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心理干预技术.ppt
心理创伤和哀伤干预技术,心理创伤定义,心理创伤:常指日常生活中的与精神状态相关的负性影响,常由于躯体伤害或精神事件所导致,它可以以事件的当事人为载体,但也可能因目睹事件而诱发。,萨斯病毒流行2003,1994年12.8克拉玛依火灾。300多教师学生遇难,9.11事件,云南地震,沙兰洪灾,印度洋海啸,吉林中百商厦火灾,心理创伤的范围,危及生命的“天灾”与“人祸”造成的躯体伤害、精神伤害重大生活事件当事人因目睹事件而诱发的后果看似微小、却长期持续的来自家庭内部不良事件和关系所带来的创伤等 还有人为所造成:如交通事故、绑架案件等,其他重要事件引发的如十年文革、三年自然灾荒、抗美援朝、内战与台湾之间的对抗造成家庭分离等。再如抗日战争、南京屠杀。-创伤性集体记忆。,心理创伤为何需要干预,面对巨大灾难,总会有6到8遭到心理创伤的幸存者最终选择了自杀临床上许多难治愈的抑郁症、强迫症、人格障碍均与过去创伤未解决有很大的关系心理创伤常常会引起儿童的个性缺陷,如:性格孤僻、人际关系紧张等等,因此急性危机干预和创伤后的干预尤为重要,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心理创伤按时间分为四个阶段,在创伤的当时(急性应激障碍)12天后12周后13个月后,不同阶段治疗师角色,第一阶段:像父母亲第二阶段:像教师第三阶段:像治疗师第四阶段:像哲学家,第一阶段:创伤的当时(像父母亲),大脑反应处于原始水平,此时的干预措施也应该是原始的,像父母亲:给受害者吃的或喝的给受害者裹上毛毯等使他们感到温暖(提供住处等)送受害者回家给受害者电话让受害者打电话给家人或亲属帮助受害者找到遗失的财物,要点:此时做比说更原始,做更重要,第一阶段:创伤的当时,此时他们很难作出理智的决定,因此你应该帮助他们应付警察、记者、保险等给受害者机会谈自己的经历(稍后),但不要催促帮助受害者熟悉周围环境应对失眠和闯入性回忆计划下次治疗,干预原则,心和心的接触如果可以,以肢体接触受害者(需要观察受害者反应),因为接触是原始的少说多做简单的语言,如:“我在这里可以帮你”,不要做,缩小事件的影响责备受到创伤的人愚蠢的玩笑(原始状态的大脑不懂玩笑)寻找刺激(满足好奇心,如:问多少人受伤或死亡等等)不公正的猜疑忘记发生的事件,应该做的,保护受害者,给受害者安全承认事件的影响激活支持系统心理教育(在第二阶段开始),第二阶段:12天后,像一个教师组织一个团体(810个受害者)安静的环境、充足的时间(谈出故事)建立一个共同的叙事环境帮助受害者从异常的记忆(破碎、混乱、无序、片断记忆)转化为正常记忆(编码记忆)促进小组的凝聚和支持帮助受害者解决内疚和怀疑每个受害者所描述的内容是整个事件的一部分,鼓励受害者相互帮助,把整个事件整合起来,第二阶段:12天后,像个教师在每个受害者讲完故事后,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尽可能的具体应对周围环境:朋友、亲属、陌生人帮助受害者解释自责和内疚解释在创伤当时出现的行为(逃跑、发抖等),“你所有的行为都是大脑处于原始水平反应,而不是主观上想好这么做的”,第二阶段干预流程图,生活是可以预期生活是可以控制生活是公平、公正生活是有意义的我是强大的,遭遇创伤,不可预期威胁生命压倒一切无助,意识不到痛觉没有情绪非常多的行为清晰的意识强壮的身体,生存反应,易受攻击,闯入,否认,过度唤起,重新经历,麻木,三类症状,创伤特点,恢复,生活的错觉或期望:生活是,生活是可以预期的生活是可以控制的生活是公平、公正的生活是有意义的我是强大的,这些对生活的错觉是创伤时保护的外壳,创伤事件的特点,不可预期的威胁到生命的压倒一切的无助的不公平的(不是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生存反应(原始的),当人受到威胁或处于危险当时的行为反应搏斗逃跑僵住(使感觉敏锐、肌肉紧张)完全顺从(使凶手松懈),所有的这些行为大脑已经预先设定好了你的选择,生存反应,意识不到痛苦没有情绪反应(只有在安全的时候才会哭)非常多的行为(忙乱),创伤后的产生症状的原因,生活是可以控制错觉的被打破生活是公平、公正的错觉被打破生活是可以预期的错觉被打破我不是脆弱的错觉被打破面对新的问题,大脑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大脑试图自我修复,原有生活错觉的外壳被打破是产生症状的主要原因,创伤后的症状:三类,第一类:过度唤起第二类:重新经历第三类:麻木,第一类:过度唤醒,害怕愤怒紧张焦虑冲动失眠不信任易激惹注意力集中困难,第二类:重新经历,恶梦闪回:潜抑梦境中。回避:避免与创伤经历相关事物接触-泛化内疚:自责:片断的图片/声音/气味插入,第三类:麻木,话多头痛乏力感觉疏离感觉分离抑郁遗忘(这是一种保护机制,不应该和受害者探讨遗忘的内容),创伤后的应对原则,对于否认的受害者应该激活他去讨论这个问题任何有助于恢复生活安全感错觉的都是有效的(方法让受害者自己选择)尽量回到旧的熟悉的环境中(不应该去尝试新的事物,因为对新的事物缺乏可控制感,如出去旅游等)使受害者感到公平感是很重要的帮助受害者找到安全,创伤后应对方法,一幕一幕的叙事(如:满满的一杯水,是加不进东西的,只有把它倒出来,才能加入新的东西)寻找真实的信息寻找社会支持寻找意义(生命的意义、爱的意义)寻找平衡,接触创伤和不接触创伤(大脑有自我修复的功能,就像皮肤受损一样,经常去弄它或不去管它都不利于恢复)围绕恐惧建立界限(具体场合)积极运动,分散注意力放松训练行为策略(预防事情的发生)与他人进行比较,出现下列症状提示可能发展为PTSD,围创伤分离(行尸走肉)连续高度唤起(24小时持续紧张不安)持续心跳加快严重的情绪症状持续的回避,第三阶段:一周两周后,像个治疗师请受害者讲发生事件的故事:注意是否减少了很多细节;注意是否存在空白(遗忘)检查创伤症状具体疼痛的位置和受害者讨论如何恢复正常的生活对周围环境的反应,出现下列症状提示PTSD,46周下列症状没有改善强烈的情绪反应,行为冲突不能集中注意力,心不在焉的状态冷漠丧失与他人有关的情感高度唤起滥用酒精持续回避,第四阶段:一个或两个月后,像个哲学家让受害者叙事,注意是否还有很多的细节以及描述过程中的情感反应赋予意义,把经历整合到自己的生活中去,非常重要。(应该是受害者自己述诉)检查受害者创伤后的症状恢复正常的生活对周围环境的反应对周年纪念日的反应,下列症状提示PTSD,不能发挥正常的生活功能退缩、社交问题人格改变严重的抑郁,如何判断创伤是否解决了,对身体的反应有所控制(情感控制、自我存在)心跳减缓对相关事件情感已经可以控制相关事件的想法不会经常闪回或闯入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思维在叙事过程中带有情感自信恢复人际关系重建赋予事件的意义,生活的错觉重新建立是创伤解决的重要依据,如果出现PTSD,治疗方法药物EMDR(眼动脱敏和再加工)认知行为催眠治疗暴露治疗,哀伤干预,哀伤定义,哀伤(bereavement):指任何人在失去所爱或所依附之对象(主要指亲人)时所面临的境况,这境况既是一个状态,也是一个过程,其中包括了悲伤与哀悼的反应。广义的哀伤:任何失丧带来的哀伤狭义的哀伤:因死亡带来的哀伤,悲伤、哀悼定义,悲伤(grief):是哀伤的一部分,主要指一个人在面对损失或失丧时出现的内在生理、心理反应。内在心理方面则主要包括情感与认知的部分。哀悼(mourning):是哀伤的另一部分,主要指一个人在面对损失或失丧时,因身心的反应而带来的外在社交、行为表现。,哀伤模式图,哀 伤,失丧,哀痛:生理层面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哀悼:行为层面关系层面,哀伤工作理论,弗洛伊德:防卫机制马勒:分离与个体化(足够的连接可以带来正常的分离和独立)温理觉:过渡客体(面对改变会和失落时,会寄情于身边的人和物)包彼:依附与分离焦虑嘉拉恩:爱与恨,哀伤的阶段模式,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震惊与逃避第二阶段:面对与瓦解第三阶段:接纳与重整,第一阶段反应,数小时至数周,视死讯来得突然程度以及与逝者亲密而定生理反应:麻木、瘫痪、失眠、对声音敏感、肌肉紧张、呼吸急促认知反应:否认、不信、思维迟缓、难以作出决定感受反应:失去感受的能力、不真实、抽离、梦幻般状态社交及行为表现:失控、无法履行生活上的责任,第二阶段反应,时间:始于生者在认知与情感上确认逝者已死得事实,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不等生理反应:失去活力、疲倦、受压症状认知反应:不断追忆往事、把逝者理想化、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杀的念头感受反应:混乱、失落、空虚、愤怒、内疚、孤独、无助、不安全、抑郁绝望社交及行为反应:退缩、寻找逝者的动静或生活习惯,第三阶段反应,时间:可以是数月、数年、甚至一生之久生理反应:睡眠和饮食正常、受压症状减退认知反应:接纳生活里许多不可逆转的改变、并赋予一定的意义感受反应:重拾自信自尊和盼望社交及行为表现:积极重投工作和社交圈子、建立新关系、计划未来,咨询前自我机能评估,自我机能模式图:可帮助我们了解个体机能受损的程度以及范围(包括认知、情感、行为)大部分人能够在他们的悲伤过程中自行作出调整对于那些未能自我作出适当调整的丧亲人士,则需要专业人员的介入,自我技能模式图,认知层面否定不会质疑为什么?寻找怎么办?接纳他在我心 目中是,行为层面避而不谈忙碌或瘫痪工作和人际关系受 影响建立新生活和关系,情绪层面麻木焦虑、恐惧空虚、抑郁起伏和平稳,社会文化民间宗教丧葬礼仪文化价值观社会转变度,心理文化防卫机制成长机遇性格类型健康度,家庭文化传统价值观架构与功能转变度,干预原则,坦白承认:“我也不知道对你说些什么。”多听少说,通过眼神、点头等作非语言的响应(特别是丧亲初期)多以开放式的语句询问生者对亲人逝世的感受或验证自己的假设,聆听并作出同感不忌讳“死”字谈及逝者的亡故,这样有助于刚丧亲者增加失落的真实感,并鼓励更多对死者的公开谈论容许生者进行某种宗教仪式,进而宣泄自己的感受为丧亲者做实质支持的转介或提供数据,你可以,干预原则,说“要振作些”、“你会克服到的”、“节哀顺变”等,因为生者会感到你无力承载或不愿进一步聆听他的伤痛说“我很了解你的感受”,因生者会感到个人经验的独特性被否定,又会质疑咨询员的真诚说“你应该感到安慰,因他已不用再受苦了。”咨询员须避免“道德化”生者的感受以太多“过世”、“去了”、“不在”等隐晦或浪漫化的词句代替“死”字做太多个人经验的分享,或反客为主,令生者反过来安慰咨询员的情绪,你避免,咨询师自我治疗,保护你自己的感觉避免不必要的伤害(目睹现场对自己是不利的)休息你也是一个来访者,放松、疏解自己,你是一个团队,寻找他人的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