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免疫学总复习.ppt

    • 资源ID:6127361       资源大小:10.62MB        全文页数:108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免疫学总复习.ppt

    免疫学总复习,免疫,固有免疫 适应性免疫,抗原,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分子,补体,细胞因子,抗菌肽,T细胞,B细胞(B1,B2),APC,MHC,T细胞活化,分化,TD,TC,B细胞活化,分化,抗体,免疫调节、免疫耐受,病理,肿瘤发生,超敏反应,自身免疫,反复感染,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移植免疫,CD、AM,第一讲 绪论,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的类型适应性免疫应答特点,第二讲 抗 原,1.概念:抗原、半抗原、表位、胸腺依赖性抗原、胸腺非依赖性抗原、超抗原2.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3.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特性比较4.TD抗原与TI抗原,构像表位和线性表位,T细胞决定簇(T细胞表位)T细胞决定簇位于抗原分子内部,必须由APC将抗原加工处理为小分子多肽并与MHC分子结合,然后才能被TCR所识别。B细胞决定簇(B细胞表位)BCR能与未经APC加工的抗原发生反应,其识别的靶结构主要位于抗原分子表面的决定簇。,T细胞决定簇与细胞决定簇,T细胞和B细胞抗原表位特性比较,T细胞决定基 B细胞决定基识别受体 TCR BCR MHC分子 必需 不需表位性质 必须要加工处理 天然多肽、多糖、脂 成小肽片段 多糖、有机化合物表位大小 8-12氨基酸(CD8+T)5-15氨基酸、5-7单糖 12-17氨基酸(CD4+T)或5-7个核苷酸表位类型 线性表位 构象表位/线性表位表位位置 抗原分子任意部位 抗原分子表面,根据诱导产生体液免疫应答是否需要Th细胞辅助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由B细胞表位(半抗原)和T细胞表位(载体)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此类。*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由多个重复B细胞表位组成,可分为TI-1Ag和TI-2Ag。,第三讲 免疫球蛋白,1.概念:抗体、免疫球蛋白、CDR、ADCC、条理作用、独特型、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2.抗体的基本结构、功能及水解片段3.五种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特性,补体结合位点,可变区,稳定区,Fab段,Fc段,(ADCC、调理作用),高变区,CDR,铰链区,抗体的主要功能,第四讲 补 体 系 统,1.概念:补体、经典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MBL激活途径2.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过程与比较3.补体的生物学功能,MASP,第五章 CK、CD、AM,1.概念:CK、CD、AM2.细胞因子作用的共同特点3.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4.黏附分子的类别及主要的功能,细胞因子分类和命名 按其来源可分为 淋巴因子(lymphokine)和单核因子(monokine)按其主要生物学功能分类 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干扰素(interferon,IFN)3.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4.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5.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6.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细胞因子作用的共同特点,1.CK作用的高效性2.CK作用的局限性3.CK作用的短暂性4.CK作用的复杂性(1)多样性(2)交叉性(3)多效性(4)重叠性(5)拮抗性与协同性(6)双向性(7)网络性,第六讲 MHC 分子,1.概念: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人类白细胞抗原、MHC限制性2.HLA复合体的结构及遗传学特点3.MHCI类抗原和II类抗原的分子结构、功能和组织分布4.HLA的生物学功能,经典的HLA-I/II类抗原,1分子结构(1)肽结合区(2)Ig样区(3)跨膜区(4)胞浆区2组织分布,第七讲 固有免疫,概念:固有免疫,PAMP,PRR天然免疫系统的组成天然免疫的识别机制,免疫防御,天然免疫,屏障结构,体表屏障:物理、化学、生物屏障,内部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NK、gdT、B-1、NKT、肥大细胞、,体液中的抗菌物质:补体、防御素、炎性介质,适应性免疫,黏膜免疫系统,体液免疫:抗毒素、抗菌抗体、抗病毒抗体,细胞免疫,CTL,TDTH及其释放的CK,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主要特点,*屏障结构-皮肤粘膜屏障-内部屏障*参与天然免疫的分子*参与天然免疫的细胞,天然免疫系统的组成,二、参与天然免疫的分子防御素 补体 溶菌酶 炎性介质,天然免疫系统的组成,三、参与天然免疫的细胞 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NK细胞、gdT细胞、B-1细胞 肥大细胞,天然免疫系统的组成,一、天然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识别特点识别特点 天然免疫 特异性免疫识别抗原种类 仅识别微生物 既可识别微生物分子抗原和靶分子结构 及其产物的组分(PAMP)也可识别非微生物抗原识别的特异性 泛特异性 高度特异性 识别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微生物的不同抗原表位识别受体基因 在胚系中编码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重排(BCR体细胞基因突变)识别受体分布 非克隆化 克隆化,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定义:一类或一群特定的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共有的某些非特异性、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可被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所识别。包括:脂多糖(LPS)、磷壁酸(LTA)、肽聚糖(PGN)、甘露糖、细菌DNA、双链RNA和葡聚糖等。PAMP的特征:-通常为病原微生物所特有,而宿主细胞不产生;-为微生物的生存或致病性所必需;-为宿主天然免疫细胞泛特异性识别的分子基础。,定义:一类主要表达于天然免疫细胞表面、非克隆性分布、可识别一种或多种PAMP的识别分子。PRR的生物学特征:*较少多样性;*非克隆性表达:同一类型细胞(如巨噬细胞)表达的PRR具有不同的特异性。*介导快速的生物学反应,无需细胞增殖。几类重要的PRR:MBL、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Toll样受体,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PRR),1.概念:抗原递呈细胞、抗原递呈2.成熟与未成熟DC的生物学特征及DC的生物学功能。3.MHCII类抗原提呈途径和MHCI类抗原提呈途径。,第八讲 抗原提呈细胞和抗原提呈,组织中未成熟DC-强吞噬和吞饮作用-处理抗原能力强-低水平的MHC-缺乏共刺激分子-递呈抗原能力弱淋巴组织中成熟DC-不再有吞噬能力-表达共刺激分子(B7-1,B7-2)-高表达MHC和黏附分子-抗原递呈能力强,DC的生物学功能,*强的吞饮作 用*受体介导的内吞(FcR/CR/甘露糖受体)*吞噬作用*表面捕获(FDC)FcR和C3bR,抗原提呈,免疫调节,*激活初始T细胞,启动免疫应答*分泌细胞因子,调节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分泌趋化性细胞因子,趋化T/B细胞*利用未成熟DC诱导免疫耐受,三种APC细胞特征比较,Menu,F,B,溶 酶 体 途 径,外源性抗原 新合成的MHC-II类分子(内质网中)吞噬小体 li占据抗原结合槽 溶酶体 蛋白酶 MIIC 吞噬溶酶体 li CLIP 蛋白酶作用 DM降解成1318AA小肽+CLIP脱落,暴露抗原结合槽 抗原肽/MHC II类分子复合物 转运至APC表面,供CD4+T细胞识别,吞噬、内吞、吞饮,Menu,F,B,内源性抗原递呈途径,内源性抗原(如病毒抗原、肿瘤抗原)胞质被蛋白酶体酶解 抗原肽(含8-13个AA)经TAP转运至内质网 形成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 转运至APC表面 递呈给CD8+T细胞识别,1.概念:TCR、BCR、TCR-CD3复合体2.T淋巴细胞:T细胞表面标志及其功能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3.B淋巴细胞B细胞表面标志及其功能B细胞亚群及其功能,第九讲 免疫细胞,T细胞表面标志及其功能,1、表面受体T细胞抗原受体:TCRab、TCRgd、CD3病毒受体:CD4,即HIV病毒受体细胞因子受体:如IL-1R、IL-2R、IL-4R、IL-7R等丝裂原受体:PHA受体、ConA受体2、表面抗原MHC:表达MHCI类分子,活化后表达MHCII类分子CD分子:共受体:CD4 MHC-II类分子;CD8 MHC-I 类分子 共刺激分子:CD28、CTLA-4(CD152)B7-1,B7-2(CD80,CD86)CD40L(CD154)CD40 黏附分子:LFA-1(CD11a/CD18)ICAM-1、2、3 LFA-2(CD2)LFA-3(CD58),T细胞分类及其功能,Tc(CTL),Ts,?,T细胞亚类及其生物学功能,1.TCRgd:CD8+,在皮肤黏膜免疫中起重要作用2.TCRab:(1)CD4+Th细胞的功能 Th1细胞:分泌IFN-、TNF-等,介导细胞免疫应答;Th2细胞:分泌IL-4、IL-5、IL-10等,主要介导体液免疫应答(2)CD8+T细胞功能 Tc细胞:特异性杀伤携带抗原的靶细胞(穿孔素/颗粒酶,Fas/FasL)3.NK1.1+CD4+T细胞:识别CD1提呈的脂类抗原,活化后可杀伤靶细胞;产生IL-4或IFN-g,促进Th0向Th2或Th1转化,1、表面受体BCR复合物:sMIg+Ig、Ig;细胞因子受体:IL-1R、IL-2R、IL-4R等FC受体:如FcgRII、FcR、FcR等补体受体:CR1(CD35)、CR2(CD21)丝裂原受体:PWM受体、LPS等2、表面抗原MHC抗原:MHCI和MHCIICD抗原*B细胞活化共受体:由CD19、CD21、CD81组成;*共刺激分子:CD40、CD80(B7),B细胞表面标志及其功能,1.概念: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应答、免疫突触2.CD4+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3.CD8+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第十讲 细胞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一、识别阶段:抗原的摄取:吞噬、吞饮及受体介导的内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外源性抗原:APC/MHCIICD4+T细胞 内源性抗原:靶细胞/MHCICD8+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双识别:TCR-肽,TCR-MHC 共受体:CD4-MHCII,CD8-MHCI,TCR的MHC限制性识别产生T细胞活化所需的第一信号(抗原特异性信号)T细胞活化还需第二信号(协同刺激信号,二、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CD4+T细胞,1.CD4+T细胞活化的信号要求:(1)活化信号1(抗原特异性信号)*双识别:TCR-肽 TCR-MHCII*共受体:CD4-MHCII,*CD3传递特异性抗原识别信号(2)活化信号2(协同刺激信号)*如B7-CD28分子等黏附分子结合(3)细胞因子(IL-1、IL-12等)2、CD4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T细胞活化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及受体(IL-2及IL-2R)T细胞克隆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效应Th、Th2及效应Tc细胞),APC与T细胞间协同刺激分子及相应配体相互作用产生第二信号,细胞的增殖和分化,T,Te,Te,Te,Tm,CD4+T细胞增殖分化成Th1细胞,二、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CD8+T细胞,1.T细胞活化的信号要求:(1)活化信号1(抗原特异性信号)*双识别:TCR-肽 TCR-MHCI*共受体:CD8-MHCI,*CD3传递特异性抗原识别信号(2)活化信号2(协同刺激信号)*如B7-CD28分子等黏附分子结合(直接激活)*Th促进APC表达B7,向CD8T提供共刺激信号(间接激活)(3)细胞因子(IL-1等)2.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T细胞活化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受体如IL-2R,接受自分泌IL-2或Th细胞产生的IL-2(间接激活)T细胞克隆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效应Th、Th2及效应Tc细胞),A:病毒感染的DC细胞持续性高表达B7分子,从而提供活化信号1、2,激活CTL并使其分泌IL-2,直接激活机制,B:IL-2与IL-2R相互作用使CTL克隆扩增,A,B,活化CD4+Th1释放多种淋巴因子,引起单个核细胞向炎症部位的浸润。1.促使炎症细胞从血管向局部渗出的因子:*TNF、LT: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及白细胞表达黏附 分子;*趋化因子:MCF、LCF等;2.作用巨噬细胞的因子:MCF、MAF、MIF等;3.作用淋巴细胞的因子:LCF、IL-2、IL-3等;4.效应因子:IFN-、TNF、LT等.,三、效应阶段:Th1细胞的效应机制,Th1细胞活化后产生多种淋巴因子作用于多种细胞,(1)特异性识别与结合阶段:*黏附分子非特异结合*(CTL)TCR-肽/MHCI(靶细胞)特异结合(2)细胞极化:*细胞骨架蛋白、细胞器、分泌颗粒向与靶细胞接触方向重新排列和分布。(3)致死性打击阶段:脱颗粒机制*释放穿孔素(perforin)靶细胞坏死*释放颗粒酶靶细胞凋亡(apoptosis)死亡受体介导的杀伤机制*Fas-FasL;*TNF-TNFR 靶细胞凋亡,三、效应阶段:CTL的胞毒效应,脱颗粒(颗粒酶)及死亡受体介导的靶细胞凋亡,第十一讲 体液免疫应答,概念:体液免疫应答、初次免疫应答,再次免疫应答B细胞与TH2的相互作用特点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一、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一)识别阶段:APC-Th1.抗原的摄取:吞噬、吞饮及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2.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MHCII途径3.抗原的识别:双识别:TCR-肽/MHCII 共受体:CD4-MHCII(二)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1.Th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1)Th细胞的活化:双信号和细胞因子(IL-1等)(2)Th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活化的Th细胞表达IL-2及IL-2RTh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Th细胞(部分成为Tm),2.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1)B细胞的活化 活化信号1BCR单识别抗原的B细胞决定基CD19/CD21/CD81辅助受体提高B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Ig和Ig传递特异性识别信号 活化信号2 B细胞通过BCR摄入抗原,加工、处理以抗原肽/MHCII复合物提呈给Th细胞Th细胞CD40L与B细胞的CD40结合提供活化信号2 细胞因子 活化Th细胞分泌(IL-4、IL-5、IL-6等)辅助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2)B细胞的增殖、分化及转归活化B细胞表达各种细胞因子的受体接受Th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B细胞增殖、分化浆细胞IgM 生发中心 体细胞突变(抗体亲和力成熟)、抗体类别转换 分化成浆细胞 IgG 记忆B细胞(再次应答),Th细胞对B细胞应答的辅助作用,Th细胞的激活 外源性抗原由抗原提呈细胞捕获,将抗原加工处理成小肽片段,以MHC-抗原肽形式提呈给CD4+T细胞,使其活化,分化为Th细胞。(细胞免疫应答)Th细胞提供B细胞第二活化信号 活化的Th细胞表达CD40L,与B细胞表面CD40分子结合产生B细胞活化所需第二活化信号。Th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调节B细胞的活化,B细胞与Th细胞相互作用的特点,只有特异性识别同一抗原分子的Th细胞、B细胞间才发生相互作用。Th细胞与B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B细胞的抗原提呈作用来实现的。Th只定向辅助能提呈抗原给它的B细胞。B细胞识别抗原的B细胞表位,Th细胞识别同一抗原中的T细胞表位。B细胞与Th细胞之间存在双向活化作用,B细胞和Th细胞识别同一抗原的不同表位,(三)效应阶段,中和毒素激活补体CDC调理作用ADCC参与机体局部免疫,二、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能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而无需Th细胞的帮助一般为非蛋白类抗原,如细菌多糖,脂多等由多个重复B细胞表位组成。根据其激活B细胞的机制不同可分为TI-1Ag和TI-2Ag。TI-1Ag:B细胞丝裂原和抗原决定基的共同结 构,能激活多克隆B细胞TI-2Ag:含有多个重复排列的抗原决定基,使 BCR受体交联,TI-1抗原诱导的B细胞应答特点:高浓度TI-1抗原可诱导多克隆B细胞增生和分化;而低浓度只能活化相应B细胞克隆活化。TI-1抗原单独不能诱导Ig类别转换、抗原亲和力成熟及记忆B细胞形成。,高浓度TI-1抗原是多克隆活化剂,TI-2抗原诱导的B细胞应答特点TI-2抗原多属细菌胞壁与荚膜多糖成分,具有高度重复的结构。使成熟的抗原特异性B细胞的SmIg发生广泛交联。生理意义:多数胞外菌含有胞壁多糖成分,能抵抗吞噬;TI-2直接诱导抗体产生,抗体与细菌结合后易于被杀灭。,TI-2抗原,有多个重复排列的抗原决定簇使受体交联,第十二章 免疫耐受,1.概念:免疫耐受、中枢免疫耐受、外周免疫耐受、耐受原2.T细胞中枢与外周耐受的机制3.B细胞中枢与外周耐受的机制,*中枢性免疫耐受 胚胎期免疫系统未成熟的T、B细胞在中枢性免疫器官接触抗原所形成的免疫耐受。*外周性免疫耐受 成熟的T、B细胞在外周接触抗原所形成的特异性免疫耐受。,免疫耐受的机制,(一)中枢免疫耐受机制 克隆清除学说(免疫细胞在中枢器官的阴性选择)(二)外周耐受1.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清除:AICD2.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失能*缺乏第二活化信号,如非专职APC缺乏协同刺激分子;*缺乏Th细胞的辅助;3.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忽视:*缺乏第一活化信号:不识别抗原、信号转导通路关闭;4.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抑制*Ts细胞的作用 释放抑制性细胞因子 关闭相关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抑制性细胞因子(TGF-b,IL-10)的抑制作用*独特型与抗独特型 5.免疫豁免,T细胞免疫耐受的机制,B细胞免疫耐受的机制,(一)中枢免疫耐受机制 克隆清除与克隆无能(二)外周耐受1.未进入淋巴滤泡而凋亡2.缺少刺激信号而凋亡*缺乏第二活化信号(CD40L);3.无能B细胞被清除*CD4+T细胞可杀死无能B细胞4.辅助细胞缺乏*缺乏Th细胞5.成熟B细胞无能,B细胞免疫耐受的机制,第十三讲 免疫应答的调节,1.概念:免疫调节、独特型和抗独特型、抗原内影像、抗原竞争2.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3.细胞水平的免疫调节,基因水平:MHC分子,非MHC分子分子水平:抗原、抗体、Ag-Ab复合物细胞水平:T/B细胞、APC细胞、NK细胞独特型网络:独特型和抗独特型整体水平: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群体水平:MHC、TCR、BCR多样性,不同水平的免疫调节,分子水平的调节,1.抗原的调节作用 抗原的性质:耐受原与免疫原、TD与TI、胞内和胞外寄生 的病原体 抗原的剂量:高带耐受与低带耐受 给予途径:静脉注射、口服、皮内和肌肉注射 结构相似的抗原竞争性抑制2.抗体的调节作用:正调:IgM的免疫调理负调:IgG-抗原封闭、受体交联间接调节:激活补体3.免疫复合物的调节作用正调:应答早期IgM形成IC的调理作用负调:应答晚期IgG 形成IC的受体交联作用4.补体的调节作用:调理;与B细胞共受体结合;介导炎症5.免疫细胞表面激活或抑制性受体的调节作用,细胞水平的免疫调节,1.APC的免疫调节作用(1)正调:抗原提呈、协同刺激信号、CK(2)负调:未活化APC缺乏协同刺激信号;分泌PGE 2.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1)CD8+T 与CD4+T细胞:分泌IL-10、TGF-b(2)Th1与Th2的相互调节3.B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1)抗原递呈、共刺激信号、CK(2)产生抗体调节免疫应答4.NK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1)正调:分泌IL-2、IFN、TNF,增强T细胞功能(2)负调:抑制B细胞分化和抗体产生5.细胞凋亡的免疫调节作用(1)正调:细胞凋亡释放抗原,启动免疫应答(2)负调:AICD(Fas/FasL),第十四讲 超敏反应,1.概念:超敏反应、变应原、变应素、I型超敏反应、II型超敏反应、III型超敏反应、IV型超敏反应 2.四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疾病,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举例: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Graves病,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举例:Arthus反应、RA、血清病、IC肾炎等,I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举例:结核菌素试验、接触性皮炎等,第十五讲 移植免疫,概念:供者、受者、移植物、自体移植、同种同基因移植、同种异基因移植、异种移植、过客白细胞、宿主抗移植物反应、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同种异型抗原的直接识别机制同种异型抗原的间接识别机制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及效应机制,受者T细胞识别移植物APC表面同种异型MHC分子,此为直接识别。受者体内多到1-10%的T细胞可识别同种异型MHC分子。受者T细胞识别的是外来抗原肽供者MHC分子复合物或供者自身抗原供者MHC分子复合物。,直接识别机制,TCR对同种异型MHC分子的直接识别,CTL,CTL,Th,受者T细胞,供者细胞,直接识别机制的解释,1、TCR识别的并非是单一的抗原肽,而是识别 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构成的复合结构。2、交叉识别:机体内T细胞在正常情况下,识别 自身MHC与抗原肽形成的复合物,在同种异 基因移植情况下又能识别同种异型MHC与抗 原肽形成的复合物的同种异型识别。(1)同种异型MHC-抗原肽复合物与自身MHC-抗原肽复合物相似。(2)同种异型MHC分子与抗原肽形成交叉识别 表位。,这种机体内T细胞在正常情况下,识别自身MHC与抗原肽形成的复合物,在同种异基因移植情况下又能识别同种异型MHC与抗原肽形成的复合物的同种异型识别又称为交叉识别。受者体内有1%-10%的T细胞能识别同种异型MHC抗原,故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非常强烈。,间接识别机制,间接识别:指供者同种异型抗原从移植物表面脱落,被受者APC摄取、加工提呈给受者T细胞识别。主要由CD4+T细胞识别。间接识别机制在急性排斥反应中、晚期以及慢性排斥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受者APC,移植细胞被受者的巨噬细胞吞噬,抗原处理与呈递,受体Th细胞识别被自身APC所呈递的同种异型抗原肽,CTL,Th,CTL,受者 T 细胞,TCR对同种异型MHC分子的间接识别,受,第十六讲 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病,概念:自身免疫,自身免疫病,分子模拟,表位扩展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发病机制及典型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第一节 概述,概念:自身免疫(autoimmunity)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自身免疫疾病(autoummune disease,AID)是因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达到一定程度或出现质的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基本特征,1.可测到高效价的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应答性T细胞,2.自身抗体或T细胞作用于自身,造成损伤或功能障碍,3.可复制出相似的动物模型,用患者血清或致敏淋巴细胞可使疾病被动转移等,4.病情转归与自身免疫应答强度密切相关,5.反复发作和慢性迁延,6.有遗传倾向,7.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易发生于女性,8.病因复杂,不清楚,疾病有重叠现象,免疫抑制剂治疗有一定的效果。,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一、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一)自身抗体引起的细胞破坏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自身免疫性血小板紫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二)细胞表面受体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突眼性甲状腺肿(Graves disease):针对甲状腺细胞表面甲状腺刺激素受体的自身抗体,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引起功能亢进。低血糖症针对胰岛素受体的自身抗体,促进胰岛素分泌,导致低血糖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针对骨骼肌细胞表面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抗体,引起肌细胞对乙酰胆碱的反应性降低,产生骨骼肌进行性无力。,(三)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肺出血肾炎综合症由抗基底膜胶原的自身抗体引起,胶原广泛分布,包括肺和肾的基底膜。,(四)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二、自身反应性T细胞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IDDM)患者体内存在自身反应性T细胞,可持续杀伤胰岛细胞,致使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第三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抗原方面免疫调节功能的异常遗传与内分泌因素的作用,一、抗原方面,自身抗原性质的改变(alteration of self antigen properties)分子模拟(molecular mimicry)隐蔽抗原的释放(releasing of sequestered antigen)表位扩展(epitope spreading)微生物感染(microbe infection),二、免疫调节功能的异常 Abnormal Immunoregulation,免疫耐受的缺失胸腺功能异常多克隆T、B细胞的活化Th细胞亚群失调或功能异常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异常免疫缺陷Fas/FasL表达异常协同刺激分子的异常表达免疫忽视的打破,三、遗传与内分泌因素的作用,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

    注意事项

    本文(免疫学总复习.ppt)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