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总复习要点.ppt
旅游地理学总复习,第一章 绪论,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旅游地理学的目的与要求旅游地理学性质、特点与研究方法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概况旅游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一节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闲暇、游憩和旅游 闲暇(leisure)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 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即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的时间。游憩(recreation)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 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如家庭休闲(包括阅读、园艺、社交、看电视等);日常休闲(如看戏、上餐馆、运动、看球赛等),也包括一日游或旅游等。,旅游(tourism)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 一部分。旅游的特点是要离开居住地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地到一个目的地进行活动,同时旅游的目的地要提供各种旅游接待设施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然而,实际上要区分旅游和游憩并不容易。,2、旅游地理学的概念,“旅游现象是在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场合下发生的,它同地理学科有最直接的联系,所以就由专门的地理学来研究旅游,这种地理学就是年轻的旅游地理学。”前苏联地理学家叶琳娜.阿穆布洛维奇,“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的空间分布,适合旅游和游憩目的的地区或区域的自然基础,以及存在于旅游与旅游胜地和旅游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德国学者20世纪60年代末,旅游地理学是运用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关规律的学科。郭来喜,3.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旅游主体,旅游媒介,旅游客体,旅游系统,从地理学的观点来看,旅游是由三个主要的成分组成的,即旅游的客源地、旅游的目的地和联系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旅游通道这三个成分。三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二、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简析,“鸟足理论”Mitchell,研究内容简析,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区划。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规划。,第二节 旅游地理学的目的与学习要求,1、目的培养高级导游,使导游有即景解说能力,使导游说明与科学文化相结合。对景区景点分析、评价,从事旅游开发研究。承担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研究。2、要求认真听讲。课外多看相关杂志,扩大了解范围。,第三节 旅游地理学性质、特点与研究方法,一、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1、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地理科学,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地貌学,地质学,植物地理学,气象气候学,一、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2、旅游地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3、旅游地理学也是一门具有应用特点的科学,二、旅游地理学的特点 1、地域性 2、综合性,三、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一般方法:(1)归纳法(2)演绎法(3)类比法2特殊方法:(1)图表法(2)综合分析法(3)调查考察法(4)计量法与现代技术的运用,第四节旅游地理学的发展概况,一、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萌芽时期,世纪年代美国地理学家麦克默里(Mcmaky),在地理评论上发表了娱乐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被公认为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二战前开端时期,组团旅游(package tour)出现,内容:(1)撰写导游材料、旅行指南;(2)研究旅游开发用地,集中考虑旅游 活动场所和景物开发建设用地。,特点:不自觉的,只是在研究土地利用将旅游作为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加以研究,涉及到旅游领域的地理学者也是个别的。,、二战后到60年代初的发展时期,大众旅游出现,特点:对旅游的研究仍没有明显的方向和兴趣;研究仍然是零散的;参与旅游研究的地理学者人数有限;文献著作较少;,4、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世界旅游业进入发展最快最稳定的时期,特点:以主动参与和多样化研究为主,领域:()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地和旅游区域开发研究()旅游客流的调查与分析()旅游对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其中包括对旅游容量问题。,、年代中期以来,特点:开始系统的研究旅游地理的理论、方法,统一旅游地理学术语,内容:对旅游地类型、旅游资源类型进行分类和评价,绘制旅游地图、研究旅游区划。,、国外旅游地理的发展趋势,将视野放到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所有活动,重点是旅游活动,理论与实用研究并举。,从传统的以资源研究、土地利用研究为重,转移到以服务设施的空间经济分析、旅游者的空间行为与旅游目的地的推销、大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对于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影响的过程与机制为研究主题。,参与多学科性的融合研究,注重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二、中国旅游地理的发展,、古代旅游地理知识的积累,世界最丰富的古典旅游地理文库,、近代旅游地理知识的发展,张其昀,浙江风景区之比较观,1934年任美锷,自然风景与地质构造,1940年,、现代旅游地理学的发展1、初创阶段(19791985年),1979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科学组;陈传康、郭来喜、杨冠雄、雷明德、孙文昌、钱今昔陈传康做“地理学的新理论和实践方向”报告,2、初步发展阶段(19861991年),旅游地理学主要侧重于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规划大量的旅游地理专著纷纷出版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印,旅游地理文集,1982黄国英译,马特勒著,国际旅游地理,1984年周进步,中国旅游地理,1985年 戴淞年,中国旅游地理,1986年刘振礼等,中国旅游地理,1986年北京旅游学院编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观赏,1987 卢云亭,现代旅游地理学,1988年 雷明德,旅游地理学,1988年陈传康,北京旅游地理学,1989年 孙文昌、陈元泰,应用旅游地理学,1990年,3、深入发展阶段(1992年以来),1992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研究领域日益拓宽,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原有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验证和提高。,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特点:以区域旅游开发为主先发展起来的;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旅游者行为和旅游流预测实例占有主体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旅游地理发展趋势,注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内容将从资源、旅游开发的区域社会经济条件扩展到资源市场环境的系统研究,方法上坚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方式上提倡跨学科合作与研究,第五节旅游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旅游地理学,其他学科,旅游学,地理学,汇集基础知识,提供基本原理与方法,原理,方法,第二章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本章主要内容:,、旅游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旅游活动与人文地理环境,、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旅游发展,、旅游活动的地理环境容量,第一节旅游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层中,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组成的,具有一定地理结构特征,并按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一种实体系统。地球表层,上界为大气对流层的顶部,下界为地壳沉积岩岩石圈层的底部,包括整个水圈、生物圈、沉积岩岩石圈和大气圈的对流层在内。自然地理环境是包括旅游活动在内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空间。,一、旅游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辩证关系,自然地理环境,美化与破环,旅游活动,供给与限制,1二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关系 2二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共生关系)3.二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矛盾的关系,二、旅游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旅游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美化旅游地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推动环境保护教育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使自然地理环境日益得到改善,象山港:开渔节,、旅游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对地质地貌环境的不利影响,旅游经营管理者的开发行为对小尺度地质地貌环境的影响;旅游者的游览活动对地质地貌环境的破坏;,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水质污染 使水体加剧富营养化 游船和戏水设施对水体的污染,对空气的不利影响,旅游设施对空气的污染;旅游者的晚间娱乐、烧香朝拜对空气的污染;,对动物资源的破坏,对景区清洁地面的污染,直接影响 间接影响 旅游发展、动物保护和旅游地居民生存之间的关系处理,对植物的影响 对鲜花、苗木和真菌的采集,会引起物种组成的变化。引起森林火灾 任意砍伐和攀折林木 大量的垃圾堆放,会导致土壤营养状态的改变。另外还会因空气和光线的堵塞等使植物的生长环境受到损害。步行游者和汽车旅游交通对植物的影响。,三、自然地理环境对旅游的影响,1.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是旅游资源地域分异的客观基础,是游人产生旅游动机和导致旅游行为的直接原因之一。,表旅游资源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对比表,续表旅游资源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对比表,续表旅游资源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对比表,3.地理环境条件对旅游活动的开展起着不同程度的促进或制约作用(1)地形条件不仅严重影响着旅游地的风景特色,而且直接决定了旅游地可进入性的强弱、游人活动的方式与规模。(2)水对旅游活动的影响有二点,一是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而制约游人。二是作为水上旅游交通条件影响旅游活动。(3)气象气候条件对旅游活动影响的主要表现是:气象气候条件的季节变化,使旅游活动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直接影响与天气有关的一些旅游活动 对旅游交通的影响(4)生物条件对旅游活动的影响 主要是通过其存在对所在地区的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即改善或恶化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而影响旅游活动的开展。,第二节旅游活动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关系,一、旅游活动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旅游活动对旅游地经济发展的影响,(1)创造外汇,提供区域经济发展基金(2)改善收支平衡(3)有利安排就业(4)扩大税收(5)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改善,(6)旅游对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 旅游业若过度超前发展,会延缓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产生欲速则不达的效果。过分依赖旅游业,会使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变差。可导致通货膨胀和土地价格飞涨。2游活动对社会、文化的影响(1)旅游地居民态度的变化:从欢迎到憎畏(2)示范效应 3旅游与社会道德(1)色情(2)犯罪(3)赌博,4旅游与宗教5旅游与语言6旅游与文化旅游对旅游地文化的影响 旅游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播 旅游可以起文化移植作用 旅游既可促进传统文化的复兴,又可导致传统文化的退化 旅游对传统文化的扭曲7、旅游与文物古迹保护,第三节可持续旅游,协调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有效途径,一、世界环境问题1、全球升温和臭氧层破坏2、土地沙漠化3、空气污染及酸雨4、水污染、水量减少、水位下降5、地球生态环境破坏,生物物种锐减,二、旅游环境衰退,1、旅游水体水荒和污染2、旅游城市污染3、旅游“开发污染”滥建大型人工景点传统景点的不适当再开发4、旅游接待污染,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矛盾现象复杂多样,矛盾产生原因是多方面,因此协调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矛盾的方法与途径也有多种,,如:,实施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加强旅游环境优化与保护研究、,加强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提高旅游者和居民的环保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规划等,三、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基本内涵:在保持和增强未来旅游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目前游客和旅游地居民的需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增进人们对旅游带来的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的理解;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改善旅游接待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四、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与必要性1旅游资源短缺与旅游资源破坏、浪费共存2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3旅游活动给社会带来的一些负效应五、可持续旅游发展准则1旅游者的道德准则(1)在欣赏旅游地风景的同时,要注意保护风景(2)要在旅游地有效利用各种自然与社会资源(3)感受旅游地居民的友好和热情,尊重旅游地的传统习俗(4)不从事威胁野生动植物生存和可能危害旅游地环境的活动(5)选择可以展现旅游地社会文化和环境特点的旅游产品及服务。,2旅游地经营者的道德准则。(1)主动、细心周到地为游人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2)在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环境的保护方面起良好的表率作用;(3)尊重旅游地的社区价值观,以一种有助于提高旅游地形象、自豪感、美感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方式,向游客提供服务;(4)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要尽力协调经济发展目标与自然、文化、艺术遗产保护的关系。(5)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以一种对环境质量负责的方式管理废弃物,并力图减少或消除各类环境污染。(6)有效协调游人、当地居民等多方关系,确保旅游者的旅游顺利进行、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和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3旅游开发规划者的职业准则(1)在形象策划、目标选择、政策制定、战略决策等方面,要尽可能使旅游经济发展目标与资源、环境、社会、文化及艺术遗产的保护达到和谐。(2)不断提高自身队伍对旅游地自然文化遗产的鉴赏能力,尽可能为游人提供一个高质量的旅游经历。(3)提供与旅游地社区价值观及周围环境相一致的旅游产品和服务。(4)注意旅游资源开发与市场营销,即旅游资源开发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5)把旅游资源、其他各种自然资源、旅游地环境作为当代和下一代的遗产来保护。(6)以市场营销为先导,强化环境与文化意识。(7)提高公众对旅游活动中经济、文化、社会、及环境重要性的认识。(8)旅游业的发展要同国内及国际旅游组织合作。,第四节旅游活动的地理环境容量,旅游活动的地理环境容量也称旅游环境容量,简称旅游容量。旅游容量是指旅游地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空间条件下,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环境不受破坏,(或者说不至于退化,能保持自然恢复能力)的前提下,旅游地所能容纳旅游活动量的最大值。一、旅游活动的地理环境容量的实践意义 其一,在旅游地规划和开发时,作为一个科学依据,在理论上保证旅游地不超载、不受污染和破坏,旅游地得以可持续发展。其二,旅游环境容量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可帮助控制旅游地的游人接待数量,在实践上保证旅游地不超载、保证游人有一个美好的旅游经历。,二、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体系基本容量1旅游资源容量 旅游资源容量,是在保持旅游资源质量的前提下,一定时间内旅游资源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的最大值。2旅游心理感知容量 旅游心理感知容量,是从旅游者的角度来分析,旅游者在某一地域从事旅游活动时,在不降低活动质量的条件下,或者旅游者感觉不适的临界状态时,旅游区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的最大值。3旅游生态容量旅游生态容量,是指一定时间内旅游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不至于退化的前提下,旅游场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的最大值。,4旅游经济发展容量旅游经济发展容量,是指一定时间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程度所决定的旅游活动量的最大值,包括有五个方面的因素:设施容量;投资容量;旅游地产业中与旅游相关的产业能满足旅游需求的程度,以及区域外调入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如果发展旅游,也不可避免地要使某些产业萎缩甚至完全终止,旅游业与这些产业之间的比较利益如何;区域所能投入旅游业的人力资源的供给情况。5旅游地域社会容量旅游地域社会容量,是指旅游接待区的人口构成、宗教信仰、民族风俗、生活方式和社会文明程度所决定的,当地居民可以承受的旅游者的最大数量。,表 社会环境容量调查表,续表 社会环境容量调查表,续表 社会环境容量调查表,旅游社会环境容量的概念对旅游开发规划有两层意义:第一,旅游社会环境容量指出每个旅游地都有一定的旅游资源供给,这种资源包括居民的热情、友好地参与,这一点在过去常被忽略;第二,提供了评价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相对社会影响的框架网络。旅游社会环境容量是一个不易量化的概念,它依赖于居民对旅游业的感性认识和旅游业的影响。,6基本容量间的关联(1)旅游感知容量受游客的价值观念、旅游活动类型、接待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因而同旅游地方面的资源容量、生态容量、经济发展容量、社会容量之间都有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而反过来,旅游地的各种容量,不受旅游心理感知容量的影响。(2)对于自然景观区,一般来讲,旅游资源容量越大,旅游生态容量也越大;反之则不一定成立。(3)经济发展容量大,说明旅游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或者旅游地开发时间较长,公众对于旅游者的行为方式已经习惯,旅游地社会容量就越大;反过来,同样成立。(4)一个旅游地能够接待的旅游者数量,决定于五个基本容量中的最小值。(二)非基本容量 1旅游极限容量和旅游合理容量2既有容量和期望容量 3旅游活动的空间尺度容量,三、旅游环境容量的量测(一)基本空间标准 基本空间标准是指单位利用者(通常是人人或人群,也可以是游客使用的载体,如船、车等)所需占用的空间规模或设施量。影响基本空间标准制定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种。旅游活动的性质 旅游地的性质和类型 旅游环境条件的差异 由此可以看出,基本空间标准的确定并非存在权威一致的看法,只能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事(活动)制宜。下面不妨列举一些不同国家的基本空间标准,以便对照和参考。,在表征基本空间标准时,不同类型的旅游环境容量,采用不同的空间指标,主要有:1旅游资源容量:人均占有旅游景区的面积数(或者旅游路线的长度),单位有:平方米人、米人。2旅游设施容量:人均占有的设施量,或每设施占有的空间面积,单位是:设施量人、平方米设施量。3旅游生态容量:一定空间规模上的生态环境能吸收和净化的旅游污染物量,单位有:吨平方米、个平方米、分贝平方米。4旅游心理容量:人均占有旅游景区面积,单位是:平方米人 5旅游地域社会容量:旅游地居民人均能够承受的旅游者数量。,表 旅游场所基本空间标准(日本),表 旅游设施基本空间标准(欧美),住宿设施 旅馆 1035平方米/人建筑面积 海滨假日别 15平方米/人 山区旅馆 19平方米/人 饮 食 超过500床位,旅馆外餐 饮用地 24平方米/人 娱乐 海滨胜地 0.1平方米/人 山区滑雪旅游地 0.25平方米/人 室外电影场 最多1000人/场 夜间俱乐部 最多1000人/处 开敞空间 海滨或乡村旅游地 2040平方米/床(户外娱乐和赏景用)滑雪旅游地 515平方米/床 行政和中心 集中服务(洗衣和食物处理等)最少0.3平方米/床服 务 行政、健康与卫生服务 0.2平方米/床,(二)旅游环境容量的量测方法1旅游资源容量:人均占地面积,或者人均占有旅游路线长度。量测公式如下:C=T/ToA/Ao式中,C是日极限容量;T表示景区每日开放时间;To为景区内完成一次旅游活动所利用的时间;A是旅游景区的空间规模,可以是景区面积,也可以是旅游路线长;Ao为基本空间标准;A/Ao为瞬时容量。,2旅游心理容量的量测其量测公式为:Cr=T/ToA/K 式中,Cr为日容量;T为景区每天开放时间;To表示人均每次利用时间;A表示景区空间规模;K是心理容量基本空间标准。,3旅游生态环境容量其量测公式为:,Ce 为生态环境容量;Ni 为每天单位面积土地对第I种污染物的自净能力;S 为区域总面积;Qi 为每天人工对第I种污染物的处理能力;Pi 为每位游客一天产生污染物的数量;n 为污染物的种类。,4旅游经济发展容量Ce表示主副供应能力所决定的旅游日容量;Di为第I种食物的日供应能力;Ei为每人每日对I种食物的需要;n为旅游者所消耗的食物的种类数。,由住宿决定的经济发展容量测量公式为:Cb是住宿床位所决定的日容量;Bj为第j类住宿设施的床位数;n旅游者所使用住宿设施的类型数量。,5旅游地容量T表示旅游地容量;Di表示第I景区的容量;Ri表示第i景区的道路容量;C表示非旅游游览活动区接待的旅游者的数量。其中Sj表示第j个景点的容量 式中旅游景点、旅游景区和道路容量的测量方法,运用前述旅游资源容量和旅游设施容量的量测公式测算,容量值的取资源容量和设施容量中的最低值。,旅游容量研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随着旅游容量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一方面对旅游容量的认识越来越细微和深化,另一方面也被越来越多的各种旅游容量概念、定义及相互之间复杂的包容关系所困扰。对旅游容量的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不足,对原理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由于旅游容量的概念体系庞大,以致于容量标准体系的建立非常困难,由此带来的调查、观测、数据计算等成本开支很大。由于影响旅游容量的因素太多,无论何种容量指标的准确确定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第五节 旅游环境容量在旅游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一、饱和、超载与旅游污染 饱和:旅游地域和场所(可以是旅游景点、景区、旅游地、旅游区域或旅游设施)承受的旅游流量或活动量达到其极限容量。旅游超载:超出极限容量值。,根据旅游饱和与超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特点,可以将其分为如下几种情况:周期性饱和与超载和偶发性饱和与超载。长期连续性饱和与超载和短期性饱和与超载。空间上的整体性饱和与超载和局部性饱和与 超载。,旅游饱和与超载对于环境和设施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践踏后果。对水体的影响。噪声。对设施的影响。,二、超载与旅游的空间分流,解决旅游饱和与超载的措施分为两个方面:是从旅游需求方面着眼,减低旅游旺季的高 峰流量,使旺季的旅游流量在旅游地域饱和 点之内。提高旅游供给能力,或调控旅游供给的内部 结构并辅之以对旅游需求的引导措施。,第三章 旅游资源概述,旅游资源这一概念是随着旅游活动的发展而出现和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旅游资源所包含的内容和范畴不同。,第一节 旅游资源的概念,一、旅游资源含义的历史演变 1、旅游起源于公元前3千多年的部落联盟时期的原始宗教活动。那时的旅游资源主要是最原始的各部落共同的图腾、神庙及其他信物。,2、近代旅游业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1841年)英国人托马斯-库克组织的旅游团。旅游资源的范围已逐渐扩大到:山水名胜、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温泉海滨、音乐歌舞、节日庆典、宫室园囿、文物古迹、杂技表演、宗教文化、城市都会等。,3、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金的积累,使现代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资源的内容日益丰富,范畴也逐渐扩展。,二、旅游资源概念常见的几种定义 1、凡是足以构成吸引旅游者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均统称旅游资源。(旅游概论编写组1982年)2、旅游资源是在现实条件下,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陈传康,1990年),3、凡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的,并由此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自然和社会的实在物。(孙文昌,1989年)4、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国家旅游局开发司,1992年),5、旅游资源是指通过开发后能够吸引旅游者的客观存在物。就是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可以引起旅游者的兴趣并可加以利用的物质条件。(钱今昔,1993年)6、凡是自然力和人类社会造成的,有可能被用来规划、开发成旅游消费对象的物质或精神的诸多因素,都可以视作旅游资源。(杨时进,1996年),7、凡能为人们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人们之间友好往来和消磨闲暇时间的客体和劳务都可以称为旅游资源。(郭来喜,1985年)8、旅游资源是旅游地资源、旅游服务及其旅游服务设施,旅游客源市场三大要素相互吸引、相互制约的有机系统,是有关这三大要素相互间吸引向性的总和。(杨振之,1996年),三、旅游资源概念的含义 1、旅游资源存在于旅游目的地。2、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是对旅游者群体而言的。3、旅游资源应该是直接的吸引物。4、旅游资源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5、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价值,能产生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6、旅游资源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范畴在不断扩大。,关键:旅游资源最核心的是其吸引功能,吸引功能是旅游资源区别于一切其他资源的最重要的特征。,第二节 旅游资源的特性一、形式的复杂性 1、是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决定的。2、受旅游需求多样性的影响。,二、分布的区域性 1、形成旅游资源分布区域性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的旅游资源具有其存在的特殊条件和相应的地理环境。,2、区域性是旅游资源最本质的特征。它决定了旅游资源本身的存在和旅游流的存在。正是由于不同区域的旅游资源之间存在差异性,才形成了旅游者的空间流动;也正是由于一个地方的景物具有吸引异地旅游者的功能,这些景物才成为旅游资源。,三、生态的整体性 1、旅游资源的各组成要素在生态上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形成资源体。2、整体性强,类型多样的旅游资源吸引力大。3、生态的整体性意味着组成旅游资源的要素一旦被破坏,会影响整个旅游资源的质量,甚至使其消失。,四、地域的固定性 1、自然旅游资源是在一定自然地理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态特征、生态环境或旅游功能都是独有的,因而不可移置。2、历史古迹旅游资源是人类社会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为过去历史的见证,它们在地域上也是固定的。3、在现代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在其他地方仿制的一些旅游景观由于脱离了当地的历史和环境,景观生态关系不完整,仿制品已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意义。,五、季节的变化性:影响旅游资源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季节变化,其次是人为因素。旅游资源的季节变化性表现在三方面:1、有些自然风景只在特定的季节或时期里出现。,2、同样的自然景物在不同的季节里展现出不同的风姿。3、一些人文景象或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季节或时间里出现。,六、吸引力的定向性 1、任何一种旅游资源的吸引力都有定向性,它只能吸引旅游市场的某一部分,而不可能对全部旅游市场都具有同样强度的吸引力。2、在不同时期,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强弱和定向性是不同的。,七、价值的不确定性和时代性 影响旅游资源价值不确定的原因:1、是由于其价值是随着人类的认识水平、审美需要、发现迟早、开发能力、宣传促销等众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同种旅游资源的价值也是不同的。2、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评估旅游资源的价值;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和开发利用的外部条件不同也会使同种旅游资源具有不同的价值。,八、开发的多样性 1、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可能,进行多目标、多途径的开发利用。2、由于旅游资源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对旅游资源需求形势的要求,不同的旅游开发者可对同样的旅游资源采用不同的开发战略和利用方式,产生不同的社会经济效应。,九、利用的永续性和易损性 1、旅游资源在开发得当、保护得力的情况下,一般都可以长期反复利用。2、旅游资源如果利用和保护不当,是很容易遭到破坏的,一经破坏,也难以恢复,十、美学的观赏性 1、旅游资源同一般资源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它有美学特征,具有观赏性。旅游动机因人而异,旅游内容丰富多彩,但观赏活动几乎是一切旅游过程都不可缺少的内容,有时更是全部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2、由于旅游者性格、气质及审美能力、水平的差异以及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美感不同,旅游欣赏也是多层次和多样性的,一、旅游资源分类原则和依据,(一)分类原则,1共轭性与排他性原则,2对应性原则,3.逐级划分的原则,第三节 旅游资源的分类,(二)分类依据,1.成因,4.时间,3.功能,2.属性,二、旅游资源分类结构,国家标准 GB/T 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将旅游资源分为 主类、亚类、基本类型 3个层次。每个层次的旅游资源类型有相应的汉语拼音代号,全部基本类型共有155种,归为31亚类、8主类(表6-1)。,第四章 旅游景观构景机理,第一节 旅游景观形成的基本条件,旅游景观是指存在于旅游区内的有审美价值的自然和人文因素有规律地组合起来的有形或无形的地域综合体。景观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分。,一、自然旅游景观形成的基本条件,自然旅游景观是由自然地理要素为主体构景要素,在特定区域内表现出来的时空美感组合体。,(一)自然旅游景观基本概念,(二)自然旅游景观的构景特征,稳定性,多样性,组合性,区域性,(三)自然旅游景观的形成原因 1、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是自然旅游景观形成的基本条件。2、自然地理环境及要素是自然旅游景观形成的物质基础。3、地球自然演化的历史决定了自然景观资源的基本内容 4、地质作用是自然旅游景观资源形成的本底。5、气候条件对水域风光和生物景观等旅游景观资源的形成有特殊意义。,二、人文旅游景观形成的基本条件,人文旅游景观是人类对社会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产品的美感展现;,人文旅游景观的基本概念,人文旅游景观的构景特征,历史性,科学性,地域性,民族性,(一)自然环境条件影响着人文旅游景观的形成。1、影响古文化、古人类遗址的丰度2、影响生活习惯、风土民情、建筑等人文景观的形成。3、社会文化的地域差异对人文旅游景观形成的影响 是重要的原因和永恒的动力。,第二节 自然旅游景观的构景,一、地质旅游资源,地质旅游资源是指那些具有观赏和科学考察价值的地质体所构成的景观资源。这一类旅游资源往往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和垄断性。,具有地质时代意义的岩层称作地层(stratum),(二)地质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1、地层景观,三大类岩石,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侵入岩:花岗岩 喷出岩:玄武岩、流纹岩地质大循环与沉积岩 砾岩、砂岩、泥岩、页岩、石灰岩与太湖石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大理岩,地层景观的基本属性,判断古地理环境,可依据岩石成分、结构和沉积构造。,古环境属性,含有大量植物化石和昆虫化石且夹有煤层的岩层为沼泽环境的产物。,含有植物化石和淡水鱼化石且具有水平层理的页岩代表湖泊沉积岩环境,含有珊瑚化石的石灰岩形成浅海环境;,时序性,承载地质历史事件,地层景观的裸露形式地层剖面,(二)地质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2、褶皱景观,断裂是指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发生破裂甚至沿破裂面发生错动,是其连续性受到破坏的地质构造。,断裂的基本类型有节理、断层,断层有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断层谷等。,(二)地质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3、断裂景观,(二)地质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4、珍贵化石产地,(二)地质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5、古人类遗址,(二)地质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6、古文化遗址,(二)地质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7、著名矿产地,(二)地质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8、火山喷发遗迹,(二)地质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9、天外来客,(二)地质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10、自然灾变遗迹,二、山地景观,(一)花岗岩山地旅游资源,(一)花岗岩山地旅游资源,岩性坚硬,组成颗粒粗,抗蚀力强,节理发育,层状剥离作用明显,产状较陡,球状风化显著。,这种地貌的特点是花岗岩地貌节理发育,经抬升作用可形成高大挺拔的山体,其主峰突出,山岩陡峭险峻,气势宏伟,岩石裸露,沿节理、断裂有强烈的风化剥蚀和流水切割,多奇峰、深壑、怪石,球状风化作用突出。中国花岗岩地貌分布广泛,如黄山、华山、泰山、九华山、天柱山、衡山、崂山、普陀山等等,其中以黄山、华山、泰山景色最为著名。,(二)玄武岩山地旅游资源,(三)流纹岩和安山岩山地旅游资源,(四)丹霞地貌 含义 丹霞地貌是指红色砂砾岩上发育的方山、奇峰、赤壁、岩洞等特殊的地貌景观。因最早发现于广东仁化丹霞山,故称为丹霞地貌。特点 形态上以顶平、身陡、麓缓、山形奇特、赤壁丹崖为其显著特征。,成因 丹霞地貌的形成发育大致经历了三个过程:a、在低洼盆地中形成了透水性良好,垂直节理发育的红色水平砂砾岩层。b、红色水平砂砾岩形成后,盆地随周围地区一起整体抬升,不再有其他堆积物覆盖。c、在湿热气候下,岩体经强烈的流水侵蚀、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形成了种种地形奇观。,分布 我国的丹霞地貌分布广泛,著名的丹霞地貌有广东的丹霞山和金鸡岭,福建的武夷山,湖南的武陵源,河北承德的磬锤峰、僧帽山和双塔山、安徽的齐云山、江西的龙虎山、甘肃的麦积山、四川的青城山、重庆的四面山、乐山凌云山等。,庐山:是以古老变质岩为基质的名山,是由断裂作用而抬升的地垒式断块山,气势雄伟,奇险壮观。,(五)其他风景名山,武当山:是以火山碎屑岩、云母石英片岩及火山岩为基质的名山,层峦叠嶂、峰奇谷险、飞瀑流泉。,峨眉山:是以碳酸盐岩为基质的名山,属断块山地,从峨嵋平原上拔地而起,山势雄伟,气象万千,秀丽怡人,有“峨眉天下秀”的美称。,三、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一)喀斯特地貌的含义 喀斯特地貌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石灰岩、白云岩等易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过程为主,机械过程为辅的破坏和改造而形成的特殊景观。,(二)影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因素 1、地质因素:地质因素主要包括岩性、地质构造等方面,它们影响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岩石性质:要具可溶性,主要是碳酸盐类岩石。地质构造:一般断层,节理发育的地区,两组节理交叉部位,裂隙度大,透水性好,有利于岩溶地貌发育。,2、气候因素 降水:a、降水量多的地区,径流量大,有利于水循环,水的溶蚀力强。但纯水对碳酸盐类的岩石溶解是微弱的,只有当水中含有CO2时,岩石的溶解度才显著增大。b、水中 CO2的含量越高,溶蚀力就越强。岩溶作用是通过一系列化学过程进行的:,总化学反应式为:,温度 a、温度高,水中CO2含量就少,溶蚀作用会减弱。b、温度高,水的电离度大,水中H+离子增多,溶蚀力增强。总的看,温度高,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气压:气压高,水中CO2的含量就增多,溶蚀力增强。3、生物因素:因动、植物的生长和活动,可供给土壤大量有机质,土壤中有机质的氧化和分解可产生大量CO2,促进石灰岩的溶解。,(三)地表喀斯特景观:地表喀斯特景观形态多样,其景观特征与其发育的阶段密切相关。在初期,石灰岩等易溶性岩石的山体表面出现溶沟、石芽、石林、漏斗、落水洞等景观,在中期,广泛发育溶蚀洼地、盲谷、干谷、天生桥、岩溶湖、峰丛、峰林、峡谷等景观,在晚期,则出现广阔的岩溶平原、孤峰等景观。其中旅游观赏价值大的有:石林、峰丛、峰林、孤峰、天生桥、边石堤等。,1、石芽、石林 在石灰岩等易溶性岩石分布地区,地表水沿着坡面节理裂隙溶蚀和冲蚀,凹者称溶沟,凸者为石芽,进一步溶蚀、冲蚀形成高大而排列如林的石芽称为石林。,2、峰丛、峰林 在地壳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下蚀作用微弱,形成基座相连、且基座相对高度超过顶部山峰的相对高度的一种连座石灰岩山峰,叫峰丛。基座分离或微微相连的成群分布的石灰岩山峰,叫峰林。3、孤峰 孤峰是耸立在溶蚀平原上的孤立石灰岩山峰,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晚期的产物。桂林山水属于典型的热带峰林景观。,4、天生桥 天生桥是古地下河道随地壳上升后崩塌所残存的遗迹,看起来像一座跨越峡谷的石桥。,5、边石堤 边石堤是指发育在溶洞底部或山坡、谷底的堤状石灰华,由碳酸钙沉积所形成。,6、喀斯特漏斗(溶斗)漏斗是喀斯特地面上发育最广泛的漏陷地貌。溶斗是一种碟形、漏斗形或圆筒形的小型封闭式洼地,一般深度小于宽度。按成因分为溶蚀漏斗和塌陷漏斗。,(四)地下喀斯特景观 由于石灰岩的透水性,地表水可转化为地下水,使地貌的塑造过程由地表引入地下,形成喀斯特独特的地下景观系统。地下喀斯特景观由地下水的溶蚀,冲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主要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和各种洞内的化学沉淀物。,1、溶洞:溶洞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体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2、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等化学沉淀物 在溶洞中,由于洞内空气中CO2 含量较低,或水分蒸发,渗出的地下水,会使水中溶解的碳酸钙部分淀积下来,形成形状各异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等化学沉积景观。,3、地下河、湖 地下河、湖是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石的各种构造面,特别是各种构造面相互交叉的地方,又有隔水层底板存在时,逐渐溶蚀和侵蚀而形成的。,(五)中国喀斯特风光的地域分布 我国喀斯特地貌广布于全国南北。其中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地区有大面积连片分布。这里,气候炎热、降水丰富,石灰岩厚度大,质地纯,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风光区。我国著名的喀斯特风景名胜区主要有:桂林山水;路南石林;黄果树瀑布;九寨沟黄龙;瑶琳仙景等。,(六)洞穴喀斯特景观的美学价值 1、内部空间变化美 溶洞空间变化莫测,大的可达数十万平方千米,小的仅似斗士,且洞间空间复杂,大洞套小洞,洞中有洞,洞下有洞,形成千态万状变化无穷的空间美。,2、内部形象美 溶洞内化学沉淀物形成各种各样的奇特形象,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给人特殊的美的享受。,3、动态美和声音美 奇特的喀斯特石景与动态的水景相结合,产生了动态美和声音美。,四、火山熔岩地貌 主要地貌类型 火山锥、火口湖、堰塞湖、温泉、熔岩洞穴、熔岩流台地等。分布 世界上的火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