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造血系统疾病pt ppt课件.ppt
第十五章 造血系统疾病第三节 营养性贫血,儿科教研室,儿 科 学(Pediatrics),营养性贫血,课时安排:3节 教学课型:理论课教学目的要求:掌握:缺铁性贫血、营养巨幼细胞贫血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方法。熟悉:1、小儿造血和血象特点 2、小儿贫血的定义、程度、分类。,造血系统疾病,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重点:缺铁性贫血、营养巨幼细胞贫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难点: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贫血的实验室改变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临床病案讨论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造血特点分为胚胎造血期和生后造血1、中胚叶造血期第3周开始,第6周减退,卵黄囊、血岛细胞分化为原始有核红细胞。2、肝脾造血期肝造血自胚胎第6周开始,4-5月时最活跃,是胚胎中期主要造血部位,脾造血在胎儿8周以后开始。,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胎儿5个月后,肝脏造血逐渐减少,约于出生时停止造血,但脾脏制造淋巴细胞的功能可维持终身。3、骨髓造血期自胎儿4个月起骨髓出现造血活动,6个月后成为造血的主要器官。,生后造血:分为骨髓造血和骨髓外造血,1、骨髓造血:出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1)出生后头几年所有骨髓均为红骨髓,全部参与造血,骨髓的潜在造血功能差,较易发生骨髓外造血。,生后造血:分为骨髓造血和骨髓外造血,(2)57岁开始长骨中的造血组织逐渐被黄骨髓代替,18岁后仅限于扁骨(肋骨、胸骨、脊椎、骨盆、颅骨、锁骨、肩胛骨等)和长骨的骺端。黄骨髓有潜在造血功能,当造血需要增加时,可重新转变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故年长儿、成人较少出现骨髓外造血。,生后造血:分为骨髓造血和骨髓外造血,2、骨髓外造血正常情况下,出生2个月后,骨髓外造血停止,当婴幼儿遇到感染、贫血、溶血、骨髓受异常细胞浸润时,因骨髓造血储备能力小,生后造血:分为骨髓造血和骨髓外造血,肝脏和淋巴结可随时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此时肝脾淋巴结可肿大,血象可出现有核RBC和幼稚粒细胞,此为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称为“骨髓外造血”,当病因去除后又可恢复正常造血。,血象特点,(一)RBC数,Hb数(二)WBC数及分类(三)Pt与成人相似(150-350)109/L(四)Hb种类正常人RBC内含有三种血红蛋白:成人型Hb(HbA1、HbA2);胎儿型Hb(HbF)成人的Hb:HbA1(95%)、HbA2(2-3%、HbF2%),血象特点,HbF:胎儿期HbA1:出生时30%;6-12月95%HbA2:出生时1%;12月2-3%了解Hb变化,对某些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有一定意义。(五)血容量-小儿血容量相对较成人多 新生儿:占体重10%,85ml/kg成人:占6-8%,60-80ml/kg,血象特点,小儿贫血,定义: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RBC和HB量低于正常.世界卫生组织 6月6岁Hb限于110g/L 614岁Hb限于120g/L 程度:依据外周Hb或RBC数分为轻、中、重、极 重.,贫血程度,贫血程度Hb(g/L)分类轻度Hb90 g/L 中度Hb 60 g/L 重度Hb 30 g/L 极重度Hb 30 g/L 新生儿:轻度 Hb120g/L;中度 Hb90g/L;重度 Hb 60g/L;极重度Hb 30g/L;,贫血的分类,根据贫血发生的原因分为:RBC生成不足、RBC破坏过多、失血性贫血1.RBC生成不足(1)造血物质(营养)缺乏:由于食物中缺乏,吸收不良和需要增多所致(缺铁性贫血、VB12叶酸缺乏所致巨幼细胞性贫血)、VitB6缺乏、VitC缺乏、蛋白质缺乏、铜缺乏.,贫血的病因分类,(2)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3)其它:感染、癌症性贫血、肾病所致贫血。,贫血的病因分类,2.RBC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可由RBC内在缺陷或外在因素.(1)RBC内在缺陷:a.红细胞结构缺陷(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b.酶缺陷:G6PD缺乏、PK缺乏 c.血红蛋白异常(地中海贫血),贫血的病因分类,红细胞外在因素 a.免疫性:新生儿溶血症,由被动获得性抗体所致;自身免疫性溶血,由主动产生抗体所致.b.非免疫性:由药物、毒素、理化因素(物理、化学)感染、脾亢、DIC等因素所致.3、失血性贫血急性(外伤性)、慢性(钩虫病、溃疡病、肠息肉),贫血的形态分类,根据RBC平均容积(MCV,正常值80-90fl)和RBC平均Hb浓度(MCHC94,MCHC94 32 32-38(正常)病因:VitB12、叶酸缺乏,贫血的形态分类,MCV(fl)MCH(pg)MCHC(%)正细胞性贫血 80-94 28-32 32-38病因:再障、急性失血性贫血、溶血小细胞低色素 80 28 30 性贫血病因:缺铁、感染性、地中海贫血,小儿贫血的诊断要点,贫血实际上不是一个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和综合征,诊断分为二步(1)有无贫血和程度;(2)查明贫血的性质和原因,才能进行有效合理的治疗。对贫血患儿必须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小儿贫血诊断要点,发病年龄:小儿时期的贫血多具有年龄特点,新生儿溶血病;2-3个月生理性;婴儿期营养性、溶血性、感染性;学龄前、学龄期造血系统疾病(再障、白血病)、慢性失血;,小儿贫血诊断要点,病程经过和伴随症状:起病急、进展快(溶血、失血)、慢(营养性、慢性失血)黄疸、Hb尿溶血,骨骼疼痛白血病或其他骨髓浸润性疾病.个人史:着重喂养史(方式、食物质、量、添加辅食),生长发育史、慢性失血多有生长发育障碍,籍贯(地中海贫血、G-6-PD缺乏均在南方).,小儿贫血诊断要点,家族史:与遗传有关的贫血(球形RBC增多症、地中海贫血、蚕豆病等常有阳性家族史)。全面体检的基础上特别注意其生长发育、营养、皮肤黏膜(黄疸、苍白、出血),指甲、头发、肝、脾、淋巴结.,小儿贫血诊断要点,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选择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由简繁。所有贫血病人:RBC.Hb.RBC形态,WBC+DC、Pt、Ret,对大多数贫血可作出初步诊断或提供进一步诊断的线索。,小儿贫血诊断要点,骨髓检查:直接了解骨髓造血情况。其他: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性进行,如RBC脆性试验,血红蛋白分析,RBC酶活力测定,抗人球蛋白试验。,治疗原则,1、去除病因治疗贫血的关键。2、药物治疗如Fe剂,VitB12、叶酸。3、输血疗法当贫血引起心功能不全或血红蛋白30g/L时,输血是抢救措施,对长期慢性贫血若代偿功能好不必输血,每次输血量宜少,速度宜慢,一般选用浓缩红细胞,每次510mg/kg或经盐水洗涤后的同型红细胞。,治疗原则,4、一般治疗和并发症的治疗加强护理,科学喂养,防治感染、营养不良和消化功能紊乱等。,缺铁性贫血,定义 是由于体内储存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的贫血症。是营养性贫血最常见的类型。,缺铁性贫血,人体内铁可分为二类:1.功能铁,约占70%,主要是血红蛋白铁,其次为肌红蛋白铁.2.储存铁:约占30%,主要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形式存在.,病因 1、先天储铁不足 2、铁摄入不足 婴幼儿及青少年生长发育时期、妊娠和哺乳期妇女需铁量增加。3、生长发育因素4、铁吸收障碍 铁吸收的主要部位在12指肠和空 肠上段,吸收形式是二价的亚铁离子。,病因,5、铁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病因之一。胃肠道出血是成年男子引起缺铁最常见的原因,包括痔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裂孔疝、食道或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乙酰水杨酸引起的胃肠道出血。女性以月经量过多常见,包括宫内置节育环、子宫肌瘤、月经失调引起的月经量过多。儿童钩虫病等。,发病机制,缺铁主要影响Hb合成,但对红细胞分裂,增殖影响较小,故RBC下降程度不如Hb下降明显,因此形成小细胞低色素贫血。从体内缺铁到贫血要经过三个阶段:1、铁减少期(ID):储存铁不足(表现为血清铁蛋白降低),但供RBC合成Hb的铁尚未减少.2、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DE):,发病机制,此期储存铁进一步耗竭,供给RBC合成Hb的铁不足,引起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加,RBC游离原卟啉升高,循环中Hb量未减少;3、缺铁性贫血期(IDA):供给制造血红蛋白的铁更加不足,出现明显的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临床表现,任何年龄可发病,6月-2岁最多见,发展缓慢,多不能确定发病时间,多因其他疾病就诊时才发现患有本病,就诊时贫血较已严重(一)一般表现:皮肤粘膜苍白;烦躁或不振,少活动、乏力、纳差;年长儿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二)骨髓外造血反应:肝、脾、淋巴结肿大,临床表现,1、消化系统:食欲减退,异食癖(吃纸屑、煤渣);呕吐,腹泻;口腔炎,舌炎或舌乳头萎缩,严重者萎缩性胃炎或吸收不良综合征。2、神经系统: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掁,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智力多低于同龄儿,经铁剂治疗后,以上症状可获改善。,临床表现,3、心血管系统:明显贫血时,心率增快,严重者心脏扩大、心前区SM,合并呼吸道感染时,心脏负担加重,可诱发心衰。4、其他: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常合并感染上皮组织异常而出现反甲(匙状甲,指甲变薄,中央凹陷,边缘隆起)。,临床表现要点 1、原发病表现 2、贫血本身的表现:贫血引起组织器官缺氧,导致贫血一般表现,如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心悸气急、耳鸣等。3、组织缺铁和含铁酶活性降低引起的症状(皮肤干燥、毛发干枯脱落、指甲扁平、脆薄易裂和反甲,口腔炎、舌炎、胃炎等)。,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测定:FEP,RBC内缺铁时,FEP不能完全与铁结合生成血红素,血红素减少又反馈的使原卟啉合成增多,使FEP,FEP是缺铁性贫血较敏感的检测指标。,实验室检查,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骨髓象可染铁:反应体内储存铁敏感而可靠的指标,骨髓涂片用普鲁士兰染色镜检(缺铁时,细胞外铁粒细胞减少,铁粒幼细胞亦减少),实验室检查,骨髓象 骨髓呈增生现象:RBC系统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各期红细胞均较正常,血红蛋白含量少,粒细胞、巨核细胞系一般无变化。,实验室检查,(一)血象:Hb RBC,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 大小不均,以小细胞为主,中心淡染区扩大.MCV(平均RBC容量)80fl MCH(平均RBC血红蛋白量)36pg MCHC(平均RBC血红蛋白浓度)31%MCV.MCH.MCHC均,WBC.Rt.Ret正常,实验室检查,(二)有关铁代谢检查血清铁蛋白反映体内铁储存情况较灵敏指标,ID期即已下降,IDE、IDA期下降更明显.,诊断要点 1、病史和表现。2、血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3、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骨髓铁粒幼细胞减少或消失,为缺铁的可靠诊断依据。4、血清铁测定:血清铁降低,8.95mol/L。5、血清总铁结合力测定: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6、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测定:比值降低。7、血清铁蛋白降低,反映缺铁的较灵敏指标。,治疗,原则祛除病因,铁剂治疗(一)一般治疗 加强护理、预防感染、合理喂养、注意休息(二)祛除病因 根治的关键(三)铁剂治疗治疗本病的特效药,主要用口服铁剂,Fe+Fe+易于吸收,如硫酸亚铁(含20%),富马酸铁(含30%),葡萄糖亚铁,用药注意事项:,1、口服剂量以元素铁计算6mg/kg/天(折合FeSO40.33g/kg/日)口服1-2次/周。2、最好在两餐之间服用(既减少对胃黏膜刺激,又有利于吸收)。,用药注意事项:,3、同时口服VitC(Fe+Fe+使其易于溶解,促进铁的吸收),不宜与牛奶、茶、咖啡、钙片同服,以免影响吸收。4、如口服3周仍无效时,应考虑是否有诊断错误或其他影响因素。,治疗,铁剂治疗有效的指标:给予铁剂治疗3-4天后网织RBC升高,7-10天达高峰,治疗约1-2周后,血红蛋白开始上升,临床症状亦随之好转,一般治疗3-4周后贫血即可被纠正,但铁剂应继续服用至正常水平后2个月左右再停药以补足储存铁量。,预防,1、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铁吸收率高的辅食(鱼.肉.肝),牛奶要煮沸后食用。2、早产、双胎、低体重儿宜从生后2个月左右给予铁剂预防。,预防,3、婴幼儿食品(牛奶、谷类制品)可适量加入铁剂进行强化。4、注意防治腹泻、呕吐等消化功能紊乱,感染性疾病,钩虫、肠息肉等出血性疾病。,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又名营养性大细胞性贫血,是由于缺乏VitB12和叶酸引起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部分农村地区可见。临床特点:贫血、神经精神症状、红细胞的胞体变大,骨髓中见巨幼红细胞,用维生素B12和叶酸治疗有效。,病因:叶酸缺乏,摄入量不足 羊乳中叶酸含量降低,VitB12含量也少需要量增加 婴儿生长发育迅速、甲亢、溶贫、VitC、VitB12缺乏均可增加叶酸的需要和排泄吸收或代谢障(叶酸),发病机制,VitB12和叶酸均为DNA合成所必需,两者缺乏使DNA合成减少,幼RBC内的DNA减少,使RBC的分裂和增殖时间延长。RBC核发育落后胞浆,胞浆的Hb合成不受影响,RBC的胞体变大,形成巨幼RBC,RBC生存减少,加之巨幼RBC在骨髓内容易遭受破坏,RBC寿命也缩短,故引起贫血,粒细胞和血小板也因DNA不足而致成熟障碍。,发病机制,VitB12对保护NS的正常组织结构和功能起作用,缺乏时出现某些精神神经症状。,临床表现,(一)一般表现起病缓慢、虚胖、浮肿、面色蜡黄、头发稀黄(二)贫血表现轻至中度贫血,皮肤黏膜苍黄,骨髓外造血.(三)神经精神症状(VitB12缺乏)1、烦躁不安,易怒2、表情呆滞、嗜睡、对外界反应迟钝、少哭、不笑、智力发育和动作发育落后、甚至倒退。,临床表现,3、植物神经系统抑制少汗、无泪4、震颤、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舌系带溃疡。5、其他:消化系统症状食欲,恶心,呕吐,腹泻、舌炎;心血管系统症状。单纯叶酸缺乏,一般不出现NS症状(当VitB12缺乏时,可发生神经细胞变性表现出明显的NS症状)。,实验室检查,(一)血象:RBCHb,大细胞性贫血(MCV94fl,MCH32fl),RBC胞体大、中央淡染区不明显.WBC分叶增多(5-7叶,核右移),这种分叶过多的现象可出现在骨髓尚未出现巨幼RBC之前,故具早期诊断意义。血小板一般均减少。,实验室检查,(二)骨髓增生活跃,以RBC增生为主,各期幼RBC均出现巨幼变,可以确诊。,诊断要点,年龄、喂养史、临床表现、血象、骨髓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条件,但必须在治疗前。有条件还可测定血清VitB12(100mg/L),叶酸的含量(3ug/L)。,治疗,1、仅由VitB12缺乏所致贫血者单用VitB12治疗0.5mg1mg一次性肌注,病儿血象很快恢复正常,开始治疗时不应同时给予叶酸,以免加重NS症状,但对VitB12治疗反应较差者,可加用或改用叶酸治疗。,治疗,2、单用叶酸缺乏所致贫血者,口服叶酸治疗,5mg/次,Tid,疗程3-4周,最好同时服用VitC.用VitB12治疗2-4天后,一般精神症状好转,Ret6-7天时达高峰,约于2周时降至正常,RBC和Hb约于治疗2周后开始升高.神经系统症状消失较慢。,治疗与预防,(一般治疗,去除病因,注意营养和护理,防治感染,用镇静剂治疗震颤。预防改善哺乳母亲的营养、婴儿及时添加辅食及时治疗肠道疾病合理应用抗叶酸代谢的药物,作业及思考,简答题。1、小儿贫血程度分类?生理性贫血特点?2、缺铁性贫血病因及外周血象特点?3、巨幼性细胞贫血的临床表现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