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计量经济学.ppt
2023/9/25,1,区域经济学 Regional Economics,主讲:刘驰中南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E-mail:Telephone:,2023/9/25,2,安静神圣的课堂,我们共同创造我们共同拥有我们共同维护,2023/9/25,3,在上课时,请主动关闭手机请自觉保持雅静,1、为何要研究区域经济?,2023/9/25,5,研究区域为何发展,以及不发展来自现实的压力,美国:阿帕拉契亚山区为何一直穷困?为何传统工业区面临去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新兴工业区何以崛起?硅谷VS.波士顿中国:历史的区域不均等发展 社会主义的区域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后的特区政策国际:from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 to第一世界和第四世界的差距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又怎么办(即政策)?,2023/9/25,6,2、什么是区域?,由上而下的(如行政区划:海淀区;选区)由下而上的:透过文化,历史,经济与社会动员方式界定区域-两者有时一致,有时会出现冲突例,徽州,昆山/苏州/南京/上海,粤港(珠三角,泛珠三角9+2),欧盟-视研究的问题与规划的目的决定一个区域的范围与所要探讨的区域面向,粤、桂、湘、闽、赣、琼、川、滇、黔,2023/9/25,7,3、怎样去衡量区域发展?可以用那些指标?,常用的指标GNP/GDPpersonal income,industrial structure,new construction,Employment/unemploymentMigration-这些指标有没有可能互相冲突?如:GDP高,人均收入不高?就业数量增加,但个人所得减少?关掉煤矿,开电子工厂,对地方的影响?,2023/9/25,8,Structure and quality of growth,GNP 增长=生活改善?Jobless growthVoiceless growthRootless growthFutureless growth,2023/9/25,9,增长和基本需求 From“growth”to“basic needs”,发展对不同群体有不同的影响urban/rural;male/female Human development index营养预期寿命 生活条件:Access to water,gas,electricity,telephone,heat,etc.公共卫生/医疗AIDS,SARS教育Decision makingDigital divide,2023/9/25,10,4.什么是发展?,发展=工业化?进口替代论:一个区域自给自足的能力越强,依赖进口的货物或服务越低,表示该区域发展程度越好。-然而,在区域间贸易,投资频繁的条件下,将自足率当作发展指标是否适当?出口导向论:认为出口才是带动区域内各部门增长的动力-但是否对出口市场依赖太深?(从咖啡到IC),2023/9/25,11,5.为什么区域之间发展有差异?,天然条件说:很难解释为何天然条件不佳的地区可以比天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发展的更好(日本vs.印尼,好莱坞 v.s 印度)比较优势说:认为每个区域都有一些相对优势,如劳力便宜或资本报酬率高,每个区域依此发展就形成了区域间的差距。-问题是这些生产要素经常是被建构出来的,不是天生如此。有计划的对生产要素进行投资(如教育),可能让处在不利竞争条件下的区域得以改变发展模式。,2023/9/25,12,(续)区域差异,政府投资说:问题是,政府为何选择特定区域而放弃其他区域?另外,政府的介入也常常是失败的,并不保证成功(例,田纳西流域管理局,三线产业)。重要的是讨论成功的条件何在?制度与组织说:认为经济行为是附着在社会关系上的。因此,一个区域的发展成功与否,不在于有多少资源或政府投资,而在于相配合的社会条件和文化等因素,特别是行之多年而不自知的习俗(custom)与制度性力量的整合。,2023/9/25,13,6.两个主题,解释区位选择:即产业的空间布局、分工,和城市体系的关系解释集聚:企业之间的关系;外部经济:专业化供应厂商的形成,劳动力市场共享,信息外溢;制度和文化,2023/9/25,14,一、什么是区域经济学,导 论,2023/9/25,15,经济学是什么,解决哪些问题区域经济学要探讨的问题稀缺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和利用把经济活动置于空间维进行考察,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的根本所在Where!,2023/9/25,16,现实的区域经济问题成都市政府南迁“成渝经济区”、成都重庆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泛珠三角”、“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西部大开发,2023/9/25,17,区域经济学探讨什么?学习区域经济学有什么好处?我们学习区域经济学中的什么?我们来如何学习?,导 论,2023/9/25,18,学习本课程意义大方面对国家小方面对个人,导 论,2023/9/25,19,我们主要学习区域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专业术语基本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结构理论区域分工合作理论区域经济政策原理学科体系,导 论,2023/9/25,20,学习方法:阅读书籍、杂志和经典文献,学习钻研基本理论分析现实区域经济问题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改造沿海企业集群式向中西部产业转移“成渝经济区”、“泛珠三角”课堂专题讨论小论文习作,导 论,2023/9/25,21,二、教材与参考书,导 论,2023/9/25,22,1、我们选用的教材:张秀生主编,区域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WHY?,导 论,2023/9/25,23,2、参考阅读书目:(一)国外著作类 1.德冯杜能: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商务印书馆,1997年。2.德阿尼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3.德沃尔特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商务印书馆,1998年。,导 论,2023/9/25,24,4德奥古斯特勒施:空间经济秩序,商务印书馆,1995年。5美艾德加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6美W艾萨尔德:区域科学导论、区域分析方法,高教出版社,1995年。7苏H H 涅克拉索夫:区域经济学理论问题方法,东方出版社,1987年。,导 论,2023/9/25,25,(二)教材类 1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2吴殿廷:区域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3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4.杜肯堂等,区域经济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导 论,2023/9/25,26,5周起业、刘再兴:区域经济学,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6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7贾凤和等:区域经济理论与模型,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8.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导 论,2023/9/25,27,(三)参考书类 1胡兆量:中国区域发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2魏后凯: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3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88年。,导 论,2023/9/25,28,4曾菊新:空间经济:系统与结构,武汉出版社,1996年。5谭崇台:西方经济发展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6何炼成:中国发展经济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7厉以宁:区域经济发展新思路,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导 论,2023/9/25,29,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区域与区域经济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 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四节 本书的结构和主要内容,2023/9/25,30,第一节 区域与区域经济,一、区域的涵义 1、不同学科对区域的描述 地理学: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 社会学:具有共同语言、共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行政学:国家行政管理单元,2023/9/25,31,2、区域的基本特征:区域特征的相对性区域在经济上应是比较完整的区域任一区域在全国或更高一级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一个独立的区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区域具有层次性,2023/9/25,32,二、经济区域的定义 经济区域是一国之内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和自主权益、在专业化分工中担负一定职能、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2023/9/25,33,经济区域具有的特征和内涵:(1)经济区域首先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区域是一个地域空间的概念,是某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是局部的概念。它指的是人类经济活动及其必需的生产要素存在和运动所依赖的“载体”。从空间角度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有了这个空间维度,我们才能考虑“何事在何地”的问题以及“为何”的问题。(2)经济区域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 区域是区内各经济主体在经济上紧密联系,社会、文化趋于或融合为一体的地域空间,不仅区域内部经济主体具有独立性,而且任何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也有较为明显的功能差异或界面分割,各区域相对独立,具有能够组织和协调内部经济活动和区际经济联系的能力。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它不可能单独组成一个区域。,2023/9/25,34,(3)经济区域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不同的区域所赋存的资源要素状况,如自然资源、资金、劳动力、技术、科学技术、文化、以及发展水平是不同的。这种区内的同质性与区际间的差异性,表现为一种区际间的分工与专业化。这样,在不同区域之间以分工与专业化为基础结成密切的经济联系,这又构建了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体系。(4)一个独立的区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5)具有层次性,2023/9/25,35,经济区域的三个层次,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注意问题:主要在第一层含义上使用“区域”这一概念 不是从给定的行政区划单位出发,如乡、县、市等,而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单位加以综合 你能各举出几个例子吗?,2023/9/25,36,(1)经济区域是一个空间范畴,泛指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载体。人类经济活动具有空间依赖性?空间选择性?空间适应性 生产与交换的空间选择性和空间适应性 分配与消费的空间选择性和空间适应性“资本的祖国不在草木繁盛的热带,而是温带”。马克思敏锐地看到了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依存性,并从空间维上分析了资本的产生和发展。?经济区域能够离得开人类的经济活动吗?撒哈拉沙漠是不是一个经济区域,2023/9/25,37,(2)经济区域具有必要的地域构成要素,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在经济上较为完整的地区。?哪些地域构成要素?区域职能?经济区域的相对完整性与行政区的边界确切性,2023/9/25,38,(3)经济区域是一个主权国家疆域内,赋予了相当权益的经济共同体。?区域权益,2023/9/25,39,(4)经济区域不能无限可分?区域的划分:跨国经济区域亚太经济区国家级经济区域中国区、日本区跨省区经济区域成渝经济区省级经济区域四川、上海跨地市经济区域成都经济区、川南经济区、攀 西地区、川西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地市级经济区域自贡市域经济县级经济区域县域经济,2023/9/25,40,区域划分的两个标准,1、同质性标准根据一定的指标,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地区单位综合为一个区域。可选取的指标有:失业率、收入水平、就业劳动力的产业分布、流动人口与旅游、或者重工业比重等2、功能性标准根据一定指标把相互之间具有特别紧密联系的地区单位综合为一个“功能区域”,如劳动力市场区,商业购物区,产品供应区,等 注意问题:选择区域划分标准不是任意的,要根据研究的课题提出的任务要求 两个划分标准之间不是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结合在一起运用,2023/9/25,41,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1)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5)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2023/9/25,42,(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哪些是具有流动性的?哪些是并不具有流动性的 分析:第一,不是所有的生产要素都是可以流动的 第二,即便是可以流动的要素其流动性不完全 生产要素不完全流动性地理空间集聚效应区域经济活动,2023/9/25,43,(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经济活动具有可分性吗?哪些经济活动具有可分性?哪些经济活动并不具有可分性 分析:经济活动不完全可分性地理空间集聚效应区域经济活动,2023/9/25,44,(3)空间距离成本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空间距离?空间距离有成本吗 分析:空间距离成本客观实在性地理空间聚集效应区域经济活动,2023/9/25,46,三、区域经济的涵义 区域经济,泛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在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上,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区域经济是由各种地域构成要素和经济发展要素有机结合、多种经济活动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经济系统。区域经济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相对独立性和空间差异性。差异显出优势,优势形成特色。,2023/9/25,47,区域经济发展要素(1)自然条件与历史基础?自然条件与历史基础是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须条件?有哪些地区是因为自然条件和历史基础很好而发展起来的?有哪些地区并没有很好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基础却发展比较好,2023/9/25,48,(2)人口与劳动力?人口、劳动力、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人口与劳动力与地区经济发展,2023/9/25,49,(3)资本?资本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023/9/25,50,(4)科学技术,2023/9/25,51,(5)组织与管理,2023/9/25,52,区域经济中的行为主体,企业它的决策和生产经营活动不仅影响到区域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而且对其它两个行为主体也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家庭(居民)他们是商品和服务的最终需求者,又是资源要素(劳动力、企业经营者、资本)的提供者公共机构(政府)它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不同区位的质量,本身也要对政府机构区位选择进行决策,构建了人们共同生活和从事经济活动的政治、社会的框架条件,2023/9/25,53,2023/9/25,54,两个概念、两类要素,两个概念经济区域是一定经济活动的特定地域空间区域经济是特定地域空间上的经济活动,两类要素经济区域构成要素反映区域空间构成和经济运动空间联系的依托区域经济发展要素反映区域经济运动的物质构成和物质变换,2023/9/25,55,考察经济区域的着眼点,在于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 研究区域经济的落脚点,则在于一定地域空间上的人类经济活动。或者说,经济区域是一定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区域经济是特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经济活动,2023/9/25,56,经济活动极化性的表现,(1)规模经济:一个企业生产规模在一定限度内增大,一般可收到节省单位产品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好处,产生最佳规模经济效益。(2)集聚经济: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区,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产生集聚效益最大化。极化点,增长点,极化效应一一经济中心。(3)成本节约:为节约成本,炼铁炼钢轧钢成品生产等多种工序,不应分割在不同地点进行,而应集中在一起进行,这是从一种产品考虑的。这种规模经济,集聚经济,联系成本的节约,供经济活动竟可能集聚在一定空间,形成的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是资源禀赋差异无法说明的。,2023/9/25,57,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区域经济存在的社会条件(1)传统计划经济:条块分割、城乡分离(2)市场经济:市场引导市场主体将分布不均的稀缺资源配置到有效部门和优势区位,并吸引要素和活动的运动,客观形成中心、腹地和网络(3)“Market Failure”、凯恩斯革命,政府积极干预和引导,使自发的区域经济活动变成自觉的区域经济运行。,2023/9/25,58,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相对于主流经济学而言,区域经济学形成较晚,但发展很快。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在我国起步更晚些,但发展十分迅速。,2023/9/25,59,西方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西方国家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从理论渊源上,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得益于区位理论。区位理论形成于19世纪初,早期代表人物有杜能、韦伯、克里斯泰勒、廖什等。杜能是区位理论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从运输费用和空间距离的关系,分析区位地租随市场空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从而阐明了农业生产类型围绕市场而呈现的空间变化规律。20世纪初,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他从空间的角度,考察了运费、劳动费用、集聚等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作用,讨论如何通过选择工业企业的区位来降低工业生产成本。20世纪30年代,克里斯泰勒创立了中心地理论,通过对市场区域形状和中心空间分布状态的分析,建立了市场区和中心地的空间分布与组合模式。其后,廖什在中心地理论基础上,研究产业的市场区位,提出了产业的市场区位理论。至此,区位理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到20世纪50年代,区位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总体而言,区位理论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需要,研究单个企业的最佳区位,通过区位选择来充分利用各种经济要素,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利润的理论。由于受市场机制的自由作用,经济活动和要素总是向最优区位流动,这就加剧了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发达区域经济过渡膨胀,落后区域经济不断恶化,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距拉大,迫使西方国家政府采取措施干预区域经济,学者们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如缪尔达尔于1957年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论”,赫希曼于1958年提出了“核心边缘理论”等。区域经济学应运而生,成为经济学的一个新学科。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著名的区域经济学家艾萨德(空间均衡理论)、胡佛等。,2023/9/25,61,从古典区位论到现代区域经济学,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1820s-WW前,是古典区位论问世和发展时期 2、1950s-1970s,是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时期 3、1980s以后,区位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管理理论又在新条件下得到了发展,2023/9/25,62,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区位论初期研究主要发源地在德国。(2)战后主要集中到美国。60年代后,开始大力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中国计划时期对于生产力布局研究。(3)80年代后,区域化、集团化和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4)地球村等空间狭小,现代区域经济学产生。,2023/9/25,63,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古典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 工业区位理论 运输区位理论现代区位理论:市场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 区位经济学,2023/9/25,64,一、古典区位论的问世与发展 1、农业区位论(1)代表人物及著作:杜能,1826年,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2)基本观点: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布局了六个农业圈层,2023/9/25,65,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杜能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从而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2023/9/25,66,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一)理论前提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离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他地域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事务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的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2023/9/25,67,(二)形成机制经济指标:1、市场上大多农产品销售价格决定于经营产品的种类和经营方式,以及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2、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和运输费用之和。,2023/9/25,68,(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杜能在孤立国一书中提出,距离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布局有重大的影响,据此他计算处各种农作物组合的合理的分界线,并将他设想的孤立国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层。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业圈,主要生产鲜菜、牛奶;第二圈层为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主要生产谷物;第四圈层为谷草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畜产品,以谷物为重点;第五圈层为三圃式农业圈,主要生产谷物、畜产品,以畜牧为重点;第六圈层为畜牧圈,以畜牧为主。第六圈层以外是荒野。,2023/9/25,69,2023/9/25,70,2、工业区位论(1)代表人物及著作:韦伯,1909,工业区位论论工业区位 1914,工业区位论区位的一般及资本主义的理论(2)基本观点:分析了运输距离、劳动因素和集聚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2023/9/25,71,韦伯工业区位论,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他认为运输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基本方向,理想中的工业区位是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需要运输的里程和货物为最低的地方,此外,韦伯还指出应将劳动费用和聚集效应考虑在内,也就是说,影响区位选择的三个因素是:运输费用、劳动费用和集聚力作用。,2023/9/25,72,三个假定的条件:,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2、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3、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是固定的,在这种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2023/9/25,73,韦伯分成三个阶段逐步构建他的工业区位论,第一阶段: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般区位因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第二阶段:将劳动力费用作为考察的对象,考察劳动力费用对由运费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考察运费与劳动费用合计为最小时的区位第三阶段:将集聚与分散因子所谓考察对象,考察聚集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与劳动力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为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集聚指向性。,2023/9/25,74,如何确定运费最小点的工业区位,他把原料、燃料和消费地的分布,作为决定工厂区位的基本图形,分以下几种情况:1、原料一种,同消费地(即市场)一起,区位图形为一点。2、原料一种,同消费地不在一起,区位图形为一线。(分三种情况)3、原料两种,同消费地不在一起,区位图形为三角形。4、原材料多种,同消费地不在一起,区位图形为多边形。,2023/9/25,75,区位三角形 原料地、能源地、市场地三者形成一个初始的“区位三角形”,核心是考察运输成本最低的地点(Location),2023/9/25,76,A原料地,C市场地,B能源地,D企业布局点,x,y,z,2023/9/25,77,区位三角形的变形 第一次变形:加入劳动力因素,即引进工资成本与运输成本的替代关系 第二次变形:加入集聚因素,即引进集聚经济效益与运输成本的替代关系,2023/9/25,78,确定工业区位的工作程序:1、根据运输的指向,确定工厂的运费最小点。2、根据劳动指向,修改上述结果,形成区位的第一次变形。3、根据集聚指向,修改第一次变形结果,形成工业区位的第二次变形。(罗雪尔、龙赫德也都讨论过工业区位的若干因素,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2023/9/25,79,这些因素对产业布局(或对企业选址)起着制约的作用:(1)运输指向性(2)资源指向性(3)劳动指向性,2023/9/25,80,韦伯对区位多边形作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概念。韦伯将原料划分为广布原料(广泛分布于各地的原料)与地方原料(只分布在某些地点的原料)两类。地方原料又分为地方纯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其重量几乎完全转移到成品中的原料)与地方失重原料(在生过程中只有一部分重量转移到成品中,另一部分作为废料排出了原料)。,2023/9/25,81,以这些概念为基础,韦伯提出了衡量工业布局指向的指标原料指数(MI):生产中耗用的地方原料的重量原料指数(MI)=制成品重量 若MI1,则工业为原料地指向,因其耗用了一部分地方失重原料;若MI1,则工业为消费地(市场)指向,其耗用了较多广布原料;若MI=1,则工业可灵活布局。,2023/9/25,82,韦伯认为,劳动费和运费一样也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因素。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比重或与运费相比较劳动费在成本中所占比重大一些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成本最低点,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同样会对工业区位施加影响。为了研究这种影响,韦伯提出了劳动费指数这个概念:劳动费劳动费指数=制成品重量,2023/9/25,83,工厂规模既受一般技术经济因素影响,又受特定区位的条件影响。衡量最优规模有两个标准:一是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二是企业总利润最大。用这两个标准确定的最优规模是不一致的,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平均成本最低的那一点,而总利润最大点为边际利润为零的那一点。企业规模越大,布局越集中;反之,则布局越分散。,2023/9/25,84,外部经济利益亦称聚集经济效益,它是由那些在生产或分配上有着密切联系或在布局上指向性相同的产业按一定比例与规模集中布局在拥有特定优势的区位所产生的增加效益。这种效益是无论按何种方式将上述产业分散布局都不可能得到的。聚集经济效益,一方面取决于聚集的产业或企业的种类与结构,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聚集的规模。,2023/9/25,85,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一)运费指向论的应用(二)劳动指向论的应用(三)集聚指向论的应用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五、理论与现实,2023/9/25,86,(一)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按照韦伯的原料指数可将现实中的工业分为如下的三种类型,并分别分析其区位倾向:1、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如钢铁业、水泥业、造纸业、面粉业、葡萄酒酿造业、制糖业和乳品业等。制造1吨水泥需要主要原料石灰石1.33吨、煤炭0.43吨,粘土0.35吨。当所有的原料都为巨地原料的话,那么,原料指数为2.11。,2023/9/25,87,2、原料指数比1小的工业,如啤酒酿造业、清凉饮料制造业和酱油制造业等。如:生产1吨啤酒一般需要主要原料水10吨,大麦和啤酒花等0.03吨。水可以作为遍地原料,而大麦和啤酒花则属于局地原料。这样啤酒酿造业的原料指数为0.035,是典型的消费指向性工业。现实中,啤酒长厂几乎都布局于城市或其周边,即消费者集中的地区。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如石油精制业、机械器材组装业和医疗器械制造业等。,2023/9/25,88,(二)劳动指向论的应用 劳动指数和劳动系数大的纺织业和机械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劳动费指向性产业。如在发达国家,纺织业及其他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区位基本是由大城市向都市的周边和农村地域发展,然后,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2023/9/25,89,(三)集聚指向论的应用工业由分散走向集聚,再由集聚趋于分散已经成为工业区位空间运动的一个规律。,2023/9/25,90,韦伯区位论的意义,韦伯的区位论具有以下的特色:1、韦伯首次降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为其他学者提供了研究工业区位的方法和理论基础。2、他的最大贡献是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就是最佳区位点3、韦伯的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其他产业的布局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23/9/25,91,理论与现实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局限:,1、他将运费是距离和重量的函数,并且成比例地增加,而现实的运费制度则是区段增加并且是远距离递减;运费率往往因原料、产品的不同而不同,而不是韦伯工业区位论的统一的运价体系;同时,交通网以及运输线路的地形条件不同也影响运费;运输方式不同,即使是运输同样的物品,运价体系也不同2、韦伯的假定的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也是不现实的,2023/9/25,92,3、中心地理论(1)代表人物及著作:克里斯塔勒,1933年,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原理(2)基本观点:有效地组织生产和流通,必须以城市为中心,由相应的多级市场区构成空间市场结构。优越的市场空间结构对企业区位选择和产业配置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揭示了城市的规模、功能和等级效应,并将城市规模与等级的关系概括为正六边形模型。,2023/9/25,93,4、市场区位论(1)代表人物及著作:廖什,1939,经济空间秩序:经济财货与地理间的关系(2)基本观点:主张区位选择的最大利润原则,认为企业的区位优势不仅受其他经济单位的影响,而且受消费者、供应者的影响。认为市场网是相互重叠的“蜂巢”网体系。,2023/9/25,94,二、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1、形成时间:20世纪5070年代 2、区位论继续发展(1)两个方向:一是区域科学,二是人文地理学的区域分析(2)艾萨德与区域科学方向(3)人文地理学的区域分析方向,2023/9/25,95,3、区域问题出现与国家干预(1)背景:19291933经济大危机(2)区域衰退与衰退区域 田纳西河流域、英国东南部(3)区域再开发与国家干预 TVA 英国巴洛委员会,2023/9/25,96,4、学者对区域问题及其治理的理论阐释(1)缪尔达尔 极化效应&扩散效应 1957:“循环累积因果论”(2)赫希曼 涓滴效应&回波效应 1958:“核心边缘理论”,2023/9/25,97,三、区域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1、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特征P102、新的区域经济理论(1)新经济地理学 克鲁格曼 把区域经济问题纳入主流经济学研究 证明区域经济体系各个构成部分呈环形分布 论证区域经济运行中的内敛与发散 认为区域经济活动的核心是规模报酬递增(2)新区域主义 探讨区域主义与多边贸易格局关系,2023/9/25,98,区域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区域内经济发展、区域间经济关系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空间和时间,经济学研究,也不能例外。过去主流经济学家将过多的精力用于经济的时间特征研究,随着经济资源的消耗,空间的区位优势开始显现。,2023/9/25,99,四、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的兴起1、历史的区域不均等发展2、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产力布局研究3、改革开放后我们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2023/9/25,100,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学学界研究生产力布局问题,主要探讨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出发,如何在空间上安排各种经济活动,建立最优的国民经济空间结构,从而实行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协调部门之间、部门与地区之间及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关系,促进全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从总体上看,生产力布局研究有别于区域经济学,但是,它为我国区域经济研究提供了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迈进,区域经济发展与研究的宏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区域经济研究也冲破了过去传统的生产力布局的框框,从全新的角度,在全方位开展区域经济研究,如对“均衡”与“非均衡”、“公平”与“效率”的反思;开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区域经济关系与调控体系的研究;区域产业结构的研究等。与此同时,国外区域经济的理论成果和成功的管理经验被介绍到国内,逐渐形成了一支新的分支学科区域经济学,2023/9/25,101,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1)发展观研究 区域均衡发展 区域非均衡发展 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2)发展战略研究“论十大关系”“两个大局”(3)基础理论研究 点轴理论,2023/9/25,102,改革开放后我们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我们区域经济研究的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前,以建设内地为主的平稳发展阶段;二是改革开放后,以发展沿海地区为主的梯度推移的不平衡发展阶段;三是十四届三中全会(1995)协调发展阶段。,2023/9/25,103,1对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的研究,均衡发展强调各阶各地区的发展齐头并进。它导致生产力布局分散,基本建设规模太大,战线太长,非均衡发展强调突出某些地区,部门优先发展。它导致有条件地区,部门企业,劳动者先富,提高了效率,有利于经济结构合理化,但也导致贫富差距太大,东中西部差距扩大。根据短缺经济学原理和生产要素流动性,在经济发展起步时期,资源流动效率较高的地区,应以效率原理为主。发展后期,应以公平原理为主。,2023/9/25,104,2区域发展战略的研究,(1)研究层次上分宏观发展战略和地方发展战略(2)内容深度,广度上,分为国土整治规划,区域开发规划。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3)专题性研究: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地方政府作为研究,区域市场发挥研究等。(4)各种发展战略理论:经济区划分,梯度开发,逆梯度开发,增长极开发,点轴开发,网络开发,圈层开发等。,2023/9/25,105,3区域经济关系和协调体系研究,区域经济关系:地方保护主义阻碍资源合理配置,重复建设,资源大战,贸易封锁,产业结构趋同。区域分工不清,区域利益关系扭曲,差距扩大宏观调整体系:合理确定中央和地区的经济管理权限,建立中央地方两极调控主体的目标和职责。,2023/9/25,106,4、区域政策研究与实施,“八五”: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九五”:规划七大经济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五”: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城镇化“十一五”:由产业导向变为空间导向,强化空间约束力,落脚到强化区域空间规划的法律效力,2023/9/25,107,我国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及其成果(1)学科发展(2)研究阵营(3)教材与专著(4)学术论文(5)政策规划、决策咨询,2023/9/25,108,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2区际分工弱化,区域结构趋同严重3区域间摩擦加剧。地方保护主义,地方封闭和垄断资源大战4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行为失控,2023/9/25,109,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1)我国是一个自然、人文条件差异大、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2)西方国家都曾经出现过萧条区、衰落区,我国某些老矿区集中的地区,人口超载地区等不同类型与成因的“问题区域”至今还没有针对性强,具体可操作的区域政策。(3)任何资源空间优化配置方案的实现,必须以各利益主体合理权益得到保证为前提。,2023/9/25,110,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西方学者:从空间角度来研究资源配置问题。本书观点: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综合运用区域经济方法研究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地理位置、体制、文化背景等条件与人们的经济活动和区域资源配置过程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区域(区内、区际)经济关系和与此相关的区域发展决策和政策的科学。,2023/9/25,111,简言之:,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区域经济学:Regional Economics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2023/9/25,112,二、区域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政治经济学(2)发展经济学(3)经济地理学(4)国土经济学(5)生产力布局学,2023/9/25,113,(1)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2023/9/25,114,(2)发展经济学,幸福的生活都相似,但是不幸有各自的不幸。富国的发展道路基本相似,但是穷国之所以是穷国却各有根源。,2023/9/25,115,(3)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按照德国著名地理学家赫特纳的观点,无非是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加上人类和经济的因素。而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人类和自然都应属于区域的特征,但在某些地区,例如城市地区,人类的作用可能明显些,在另一些地区,例如极地、高原、海洋等,自然的作用可能更明显。把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是经济地理学对区域进行研究的主要特点。研究地区经济布局的差异和特征,及其形成的条件和变化规律。着眼于已经形成的生产力布局。区域经济学还重点研究经济的未来变化规律和趋势。,2023/9/25,116,(4)国土经济学,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以国土为研究对象,强调国土资源的保护利用,2023/9/25,117,(5)生产力布局学,研究产业在特定空间内的运动规律及其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如何进行优化组合的科学。是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研究物质生产部门的空间分布的发展变化规律,研究生产力空间配置的最优化。区域经济学则是区域整体经济水平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