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系统工程概述.ppt
钟月华 博士联系电话:,E-mail:,安全系统工程概 述,四川省安全生产培训教师培训班讲义,教师资格证号:安监总师培字2007第1816号,授 课 大 纲,绪论事故的致因理论系统安全分析系统安全预测系统安全评价系统危险控制,第一章绪论,“传统安全”与“系统安全”,“传统安全”人们对安全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系统的运用和使用阶段,在设计阶段很少采取专门的有力措施,用来提高和改善所设计系统的安全性。,对付事故的办法问题出发型,系统安全是以“全过程”、“系统地”、“事故处理”和对危害的“识别分析控制”的方法为其特征。着眼点放在系统实际运行之前,使系统的设计在安全上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能正常运行或保证安全。,系统安全是设计、研制、加工制造、使用直至终止,系统地、有预见地识别和控制危害地专业技术和管理技巧地应用。,对付事故的办法问题发现型,第一节 安全系统工程基本概念,一、系统定义: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明确目的的有机整体。系统的五个属性: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有序性、环境适应性分类:母系统与子系统、自然与人造、实体与概念、静态与动态、白色、黑色与灰色、开环与闭环系统。,二、系统工程系统工程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达到总体最佳效果为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而采取组织、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的最新科学成就和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其含义有三:它属于工程技术,主要是组织管理的技术;它是解决工程活动全过程的技术;具有普遍的适用性。,目的:应用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去分析、规划、设计新的系统或改造已有的系统,使之达到最优化的目标,并按此目标进行控制和运行。,工程逻辑;工程分析;统计理论与概率论;运筹学;现代管理学理论及原则,解决安全问题采用的方法:,可以识别出存在于各个要素本身、要素之间的危险性;可以了解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消除各要素由于互相依存、互相结合而产生的危险性;系统工程所采用的一些手段都能用于解决安全问题。,系统工程方法能否解决安全问题呢?,第一节 安全系统工程基础,采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识别、分析和评价系统中的危险性,为调整工艺、设备、操作、管理、生产周期和费用等因素提供依据,以使系统所存在的危险因素能得到消除控制,使事故的发生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达到最佳安全状态。安全系统工程就是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分析、评价及消除系统中的各种危险,实现系统安全的一整套管理程序和方法体系。,三、安全系统工程的概念,第二节安全系统工程的研究内容,一、研究对象人子系统;机器子系统;环境子系统。,二、安全系统工程的主要内容:系统安全分析充分认识系统的危险性;系统安全评价理解系统中的潜在危险和薄弱环节,最终确定系统的安全状况;安全决策与安全控制根据评价的结果,对照已经确定的安全目标,对系统进行调整,对薄弱环节和危险因素增加有效的安全措施,最后使系统的安全性达到安全目标所要求的水平。,三、安全系统工程的研究方法,从系统整体出发的研究方法;本质安全研究方法;人机匹配法;安全经济方法;系统安全管理方法。,1、安全系统工程的优点:通过分析可以了解到系统的薄弱环节、危险性及可能导致事故的条件。通过分析和利用优化技术,可以找到子系统间达到最佳配合的最适方法,以期用最少的投资达到最佳的安全效果。不仅适用于工程,而且适用于管理。可促进各项标准的制定和有关可靠性数据的收集。可以迅速提高劳动保护者及安全人员的管理水平。,四、安全系统工程的优点及其应用,2、安全系统工程在安全工作中的应用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安全技术工作和系统安全分工合作时期;安全技术工作引进系统安全分析方法阶段;安全管理引用安全系统工程方法阶段;以安全系统工程方法改革传统安全工作阶段。,四、安全系统工程的优点及其应用,3、安全系统工程的应用特点系统性:综合考虑,追求系统的总目标;预测性:预测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和风险水平;层序性:根据系统的时空两个跨度有序展开;择优性:系统危险控制方案的综合与比较;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性:技术与管理方法有机地 结合。,四、安全系统工程的优点及其应用,第二章事故致因理论,第一节事故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第二节事故的基本特征第三节事故模式理论第四节事故的预防原则第五节事故统计与分析,第一节 事故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一、事故及其分类事故的概念灾害:(1)自然灾害指人的能力无法控制的自然事件,可采取的措施:减轻灾害防灾工程。(2)人为灾害由于人的管理或操作失误所造成的不幸事件,预防是可能的安全工程的主要研究对象。事故:是人们在实现其目的的行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迫使其原有目的的行动暂时或永远终止的一种意外事件。如生产事故、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工伤事故:企业的职工为了生产和工作,在生产时间和生产活动区域内,由于受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的影响,或虽然不在生产和工作岗位上,但由于企业的环境、设备或劳动条件等不良,致使身体受到伤害,暂时地或长期地丧失劳动能力的事故。包括因工伤亡事故和非因工伤亡事故。,生产事故: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伤害人体、损坏财物、影响生产正常进行的意外事件。如设备事故、人身伤亡事故、险肇事故。,第一节 事故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事故分类事故构成要素:伤害部位、伤害种类、伤害程度。伤害部位包括:头、脸、眼、鼻、耳、口、牙、上肢、手、手指、下肢、足、脚趾、肩、躯干、皮肤、粘膜、内脏、血液、神经末梢、中枢神经等。伤害种类包括:挫伤、创伤、刺伤、擦伤、骨折、脱臼、烧伤、电伤、冻伤、腐蚀、听力损伤、中毒、窒息等。伤害程度包括:我国分为死亡、重伤、轻伤;国外分为死亡、丧失劳动能力(终止致残),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局部致残),暂时不能劳动、要医疗但不休工,无伤害等。,第一节 事故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事故类别: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劳动部发出的通知,按照伤害原因和状况,可将事故分为20类:(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器工具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刺割;(10)高处坠落;(11)坍塌;(12)冒顶片帮;(13)透水;(14)放炮;(15)火药爆炸(指生产、运输、储藏过程中发生的爆炸);(16)瓦斯爆炸(包括煤粉爆炸)等;(17)锅炉和受压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包括化学爆炸、炉膛、钢水包爆炸等);(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伤害(扭伤、跌伤、冻伤、野兽咬伤等)。,第一节 事故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表2-1 2002年我国工矿企业伤亡事故情况表,第一节 事故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按伤害程度分类:我国分为死亡、重伤、轻伤。死亡:是指其损失工作日为6000日及以上,这是根据我国职工的平均退休年龄之和计算出来的。重伤:是指其损失工作日为105个工作日以上(含105个工作日),6000工作日以下的失能伤害。轻伤:是指其损失工作日为1个工作日以上(含1个工作日),105个工作日以下的失能伤害。受伤者暂时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第一节 事故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根据事故严重程度进行分类:轻伤事故:仅发生轻伤的事故。重伤事故:仅发生重伤但是没有死亡的事故。死亡事故:一次事故中死亡1-2人的事故。重大伤亡事故:一次事故中死亡3-9人的事故。特大伤亡事故:一次事故中死亡10-29人以上的事故。特别重大死亡事故:发生30人及以上的死亡事故,第一节 事故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按经济损失程度分类:一般损失事故:指经济损失小于1万元的事故;较大损失事故:大于1万元,小于10万元的事故;重大损失事故:大于10万元,小于100万元的事故;特大损失事故:大于100万元。,第一节 事故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按受损方式分类:火灾及爆炸事故:由可燃物质燃烧或爆炸引起破裂及崩塌事故:指高压容器破裂、钢丝绳断裂、构筑物或机械设备及装置倒塌等工业中毒事故:人体接触有毒物质或吸入有毒物质劳动伤害事故:如坠落、重物压伤、触电、跌倒引起的骨折、挫伤、烧伤、创伤等,第一节 事故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根据灾害等级划分:一般以县(市)、区为单位进行:小灾:凡绝收面积在5000亩以下或倒塌房屋100间以下或 死亡10人以下。中灾:绝收面积在5000-20000亩或倒塌房屋100-500间或 死亡10-20人。大灾或特大灾:绝收面积在20000亩以上或倒塌房屋500 间以上或死亡20人以上。,第一节 事故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二、工伤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人的原因(包括操作工人、管理干部、事故现场的在场人员和有关人员等)人为失误的表现形式:未经许可进行操作,忽视安全,忽视警告;危险作业或高速操作;人为地使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用手代替工具进行操作或违章作业;不安全装载、堆放、组合物体;采取不安全作业姿势或方位;注意力分散,嬉闹、恐吓等。产生不安全行为原因:缺乏安全知识和经验、注意力不集中、生理缺陷等。与人的素质、训练、教育有关,第一节 事故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物的原因(包括原料、燃料、动力、设备、成品、半成品等)主要包括:设备和装置的结构不良,材料强度不够,零部件磨损和老化;存在危险物和有害物;工作场所的面积狭小或有其它缺陷;安全防护装置失灵;缺乏防护用具和服装或有缺陷;物质的堆放、整理有缺欠;工艺过程不合理,作业方法不安全等。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构成事故的基础。,第一节 事故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环境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异常:即岩石、地质、水文、气象等恶劣条件;生产环境不良:即照明、温度、湿度、通风、采光、噪声、振动、空气质量、颜色等方面的直接原因不安全的环境是引起事故的物质基础。它是事故的直接原因。,第一节 事故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管理的原因:(管理的缺陷)主要包括:技术缺陷;劳动组织不合理;教育培训不够,工作人员不懂操作技术知识或经验不足,缺乏安全知识;人员选择和使用不当,生理或身体有缺陷等;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指导。管理上的缺陷是事故的间接原因,是事故的直接原因得以存在的条件。,第一节 事故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事故处置情况:对事故前的异常征兆是否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一旦发生事故,是否能迅速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恶化和扩大事故;抢救措施和对负伤人员的急救措施是否妥善。,第一节 事故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表2-2 2002年我国工矿企业伤亡事故情况表(按事故原因),1、事故的因果性:事故是许多因素互为因果连续发生的结果(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2002年月日上午时分,鸡西矿业集团城子河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124人。,第二节 事故的基本特征,大量的事故调查、统计、分析表明,事故有其自身特有的属性。掌握和研究这些特性对于指导人们认识事故、了解事故和预防事故具有重要意义。,2、事故的偶然性:从本质上讲,事故的发生是一个随机事件,即使完全掌握了事故的原因,也不可能保证绝对不发生事故。这种偶然性表现在:,第二节 事故的基本特征,对特定的事故,其发生的时间、地点、状态等均无法预测(如火灾等);事故是否产生后果,以及后果的大小如何难于预测;反复发生的同类事故并不一定产生相同的后果。,3、事故的必然性、规律性:事故是一系列因素互为因果,连续发生的结果。事故因素及其因果关系的存在决定事故或迟或早必然要发生。,第二节 事故的基本特征,必然性来自因果性,深入探查、了解事故因素关系,就可以发现事故发生的客观规律,从而为防止发生事故提供依据;事故的必然性中包含着规律性。既为必然,就有规律可循。,4、事故的潜在性:事故在未发生和造成损失之前,有一个孕育发展过程,这就是事故的潜在性。事故的潜伏性往往会引起人们的麻痹思想,从而酿成重大恶性事故。,第二节 事故的基本特征,5、事故的再现性:如果没有真正地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去消除这些原因,就会再次出现类似的事故,即事故具有再现性的现象,但完全相同的事故是不会再次出现。,6、事故的预测性:事故是可以预测的。根据对过去事故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以及对事故规律的认识,并使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预测。,第二节 事故的基本特征,事故预测所要做的工作:在认识事故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充分了解、掌握各种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它们的因果关系;推断它们发展演变的状况和可能产生的后果。事故预测的目的:在于识别和控制危险,预先采取对策,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1.事故模式理论:是人们对事故机理所作的逻辑抽象或数学抽象,是描述事故成因、经过和后果的理论,是研究人、物、环境、管理及事故处理这些基本因素如何作用而形成事故、造成损失的理论。几个世纪以来,人类主要是在发生事故后凭主观推断事故的原因,由于事故发生的随机性以及人们知识、经验的局限性,使得对事故发生机理的认识变得十分困难。,第三节、事故模式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有所不同,尤其是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人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引起人们安全观念的变化,产生了反映安全观念变化的不同的事故致因理论。掌握事故致因理论有助于人们认识事故本质,指导事故调查、事故分析及事故预防工作。,第三节、事故模式理论,事故模式理论的发展过程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工业生产方式是利用机械的自动化迫使工人适应机器,一切以机器为中心,工人是机器的附属和奴隶。与这种情况相对应,人们往往将生产中的事故原因推到操作者的头上。1919年,英国的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伍兹(HWoods)经统计分析发现工人中的某些人较其他人更容易发生事故。进而,在1939年,法默(Farmer)等人据此提出了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第三节、事故模式理论,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的人的内在倾向。工厂中少数工人具有事故频发倾向,他们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1936年,美国人海因里希(WHHeinrich)在工业事故预防一书中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认为伤害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的事件按一定因果关系依次发生的结果,并用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说明了这种因果关系。这一理论建立了事故致因的事件链的概念,为事故机理研究提供了一种极有价值的方法。,第三节、事故模式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有了飞跃的进步,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及新产品给工业生产及人们的生活面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带来了更多的危险,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安全观念的变化。科技的发展把作为现代物质文明的各种工业产品送到人们面前,这些产品产品中有些会威胁人的安全制造厂家必须对其产品引起的事故完全负责消费品安全法人们对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提出了新的见解。开始在事故预防中比较强调实现生产条件、机械设备的安全。,第三节、事故模式理论,1949年,葛登(Gorden)利用流行病传染机理来论述事故的发生机理,提出了“流行病学方法”。按照流行病学的分析,流行病的病因 有3种,即当事者的特征;环境特征;致病媒介特征。同样对于事故,一要考虑人的因素,二要考虑环境的因素,三要考虑引起事故的媒介。这种理论比早期事故致因理论有了较大的进步,明确地提出了事故因素间的关系特征,认为事故是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推动了关于上述三种因素的研究和调查。,第三节、事故模式理论,1961年由吉布森(Gibson)提出,并由哈登(Hadden)引申的能量转移论,是事故致因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步。该理论认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转移,各种形式的能量构成了伤害的直接原因。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能量载体来预防 伤害事故,并提出了防止能量逆流人体的措施。1969年由瑟利(JSurry)提出的瑟利模型,以人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为基础描述了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该理论认为,人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出现失误从而导致人的行为失误,进而引发事故。,第三节、事故模式理论,1970年海尔(Hale)“海尔模型”,1972年威格里沃思的“人失误的一般模型”,1974年劳伦斯(Lawrence)提出的“金矿山人失误模型”,以及1978年安德森等人对瑟利模型的扩展和修正等,都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人失误与事故的关系问题。1972年,本纳(Benner)提出了扰动起源事故理论,即P理论,指出在处于动态平衡的系统中,是由于“扰动”的产生导致了事故的发生。此后,约翰于1975年提出了“变化-失误”模型,塔兰茨()在1980年介绍了“变化论”模型,佐藤吉信在1981年提出了“作用-变化与作用连锁”模型,都从动态和变化的观点阐述了事故的致因。,第三节、事故模式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又提出了轨迹交叉论。该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不外乎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两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即人、物两大系列时空运动轨迹的交叉点就是事故发生的所在。预防事故的发生就是设法从时空上避免人、物运动轨迹的交叉,使得对事故致因的研究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博德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的基础上,提出了反映现代安全观点的事故因果连锁管理失误论。亚当斯(Edward Adaams)事故因果连锁模型现场失误北川彻三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基本原因:管理、学校教育、社会或历史原因。,第三节、事故模式理论,目前,世界上有代表性的事故模式理论有:因果连锁模型、多米诺骨牌模型、综合模型、系统理论模型、轨迹交叉模型、人为失误模型、生物节律模型、事故突变模型、能量意外释放论、能量转移理论、管理失误论等。值得指出的是,到目前为止,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还很不完善,还没有给出对于事故致因进行预测、预防的普遍而有效的方法。某个事故致因理论只能在某类事故的研究、分析中起到指导或参考作用。,第三节、事故模式理论,2.常用的事故模式:1)事故因果类型:(1)连锁型:任何一种可预防的事故的发生都是一连串事件在一定顺 序下所产生的结果。连锁型,(2)多因致果型:多种各自独立的原因在同一时间共同导致事故的发生 多因致果型,瓦斯爆炸,(3)复合型:某些因素连锁,某些因素集中,互相交叉,复合造成事故。2)多米诺骨牌理论:伤亡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事件,按一定顺序互为因果依次发生的结果。,多米诺骨牌模型利用概率计算:PA0=PA1PA2PA3PA4PA5 A1A5这五个事件的概率都是1的,所以PA01,说明伤亡事故的概率是很小的。PA0=PA1PA20PA4PA5=0,3)系统理论:把人、机械和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整体),研究人、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反馈和调整,从中发 现事故的致因,揭示出预防事故的途径。研究内容:(1)机械的状况、环境的状况;(2)人的特性状况;(3)人对系统中危险信号的理解;(4)机械的特性与人的特性匹配性;(5)人的行为响应时间与系统允许的响应时间关系;,系统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是来自人的行为与机械特性之间的失配或不协调,是多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具有代表性的是瑟利模型及安德森模型。(1)瑟利模型针对具体危险而言。认为:在事故的发展过程中,人的决策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人对危险的感觉阶段、认识阶段和响应阶段。在这3个阶段中,若处理正确,则可以避免事故和损失,否则就会造成事故和损失。,第三节、事故模式理论,内容包括:危险构成和危险输出,人、机和环境,迫近的危险,危险构成,无危险,伤害或损害,无伤害,对危险的构成有警告吗?,感觉到了这警告吗?,感觉,认识到了这警告吗?,知道如何避免危险吗?,决定要采取行动吗?,能够避免吗?,认识,行为响应,对危险的显现有警告吗?,感觉到了这警告吗?,认识到了这警告吗?,知道如何避免危险吗?,决定要采取行动吗?,能够避免吗?,感觉,认识,行为响应,危险输出,Y,Y,Y,Y,Y,Y,N,N,N,N,N,N,Y,Y,Y,Y,Y,Y,N,N,N,N,N,N,图2-4 瑟利模型,瑟利模型的启示:为了防止事故,关键在于发现和识别危险。危险的可接受性问题,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的辩证关系 为了防止事故,应具备及时采取避免危险行为的能力。(2)安德森模型(操作过程人的因素模式)针对具体 危险而言。安德森在瑟利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组问题,所涉及的是:危险线索的来源及可觉察性;运行系统内的波动(机械运行过程中的不稳定性);控制减少这些波动使之与人(操作者)的行为的波动相一致。,社会:市场、法律,Y=是N=否,瑟利模型,为何使人遇到危险,安德森模型,(3)系统理论的作用(指导意义)系统理论对改进事故调查、事故预防,对有关事故的基本 研究均指明了方向。对事故调查的指导:运行系统的正常情况和反常情况 对事故预防的指导:机械和操作者的可靠性 对基本研究的指导:改善和发展观察、记录系统运行的方法和确定危险线 索所用的方法,4)轨迹交叉理论:基本思想:伤害事故是许多相互关联的事件顺序发展的结果。概括起来无外乎人和物两个发展系列。当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一定时间、空间发生了交叉,能量“逆流”于人体时,伤害事故就会发生。,图2-6 轨迹交叉论事故模型,5)能量转移论:基本思想:不希望或异常的能量转移是伤亡事故的致因。即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向人体的转移,而事故则是一种能量的不正常或不期望的释放。能量按其形式可分为动能、势能、热能、电能、化学能、原子能、辐射能(包括离子辐射和非离子辐射)、声能和生物能等。,第三节、事故模式理论,能量引起的伤害分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施加了超过局部或全身性的损伤阈值的能量而产生的。人体各部分对每一种能量都有一个损伤阈值。当施加于人体的能量超过该阈值时,就会对人体造成损伤。大多数伤害均属于此类伤害。安全电压36V。第二类伤害则是由于影响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譬如因机械因素或化学因素引起的窒息(如溺水、一氧化碳中毒等)。,第三节、事故模式理论,能量能否造成伤害及事故,主要取决于:人所接触的能量的大小,接触的时间长短和频率,力的集中程度,受伤的部位及屏障设置的早晚等。,首先确认某个系统内的所有能量源,然后确定可能遭受该能量伤害的人员及伤害的可能严重程度;进而确定控制该类能量不正常或不期望转移的方法。,用能量转移的观点分析事故致因的基本方法:,用能量转移的观点分析事故致因的方法,可应用各种类型的包含、利用、储存任何形式能量的系统,也可以与其它的分析方法综合使用。但不适用于研究、发现的分析不与能量相关的事故致因,如人为失误等。优点:其一是把各种能量对人体的伤害归结为伤亡事故的直接原因,从而决定了以对能量源及能量输送装置加以控制作为防止或减少伤害发生的最佳手段这一原则。其二是依照该理论建立对工伤事故的统计分类是一种可以全面概括、阐明伤亡事故类型和性质的统计方法。不足之处:理论上可行并且优越,实际应用存在困难。对机械能的分类作更深入细致的研究,以便对机械能造成的伤害进行分类。,3.事故致因理论的应用根据事故致因理论,可以得出事故发生的基本规律工伤事故的发生的特性。事故的原因是多层次的,不能把事故原因简单地归咎为“违章”。事故致因的多种因素的组合,可以归结为人和物两大因素,结合环境进行分析研究。人、物、环境(环境也可包含在物中)都是受管理因素支配的。,第三节、事故模式理论,3.事故致因理论的应用根据事故致因理论,如何防止事故发生人的因素(13)物、环境及人机界面(13)管理(12),第三节、事故模式理论,一、事故的发展阶段:事故的发展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孕育阶段;生长阶段;损失阶段。二、事故法则(事故三角形):事故法则即事故的统计规律,又称129300法则。即,在每330次事故中,会造成死亡重伤事故1次,轻伤、微伤事故29次,无伤事故300次。,第四节 事故的预防原则,启示:要消除一次死亡重伤事故以及29次轻伤事故,必须首先消除300次无伤事故。安全工作必须从基础抓起,如果基础安全工作做得不好,小事故不断,就很难避免大事故发生。,第四节 事故的预防原则,死亡、重伤事故轻伤、微伤事故无伤事故,事故法则阐明了事故发生频率与伤害严重程度之间的普遍规律;事故发生后造成严重伤害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大量发生的是轻微伤害或者无伤害,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容易忽略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事故法则是从一般事故统计中得到的规律,其绝对数字不一定适用于行业事故。为了进行行业事故的 预测与评价工作,我们必须对行业事故的事故法则进行研究。对于采煤工作面所发生的顶板事故:事故法则为:死亡:重伤:轻伤:无伤=1:12:200:400 对于全部煤矿事故,事故法则为 死亡:重伤:轻伤=1:10:300日本重型机械和材料工业:重:轻伤=1:8;轻工业为:重:轻伤=1:32。,第四节 事故的预防原则,三、事故预防原则1、技术原则:消除潜在危险原则:从本质上消除事故隐患,其基本作法是,以新的系统、新的技术和工艺代替旧的不安全的系统和工艺,从根本上消除发生事故的可能性。降低潜在危险严重度的原则:即在无法彻底消除危险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限制和减少危险程度。闭锁原则:在系统中通过一些原器件的机器联锁或机电、电气互锁,作为保证安全的条件。,第四节、事故的预防原则,能量屏蔽原则:在人、物与危险源之间设置屏障,防止意外能量作用到人体和物体上,以保证人和设备安全。距离保护原则:当危险和有害因素的伤害作用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时,应尽量使人与危害源距离远一些。个体保护原则:根据不同作业性质和条件,配备相应的保护用品及用具,以保护作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警告、禁止信息原则:采用光、声、色等其它标志,作为传递组织和技术信息的目标,以保证安全。此外,还有时间保护原则,薄弱环节原则,坚固性原则,代替作业人员原则等,可以根据需要,确定采取相关的预防事故的技术原则。,第四节、事故的预防原则,(1)系统整体性原则安全工作的整体性要体现出:有明确的工作目标,综合地考虑问题的原因,动态地认识安全状况;而且落实措施要有主次,要有效地抓住各个环节,并且能够适应变化的要求。(2)计划性原则安全工作要有计划和规划,近期的目标和长远的目标要协调进行。工作方案、人财物的使用要按照规划进行,并且有最终的评价,形成闭环的管理模式。,2、组织管理原则,(3)效果性原则安全工作的好坏,要通过最终成果的指标来衡量。正确认识和理解安全的效果性,是落实安全生产措施的重要前提。(4)党政工团协调安全工作原则党制定正确的安全生产方针和政策,教育干部和群众遵章守法,了解和解决工人的思想负担,把不安全行为变为安全行为。政府实行安全监察管理职责,不断改善劳动条件,提高企业生产的安全性。工会代表工人利益,监督政府和企业把安全工作搞好。青年是劳动力中的有生力量,青年工人中往往事故发生率高,因此,动言青年开展事故预防活动,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5)责任制原则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当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对违反安全法规和不负责任而造成的伤亡事故应当给予行政处罚、依据刑法追究刑事责任。3、安全教育原则(3E):安全态度教育:增强安全意识,进行思想教育和态度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安全管理知识和安全技术知识安全技能教育:安全技术,变成安全操作的本领,才能取得预期的安全效果。综上所述,事故预防要从技术、组织管理和教育多方面采取措施,从总体上提高预防事故的能力,才能有效地控制事故,保证生产和生活的安全。,第五节 事故统计与分析,一、事故统计方法及主要指标 伤亡统计分析是伤亡事故综合分析的主要内容。它是以大量的伤亡事故资料为基础,应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从宏观上探索伤亡事故发生原因及规律的过程。事故统计分析的目的:(一)进行企业外的对比分析;(二)对企业、部门的不同时期的伤亡事故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用来评价企业安全状况是否有所改善。(三)发现企业事故预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事故发生原因,以便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1.事故统计方法 1)柱状图 柱状图是以柱状形来表示个统计指标的数值大小。它绘制容易、清晰醒目。,在进行伤亡事故统计分析时,有时需要把各种因素的重要程度直观的表现出来。这时可以利用排列图(主次因素排列图)来实现。绘制排列图时把统计指标数值最大的因素排列在柱状图的最左端,然后按统计指标数值的大小依次向右排列,并以折线表示累积数值。,例:管理方法中一种以排列图为基础的ABC管理法。按累积百分比把所有因素划分为A、B、C三个级别:0%80%为A级、80%90%为B级、90%100%为C级。A级因素较少但累计已达80%,是“关键的少数”,应重点管理;C级属于“无关紧要的多数”。,2)事故发生趋势图 事故发生趋势图是一种折线图。它用不间断的折线来表示各统计指标数值的大小和变化,最适合于表现事故发生与时间的关系。事故发生趋势图用于图示事故发生趋势分析。它按照时间顺序对比不同时期的伤亡事故统计指标,展示伤亡事故发生趋势和评价某一时期内企业的安全状况。,3)伤亡事故管理图 伤亡事故管理图也称伤亡事故控制图。为了预防事故发生,降低伤亡事故发生频率,企业、部门广泛开展安全目标管理。伤亡事故管理图是实施安全目标管理中,为及时掌握事故发生情况而经常使用的一种统计图表。在实施安全目标管理时,把作为年度安全目标的伤亡事故指标逐月分解,确定安全管理目标。一般的,一个单位的职工人数在短时间内是稳定的,故往往以伤亡事故次数作为安全管理的目标值。,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单位里伤亡事故发生次数的概率分布服从泊松分布,并且泊松分布的数学期望和方差都是。这里 是事故发生率,即单位时间里的事故发生次数。若以 作为每个月伤亡事故发生次数的目标值,当置信度取90%时,按下述公式确定安全目标管理的上限U和下限L:(2-1)(2-2),在绘制事故管理图时,以月份为横坐标,用实线画出管理目标线,用虚线画出管理上限和下限,并注明数值和符号。,在实际的安全工作中,人们最关心的是实际伤亡事故发生次数的平均值是否超过安全目标。所以,往往不考虑管理下限而只注重管理上限,力争每月伤亡事故发生次数不超过管理上限。,把每月的伤亡事故次数点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并将代表各月份伤亡事故发生次数的点连成折线,根据折线的走向可判断当前的安全状况。,4)其他方法 如扇形图、玫瑰图和分布图等。(1)扇形图。它用一个圆形中各个扇形面积的不同来代表事故因素、事故类别、统计指标的所占比例又称圆形结构图。(2)玫瑰图。利用圆的角度表示事故发生的时序,用径向尺度表示事故发生的频数。(3)分布图。把曾经发生事故的地点用符号在厂区、车间的平面图上表示出来。不同的事故用不同的颜色和符号表示,符号的大小代表事故的严重程度。,2.事故统计指标 1)伤亡事故频率 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伤亡事故次数与参加生产的职工人数、经历的时间及企业的安全状况有关。在一定的时间内参加生产的职工人数不变的场合,伤亡事故发生次数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安全状况。于是,可以用伤亡事故频率作为表征企业安全状况的指标。式中 a伤亡事故频率;A伤亡事故发生次数,次;N参加生产的职工人数,人;T统计期间。,我国企业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规定,按千人死亡率、千人重伤率和伤害频率计算伤亡事故频率。(1)千人死亡率。某时期内平均每千名职工中因工伤事故造成死亡的人数。(2)千人重伤率。某时期内平均每千名职工中因工伤事故造成重伤的人数。(3)伤害频率。某时期内平均每百万工时由于工伤事故造成的伤害人数。,目前我国仍然沿用劳动部门规定的工伤事故频率作为统计指标,习惯又称千人负伤率。英国的克莱兹提出以108工时中发生的事故死亡人数作为事故频率指标,称为死亡事故频率,简称FAFR。,2)事故严重率 国标GB6441-1986规定计算事故严重率的指标有:(1)伤害严重率。某时期内平均每百万工时由于事故造成的损失工作日数。工伤事故损失工作日的算法有国家标准,其中永久性全失能伤害或死亡的损失工作日为6000工作日。(2)伤害平均严重率。受伤害的每人次平均损失工作日数。(3)按产品产量计算的死亡率。这种统计指标适用于以吨、立方米为产量计算单位的企业、部门。例如:,3.伤亡事故发生规律分析 分类项目除事故类别、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外,还有:(1)受伤部位。指人体受伤的部位。一般按颅脑、面颌部、眼部、鼻、耳、口、颈部、胸部、腹部、腰部、脊柱、上肢、腕及手、下肢等统计受伤部位。(2)受伤性质。是从医学角度给予具体创伤的特定名称。一般按电伤、挫伤、轧伤、压伤、倒塌压埋伤、辐射损伤、割伤、擦伤、刺上、骨折、化学性灼伤、撕脱伤、扭伤、切断伤、冻伤、烧伤、烫伤、中暑、冲击伤、生物致伤、多伤害、中毒等统计受伤性质。,(3)起因物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物体、物质。包括锅炉、压力容器、电器设备、起重机械、泵或发电机、企业车辆、船舶、动力传送机构、放射形物质及设备、非动力手工工具、电动手工工具、其他机械、建筑物及构筑物、化学品、煤、石油制品、水、可燃性气体、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粉尘、木材、梯、工作面、环境、动物、其他。(4)致害物指直接引起伤害及中毒的物体或物质。包括煤、石油产品、木材、水、放射形物质、电气设备、梯、空气、工作面、矿石、黏土、砂、石、锅炉、压力容器、大气压力、化学品、机械、金属件、起重机械、噪声、蒸汽、非动力手工工具、电动手工工具、动物、企业车辆、船舶。(5)伤害方式指致害物与人体发生接触的方式。包括碰撞、撞击、坠落、跌倒、坍塌、淹溺、灼烫、火灾、辐射、爆炸、中毒、触电、接触、掩埋、倾覆。,4.伤亡事故统计分析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事故的发生是一种随机现象。按照伯努利大数定律,只有样本容量足够大时随机现象出现的频率才趋于稳定。为扩大样本容量,可以从两方面采取措施:(1)延长观测期间。(2)扩大统计范围。,第五节 事故统计与分析,第三章 系统安全分析,系统安全分析是安全系统工程的核心内容,它是系统安全评价的基础。对系统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充分了解、查明系统存在的危险性,估计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可能产生伤害及损失的严重程度。是实现系统安全的重要手段,分析结果的正确与否,关系到整个工作的失败。,第三章 系统安全分析,对可能出现的、直接能够引起事故的各种危险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调查分析;对与系统有关的环境条件、设备、人员及其它有关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对于能够利用适当的设备、规程、工艺或材料,控制或根据其中特殊危险因素的措施进行分析;,基本内容,第三章 系统安全分析,调查和分析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的控制措施及实施这些措施的最好方法;调查和分析不能根除的危险因素,失去或减少控制,可能出现的后果;调查和分析一旦危险因素失去控制,为防止危害和损害应当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基本内容,第三章 系统安全分析,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多种,分类方法也很多;按数理方法定性、定量分析;按逻辑方法归纳、演绎分析。,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安全检查表法预先危险性分析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危险性和可操作性研究,主要分析方法:,事件树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因果分析管理疏忽和风险树,第三章 系统安全分析,各种分析方法适用情况,如何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第三章 系统安全分析,如何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分析的目的:,在进行系统安全分析时,某些方法只能用于查明危险因素,而大多数方法都可以用于列出潜在的事故隐患或确定降低危险性的措施,但能提供定量数据的方法并不多,应当根据需要确定分析方法。,a.对系统中所有危险源,查明并列出清单;b.掌握危险源可能导致的事故,列出潜在事故隐患清单;c.列出降低危险性的措施和需要深入研究部位的清单;d.将所有危险源按危险大小排序;e.为定量的危险性评价提供数据。,第三章 系统安全分析,如何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资料的影响:,资料收集的多少、详细程度、内容的新旧等,都会对选择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资料的获取与被分析的系统所处的阶段有直接关系。例如,在方案设计阶段,采用危险性和可操作性研究、或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的方法就难以获取详细的资料。随着系统的发展,可获得的资料越来越多、越详细,这时,就可考虑采用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的方法。,第三章 系统安全分析,如何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系统的特点:,对于复杂和规模大的系统,需要的工作量和时间较多,应先用较简捷的方法进行筛选,然后根据分析的详细程度,选择相应的分析方法。对于某些工艺过程或系统应选择恰当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如对于分析化工工艺过程可采用HOA研究;对于分析机械、电气系统可采用FMEA方法。对于不同类型的操作过程,若事故的发生是由单一故障引起的,则可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