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_课件ppt.ppt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章,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布鲁诺,1600年2月17日,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一)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一指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它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二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其思想内容与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具有一致性。三指检验真理的标准,即社会实践是客观的。,2、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把握真理的客观性时,必须注意下面三个问题:,第一,不能把客观真理和客观规律等同起来。,第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第三,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瞎子摸象,“真理多元论”是错误的,3、真理的主观形式,其一,真理在形态上是一种精神性现象,它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具有本质上的不同。尽管它有其客观的内容,但却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其二,真理在结构上是用概念、判断、推理等主观的思维形式组织起来的思想观念或理论。,真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有机统一。,(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a2+b2=c2,真理的客观性是绝对的、无条件。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与谬误有界限。,毕达哥拉斯,真理的绝对性,客观真理是可以认识,这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真理的相对性,真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从整个客观世界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真理的相对性,a2+b2=c2,a2+b2c2,真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从特定的具体事物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只是对它的一定程度的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1)对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任何一个真理的两个不同的属性,绝对性主要是指真理的确定性和无条件性,相对性主要是指真理的近似性和条件性。,真理,确定性、无条件性,绝对性,近似性、有条件性,相对性,从内容和认识能力上看,从广度和深度上看,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1)对立,(2)统一,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的总和构成了具有绝对性的真理。,牛顿力学理论,爱因斯坦相对论,牛顿力学理论作为真理其绝对性在于:正确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规律。,牛顿力学理论作为真理其相对性在于:只适合宏观低速运动,而不适合宏观高速运动和微观高速运动。,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到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接近绝对性真理的过程。,第三,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同人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思维的至上性: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思维的非至上性:即思维能力是相对的和有限的,每一个人或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显露程度、社会历史的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4、意义,第一,片面强调真理的绝对性必然导致理论上的绝对主义和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片面强调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导致理论上的相对主义和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把已有的理论看成是千古不变的教条,不承认真理是一个由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相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不承认真理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主观随意地对待真理。第二,以坚持与发展相统一的正确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三)真理与谬误,1、真理和谬误的关系(1)区别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认识,被批驳、放弃,战胜、取代,第一,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真理的发展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2)联系,第二,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和对立并不是绝对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它就会变成谬误。,真理向谬误的转化,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只是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第二,真理性的认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事物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还仍然照搬老一套,或者历史条件尚不具备,把只有在将来才能实现的原则当作现实,都会使真理变成谬误。,第三,真理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中每一个原理都是处在相互联系中。如果把其中一个原理孤零零地抽出来,切断同其他原理的关系,它也就会丧失其原有的真理性,而转化为谬误。,谬误向真理的转化也有三种情况:,第一,真理是具体的,超出了一定条件或范围,真理就变成了谬误。这样的错误,同样也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只要它再度进入了原有的条件或范围,谬误就能恢复为真理。,第二,谬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对自己所犯的错误的认真总结,是发现真理的最好办法。,第三,在批判谬误中发展真理,也是谬误向真理转化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形式。,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在真理的发展问题上,我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修正错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真理。,2、意义,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各种非科学观点(1)“权威”标准(2)众人标准(3)“实用”标准,(1)“权威”标准,毛泽东,华国锋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孔子,我国汉代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2)众人标准,俄国的马赫主义者波格丹诺夫认为:“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3)实用标准,美国实用主义思想家詹姆士:“有用即真理”。,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这就要求一种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检验真理的标准,而实践就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能够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通过实践进行比较、对照。,其一,这是真理的本性决定的(68页),(1)实践为什么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其二,这是由实践的特点决定的(69页),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这样,人们就可以用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的物质成果与原来的客观事物本身相比较,从而检验出认识是否与客观现实相符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观认识,客观对象,实践,(2)实践标准的补充:逻辑证明,逻辑证明是运用已知的概念和判断,通过推理来证明待证命题的思维过程,是探索和论证真理的一种重要手段。第一,逻辑证明给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有些实践只能判定某一原理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而不能进一步说明它为什么正确或错误,逻辑思维则能给实践检验以理论的说明。第二,逻辑证明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不能代替实践标准:逻辑证明的前提及其正确性依赖于实践;逻辑证明的法则来源于实践;逻辑证明的结论是否正确要由实践检验。,实践标准的补充:逻辑证明,哺乳动物是胎生的,鸭嘴兽是哺乳动物,鸭嘴兽是胎生的,水果含有维生素,梨是水果,梨含有维生素,卵生,(1)确定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其他标准;实践现在检验不了的,将来一定能最终检验出认识的真理性。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2)不确定性:每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具有历史局限性,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其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人们已有的认识;实践本身有一个发展过程,因而对真理的检验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是相对的、不确定的。,实践标准的确定性,门捷列夫(1834-1907),门捷列夫预言了类硼、类铝、类硅、类锆4个新元素的存在,预言经过实践得到证实。,UFO,外星人,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茫茫宇宙,(3)意义:坚持实践标准绝对性,有利于克服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坚持实践标准相对性,有利于防止思想僵化。,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1、什么是价值(70页)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关系。一种事物或现象由于其具有的一定属性或性能,能够满足主体某种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对于主体具有积极的肯定的意义,就被主体认为是有价值的。,价值及其特性,理解“价值”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价值的主体是人,价值的客体是物或者是人。,第二,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第三,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积极的作用。,钻戒,钻石研究,金刚钻头,(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就是评价主体在对价值事实的一定认识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价值客体与价值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的评判,是价值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在主体意识中的反映,是对价值事实的综合反映。价值评价的着眼点: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效用关系。,1、价值评价的含义,2、价值评价的特点,价值评价与科学认识相比较,有其不同的特点:第一,两者认识的对象不同。科学认识的对象是客体,是以客体本身的状态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的知识为目的;价值评价则是以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以弄清客体对自己的效用为目的,它所表达的是主体对客体的态度。,(1)价值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2)价值评价的结果一般依主体的特点为转移,第二,认识的内容不同。科学认识作为事实性认识,不以主体的情感、利益为转移,具有客观的确定性。价值评价是主体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它根据主体的利益和价值需求来评判客体,则总是带有浓厚的情感和意志色彩,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认识,带有很强的个体差异性和相对性。,(3)价值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必须符合两项基本要求:一是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二是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对客体实际状况的正确认识,是形成科学的价值评价的基础和前提;对主体本身实际需要的正确认识,是形成科学的价值评价的必要条件。,价值评价的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以什么标准来评判一种价值评价是正确还是错误?,?,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成功的实践既表明知识性的认识是正确的,同时也表明评价性的认识是正确的,表明该评价正确地反映了客体对于主体的价值关系。,由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是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的,因此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73页),(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第一,是推动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实现价值目的的精神驱动力量;第二,能引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而服从于满足人们客观需要这一根本目的;第三,能制约着实践活动的发展朝着更充分、更全面、可持续性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着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方向发展。,1.价值评价的功能(73页),人是社会的人,为了生存和发展人总要和周围事物打交道,总是同周围事物处于一定的价值关系,即有利或者无利,有害或者无害的关系中,因而任何人都要对人或者事物作出价值评价,逐渐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用以指导自己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第一,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的人们,行为的取向也会不同,甚至可能截然相反。第二,价值观直接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价值观念的进步与落后、正确与错误、合理与不合理直接影响社会精神文明的状态和水平。价值观念的外化又指导着人们去创造社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从而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义(74页),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应当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反对错误的价值观。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不仅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原则就是在意识和行为中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原则。价值原则就是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包含主体需要、价值追求、注重效益的原则。真理和价值在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历程中,既有差异、对立,又相联系、统一。,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1)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区别:第一、真理原则是客体性原则,价值原则是主体性原则。第二、真理原则是人的活动的条件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目的性原则。第三、真理原则是社会历史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多样性原则。,(2)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第一、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相互补充的。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另一方面,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第二、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相互引导的。一方面,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会引导着人们去探索真理;另一方面,真理的不断发展也引导着人们进一步提出新的价值追求,人们在哪一领域中获得的真理越多,就会在哪一领域中提出更多的价值目标。,建立科学的真理观坚持真理原则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须如实地、准确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把追求真实、反对虚假看作是进行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品格。,建立科学的价值观坚持价值原则弘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一切从实际出发,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正确的调查,也没有发言权。,2.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将其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3.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具体工作的基本点。,其次,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出发点。,再次,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1.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2.在现实生活中,要不断地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创新性的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根本动力。理论创新又是一切实践创新的先导。,4.重视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一个根本特点,也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政治经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江泽民同志代表十五届中央委员会所做的报告,“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5.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坚决反对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而应该做到坚持与创新的统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是行动的指南。,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关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辩证统一。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理论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在新的世纪,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将更加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将更加完善。在这一伟大的创造性事业中,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样是科教兴国战略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必然王国是指人类尚未掌握客观规律,盲目地受客观规律支配的行动状态。自由王国是指人类掌握了客观规律,并自觉地利用客观规律为自身谋利益的行动状态。,(1)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含义,2.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人类是不断地从不自由走向自由、从不太自由走向更加自由的。人类的自由程度取决于主观认识与客观实践的统一程度。,(2)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青藏铁路,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结论:,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才能实现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思考题,1、结合所学过的认识论原理,谈谈你对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理解。2、试述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辩证关系。3、为什么说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理论品格?,旅游审美文化,7,陆游;沈园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柴埠溪;情人岩,如笛卡儿所说:“同一件事情可以使这批人高兴的要跳舞,却使另一批人伤心的要流泪。”如菊花 中国与西方山水审美观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一体”,而西方哲学则主张天人对立,物我对立。这种哲学观念的差异,必然导致山水审美观的分岐。一)、中国人特别关注山水景观所附载的人文美;而西方则关注山水景观本身的自然美 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车尔尼雪夫斯基这样来描写水:“水由于它的形状而显现出美,辽阔的、一平如镜的宁静的水在我们的心理产生宏伟的形象。奔腾的瀑布,它的气势是令人震惊的,它的奇怪特殊的形象也是令人神往的。水,由于它的灿烂透明,它的淡青色光辉而令人迷恋,水把四周的一切如画地反映出来,把这一切屈曲地摇曳着,我们看到的水是第一流的写生画家。”,二)、中国人的旅游审美集中于抒情的印象重现;西方人的旅游审美则集中于风景的对象描写艺术家林风眠先生提出:东西风景画表现方法的不同,实则是东西风景审美不同。1,中国的风景画“尺幅之间见深远”,不讲究比例尺寸,更接近于概括与含蓄的真实。“图外有画,咫尺千里,余味无穷”、“只见片断,不逞全形”,以表现情绪为主,各家皆饱览山色而在情绪浓厚时一发其胸中之所积,所画皆系一种印象,从来很少对着画的。而西方的风景画是对象的描写,以模仿自然为能事。2,中国国画采取非科学的“散点透视”方法,不重阴影明暗,不讲层次。立体感不强,虚实也不明晰,但却气韵生动,其内在精神与韵致得到充分表达,是谓神似。西画借助焦点透视法,重远近层次、阴影明暗,把模仿的逼真性(形似)作为衡量艺术成败得失的主要尺度。3,中国“天人合一”,高扬人的主体精神。认为艺术不在模仿自然,而在表达受自然感动之“心”;不在再现外物,而在抒情言志。而西方在于求真,在于再现外物。,三)、中国人的风景审美其目的在于舒适精神、怡乐性情;西方人的目的在于追求形式美的享受以及光感、色彩、空间感的真实性。中国南朝诗人陶弘景曾作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据说当时的皇帝几次邀请陶弘景下山做官,都遭到他的拒绝。为什么呢?陶弘景以此诗说明了其中的原委。还有陶渊明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等都让人感觉到中国古人的审美情趣所在。由此可见,中国人在旅游审美中以“自适、畅神”为宗旨,体现出重视人性自由的审美情调。自适、畅快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观照,是面对风景所产生的超功利的人性自由,是一种沉入竟境的心灵状态。而西方,因为深受自古希腊以来的形式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十分看重物体的形式美。西方人认为“美”是一定数量关系的差异与统一所达到的和谐。比如雕刻艺术,西方曾概括出人体雕刻美的三个原则:头与全身比例为 17;重心在一只脚上;动作与肌肉要有柔化。总之,身体各部分,都应按一定比例来造型。所绘物象,立体、逼真,虚实分明如可触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