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ppt
目 录,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第2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单元提能 单元知识整合与学科素养培优,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主旨概览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商业使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增强了活力。长期“重农抑商”和明清时期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严重影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生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考点,历史特征,主要表现,发达的古代农业,精耕细作、自给自足、世界领先,“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基本经济形态,生产工具经历了从石器到铁器的发展过程,体现了耕作技术的进步;从垄作法到代田法,反映了耕作方法的先进;从一年一熟到一年两熟,推动了耕作制度的发展。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历史悠久,多种经营形态并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冶金业、纺织业、陶瓷业三大行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考点,历史特征,主要表现,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不断发展,主要体现在商业交易空间、时间的逐渐扩大,但始终未能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从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及商业政策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重农抑商”等经济政策在封建社会不同时期起到了不同作用,中国古代的土地所有制度经历了氏族公社所有、国家所有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第1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 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历史广角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到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历史广角“工官”制度的利与弊“工官”制度对手工业经济的发展有利有弊。从汉武帝开始,那些有利可图的行业,都归官办,由政府垄断。专门负责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工官”工厂的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但是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唐代已有工匠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定期服役的制度。宋代匠户往往被官府以强制方式役使。,主题一古代农业的发展,自主探究读史有得,传统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表现,材料一“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国语晋语 材料二“今使乌获、籍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淮南子主术训,动漫演示更形象 见课件光盘,材料三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国史概要 根据所给材料归纳我国古代农耕技术有哪些重大进步?教你读史材料一中“耕于齐”“畎亩之勤”说明春秋时期出现牛耕技术;材料二对牛的控制,反映了牛耕的推广;材料三中“铁器引来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表明农具有了质的改进,推动了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发展。,传统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1)农具不断改进。春秋战国出现铁犁,隋唐时期曲辕犁已相当完善。(2)耕作技术不断提高。从垄作法到代田法再到耕耙耱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3)耕作制度日趋合理有效。从一年一熟制到一年三熟制,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4)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改良土壤,进行适时耕种。(5)进一步挖掘地力,提高复种指数以增加产量。(6)重视农业灌溉。各种灌溉工具和水利工程,在历代层出不穷。,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材料一白居易在朱陈村中描述“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材料二晁错复说上曰:“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四食货志,根据所给材料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及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教你读史材料一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反映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工简单;“有财不行商”“头白不出门”反映了封闭性;材料二中“治官府,给徭役”“急政暴赋”“被水旱之灾”“取倍称之息”反映了小农所面临的困境。,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1)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基本生产模式。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经营和难以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2)因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封建王朝沉重的徭役和赋税,封建剥削严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高利贷者的乘机盘剥。,名师归纳清理过关 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生产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2)土地制度: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并存,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最主要的形式。(3)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4)生产模式:不断改良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重视水利的兴修,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主题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古代手工业的经营方式,材料一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孟子尽心上 材料二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汉书贡禹,材料三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一作唤找)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苏州府风俗考,依据所给材料,判断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古代手工业的哪种经营形态?各有何特点?教你读史材料一中“匹妇蚕之”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材料二中“三服官”“东西织室”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它规模大、耗费大、为官府服务;材料三中“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反映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它出现于民营手工业中,这与市场联系最为密切。,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的特点,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用途,流通方式,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生产、大作坊,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出售,古代中国手工业技术传承特点,材料一“工之子恒为工。”(国语齐语)“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荀子儒效)“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唐六典)材料二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根据所给材料分析古代手工业在技术传承上具有怎样的特点?教你读史材料一中“家传其业”可以归纳为“世代相传”;材料二中“京苏两帮”“世代相传”“各归主顾”反映了手工业生产存在着技术垄断现象,具有保守性的特点。,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传承的特点(1)保守性、封闭性。官营手工业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2)世代相传。手工业市场狭小,采取的这种防止技术竞争的自卫措施,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3)“传儿不传女,传媳不传女。”受宗法观念的影响,古代手工业技术一般不传外姓。,名师归纳清理过关 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2)手工业技术先进。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4)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7)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命题趋向就材料论材料,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典例1(2012浙江高考)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动漫演示更形象 见课件光盘,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一定时空:_ 二明考点:_ 三抓关键:_,东汉,古代农业的经营方式,关键信息是关于庄园中“治田”“放牧”“和梨果”“器械”等生产活动以及“闭门成市”等,第二步析选项,由“殖至三百顷”“资至百万”可以判断A项说法正确,“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说明庄园自给自足,题干要求选择“错误的”,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草市交易是唐末出现的,宋朝兴盛发达,所以C项错误,“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说明庄园经营活动范围广泛,典例2(2012江苏高考)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命题趋向呈现新材料,考查主干知识,动漫演示更形象 见课件光盘,解题规范第一步审题干一定时空:周代二明考点:官营手工业三抓关键:明确材料信息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的各种分工情况第二步析选项,工,选项,对应度,理由,A,与题无关,在材料中缺乏信息依托,B,与题无关,在材料中缺乏信息依托,C,正确,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官营手工业分工细密,制造每一个器具都有明确分工,使得生产具有专业化的特点,D,与题无关,在材料中缺乏信息依托,课堂感悟高考1(2012广东高考)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解析: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说明当时已经有了牛,但不能证明商代出现了牛耕技术,排除A项。诗经收集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不会涉及商代牛耕,排除B项。冉耕是孔子的学生,说明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排除C项。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研究商王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其造字多以象形、会意为主,是商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因而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足以说明当时出现了牛耕技术,故D项正确。答案:D,2(2012安徽高考)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占6.97%。结合下图分析,正确的是(),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解析:本题可以运用排除法。因材料数据不足,A项无法判断;C项错在“均落后于”,结论太绝对,排除;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唐朝中期安史之乱以后,排除D项。答案:B,3(2011山东高考)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我国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器和牛耕,故A、C两项错误;图片无法体现雇佣关系盛行的特征,故D项错误;图片反映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体现我国古代农民注重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B。答案:B,4(2011浙江高考)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史料的理解及对基本史学知识的掌握。由所给的材料可知,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所以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因此本题选B。答案:B,5(2012烟台一模)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镇设“御窑厂”,镇内有官窑58座,“昼间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生产规模宏大。一般来说,历代由朝廷垄断专用的瓷窑均称“官窑”,由官员管理。因为这样做主要是可以()A保证朝廷有丰富的财政收入B生产足够精美的产品C显示朝廷的威严D保证新技术的传承与创新解析:官营手工业拥有技术、规模优势,故选B项。官窑产品不投入市场获利,排除A项。与朝廷威严无关,排除C项。官窑实行技术垄断,不利于创新,排除D项。答案:B,6(2012宿州质检)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主要原因是()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B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C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萌芽。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在明清时期超过官营,在于自身的发展的动力,而这个动力来自于市场的需要,即面向市场生产商品,这恰是官营手工业的局限性。官营技术仍占优势,排除B项。分布的地点不是决定其后来居上的主要原因,地区的选择还是源于市场因素,排除C项。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是其阻碍因素,排除D项。答案:A,课下演练提升见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高效学法集锦,1图解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三者的关系,由右图我们不难看出,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是三个不相同的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运用图示法理解小农经济,3运用图示法理解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中国古代农业,自成体系;中国古代手工业,名闻世界。农业和手工业存在着密切关系。总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4形象记忆中国古代的三张名片,相关资料选编 一、中国农业文明 由于中国是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只有以农业为生,而商业和手工业都是农业的补充。中国古代文明就是在长江、黄河等适合发展农业的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直到今天从事农业的人口仍然占中国人口的多数。在农业国家,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国家政治精神也体现着农业精神,表现为重农抑商,以农为本。中国古代农本经济的根本特点,是在最大限度上实行自给自足,为谋生而非为牟利,为消费而非为交换。手工业和商业同在当时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绝对优势的农业相比,是末,不是本。,二、中国古代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刀耕,又称火耕,是原始农业的初期阶段。这个阶段的耕作方法是用火焚烧荒林,再用石斧、石刀砍伐丛林灌木,然后用木棍、石斧挖坑将种子埋入地下。因此,石斧、石刀、尖木棒和鹤嘴锄是这个时期的主要农具。石斧和石刀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出现,如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山西鹅毛口遗址中发现有打制的石斧和石刀;稍晚一些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和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还有磨制的石斧和石刀。,三、曲辕犁 唐以前笨重的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田费力。江东农民在长期的水田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它有重大改进:长直辕改为短曲辕。犁架变小、重量变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省力。增加了犁箭、犁评,可以自由升降,调节深耕或浅耕,犁评“进之则箭下,入地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地也浅”,应用自如。犁箭,俗称犁柱,贯穿犁底和犁辕(弯曲的木杠),犁箭从犁辕上的孔穿过,和犁辕配合在一起,调节犁铧入土的深浅。这种犁出现后逐渐推广,成为最先进的工具。这是唐代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四、丝织品的十四大类 古代的丝织品基本按织物组织、织物花纹、织物色彩命名。现代丝绸沿用旧名的很多,如绉、绫、绨、绢,也使用了一些外来语,如乔其纱(georgette)、塔夫绸(taffeta)等。目前,根据丝织品种的组织结构、采用原料、加工工艺、质地、外观形态和主要用途,可分成纱、罗、绫、绢、纺、绡、绉、锦、缎、绨、葛、呢、绒、绸等十四大类。,五、陶器和瓷器 从制作原理上讲,陶是瓷的源,瓷是陶的流,但是瓷器和陶器有本质的区别。瓷器是用瓷土(含高岭土、长石、石英等成分)做胎,表面施有高温玻璃质釉,经1 200以上的高温烧成,胎质烧结,致密坚硬,无吸水性或吸水性很弱,无论厚薄皆半透明,敲击声清脆。陶器一般为粘土(含少量高岭土)做胎,烧制温度不超过1 000,器表无釉或施有低温釉,胎质未完全烧结,有吸水性,无半透明性,敲击声低闷。,六、工官 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始于周,各朝代不同程度存在。春秋以前,工官垄断了手工业;春秋开始,手工业出现了官营、私营和家庭并存的局面。秦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县有工官、司空,县以上直到中央有工室、邦司空、大官、左府、右府、左采铁、右采铁等,官员有丞、啬夫等,县的令、丞对官府手工业的管理也负有一定的责任。劳动者则有工师、工匠、徒、隶等,由曹长领班工作、生产门类有铁的开采和冶铸、铸钱、车辆、兵器、用具、漆树的种植与漆的生产等。产品主要归官用,也有出售的。,汉承秦制,在中央及有些郡县设置工官,诸侯王国也有工官。汉武帝时,官府手工业有很大的扩展。当时,中央的许多机构,如太常、宗正、大司农、少府、中尉、将作大匠、水衡都尉等,属下都设有各种名目的工官或兼营官府手工业的官署,其中以供应皇室需要的少府设置最多。官府手工业的生产,由护工卒史、工官长、工官丞、掾、史、令史、佐、啬夫等管理,劳动者有工、卒、徒、工巧奴等。从唐朝开始,工官制度进行了调整,工匠出现了“雇募制”。直到明朝前期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居主导地位。,七、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明朝中期以后,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特别是苏、松、嘉、湖、杭地区尤为突出,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一方面须有较大的作坊主或商人,即最早的资本家;另一方面是有人身比较自由的雇佣劳动者,即雇佣工人。一方把别人的劳动力作为商品购买,另一方是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两者在市场上结合起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发生了。江南丝织业中心苏州城内及其所属的某些城镇,出现了专以织绢为生的机户。有些机户拥有织机二十余张或三四十张,雇佣工人数十人,以从事生产,像这样的机户就是最初的资本家。在苏州城内外,又出现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如在当时苏州城内有数千个机工和数千名染工。机工就是织工,他们没有织机,受雇于人,“得业则生,失业则死”。像这样的机工,显然已经完全脱离了生产资料,专以出卖劳动力为生。这就形成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商品货币关系。除苏州的丝织业,在江南地区的棉布袜制造业、榨油业、矿冶业中也有类似资本主义萌芽的现象存在。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虽然还是稀疏的,但它的出现却是封建社会走向末期的标志。,八、庄园经济 地主依靠政治特权取得或兼并农民土地而形成。皇室的庄园为皇庄,称苑、宫庄、王庄等;贵族、官吏和地主的庄园为私庄,称墅、别墅、别业、别庄等;属于寺庙的庄园称常住庄。唐中期以后,成为土地占有的主要形式。庄园地主一般把庄田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租地农民对地主有一定的依附关系。庄田产品多用于自给,少数也出卖。庄园(田庄)经济也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经典习题备选1(2011新课标全国高考)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从地图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根据地图信息可知,黄河流域主要使用绢、帛作为货币,这说明南北朝时期该地战争频繁,人们对国家的货币不信任,于是使用实物货币;长江流域主要使用铜币即国家发行的货币,这说明人们对国家比较信任,反映了当时该地区社会稳定。隋朝时期,经济重心尚在北方,还没有完成向南方的转移,A项不正确;B项与地图的信息无关;C项在地图中没有体现。故选择D项。答案:D,2(2011福建高考)下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在汉代就已出现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BC 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两汉时期,西北地区主要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已有楚国孙叔敖修建的芍陂、秦国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等灌溉工程;由西北的地理条件可知正确。故选C项。答案:C,3(2010江苏高考)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A灌溉 B制瓷C耕种 D冶铁解析:本题考查水排的功用,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和“铸为农器”等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水排是冶铁的工具,故选D。答案:D,4(2010天津高考)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耕作技术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图片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图1为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法,图2为隋唐时期的曲辕犁,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犁耕技术的进步和成熟,B项正确;图1和图2均为铁犁牛耕,A项错误;我国精耕细作的历史悠久,铁犁牛耕为精耕细作提供了条件,C项错误;D项显然与题干信息不符。答案:B,5(2010浙江高考)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下面两图,其中左图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A战国 B秦C西汉 D东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耕作技术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图文信息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西汉二牛三人的耦犁法发展到西汉后期逐渐被二牛一人的犁耕法取代,东汉时出现一牛一人的犁耕法,D项正确。答案:D,6(2009广东高考)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内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这反映当时朝廷()A要求民众纳税 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C不要求民众纳税 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解析:注意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历代朝廷将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这说明历代朝廷要求民众纳税,就像人头税。故本题选A。答案:A,7(2012重庆高考)下图所示是建于河南安阳的一位中国古代妇女的塑像。在她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A铁器 B玉器C瓷器 D漆器,解析:本题解题关键是根据图片信息准确判断出时代。河南安阳妇女塑像塑造的是商朝时期的人物妇好,铁器出现于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出现成熟的青瓷,故排除C项。妇好墓是殷商早期的墓穴,最能体现殷墟文化发展水平的是青铜器和玉器,故选B项。答案:B,8(2010安徽高考)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下图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图文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青花瓷开始出现于元朝,汉朝墓葬中不可能出现该物品,C项符合题意;早在原始社会,我国先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A项可能出现在汉墓中。我国商周时期青铜器制造业已经很发达,B项可能出现在汉墓中。我国漆器制造开始于原始社会,商周时漆器制造已达到较高水平,D项可能出现在汉墓中。答案:C,9(2010重庆高考)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作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灌钢法,该法发明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故答案为C。答案:C,第2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 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2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 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历史广角 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的两次突破 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突破了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原因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奴隶制崩溃。第二次是宋朝。表现为突破了坊、市的界限,商业经营时间的限制也被打破,另外官府也不再直接监管市里的交易活动。原因是农业、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政府对商税的依赖增加。,“市”“草市”“夜市”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草市”主要是指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夜市”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晓市”即早市,也冲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历史广角广州十三行 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十三行反映了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对外国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中国看不到世界的发展变化,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主题一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自主探究读史有得,古代的城市发展,材料一(唐朝)坊市制度规定:交易买卖有固定的市区;市内设市令,掌管市门启闭和市场交易;市区四面有门,按时启闭(日中开市,日入市散)。,动漫演示更形象 见课件光盘,材料二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据材料一指出,唐朝政府对“市”有怎样的规定?材料二反映了北宋都城有怎样的变化?教你读史材料一中“固定的市区”“设市令”“按时启闭”说明唐代对“市”有严格的时空限制,设专人管理;材料二显示宋代城市突破了坊市的限制,对商业管理放松,从而表明城市的经济功能得到提升。,古代城市的发展规律(1)从城市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城镇。(4)从城市分布上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名师归纳清理过关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与农业、手工业发展联系紧密。(2)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中的市、夜市、早市和乡村“草市”等的形成和发展。(3)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市镇。(4)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5)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如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6)商人群体活跃。明清时期,徽商和晋商的出现。(7)商人地位低下,商业发展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主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自主探究读史有得,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材料一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康熙时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根据所给材料总结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教你读史材料一反映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并利用国家法令奖励农耕,打击商人;材料二表明明清时期通过对手工业进行严格限制,加强对“民间工匠管制”,限制出口等手段抑制工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主要表现(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材料一(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 材料二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论南洋事宜,材料三清朝“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正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根据材料归纳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教你读史材料一中“买田置地”,反映大量资本投向土地;材料二“即禁之后,百货不通”反映的是海禁政策的恶果,这两种现象都严重影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也限制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材料三反映了统治者加重征税,直接限制了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活跃。,阻碍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1)市场因素:农民贫困,购买力低;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2)资金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地主、商人往往把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3)政策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推行闭关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4)政治因素: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着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名师归纳清理过关 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异同 1相同点(1)都是统治者为维护封建统治而采取的,都是由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的。(2)都具有限制和压制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3)都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2不同点(1)重农抑商政策最早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闭关锁国”政策实施于明清时期。(2)重农抑商政策主要是为了征收赋税和巩固统治,压制商业发展,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的基础;“闭关锁国”政策主要是为了防范人民的反抗和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犯。(3)重农抑商政策主要是对国内市场进行严格的规定和控制,采取重征商税、限制商业活动和歧视商人的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主要是严格限制国人出海贸易和外商来华贸易。(4)在封建社会前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古代农业的发展,但后期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命题趋向呈现新材料,考查主干知识,典例1(2012福建高考)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动漫演示更形象 见课件光盘,解题规范第一步审题干一定时空:隋朝二明考点:古代城市的特点三抓关键:“逋亡奸伪无所容足”“民居市区不复相参”第二步析选项,选项,对应度,理由,A,与题无关,出现于宋代,与题干中的隋都城不符,B,与题无关,在材料中未能体现出便利居民交通出行的作用,C,正确,材料主要说明隋朝都城中坊市界限明确,官府对城市管理严格,D,说法错误,材料说明城市管理严格,这不利于商业活动,典例2(2012北京高考)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A不事生产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一定时空:_ 二明考点:_ 三抓关键:_ _,秦汉至明代,古代经济政策,题干中“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是关键信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是重要提示,命题趋向巧设设问角度,考查主干知识,动漫演示更形象 见课件光盘,第二步析选项,商人不直接从事生产的活动特点与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根本性冲突,符合题意,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商人的诚信为本等经营理念深受其影响,古代中国宗族观念的影响深入人心,商人也不例外,如兴建宗族祠堂等,由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而政府往往对商人征收重税,课堂感悟高考1(2012新课标全国高考)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解析:材料反映了正德以前,多数百姓致力农业;正德以后,从事工商业者增多,农业从业人口减少,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动,故B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不能说明农业衰退、财富分配不均、无业游民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答案:B,2(2012山东高考)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自然经济解体家庭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出现经济区域分工ABC D解析:此题可采用排除法。中国的自然经济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以后不正确,故排除A、D两项;材料所述内容未能体现经济区域分工不正确,故C项错误。答案:B,3(2012安徽高考)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解析:由材料中“通晓不绝”“终日居此”可知北宋时期商业活动没有时间限制,城市娱乐场所也没有时间限制,故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C项娱乐场所主要是民间经营;D项说法太绝对。答案:A,4(2011福建高考)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信息表明当时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出现法律与实际背离的倾向,故选D项。A项错误,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信息明确体现了百姓重商的情形;C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答案:D,5.(2012江苏高考)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场景的是()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解析: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北宋,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繁盛景象。西汉时期设九市,市坊之间有严格界限,至宋代,市坊界限被打破,排除A项;草市是指乡村和城郊集市,排除B项;题干没有反映夜市,排除C项。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