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材分析及运用.ppt
思想品德教材分析及运用,活动:请您做个选择,在一次海难中,轮船上12个人中只有6个人能活下来,请您选择:,113岁中学生,智商很高;2运动员;3怀孕的妇女;4女教师;5女医生;6历史学家;7建筑师;8带枪的警察;9自己的好朋友,曾经因犯罪判过刑;10不愿意离开妻子的科学家;11科学家的妻子,有严重疾病;12能歌善舞的女明星。,分析: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指对人、对事的态度;2要接受别人的价值观或者让别人接受你的价值观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3生活当中要有条件地接受别人的价值观;要有方法、有技巧地让别人接受自己的价值观。,思考:让我们的学生接受社会的主流价值,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也就是德育,是一件有很难度的工作;需要方法和技巧;更需要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共同承担,付出努力才能产生实效的。,分享的内容,教材编写的观念与特点,课程改革引发思想品德学科的新变化,课程基本理念: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教材编写观念的变化,基于教本”的接受性学习的模式 规范体:注重法规性(80年,简洁版,欠生动)通俗体:注重可读性(87年,生动版,缺条理)教学体:注重便教利学(97年,生动有条理)基于“学本”的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探究体:注重过程与方法(03年课改新教材),由学习过程牵引的编写思路,以生活为主题。思想品德是在生活中形成,并为生活服务的。,正确的价值引领与自主建构相结合:以生活主题为基础,以正确的价值引导为统领,以自主建构为过程,整合教材内容。,以学科知识为支撑,追求教育目标的和谐。,教材设计的基本思路,思想道德观点 理论性,学科概念、原理、观点的形成(学科知识),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思路,教材的共同特点,特点1: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强化公民意识,教材成为学生建构良好品性、生活态度、价值取向的互动坐标。,特点2:以学生逐步扩大的生活场域整合学习主题,以全新的内容呈现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让教材成为学生真正感悟社会、体验人生的开放对话平台。,特点3:注重对矛盾冲突的探究,尝试“问题解决”,构筑课内外学习与实践的通道,让教材成为学生走向真实生活、走进现实社会的行动课程。,新教材的特点:不拘泥于知识的理论体系,突出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联的重要理论观点和核心概念。对于一些非核心知识(概念),采用了描述性语言,不再下严格的本质定义,甚至不下定义;重视将抽象理论具体化,重视理论问题的生活化表达,力求淡化纯理论的分析和对学科知识的概念化、标准化的识记要求。,新课程的要求:要走出新课程忽视或淡化理论知识学习要求的误区。理论知识不是降低了要求,而是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要求;活动中蕴含着基本的理论知识需要在活动中学习。,教材的内涵分析,什么是教材?,对教材的认识和提法有很多,如:教材狭义的课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历史积累的人类经验;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材料,又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等等。,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承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从表现形式上讲,它既包括以教科书为主体的图书教材,又包括各种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以及来源于生活的现实教材等。,教材与学科,学科指某一特定的科学研究领域,反映公认的科学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并反映本学科最新成果。“课程是知识”观念教材成为学科知识的载体。教材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教材中的内容必须是定论或公认的原理、法则、定理,排除有争议的问题,不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和讨论的余地。“课程是经验”观念课程与教材打破了学科知识的束缚。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能力形成、人格建构的范例,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教材应该基于学科,同时又超越学科,面向真实世界。,教材与教科书,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教材。从表现形式上看,教科书只是被制度认可的、具有行政和专业权威的图书教材,与之并行的教材还有大量的教学辅导用书、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以及由自然或生活事件转化来的现实教材等。,教材与课程标准,过去对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与教科书(教材)的定位不明确,在实际教学中,教材的作用被过度强化。教材实际上成了课程标准的解释和细化,是课程标准的实施蓝本,扮演了过于“权威”的角色。课程标准通过什么来指导教学?一种是通过对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教育的规定;一种是通过对教学行为目标的规定,教学行为目标的规定更具有教学效果评价的意义,也更具有可操作性。,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实施的依据,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树立课程标准意识。,教材,是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开发、编写而成的重要的育人载体。过去习惯于把教材视为学科知识的载体,教材内容必须是定论或某一领域公认的原理、法则、定理,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认识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在此观念的支配下,课本成为课堂的根本,教材成为教学的主宰,教师的教即为钻研教材内容、传递教材信息的过程,而学生的学也只是围绕着感知、理解、记忆教材而展开。教学从教材出发,最后又回归教材,导致教学过程的封闭、僵化,师生失去了应有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课改理念指导下的教材本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对教材实质的认识呈现出新的转向,这种转向的根本特征是“范例性”,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它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因此,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通过“话题”这一中介进行交流,获得发展。,思想品德教材的建构,以“德育回归生活”的理念为出发点,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遵循学生品德形成规律,体现国家课标要求的“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学生成长主线,依据七年级学生面临的适应新的学习生活、自我意识不断形成等问题;八年级学生面临的青春期过渡、学习分化、交往中的合作及权利义务等问题;九年级学生面临的升学与就业选择、规划未来、承担社会责任等问题,有机地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和国情教育内容。,从内容看,教材编写关注学生的生活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生活中逐步形成的。这门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提供必要的帮助。初中学生的生活范围日益扩大,与社会的接触日益增多,需要认识和处理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因此,有必要引导他们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实现养成教育:一是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行为规范养成,即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培养自觉性、独立性和自制力等良好品性。二是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公德意识的养成。如团结、友善、尊重、诚信、平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三是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四是养成关注社会的积极态度。如公正、亲社会行为、责任心等。,从目的上看,教材编写关注学生的发展 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基础性作用。通过教材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进行诚实、尊重他人、负责、同情、自律、坚韧和奉献等传统美德教育,进行平等、进取、乐观、开放、竞争、效率等现代观念教育,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全面发展。这门课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从方法上看,教材编写关注学生的体验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学生主体自身的独特体验过程,离开了学生的自我体验,正确的行为规范就不能真正内化。因此,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注重学生的课外生活,鼓励学生在现实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新教材在现实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思考、分析、探究问题的设置上下功夫。注意:一是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并举。二是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并重。三是说理教育与体验教育相结合。,学习和使用新教材,1.按单元、课、框(一课时)、目的层次编写2.单元伊始,安排“主题探究活动”3.课的引言4.正文5.辅助小栏目6.插图,新教材的逻辑结构,设计的层次:1.以有意义的生活主题为第一级标题,建立相对独立的单元结构,着重贯彻课标有关“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有机整合教学内容,“以生活主题模块的编写方式,统筹设计教材结构”的要求;2.以体现有价值取向的观点表达课题,为第二级标题,作为支撑生活主题的重要环节,贯彻课标有关“导向正确,内容科学”的要求;3.以洋溢生活气息,有寓意、个性化的标题,建立框题,为第三级标题,作为课题的分解和细化,贯彻课标有关“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有利于学生的自学”的要求,充当量化教学的基础。,主题探究活动:目的:突出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通过实践活动内化,感悟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活动问题。教学中:小课题、长作业,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通盘考虑,灵活安排;一个单元教学结束要提供展示、检查、交流活动成果的机会;并把其结果作为本学科学习状况评价的重要依据。,引言:放在课题之下,一是通过趣味事例引入,吸引学生;二是承前启后,体现课与课之间的逻辑关系。引言文字精炼,由精彩故事、诗歌等引入,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正文:,引言后直接列出框题。然后,进入正文。,正文的关键在于教学设计。一般由有趣的可辨析的事例入手,呈现出相应的结论。对某些悖论或开放性的内容,可以不作结论,仅作利弊分析。,正文内容使用二种字体:,(1)宋体,用于表述和分析基本事实、一般概念、观点和结论;,(2)楷体,用于提供教学活动所需资源,如介绍有关事例和资料等,所用材料新颖、典型、有趣,富于思辨性,与学生时空相近、心理相容。,辅助栏目:扩展、深化、迁移所学的知识,联系学生思想中的热点、兴奋点、盲点设置。相关链接、名言警句-典型、精炼、有趣的材料;简短的法律条文;名言警句、传统格言等。插图:增加教材的可视性、思辨性、做到图文并茂。紧扣教材,反映教材,呈现教材,1.活动即学习2.注重情境创设3.贴近学生生活4.体现思维过程5.强调综合性,新教材的特点,新教材的每一个观点的介绍和形成都借助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使课文生动形象,具有可读性和可操作性;而且使学生能自然而然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1.活动即学习2.注重情境创设3.贴近学生生活4.体现思维过程5.强调综合性,新教材以图片、故事、心理测试等方式创设了学习的情境,学生的思考提供了平台。,1.活动即学习2.注重情境创设3.贴近学生生活4.体现思维过程5.强调综合性,新教材的设计就是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为背景,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解决学生面临的生活问题、注重从学生生活感受中总结提高。,1.活动即学习2.注重情境创设3.贴近学生生活4.体现思维过程5.强调综合性,新教材用设问思考、讨论争辩等方式呈现了思维的过程,在过程中注重形成概念、观点、结论,鼓励学生的感悟与思考。,1.活动即学习2.注重情境创设3.贴近学生生活4.体现思维过程5.强调综合性,新教材注重相关学科的综合。一是宏观上的,指在一册教材中,既有心理、品德的内容,也有法律方面的内容。一是微观上的,指在一篇课文中,对同一件事、同一个问题从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角度去探讨。,老三段是:是什么 定义、结论、理论观点。为什么 论证、推导。怎么办 运用、证明。新三段应该是:是什么 知识经验。为什么 辨析(批判性思维)怎么办 表现(变换情境)理论的阐述:没有必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是指观点的给予;现象的解析: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是指知识给予的过程。,教学思路与教材分析,维护社会公平教学思路,游戏会话室,维护社会公平,环节一初探“尝”公平,环节二持言“论”公平,环节三深度“辨”公平,环节四明判“究”公平,活动一畅谈公平,活动二感受公平,活动三不平则鸣,材料:来自灾区的第二封信,北京的“和”教学思路,归纳提升,北 京 的“和”,环节一:走进北京的和文化,环节二:体验北京的和文化,活动2:“和”的美好,环节三:传承北京的和文化,活动1:“和”的发现,活动3:“和”的承诺,分析教材是教师使用教材的基本前提分析教材要抓住学生学习中的兴奋点和兴趣点,即学生学习的需要点。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就是教学价值所在。分析教材不是照本宣科,不是简单地按教材的编写顺序,列出大小层级的标题,而是科学地安排教学环节,设计最佳的教学过程,实现教学要素的优化组合。二次开发教材:在实施课程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合理利用和开发其他教学资源,以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即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的“课程重构”。,怎样分析教材?,竞争与合作,优势展现,承认对手,共融共存,排斥对手,借机取胜,对抗的竞争,宽容的竞争,合作的竞争,共同提升,精力损耗无法常胜,持久发展更高追求,“有限的公共资源与不断增长的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公地悲剧理论),经济效益私人性和公共性的矛盾,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强调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教材是重要的教育教学要素。教材中蕴藏着许多隐而不彰的东西,它们渗透在教材的字里行间,隐含于知识的运用过程中,那就是对待事物的态度、处理事情的方法等等,这些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教师要了解和研究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教材具体内容在单元和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任务,根据课标,设定鲜明而集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等。基于生成性教学思维观念,教学内容,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按照教材顺序组织教学内容按照知识体系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学习需求组织教学内容,能够减轻教师的备课量,但是往往因为受到教材局限性的影响使得教学低效甚至是无效,教师采取这种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往往是误读了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按照教材顺序组织教学内容,按照知识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将掌握知识作为教学主要目的组织教学内容的方式,是知识本位课程观的体现,这种观念的存在影响思想品德学科发挥应有的育德功能,因为知识代替不了行为践行、替代不了情感体验,也无法取代学生的精神成长,过于关注知识体系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难以使思想品德课发挥对学生道德提升和道德人格发展的作用。,既需要教师有效地处理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又需要教师在关注知识内部逻辑结构的基础上,不单一地追求知识的学科化和体系化,而是将知识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强化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维目标的有效统一。,按照学生的学习需求组织教学内容,教材内容无论多么“教学化”,它都不能简单地与教学内容划等号。教材内容是静态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滞后性,而具体的教学情景是复杂多变的,是动态的,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根据所教学生和所处环境的需要,对教材所呈现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进行选择、整合和加工,讲活教材内容。,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是重要的教育教学要素,它不仅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基本的操作框架和步骤,提示教学方法,也为学生自我学习提供了指引。,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关系,教师是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组织教学内容,是一种以“本”为本的处理方式,缺乏对学生学情的有效分析,缺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引导,甚至会出现内容重复,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倦怠。,从宏观的角度去考量教学内容的优化。跳出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材唯上的误区,而是从课程内容、学生学习生成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如何落实教材中的知识?知识是能力建构、情感体验、价值观形成的基础;(知识教学不能少)知识是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在与教师和同伴的互动中获得的。(知识教学不能死),关注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统一,教材内容的静态与学生学习的动态相结合,理论逻辑,生活逻辑,生活逻辑,理论逻辑,关注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统一,新教材对教学的要求,一堂好课应该是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是学生人生旅途中的加工厂和加油站。,好课具备的基本要素1兴趣:好奇、情趣、形象、生动、活泼、游戏2智慧:思考、探索、质疑、发现、领悟、启发3体验:经历、感受、感悟、品味、澄清、欣赏,文化就像一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中,如何找到一个有效的抓手?,七彩文化,七彩文化教学片断01,利用学校的校本资源,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校园里的圣诞树和大红灯笼切入,令他们感到既亲切又兴奋,容易激趣导思,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为后续问题的探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趣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从初中学生能感受的学校生活入手,巧妙利用学校的校本资源,通过生动活泼的情景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七彩文化教学片断02,设置有趣的情景后,老师提出了具有思考性和针对性的问题,问题就是一座桥梁,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材的知识逻辑联系在一起。通过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有思,七彩文化教学片断,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通过探究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感受和道德认知,让学生在观点碰撞中提升了认识,升华了情感。通过学生活动,创设学生思考体验和感悟的空间,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有辨,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教学情境两难情境创设,教学中运用的“两难”的来源,学生身边真实的或实际发生的两难问题,社会关注并争论的热点、焦点问题,虚构但却可信的两难问题,老人跌倒扶还是不扶,社会关注并争论的热点、焦点问题,案例:一元钱官司该不该打?,在办理完老年人乘车证后,李成宪老人与其他老人一样曾多次遭到专线车拒载。在多方奔走无效的情况下,李成宪将市公交集团告上法院,要求立即停止侵害,赔礼道歉,并赔偿原告精神损害补偿费人民币1元钱。“1元钱官司”由此产生。后历经曲折,耗时两年,官司最终胜诉。,唇枪舌战,不值:打官司要耗时耗力耗钱,就区区一块钱根本就没有打的必要-,值:自己的权益就应该维护;在维护了自己权益的同时也维护了别人的权益-,不是简单的值与不值的问题,而是从中透射出维护权益意义重大,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分别测定了不同人数共同拉绳子时的人均拉力,结果如下:,53kg,1个人,3个人,8个人,63kg,31kg,精明or高明,为什么人多时反而影响了工作效率呢?,与别人合作,在利益分配时,如果自己拿七分是合理的,拿八分也不过分的话,你会拿几分呢?,VS,海因茨到底该不该偷药,虚构但却可信的两难问题,最著名的道德两难的例子就是柯尔伯格虚构的“海因兹偷药救妻两难”。“不许偷盗”和“救人性命”,两条道德规范狭路相逢,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海因兹必须在二者之间做出抉择,遵守“不许偷盗”规则必须违背“救人性命”的规则。任何行为决断都会违背其中的一条规范,所以“道德两难”。,两难选择是在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中做出选择,注重在选择中让学生反思、对话、交流,在观点碰撞中学习,使学生的认识、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为学生学习新知营造了学习氛围,更为学生获得具体的知识,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思维和行动,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可能。情境化的学习不仅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探究能力发展,更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立。,将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作为教学的突破口,能为学生充分发挥智能潜力提供良好的情绪背景,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利于提高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实效性。,教学设问提高问题质量,教学设问,教师有目的地提供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以及学生做些什么、如何做的暗示,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学设问,实现师生、生生互动和对话的重要形式,有挑战性的设问能调动学生学习动机,激发思维;有层次性的设问能组织教学,推进教学进程。,课堂提问的功能,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不同阶段,教学设问的内容、思路和呈现形式是不同的。,设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课堂提问应围绕中心,目的明确,层次清楚,通盘考虑:设计几个问题?设计哪几个问题?为什么这样问?问题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在什么时机问?用什么方法提问?回答问题的要点是什么?要求学生回答到什么程度?,功夫熊猫成功秘诀,中国,美国,熊猫,功夫,建筑,科技,文化理念,价值观念,世界文化之旅,熊猫是中国的,功夫是中国的,功夫熊猫为什么不是中国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问:在定西,私人性和公共性的矛盾该怎样解决呢?,提问:解决这个矛盾仅仅是政府出面吗?,提问:人们对定西的援助仅仅是爱心和慈善吗?,提问:定西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我们借助了哪些方面的力量?,策略,需要做到在最佳设问时机,提出符合有效要求的设问,即清晰,要求问题清晰明了,学生一听就知道问的是什么,不会产生由于对问题误读而不能引发思考的现象;价值,要求问题具有学习价值,引发思考和探究,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更深层的思考和把握;趣味,要求问题考虑新颖和挑战性,引人入胜,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广度,要求问题能调动多数学生,产生思想共鸣,能激发学生不同角度的思维,有各不相同的回答,涉及的知识面宽广,综合性强。,设问技巧层面,问题精当。与教学内容和资源情境紧密相连,精炼扼要,言简意明;与教学重点和难点紧密相连,适合得当。一方面,做好问题设计的起点是要深入钻研教材,紧扣教学目标,依托学情分析,突出重点难点,着重设计几个关键性的提问,且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另一方面,做好问题设计的关键是找准问题的切入口,忌大而空、细而浅,要在牵一个而发动全身的关键问题上设问,从具体到抽象,由小及大。有质量的设问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要从思维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能辩证地分析问题等多角度给学生以方法层面的引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教学内容和学生层面,学生的自主活动是知识内化、品德养育、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途径,我们的目标是不仅要实现内容活动化,更要达到活动内容化的高度,这就是活动设计的意义问题。活动形式丰富,如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评论、开展辩论、上网查询、收集资料、现场采访、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情境扮演、演讲展示等。但是,教材不是练习册,也不同于一般的课程资源。,活动设计实现活动内容化,1)设计需要考虑活动的价值,是否符合三维的教学目标?2)要围绕着核心内容来设计。3)通过有效设问,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活动设计应具备的条件:,紧张的情绪,游戏活动:穿针引线,比赛项目:30秒内看谁穿的针最多?,活动过程:第一轮 练习赛 记录个人穿针数量,第二轮 正式比赛 增加倒计时,穿针数最少者表演节目,游戏活动:穿针引线,活动目的:通过两轮比赛,使学生感受到积极情绪的作用或消极情绪的影响,增强情感体验。,研究落实教材是有效教学前提;历练教学技能是提升教学基本功的关键。,谢谢,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任何成就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