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方法在临床细菌学鉴定中的应用.ppt
传统方法在临床细菌学鉴定中的应用,微生物分析仪的使用加强了传统细菌学鉴定的薄弱环节,同时通过细菌形态、染色性等确认,保证了仪器鉴定的准确性。近年来,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临床细菌学检验日益受到重视,我们应充分发挥传统方法和先进仪器的优势,促进临床细菌学检验技术的进一步提高。,1、分离培养是临床细菌学不可缺少的基本技术,是获得纯培养物(纯菌)的必要手段,即使自动化仪器再先进也只能对纯菌做出鉴定。,2、对细菌生长繁殖特性的观察: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厌氧菌通过常规培养方法容易区别,否则容易把兼性厌氧菌当厌氧菌鉴定。,细菌对营养要求,温度、酸碱度、耐盐性等也是鉴定的依据:如奈瑟菌属的细菌形态相似,但淋球菌和脑膜炎奈瑟菌只能在营养丰富的血琼脂或巧克力琼脂上才能生长,而其它奈瑟菌可在营养琼脂上生长;葡萄球菌能在营养琼脂上生长,但链球菌在血琼脂上才能生长良好;,肠球菌、李斯特菌和绿色气球菌都能在6.5%Nacl中生长,而D群链球菌(非肠球菌)不生长;空肠弯曲菌在42生长,在25就不生长;霍乱弧菌在碱性琼脂上生长良好;嗜血杆菌宜在5%-10%2环境下培养;肉汤中链球菌生长链状排列,便于区别微球菌科内其他细菌。,3、细菌的菌落、色素、溶血性、气味等是细菌鉴定的重要特征。如葡萄球菌在羊血琼脂上的菌落直径大于链球菌;而溶血性仍用于链球菌的生化鉴定;普通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溶藻弧菌均能迁徒生长,但变形杆菌有恶臭味,而溶藻弧菌没有;,铜绿假单胞菌,菌落扁平,边缘呈锯齿状,具有生姜味,产生绿色素,有金属光泽;粘质沙雷菌产红色色素;紫色色杆菌产紫色色素;聚团肠杆菌、板畸肠杆菌和嗜麦芽杆菌窄食单胞菌等产黄色色素;马红球菌产横红色素等这样可缩小鉴定范围;,菌落呈蜡样(蜡样芽胞杆菌)、胶胨状(克雷伯菌和粘性铜绿假单胞菌)、表面颗料状(结核分枝杆菌、奴卡菌)也是相应细菌的特征。此外,铜绿假单胞菌和需氧菌可在肉汤培养基的液面上形成菌膜等。,4、形态学在细菌鉴定会中的作用。如奴卡菌:新分离的幼龄菌为G+呈短杆状或细长杆状,随培养时间延长,菌落表面有皱褶,呈颗粒状,革兰氏染色不定,形状渐成丝状。,马红球菌于血琼脂平皿上3518-24小时培养的,直径0.5mm左右,不透明,淡黄色菌落,48-72小时后菌落大至1-2mm,易乳化,出现粘液状,大部分菌落产生桔红、橙红色素;对标本直接涂片根据镜检结果结合临床不可快速诊断,如泌尿生殖道涂片中可见到典型肾形的G-双球菌分布于白细胞内外,可诊断为淋菌。,明确革兰染色性是细菌鉴定的前提,革兰染色错误细菌鉴定肯定错误,即使自动化仪器也是如此。同时根据细菌形态,染色性可以修正仪器出现的错误报告。,形态观察可很容易区别细菌和酵母杆菌,完全可以避免误报;莫拉菌属(G-球杆菌、菌体小呈成簇,双、短链状排列);不动杆菌(G-球状或球杆状,成双排列为主)可区别常见非发酵的杆菌(直或微弯的G-杆菌)。革兰阳性菌或阴性菌、阳性球菌或杆菌、阴性球菌或杆菌决定了对细菌采用何种鉴定系统。,抗酸染色确定抗酸杆菌,改良金泳染色是奴卡菌、红球菌的鉴定试验之一。应用鞭毛、芽胞、异染颗粒、荚膜等染色在相关细菌确认上都是重要特征。,传统方法中对染色性不定 的细菌,还可通过万古霉素纸片法敏感试验和3%-4%KOH拉丝试验起到佐证作用;G+菌通常对万古霉素敏感、拉丝试验阴性;G-菌则相反。,5、动力在各种细菌是简便而关键的试验。如李斯特菌、肠球菌、D群链球菌、绿色气球菌,它们都是胆法七叶苷阳性,且形态不易区分,但李斯特25有动力;,小肠结肠耶尔森菌在22-25有动力,但在35无动力;志贺菌属无动力,沙门菌属有动力;黄杆菌属无动力,很容易区别有动力的非发酵的杆菌等。,6、氧化酶、触酶试验分别是G-菌、G+菌鉴定的关键试验,需要传统方法测试,仪器也要依据上述试验结果,选择相应的鉴定系统。氧化酶错误可使细菌鉴定错在“科”水平,如将气单胞菌误认为肠杆菌科细菌。,触菌错误不可能准确鉴定微球菌科细菌(微球菌属氧化酶,触酶均阳性,而口腔球菌属触酶阴性或弱阳性,葡萄球菌属和动性球菌属触酶阳性。)对触酶阳性发酵的G+球菌必须先确定血浆凝固酶阳性,仪器才会报告金黄色葡萄球菌。,7、传统的鉴定方法通过优选试验项目,同一科内的不同属种可以选择不同的鉴定指标,具有灵活性。一些常见的病原菌如大肠、金葡、铜绿、肺克、奇异变形杆菌、普通变形杆菌等都能简便地鉴定出来。采用稳定、优质的高品生化微量管,将使生化培养基的使用变得方便,且成本低廉。,8、志贺菌属、沙门菌属、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霍乱弧菌等仅需几项简单试验即可确定菌属,即使自动化仪器也离不开传统的血清学试验以确定型别。链球菌也已有快速分群凝集试验。,9、传统方法的不足:传统方法手工操作较繁杂,鉴定细菌至少需要18-24小时,而仪器可在几小时内报告结果。但主要还是下述问题制约着传统方法的进一步发展:,(1)疑难菌、少见菌、苛养菌鉴定是薄弱之处,它们生长缓慢,营养要求高,如结核分枝杆菌、巴斯德菌属(巴斯德菌新种1号培养基中需加入新鲜血液,麦康凯不长)、嗜血杆菌属、弯曲菌属、螺旋菌属、军团菌属、棒状杆菌属等在中小实验室分离甚少,这些细菌虽然没有取代传统的病原菌,但有增多趋势,需加强这些细菌鉴定方法的研究和规范化;,(2)广大中小实验室在提高常见病原菌鉴定水平的基础上,应掌握疑难菌、少见菌、苛养菌的检验技术,不要放弃临床标本中遇到的不熟悉的细菌,按科属种原则鉴定,便于发现“新的细菌”,而且对“新菌”的鉴定可以拓展思路,提高细菌鉴定水平,必要时将可疑菌送到上级实验室或用仪器鉴定,(3)加强国产培养基的研制。优质的培养基是分离、培养病原菌的关键。苛养菌、血液增菌培养瓶、结核分枝杆菌等商品培养基应大力开发,以适应细菌学检验技术的需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