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的活用教程.ppt
第五章 词类的活用,一、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与现代汉语基本上是一致的。先秦汉语的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在文言文中,量词还没有从名词中分化出来,这是先秦汉语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的主要不同之处。,二、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 1.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充当别的词类。,(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2)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起义)水:名动,游泳坚:形名,坚硬的铠甲锐:形名,锐利的武器,2.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现象的区别 词类活用:某个词临时活用作别类词,词的兼类:某个词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性。(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起义知:“知道”。(动词)(2)草木有生而无知。知:知觉。(名词)“知”既是动词,又是名词,属兼类词。,有的词兼有三种或三种以上的词性:(1)雍水暴益,荆人弗知。吕氏春秋察今益:动词,涨水。(2)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益:动词,增加。(3)其家必日益。吕氏春秋贵当益:形容词,富裕。(4)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益:名词,好处,利益。词的兼类:词义有明显的变化,是词义引申的必然结果。,三、古汉语的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这个动作。1.动词的使动用法(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左传僖公三十年:焉用亡郑以陪邻?史记项羽本纪: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本是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之”,活用为使动用法,即“使之活”的意思。,(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汉书苏武传: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降武”不可能是(单于)投降苏武,而是单于逼迫苏武投降,即“使降”的意思。晋灵公不君:晋侯饮赵盾酒。汉书武帝纪:天汉四年春,朝诸侯王于甘泉宫。,2.形容词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过秦论: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秦”即“使秦国弱”。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触龙说赵太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3.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肉骨”即“使白骨生肉”。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四、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异之”即“认为之奇异”。孟子尽心上: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秋水: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论贵粟疏: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2.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封建论: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君君”即“认为国君是国君”。魏其武安侯列传: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鱼肉”即“当作鱼肉”。,分析: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有何异同?同:句法结构相同,都是动宾关系。两种用法均可以由名词与形容词的活 用形成。异:所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是“主 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现实或者能 够实现的,而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 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 一定如此。出现的范围不同。意动用法仅限于形 容词与名词的活用,动词只有使动用 法,而无意动用法。,五、古汉语的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为了宾语而发出的,即“为宾语而动”的意思。1.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动作。翻译格式为:主语+给(替)+宾语+动词(1)文嬴请三帅。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请三帅”是“替三个元帅请求。”(2)提弥明死之。晋灵公不君“死之”即“为之(赵盾)而死”。2.表示目的或原因。翻译格式为:主语+为了(因为)+宾语+动词(3)吾非悲刖也,韩非子和氏“悲刖”即因为受了刖刑而悲伤。(4)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死国”即“为国家而死”。3.表示对(向)宾语施行某一动作。翻译格式:主语+向(对)+宾语+动词(5)君三泣臣矣,敢问谁之罪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泣臣”是对着我哭泣。(6)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三国志诸葛亮传“解之”是向他们解释。,五、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普通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1)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张衡传 目:用眼睛瞪。(2)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说苑贵德“风人”,即吹拂人。“雨人”即滋润人。(3)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用蹄子踢。,方位名词也可以活用为动词。(1)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记商君列传前:往前挪。(2)日渐暮,遂前其足。(徐宏祖游庐山记)前: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向前。,名词性词组也可以活用为动词。(1)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冠带衣履:把“冠带衣履”等生活用品供应给天下的人。,六、名词用作状语 1.表示方位和处所。(“向”/“在、到、从”)(1)大月氏复西走。汉书张骞传“西”:向西。(2)范雎至秦,秦王廷迎。战国策范雎说秦王廷:在朝廷上。,2.表示工具和依据。(用/依靠、依据、按照)(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愚公移山 箕畚:用箕畚。(4)失期,法当斩。陈涉起义 法:按照法律。,3.表示对人的态度。(象对待一样的(来对待)/把当作(来对待)(5)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虏:象对待奴隶一样他。(6)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 兄:象对待兄长一样的对待他。,4.表示比喻。(象一样的。)(7)螋蛇行匍匐。战国策秦策 蛇行:象蛇一样的爬行。(8)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 儿啼:象小孩一样的,象儿童一样的。,七、词类活用的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或偏正关系,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沛公军霸上。项羽本纪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列子汤问,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的后面,活用为动词。“所”为辅助性代词,常用于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以,“所”字后的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史记秦始皇本纪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汉书食货志,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子谓公冶长:“可妻也以其子妻之。”论语公冶长 闻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吾已胡服矣。汉书李陵传,5.名词、形容词放在代词“之、我”的前面,活用为及物动词。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晁错论贵粟疏)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胡铨上高宗封事),6.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活用为动词。【黄帝】邑于涿鹿之阿。史记五帝本纪 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记商君列传,7.名词用“而”连接时,组成并列结构,活用为动词。“而”常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不能连接名词。名词 用而连接,必定已活用为动词了。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盐铁论相刺,8.形容词带上名词性宾语包括代词宾语“之”“我”等则活用为动词。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病梅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