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7-3瓷器鉴定的基本方法.ppt
中国古代瓷器,瓷器鉴定的基本方法,瓷器鉴定的基本方法,瓷器鉴定的重要依据瓷器款识的基本知识瓷器作伪的主要手段瓷器辨伪的基本方法,声音7-3-1,瓷器鉴定的重要依据:,鉴定瓷器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其本身在各个方面显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像其他文物一样,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产生的瓷器,必然打上历史的烙印,包括品种类别、胎质釉料、制作工艺、造型纹饰等,都会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前代不可能出现,后人也无法复制。因此,能够真正认识并掌握这些特征,就可以判断某件瓷器的年代,鉴别其真伪。我们在讲述瓷器发展演变的历程时,已对历代瓷器的主要特征作了介绍,故不再重复讲解。鉴定瓷器的另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瓷器上的款识。中国古代瓷器往往有刻划、印制或书写的铭文或题款,这就是款识。历代的瓷器款识也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而纪年款识更是明确标出瓷器的烧制时间。因此,依据款识来鉴定瓷器,也是人们经常使用的方法。当然,与识别瓷器本身的各项特征相比,辨认款识只是整个鉴定过程中的一项辅助手段,故居于次要地位,但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鉴定官窑器,款识有时也能起决定的作用。为此,我们就瓷器款识的基本知识,作一简要的介绍。,声音7-3-2,瓷器款识的起源:,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在陶瓷器上刻写款铭的现象,迄今所知,有纪年款铭的瓷器最早见于三国吴,南京出土的一件越窑青瓷虎子上刻有“赤乌十四年(251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13字款铭。此类刻划的纪年款铭在西晋、南朝的青瓷上也有发现。至唐代,除釉下刻划的款识,还出现较多以毛笔釉下书写的款识,内容除纪年外,还涉及人名、地名等。宋代瓷业兴旺,在瓷器上书刻款识的风气渐盛,因而有款识的瓷器大大增加,形式有刻划、模印、书写等,其中书写款越来越多,刻划款则逐渐减少。款识内容更为广泛而丰富,如记工匠姓名和作坊的有“张家枕”、“李家造”等,记制作年月的有“家国平安,赵家枕永记,熙宁四年”等,刻诗词吉祥语句的有“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等,标明宫廷专用瓷款铭的有“尚食局”、“尚药局”等。元代款识,刻划的较少见,大多用进口青花料在釉下书写,最著名的是带“元至正十一年”款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此外,以青花书写的“枢府”的白釉印花瓷款也很著名。,声音7-3-3,瓷器款识的发展演变:,明清时期,在瓷器上题写款识已成普遍现象,各类款识的发展演变也臻于成熟而完备,至此,款识在瓷器鉴定中的重要意义才真正体现出来,而文物学界对此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明代的官窑和民窑皆普遍题写款识,种类非常齐全,形式多为书写,极少印、刻。目前所知,官窑瓷器自永乐时开始署帝王年号款,此后成为定制。明朝17个年号中,除洪武、建文、洪熙、正统、景泰、天顺、泰昌7个年号的款识尚未发现外,其余年号皆见于瓷器款识。款识字体,永乐朝现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宣德、弘治、万历朝有篆有楷,其余各朝仅有楷书款。排列方式多六字二行和四字二行,外加双圈,少数作单行一横款、环形款、十字宽和竖款,一般为“大明某某年制”,成化、正德朝少数称“造”,隆庆朝多称“造”。清代官窑、民窑也都普遍题写款识,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清朝自顺治至宣统共10帝,每朝都有年号款识。款识字体楷、篆并用,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楷书多于篆书,乾隆朝篆书多于楷书,且题写格式较为繁杂,嘉庆以后各朝仍是楷、篆兼用,并且出现四字图章款。排列方式多为六字二行,也有四字二行,六字三行的。民窑产品则多题写吉语赞颂、花样图记之类的款识。,声音7-3-4,瓷器款识的种类:,纪年款。即以刻、划、印、写等形式标明瓷器烧制年代的一种款识,在各类瓷器款识中最为常见。官窑纪年款的纪年形式大致有三类,其一是以年号纪年的年号款,其二是以天干、地支纪年的干支款,其三是仅标明朝代的纪年款。人名款。即署以工匠、作坊主、店主姓名或店名的款识。早期的人名款常与纪年、制作地点与缘由以及吉语等内容相结合。明清时才出现较多单独的人名款。斋堂款。即署以私人斋、堂、轩、阁等名称的款识。多见于官窑制品,定制此类瓷器的一般为帝王、显贵、文人士夫及少数良工名匠。署斋堂款的风气始行于晚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尤为盛行。吉语款。即写刻具有吉祥意义或欣赏、赞颂之类词句、短语的款识。三国、西晋时已有此类款识,至明代晚期,尤流行于民窑瓷器上,清代官、民窑瓷器均有。花样图记款。即在瓷器底部刻、印、写各类有寓意的图案或记号的款识,也称花押、图案、记号款。此类款识多流行于明清时期的民窑产品上,由明入清,形式日趋繁复,有博古图案、佛道符号、花草动物图案等等。其他特殊款。指不能归入上述五类的各种特殊款识。如明代成化时的瓷罐有“天”字款,宋代钧窑瓷器有“一”、“二”、“三”、“四”等数字款,晚明青花瓷器上常见“福”、“禄”、“寿”等字款。,声音7-3-5,瓷器款识示例,以上为明清时期的瓷器款识,自左上图至右下图依次为永乐纪年款、宣德纪年款、正德纪年款、康熙纪年款、雍正纪年款、乾隆纪年款、“祖唐居”斋堂款、双鱼款、灵芝款、花卉款、宝鼎款、兔款。,声音7-3-6,图片7-3-1,图片7-3-2,图片7-3-3,图片7-3-4,图片7-3-5,图片7-3-6,图片7-3-7,图片7-3-8,图片7-3-9,图片7-3-10,图片7-3-11,图片7-3-12,瓷器款识的作伪:,伪托款,也称寄托款。即在后世制作的瓷器上题写前代的纪年款。历史上某一时期、某种瓷器极为精致,非常著名,后人出于对此类名品的崇拜,并藉以提高后作瓷器的身价,便题写了伪托款,但器物本身并未刻意模仿前代。目前所见,伪托款始于明代正德年间,伪托的年号多为宣德、成化,也偶见永乐等,其后,嘉靖、万历、天启、崇祯等朝,均有伪托款。清代初年也有伪托宣德、成化、嘉靖等年号款的,但数量不如明代多,清代中叶以后出现较多成化年号的伪托款。模仿款。即在仿制前代瓷器的同时也仿题前代的纪年款。明代正德、嘉靖时就有仿制永乐、宣德青花瓷器的现象,包括造型、纹饰、青花色料、款识等全都予以模仿。其后,明代万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等朝以及晚清和民国时,都有许多模仿前代瓷器和款识的制品。后加款。即后人在前代瓷器上添加纪年款。其目的是为了冒充宣德青花、成化斗彩之类的名品以牟利。手法大致有三:其一,将无款瓷器的釉磨去,题写款识后,再上釉烘烤成有款瓷器,或在釉上添加以低温料书写的款识,再烘烤成有款瓷器。其二,将废器或碎器上的旧款旋切下来,再附加于新器或前代的无款器上。其三,在非名品的旧器或新作的仿制品上加刻、加写名品的年号款,以次充好,冒充名品。,声音7-3-7,瓷器作伪的主要手段:,整器作伪。即后人根据前代的某一器物,或模仿实物,或参照文献,重新制作出一件通体皆伪的器物。为了使新作伪器酷似旧的真品,还采用烟火熏、茶水煮、入土埋藏等方法作旧,然后再入窑复烧,即复窑。市面上,此类伪作最为常见。部分作伪。这是指器物的整体是真的,而某些部分,如足、流、手、底、口等是后补或后配的。后补的有补缺、补釉等;后配的有配足、配手、插头、按把、镶流嘴等。套口、镶底、后加款。所谓套口,即原器口颈部破损后,将肩部以上部分割去,再以另一件旧的相似器物或新的仿制品的口颈部与之插套镶接。所谓镶底,即原器底部损坏后,从器底近釉处将底部割去,再将一件同类或相似器物的底足与之镶接。后加款也是常见的作伪手段之一,这在款识作伪部分已予以介绍。后加彩。有多种手法:其一,在旧器脱釉后,加刻暗花,施釉后再上彩。其二,将旧器改造成新品种,一般是在唐、宋、元、明、清各代的素白胎或青花器上添加各种彩色,以混充旧彩器,如将成化青花盘后加红釉,成为红釉青花器,更多的是在清代各朝素器上后加彩料,使之改头换面,成为粉彩、斗彩、珐琅彩、三彩等较名贵的品种。其三,原器表面彩绘出现局部伤缺后,按照原样填补描绘,再入窑烘烤,以起到修补彩绘缺损的效果。,声音7-3-8,瓷器辨伪的基本方法:,前面已经说过,瓷器辨伪主要依据器物本身的各项特征。古代烧制瓷器,不同的时代和窑口,所使用的胎土、釉料、彩料及制作工艺、烧造技术、窑温和气氛的掌握等,皆有所不同,时过境迁,后人再要复制出一件完全相同的瓷器是不可能的,因此,伪器与真器必定存在许多差异,在掌握真器特征的前提下,通过仔细辨析,是可以识别伪器的。目前鉴定瓷器主要运用以下两种方法。传统目鉴结合现代考古的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种具体方法:其一,分类法。即将各时代的同类器物理出一个发展序列,找出其共同点与不同点,在此基础上把握其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其二,比较法。主要利用考古发掘所获得的,确知其窑口和地层年代的瓷器作为标准器,然后将需鉴定的器物与之比较、对照,以判断被鉴定器物的年代和真伪。其三,鉴别法。即利用同一时代的同类器物或不同类器物上的时代特征来比较、对照需鉴别的器物,从而得出综合鉴别的合理结论。现代科学的测定方法。首先要对可以作为标准器的古代瓷器的胎质、釉料等作取样分析,掌握标准器胎、釉所含化学元素的数据,然后测定需鉴定瓷器的化学元素成分,将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对照,根据二者是否一致或相近来判断被鉴定器物的真伪。,声音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