当地居民对旅游寄予厚望,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却未能实现。从事旅游业的工资收入低于最低生活水平,且工作条件恶劣敌视,2.居民参与旅游决策或对旅游业的控制,参与支持缺乏了解-怀疑和灵敏,容忍度降低,3.人口学特征,对旅游业的态度与其受教育程度、年龄、出生地、性别等个人特征之间的联系性别:研究结果不同年龄:老年居民易受负面影响,但他们对旅游业的态度比年轻人更为友善受教育程度:高越愿意与旅游者交流只有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有影响,其他无显著影响,更注重个人的价值观,4.其他,距离:远-冷漠出生地:居住时间越长,越反对旅游者及旅游业客/主比:越低影响低季节,(三)影响居民感知和态度的理论解释,1.多可西等人的发展阶段理论2.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3.社会承载力理论4.社会交换理论5.旅游依托理论6.社会表象理论,1.多可西等人的发展阶段理论,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随旅游开发的深入,经历一系列不同阶段从最初的愉快(乐于接触),演变为冷淡(对大量游客逐渐冷漠),恼怒(对物价上升、犯罪、粗鲁及文化准则遭受的破坏表示关注和愤怒),直到敌视(公开地或隐蔽地对游客进行冒犯)阶段指责:这一模型对旅游地居民反应的理解过于简单化,但模型至少描述了居民在旅游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2.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地演变经历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兴阶段前四个阶段持积极欢迎态度然后-保守因为他们原本期望的旅游获益不切实际,或他们认为真正获益的仅为旅游地少数人群,3.社会承载力理论,理论认为:当旅游地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的可接受的改变,即超过其承载力后,社区居民在旅游发展初期阶段的支持态度会转为反对发展有限度,4.社会交换理论,当居民与旅游业之间资源交换的程度很高而且处于平等位置,或者虽然不平等,但是倾向于居民一方,他们对旅游业则持积极支持态度如果资源交换虽然平等,但交换程度低,或者是地位不平等,居民的态度则转变为消极反对,5.旅游依托理论,按其对旅游依托的不同程度将他们分为旅游饱和型、旅游意识型、旅游饥渴型旅游饱和型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负面感知最强烈旅游意识型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负面感知旅游饥渴型社区居民对旅游正面影响的感知最强烈,6.社会表象理论,理论认为:只要居民认为发展旅游给他们带来了某种影响,他们就会做出相应的行为回应,而并不在意这种感觉是否是真实的在这种社会表象的引导下,居民甚至会把社区出现的其他一些与旅游业发展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社会消极现象也统统归咎于旅游业,(四)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管理建议,案例-社区公平受益与参与有效性,二、国内研究综述,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研究个案研究主要研究旅游经济影响感知、旅游环境影响感知社会文化感知研究较少(一)国外相关理论引介(二)国内学者的理论创建(三)个案研究(四)对国内旅游地居民感知与态度研究的展望,(二)国内学者的理论创建,研究起步较晚大量的研究是建立在西方的理论之上,并试图对其作出验证与回应,理论创建不多,(三)个案研究,1.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类型2.基于态度和行为的居民群体划分3.影响因素分析,1.居民对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感知类型,个案研究均从居民感知到的对象出发,将其区分为正面影响感知与负面影响感知研究地:大理 普陀山 平遥古镇 乌镇 张家界 吐鲁番葡萄沟 汉茂陵 南京江心洲等个案研究 对比研究(地区对比和国内外对比)调查前的理论假设与针对被调查者设计的指标至关重要,国内研究同样借鉴和援引了国外相关成果中的调查问卷项目(见表53),2.基于态度和行为的居民群体划分,国内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见表54,3.影响因素分析,旅游地发展阶段居民人口统计学特征老年人对社会文化感知最强收入水平较高的居民感知旅游的正面社会文化影响居民旅游相关度:接触多感知强社区归属感:居住时间长,文化负面态度本地出生的居民对旅游的发展比非本地出生的居民更积极,(四)对国内研究的展望,经济和管理类研究多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理论分析多,数据分析少,研究方法和手段较为简单,理论创建少,缺乏深度研究负面影响借鉴的同时,要体现中国的差异性加强个案研究理论概括和提升,三、国内外关于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用社会学的统计方法进行调查数据的抽取与分析Lankford&Howard 27个变量指标 两个因子大类Ap&Crompton 35个变量指标 七个因子大类 经济 环境 社会文化 拥挤/堵塞 服务 税收 社区态度见表5-5,第三节 关于社区旅游,一、社区旅游的概念及内涵二、社区旅游的分类及整合三、社区旅游的特点四、社区旅游的意义五、社区旅游的吸引力分析六、社区旅游的开发策略,一、社区旅游的概念及内涵,(一)社区的概念及内涵(二)旅游社区的界定(三)社区旅游的概念及内涵,(一)社区的概念及内涵,费迪南 1887年 社区与社会社区是一种与现实世界相对的理想类型,强调情感意志的归属,而不是地域的划分。我国 社区是指居住在某一地域里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相对完整的社会实体,(二)旅游社区的界定,一个村庄、一个城镇、一个城市或城市中某一街区界定为一个社区1.旅游社区的内涵界定2.旅游社区的范围界定,1.旅游社区的内涵界定,具有一定范围的社区地域;具有独特的社区文化;具有优美的社区环境;具有合理高效的社区结构案例: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乡落水行政村位于泸沽湖旁 母系家庭和阿夏走婚制的摩梭人文文化工业旅游社区 高新科技旅游社区 农业旅游社区 城镇景观旅游社区 风景名胜旅游社区 等,2.旅游社区的范围界定,旅游社区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聚集在某一旅游区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地域性社会活动共同体旅游社区不等于行政社区旅游社区不断变化 旅游地可能有一个社区,也可能有几个社区社区只是公众的一部分,(三)社区旅游的概念及内涵,社区旅游是一种产品:指以社区的景观、环境为依托,以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为主导的,在社区内所进行的旅游活动社区旅游是一种发展理念:一种将社区作为资源加以利用的产业,它将社区作为产品销售,并从这一过程中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尊重社区居民的意愿,强调社区的力量案例:泰国Huay Hee(HH)村社区生态旅游,二、社区旅游的分类及整合,(一)分类(二)整合,(一)分类,社区的分类形式有多种赵福祥等(2003)按社区旅游开展的民族地域不同,把社区分为少数民族旅游社区和非少数民族旅游社区两类其中,在少数民族社区开展的旅游活动,称为少数民族社区旅游;在非少数民族社区开展的旅游活动,称为非少数民族社区旅游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区旅游,其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以地方性或民族性为标志的民情风俗。它在传统民族风情、社会结构、生活方式、节庆、服饰、语言等方面具有很大的脆弱性,极易随社区旅游业的发展而发生改变,甚至会消失。,(二)整合,旅游与社区的整合是在发展社区旅游的过程中,当社区内各利益主体充分认识到发展旅游与它们的利益相一致时社区内的各种群体会主动参与到社区旅游业的发展中,他们开始关心旅游与社区的发展,共同克服、解决旅游与社区之间所发生的冲突,为整个社区的发展出谋划策达到社区内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相融合,协调统一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整个社区旅游的良性发展。,三、社区旅游的特点,四、社区旅游的意义1,(一)从旅游的角度,社区旅游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1社区旅游能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1)通过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社区旅游可满足旅游者情感交流的需要(2)了解异乡人民的生活是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之一(3)社区旅游能更好地满足旅游者对异地文化的需求,四、社区旅游的意义2,2.社区旅游更能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社区是旅游资源发展的依托,旅游目的地社区化越来越明显首先,社区的城建设施为旅游业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其次,旅游业的涉及面很广,单单依靠旅游管理部门和经营部门很难保证其顺畅高效进行,还得依靠社区的积极参与支持,社区参与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最后,社区本身也是旅游企业不可忽视的客源地。,四、社区旅游的意义3,(二)从社区的角度,社区旅游有助于社区建设首先,经济上的直接受益,弥补了社区文化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其次,社区发展旅游业还可以有力地促进社区文化的发展,提高社区居民文化水平,增强社区居民文化认同感,从而增强社区的凝聚力。最后,社区发展旅游,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五、社区旅游的吸引力分析1,(一)文化差异性是社区成为旅游吸引物的关键江苏各个城市社区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以苏州无锡市为代表的吴文化社区,具有清新、柔美的水乡气息,形成了聪颖灵慧、细腻柔和的文化风格。南京和镇江历史上被称作“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形成了南北交汇的金陵文化,即“六朝古都”的宫廷文化、“十里秦淮”的市井文化和书坊林立的尊师重教的学术氛围。,五、社区旅游的吸引力分析2,扬州则形成了淮扬文化,在其古、文、水、绿、秀的城市风貌基础上,形成了清新优雅与豪迈超脱相结合的文化特色。南通、盐城、连云港等地则形成了海洋文化,既有开放意识而又充满年轻活力。(二)社区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是中国居民生活的浓缩点,是理解中国市井文化的一把钥匙。如上海现实主义的早晨和浪漫主义的晚上都在里弄里体现得完美无瑕。“游北京,钻胡同;玩苏州,走小巷;逛上海,串里弄”,六、社区旅游的开发策略,(一)维护和突出社区的旅游形象如:北京的华夏文化中心形象、西安的古都形象、上海的现代经济中心形象、桂林的岩溶地貌山水风光形象等。在社区旅游开发过程中应根据实际科学地进行CI策划(形象策划),同时研究CS(顾客满意度)战略,把CI与CS有机结合,使旅游社区形象策划系统(CI+CS)更趋科学、完善,营造出各具特色、形象丰满的旅游社区体系,(二)挖掘社区文化内涵,社区发展旅游业,不在山,不在水,而在乎一种有地域特色的富含传统文化的生活氛围所以社区旅游应采取情感战略,从文化源于生活这一角度出发进行主题定位,有利于提高旅游品位,有利于培养旅游者的心理归属感,产生心理共鸣,适应当代旅游感觉消费和情感消费的需求模式。,(三)社区旅游产品设计以人为本,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发挥社区文化独特的社会功能激发居民对外来旅游者的热情,增强他们与旅游者交流沟通的愿望,使双方都能从社区中得到彼此的需要,形成良性互动的良好机制从旅游者的需要出发精心安排一系列旅游活动,满足他们情感交流的需要和了解城市生活的愿望,(四)注重社区全面发展,社区旅游规划既包括与游客的食、住、行、游、娱、购活动直接相关的项目,又包括为当地社区服务的基础设施,如:交通通讯系统、三废处理系统、供水供电、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还包括促进社区工农业生产,尤其是特色工农业产品生产内容。,(五)注重社区之间的合作关系,旅游社区的规划和布局必须考虑相邻社区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尽量避免冲突,减小竞争,增加合作和互补,促进相邻社区的共同发展。,(六)强调当地居民的参与及受益,第一,加强信息沟通,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 第二,采取公平合理的经济利益分配方式。第三,构建科学合理的社区参与机制。第四,提高居民素质,培养旅游人才,加强旅游管理。,(七)协调社区居民与旅游者的关系,乡村社区带有明显的经济功利性,而城市社区则全然不是这样。为了经济的目的,乡村社区的居民会尽量想方设法讨好旅游者,但是社区居民毕竟不是以取悦于旅游者为生存目的的 从旅游者的满意来看,旅游者都希望目的地的居民友好。旅游者毕竟与移民、外籍员工不同,他们不必去适应当地社会,相反当地社区还得尽力满足他们的要求,(八)协调社区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社区旅游的目标是谋求旅游业及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和最优化。围绕这个目标,社区旅游应该把空气、水、景观等的质量指标放在第一位,在社区旅游开发过程中,合理规划、科学设计,将旅游资源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紧密结合。,案例分析,西递村民自治型旅游管理模式的典型样本古村落、古民居旅游开发的几种模式前台、帷幕、后台 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探索 民族地区社区参与景区发展的四种模式,第四节 旅游景区中当地居民的行为管理,一、当地居民行为特征分析二、当地居民行为管理方法,一、当地居民行为特征分析,(一)经营行为当地居民的经营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一种自然的、较为无序的状态,需要政府的引导面对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的游客,在旅游经营上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的行为。小农思想严重,缺乏全局和长远观念,对外来游客肆意漫天要价,拉客宰客现象时有出现 靠当地居民的自觉性是无法保持他们经营行为的有序的,只有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来约束他们,(二)生态行为,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当地居民具有朴素的生态保护意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居民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破坏生态的行为频频发生。当地居民的生态破坏行为出于两种原因,一种是迫于生计铤而走险,一种是不会受到惩罚。,解决的具体措施包括:为居民提供发展替代型经济,并为他们提供科研和技术扶持;把部分门票收入分给当地受到影响的社区居民。如齐云山风景区楼上楼景点,通过将农民砍伐薪炭林的权利入股,分享景点的收益,将农民的利益同风景名胜区保护开发结合起来,形成共生的利益关系。此外,很多地方通过门票的分成(齐云山、武陵源)、景点专营权的使用和转让,补偿景区内不同利益主体利用风景区资源方式转变后有可能带来的利益损失。,(三)社会行为,大多数欠发达地区的社会民风在发展旅游业之前大多淳朴,但这种淳朴的民风大多经受不住旅游经济活动的冲击。因此规范、甚至提高旅游地居民良好的社会行为是提高旅游地形象的重要条件。具体包括:树立旅游地居民的主人翁观念,加强旅游地居民的社区意识和旅游发展意识,顾全大局,认识到长远利益的重要性。,二、当地居民行为管理方法,(一)法规管理法规管理是一种硬性的管理,需要政府强制力保证实施,当这种管理办法与当地居民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会遭到当地居民的抵制 旅游法规管理中,以管理“农家乐”为例,实行定点挂牌管理是个比较好的措施。,如贵州省旅游局于2002年2月27日出台了贵州省旅游村寨定点管理暂行办法,对旅游村寨实行定点管理。旅游村寨是指有营利目的,从事接待有组织的旅游者参观、游览的村寨。该办法规定,凡符合旅游线路布点要求,具备旅游定点条件的村寨的旅游经营者可提出定点经营申请,经州、市(地区)以上旅游管理部门审查同意,授予旅游村寨定点标志牌后,方可接待旅游团队。旅游村寨定点标志牌由省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发。,(二)经济管理,经济管理中的鼓励手段一个是针对经营行为,如政府对于从事经营活动的当地居民提供资金上帮助、政策上免税等手段,来帮助、刺激当地居民在旅游发展中脱贫致富。经济管理中的惩罚手段主要也是针对当地居民在经营中出现的违规甚至不法行为做出的处罚。,(三)教育管理,在一些贫困地区,社会闭塞,与外界的沟通极少,当地居民不仅处于物质贫困,还处在一种精神贫困中。这些当地居民缺乏一定的经济基础,又具有守土观念、守常观念、懒惰的人生态度、依赖和依附的心理等,总的来说,处于一种消极、宿命论式的精神状态,靠经济手段很难起到激励他们的作用。,当这些居民出现一些破坏旅游地形象的行为时,法规、经济管理方式对他们往往也不容易起作用。教育是一种软性的、治本的管理方式,虽然效果不明显,但却是长期的、持久的,案例分析,英国南彭布鲁克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经验武夷山市下梅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