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与课题研究.ppt
真 实 新,-学习叶圣陶教育思想的体会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陈 雄 3,叶圣陶生平,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编辑杂志、撰写文章、发表演讲,揭露和抨击当局内战、独裁、卖国的罪行,呼吁文化界教育界同人“要有所爱,有所恨,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广大的人民,为同一目标而斗争,汇为巨力致民主,转移风气,挽回世运,开创为万世开太平的局面。”,教育对人生应该起什么作用?,叶老在1934年时就已经阐释过教育与人生的关系: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教育的本质是“为人生”。阐明了中国现代教育的价值和目的,在于以育人为本,以兴国为旨,面向全体国民和每个学生,着眼整体人生和终身受用,培养能够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习惯的现代中国人。,“真”-为人生,好习惯,“为人生”的教育思想是贯穿叶圣陶教育思想体系的一根主线。在德育方面,在语文教育的具体方法方面,叶圣陶都有许多精彩的论述,而印象最深的还是处处扣住“为人生”这个教育总目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的论述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养成教育”始终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教育工作分言教和身教,以身教为贵。”,他在当前教育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更是强调: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该养成哪些习惯呢?他从“三育”方面加以阐述:“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进而又将之概括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养成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如假如我当教师文章中,谈到关于德育方法时,叶老有这样一段话:“我与从前书房里的老先生其实是大有分别的:他们只须教学他们的事儿;而我呢,却要使学生能做人,生把书读通,能够去应考试,取功名,此外没有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实”-扎根民族文化,民族化是语文教育的根本。叶老在他70多年的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形成了一种代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方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语文教育理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便是叶圣陶语文教育观,具体体现两个方面:1.改革教学方法-提出“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2.重视语文审美教育-指导阅读、欣赏、写作。,1941年叶圣陶就曾指出:“国文教育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这些目标是非达到不可的,责任全在教师身上;而且所谓养成,培植,训练,不仅对一部分学生而言,必须个个学生都受到了养成,培植,训练,才算达到了目标。”毛泽东同志说过:“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在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中,“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关于阅读和欣赏,叶圣陶要求“驱谴我们的想像”。“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叶圣陶主张作文一定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倘若没有什么想要表白,没有什么发生感兴,就不感到必要与欢喜,就不用写什么文字。既然要写出自己的东西,就会连带地要求所写的必须是美好的;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无非要他们生活上终身受用的意思。这便是修辞立诚的基础。”,叶老在假如我当教师一文中,再次鲜明地申述了这一思想:“我如果当中学教师,决不将我的行业叫做教书,犹如我决不将学生入学校的事情叫做读书一样。书中积蓄的古人和今人的经验,固然是学生所需要的;但是就学生方面说,重要的在于消化那些经验成为自身的经验,说成读书,便把这个意思抹杀了,好像入学校只须做一些书本上的功夫。因此,说成教书,也便把我当教师的意义抹杀了,好像我与从前书房里的老先生并没有什么分别。我与从前书房里的老先生其实是大有分别的:他们只须教学生把书读通,能够去应考试,取功名,此外没有他们的事儿;而我呢,却要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又一全新观点。叶老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1919年所写的小学教育的改造一文中就提出:“他们(学生)的本质是创造的。”认为“儿童的活动逾越常规,就因为他们对环境感到新奇,非常羡慕,于是引起求知求行求享受的欲望。顺着他的欲望的趋向,作为教育的入手方法,使他们如愿以偿,才是教育者最应尽力的事务。”在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中,更是明确地说:教师要“把儿童的情性详细研究一番,然后本着自己认识人生观的方法,顺了他们的天性,指导他们也走上正当的轨道。”,他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墨守成规,要勇于改革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他明确指出:“在教育来学的人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多年的教改实践,又经过理性的思考,叶圣陶先生将学生的创新能力概括为:“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而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培养他们自学能力的最高境界,则凝炼成了一句脍炙人口的教育名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教育哲学思想纲领,是他大半个世纪中对语文教育的真切体认与深刻感悟,是其教育思想的高度浓缩,他以此为纲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许多认识与新课程标准有着高度的一致。,两点启示:,一、十分重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成长。1、相机诱导 叶老认为,“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引导、启发。因为,“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教师要“知道学生应该怎样学才能像吃东西一样,完全消化,化为血肉;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教才能使学生学得更好,才能使学生得到真实的东西,一辈子受用不尽。”,叶老主张在学生自学基础上,课上提出问题开展讨论,教师相机诱导。“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关于问题教学法,叶老曾批评教师满堂问:“像牧人拿着长竿子赶羊群似的,务必驱使学生走上老师预期的路线,说出老师预期的答案来。这个办法好像是启发式,实际还是灌输式。”,应该“让学生劳心劳力,提出些问题来,指出一些工作来,教他们自己去搏斗,搏斗而遇到了困惑的时候,然后请教教师、教本或讲义。”“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来研究。”教师在课堂上,“他们忽略了什么的时候,给他们提醒一下,他们弄错了什么的时候,给他们纠正一下,他们遗漏了什么的时候,给他们补充一下,不过如此而已。”,2、增加“本钱”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其关键是教师素质的提高。叶老在多种场合谆谆告诫教师要增加“本钱”。这“本钱”是什么呢?“所谓本钱,一为善读,一为善写,二者实相关而不可剖分。”,二、十分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是手段,不需要教是目的。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提出正是基于学生的今后的发展,学生的终生发展的教育思想正是关注人的发展的具体体现。要达到不需要,教学过程中就考虑今后的不需要教,即在教的过程中“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二”。“思考一切学生,一切思考学生,思考学生的一切。”,早在1922年,叶老就提出“目的在使其自生需要,不待教师授与”的观点,在这之后又多次提出类似的看法。解放后,他在不同的场合又反复强调这一观点。“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在这里,叶老对这一观点作了较全面的阐述:一是辩证指出教与学的关系,二是指出教与学应达到的境界,三是实现这一标准的具体方法、途径。此后,叶老又多次围绕这一问题作出过解释。1983年6月他在民进外地来京参观教师茶话会上说:“刚才有一位同志说到我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后来我加了四个字: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我觉得这样表述比较明白。是不是不教了,学生就学成了呢?非也。不教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不再需要老师教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概括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那就是“都是为了达到不教”。为了不教而教,这表面上似乎看来相互悖离,但仔细研究就会觉得并不矛盾。叶圣陶认为:“教师当然必须,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至于”“不教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不再需要老师教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会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为了达到这一教育目标,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学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必须树立生活本源观。叶圣陶先生这一思想,也是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也正是已经颁发了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努力方向。,、从扶到放叶老认为教学要随时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他竭力主张,教育工作“如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这个过程应该是,从扶到放,正如叶老1977年在给人民教育编辑部题的诗里所言:“学步导幼儿,人人有经验,或则扶其肩,或则携其腕,惟令自举足,不虞颠仆患。既而去扶携,犹恐足未健,则复翼护之,不离其身畔。继之更有进,步步能稳践,翼护亦无须,独行颇利便,他日行千里,始基于焉奠。似此寻常事,为教倘可鉴。”,叶圣陶晚年批应试教育:受教育者绝不是工业原料叶圣陶晚年的时候,听说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时,好像又一次找到知音。他说:“办教育决不类似办工业,因为受教育的人绝对不是工业原料。”为此,他还想起丰子恺画过的一幅名为“教育”的漫画。画面上有个做泥人的师傅,正在认真地把一个个泥团往模子里按,旁边摆着“脱出来的泥人个个一模一样”。叶圣陶说:“受教育的人决非没有生命的泥团,谁要是像那个师傅只管把他们往模子里按,他的失败是肯定无疑的。”,、批应试教育,叶老在中学国文教师一文中说:“国文教学并不是一件深奥难知的事情,只要不存成见,不忘实际,从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国文这一层仔细想想,就是不看什么课程标准,也自然会提出种种的实施方法来。”叶老这里提出的问题十分精辟,发人省醒。“为什么学”直接关系着“学什么”和“怎样学”,也直接关系着“教什么”和“怎样教”,因此是决定教学领域里其他问题的枢纽。作为教研机构,“为什么研”直接关系着“研什么”和“怎样研”,也是决定教研领域里其他问题的枢纽。,一点感想,温家宝说:“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的水平。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丽的城市。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