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深推进贵州生态扶贫.docx
纵深推进贵州生态扶贫经过近两年的持续攻坚,贵州省贫困人口总量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从“十二五”末的14.3%下降到2018年的4.3%,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但与此同时,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任务仍很重。实施生态扶贫,是贵州将大生态与大扶贫战略有机结合的重大战略考量,必将对贵州生态建设、扶贫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贵州特色的十大生态扶贫工程成效显著贵州生态扶贫的做法有很多,比如实施生态补偿、发展生态产业、异地扶贫搬迁等,但最为集中体现贵州特色的是贵州省实施十大生态扶贫工程,其主要内容如下:退耕还林扶贫,生态补偿扶贫,生态护林员精准扶贫,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扶贫,自然保护区生态移民扶贫,以工代赈资产收益试点扶贫,农村小水电建设扶贫,光伏发电项目扶贫,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扶贫,碳汇交易试点扶贫。总体来看,通过实施生态扶贫十大工程,贵州牢牢把握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动权、制胜权,全省各地捷报频传、战果连连。农村“组组通”硬化路完成7.6万公里,98%的村民组通硬化路,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易地扶贫搬迁累计入住127.82万人,东部六省七市对口帮扶66个贫困县医院深入推进,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市县乡远程医疗全覆盖,2018年完成23.6万病例、累计完成4L8万病例,有效缓解了山区群众看病难问题。共调减低效玉米种植面积785.19万亩,新增高效经济作物666.67万亩,204万农户户均增收1.01万元,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6%,全年农业增加值增长6.9%,居全国前列。截至2018年,全省减少贫困人口148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了4.3%以内。推进生态扶贫的对策建议进一步在精准上下功夫。由于贫困人口基数大、基层情况复杂,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干部不清楚扶贫基本数据,不熟悉本辖区的贫困状况和脱贫政策,对实施项目的路径不甚明了、预期效益考虑不周全、带动效果缺乏科学预判等等,需要进一步在生态扶贫精准二字上下功夫。建议:要加大摸清实情的力度,建立健全大数据动态管控模式,切实掌握贫困人口的动态情况,特别是返贫、新增贫困人口等情况,确保底数清情况明,确保应扶尽扶;要贯彻精准扶贫方略,对扶贫项目实施方案要进一步的细化,不能大而化之、笼而统之,要让基层干部有清晰的认识、清晰的路径,知道怎么干、干成什么样;加大基层干部的培训教育,关心关爱基层干部,重用基层一线干出成效、群众欢迎的干部,切实推动基层干部把工作中心转到为扶贫事业做贡献上来。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生态扶贫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涉及资金量大、人口众多、风土人情存在差异等各种情况,有的地方对这些没有充分的分析研判,后续“稳得住、能致富”工作研究不深不透,准备不充分;有的产业项目对贫困户带动不足,利益联结机制没有完全建立;有的地方农民技能和就业培训效果不明显,培训方式脱离实际,群众听不进去,最终实现就业人员偏少等等。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生态扶贫持续性、长远性工作的统筹谋划,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调查研究,持续关注群众生活生产状况,确保生态扶贫后群众真正能脱贫致富、广大农村地区稳得住;要提高脱贫质量,稳定脱贫政策,把防止返贫作为重中之重,做到摘帽不摘监管。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一些地方还存在不作为、慢作为,一些地方还存在欺上瞒下、违反法规的现象,一些地方还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一些地方有懈怠、有畏难情绪等等。这些反映出干部作风还不够扎实。建议加强巡视巡察发现问题。对生态扶贫工作开展巡视巡察,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坚持举一反三强化整改。坚持边查边改、立行立改,对存在的问题加快整改,绝不留死角,把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更高质量;加强干部教育管理。配齐基层力量,对生态扶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严肃追责问责,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对工作表现好的予以提拔重用表彰,确保生态扶贫既是群众脱贫的过程,也是干部成长的过程,更是干群关系增进的过程。进一步加强制度创新。生态扶贫工作,是贵州大地英雄辈出、先进模范涌现的过程,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做法、有很多可歌可泣的典型人物,需要进一步发现挖掘、总结提炼,及时推广应用。这样做既是总结经验,为下一步工作开展积累方法;也是鼓舞广大干部群众再接再厉、决战脱贫攻坚的信心与斗志,更是深化贵州生态文化和丰富贵州人文精神的内在需要。建议加强表彰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挖掘典型案例先进人物的事迹,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评选表彰;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新媒体新手段,对生态脱贫过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和先进代表及时进行宣传报道;加强建章立制。对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上升为工作制度、工作模式等,并加以推广运用,扩大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