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应急处置PPT课件.ppt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应急处置,内容,突发急性传染病概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与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响应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应急处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反应的终止与善后处理 霍乱疫情处置,突发急性传染病概述,突发急性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需要对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的新发生的急性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等。代表性传染病:鼠疫、SARS、人禽流感、各种出血热、肺炭疽、新型H1N1流感等。涉及多系统、多器官,表现复杂,病情重,易误诊,易传染,易暴发流行。,近年传染病的特点,传染病传播的速度加快、范围不断扩大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国际间交往的不断增加,城市的流动人口数量急剧上升这种趋势为传染病的大规模流行提供了可能交通、运输业的日益发达使传染病的传播速度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因素、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已经被控制的传染病死灰复燃新传染病不断出现。在最近的20多年时间里,新出现的各类传染病多达30余种传染病流行的后果严重,近年传染病的特点,当今人类新发传染病80%来自动物病毒性人畜共患病:自1973年以来的40年,出现了40多种新病原,其中大部分是新病毒,而且均为人畜共患或起源于动物的新病毒已从300多种脊椎动物中,分离到540多种虫媒病毒,其中多种病毒能引起人和动物的严重疾病特点:病原变异快、致病力强、传播范围广、危害大 细菌性人畜共患病:新特点:耐药性提高、致病力增强、危害加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 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2003年5月由国务院颁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突发性 公共属性 危害的严重性 处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按事件的成因和性质分类,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的疾病 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 新发传染性疾病 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和群体性药物反应 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核事故和放射事故 生物、化学、核辐射恐怖事件 自然灾害 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特别重大(级)、重大(级)、较大(级)和一般(级)4级,红,橙,黄,蓝,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两个以上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一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个以上县(市),一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地区。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一次性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人以上,或死亡人以上。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我境内人员感染或死亡的。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例,流行范围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例以上,或波及个以上县(市)。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周内发病1029例。或波及个以上县(市),或市(地)级以上城市的市区首次发生。一周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一次性食物中毒人,或出现死亡病例。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49人,或死亡人以下。市(地)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腺鼠疫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10例。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周内发病9例以下。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一次性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原则,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反应及时,措施果断 依靠科学,加强合作,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与报告,高度不确定性 发生时间、范围、强度等不可完全预测 事件一旦发生,发展演变迅速 情报及信息的及时获得非常重要,传染病监测常用形式,传染病监测的主要形式有:传染病常规疫情网络监测最基础传染病疫情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监测结合疫情报告与各病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及时获取暴发疫情信息 重点传染病监测点监测为传染病防治提供详细的相关危险因素和媒介宿主变化信息 症状监测,传染病常规疫情网络监测,法定传染病(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2种)(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新增加:甲型H1N1流感(26种)(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新增:手足口病(11种)(4)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监测信息主要来源常规疫情有明确的报告标准分级处置,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传染病信息报告,病例分类与分型 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结果五类。其中,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阳性检测结果仅限采供血机构填写。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分型报告;炭疽分为肺炭疽、皮肤炭疽和未分型三类;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五类;梅毒分为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五类;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三类;肺结核分为涂阳、仅培阳、菌阴和未痰检四类;乙型肝炎、血吸虫病应分为急性和慢性。,传染病信息报告,传染病专项调查、监测信息的报告 国家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开展的专项调查、报告和监测的传染病,按照有关要求执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的监测和报告按照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和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的规定执行。,报告程序与方式,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调查人员填写报告卡;采供血机构发现HIV两次初筛阳性检测结果也应填写报告卡。1、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没有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在规定的时限内将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收集和报告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信息。3、军队医疗卫生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医疗服务时,发现传染病疫情,应当按照本规定向属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报告时限,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报告。,报告时限,重点传染病监测点监测,监测点设置地理位置发病高危监测内容病例宿主媒介健康人群,目的:为传染病防治提供详细的相关危险因素和媒介宿主变化信息,“症状”监测,传统的公共卫生监测由于依靠病例的临床或实验室确诊,在提高及时性方面受到了限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度及时性是关键。大型炭疽恐怖,迟一小时=2亿美元损失。症状监测应运而生,结合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的优点,收集疾病诊断前的各种非传统健康相关数据,有望比传统的公共卫生监测更及时地检测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发时的异常现象。,911呼救症状监测,医院急诊室病人监测(即时和非即时),市面药房药物销售监测(感冒药),学校学生缺课监测,法医死亡解剖记录监测,猫狗死亡监测,手纸和桔子汁销售监测,街上商场打喷嚏症状监测(商场监测电视),原因:双重作用-国防应急-因特网;反生物恐怖监测系统-疾病监测系统.,911后症状监测在美国发展较快,传统的公共卫生监测主要依靠病原学诊断(临床和实验室)“症状”监测依靠非特异性的症状和/或相关的社会现象,比如感冒样症状,腹泻,止咳药销售量,人群中打噴嚏比例等.,“症状”监测和传统的监测的区别,“症状”监测资料可以主动收集,更多的是利用因其他原因常规收集的各种资料.多个“症状”监测系统同时使用可以提高预警可靠性。充分利用信息科学的优点,结合临床和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信息,可以是一种即时的公共卫生监测。可以帮助早期发现大规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确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模,范围,传播情况和受影响人群/区域,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趋势。,“症状”监测和传统的监测的区别,传染病诊断标准,依据现行法定报告管理传染病诊断标准汇编(卫生行业标准)二一年五月卫生部传染病标准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卫生部寄生虫病标准专业委员会秘书处,传染病诊断和报告目前存在的问题,临床医生对于诊断标准的掌握?新标准的培训和贯彻?行政干预或政策改变对于传染病报告的干扰?传染病报告系统本身功能的缺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政治性?,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与报告-预警,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是及时发现突发事件发生的先兆,迅速采取相应措施,将突发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机制就是以监测为基础,以数据库为条件,采取综合评估手段,建立信息交换和发布机制,及时发现事件的苗头,发布预警,快速作出反应,达到控制事件蔓延的目的。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机构提供的监测信息,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分析其对公众身心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作出相应级别的预警,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级别的预警。,33,重点传染病暴发探测预警系统,传染病时间预警模型及相关技术研究采用移动百分位数法建立起传染病时间预警模型。传染病空间聚集性探测技术研究研制出空间聚集性探测扫描统计技术,建立算法流程优选模型参数3.确定时空预警模型技术路线,34,预警原理,(1)单病例预警:针对某些重点关注传染病,一旦报告1例,即实时预警。(2)时间+空间聚集性探测预警模型:采用移动百分位数法建立时间预警模型,在此基础上加入空间分析统计技术,分析空间聚集性,当探测到病例存在时空聚集性时,系统将定期自动发出预警信号。预警推送:以手机短信方式自动发出预警信号,35,时间预警模型移动百分位数法,21 22 23 24,36,A,B,C,空间预警模型探测方法示意图,37,预警病种,分析以下传染病暴发在空间上的聚集性特点,研究时空预警模型算法,反复测试、修正并优选出模型参数单病例预警病种(10种):鼠疫、霍乱、传染型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白喉、急性感染血吸虫病、丝虫病及不明原因肺炎时空聚集性预警病种(19种):甲型肝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痢疾、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38,预警信号GIS展示(全国),39,热点区域GIS展示(县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与报告-预警,风险评估 风险的发生可能性、后果严重性和脆弱性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方式日常风险评估专题风险评估方法定性(专家访谈,分析流程图法)定量(风险矩阵法)过程风险识别 风险分析 风险评价风险管理建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与报告-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有关单位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区县(区)级人民政府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应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确认事件的性质,及时采取措施,随时报告事件的进展态势。各级人民政府应在接到事件报告后的2小时内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省级以下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可直接上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省级人民政府在接到报告的1小时内,应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向国务院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与报告-报告,报告内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分为首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应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事态发展、控制情况,及时报告事件的进程,内容包括事件基本信息和事件分类信息两部分。不同类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分别填写基本信息报表和相应类别的事件分类信息报表。首次报告尚未调查确认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可能存在隐患的事件相关信息,应说明信息来源、波及范围、事件性质的初步判定及拟采取的措施。经调查确认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应包括事件性质、波及范围(分布)、危害程度、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响应,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并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建议。国务院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本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建议和实际工作需要,决定是否成立国家或地方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和协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上级人民政府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和安排,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组织协调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传染源管理相关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管理切断传播途径疫点疫区确定和封锁保护易感人群免疫接种预防性服药健康教育其他,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规范开展明确病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应急处理-现场标识和现场分区,根据引起突发事件的危害源性质、现场周边环境、气象条件及人口分布等等因素,事件现场危险区域一般可分为热区、温区和冷区三类。热区(hot zone,红区)是紧邻事件现场危害源的地域,一般用红色警示线将其与外界区域分隔开来,在该区域内从事救援工作的人员必须配备防护装置以免受污染或物理伤害。温区(warm zone,黄区)是紧挨热区外的地域。在该区域工作的人员应穿戴适宜的个体防护装置避免二次污染。一般以黄色警示线将其与外面的地域分隔开来,该警示线也称洗消线,所有离开此区域的人必须在该线处进行洗消处理。冷区(cold zone,绿区)是洗消线以外的地域。患者的抢救治疗、应急支持、指挥机构设在此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应急处理-现场标识和现场分区,注意注意控制公众、新闻记者、观光者及其他试图进入现场的无关人员。首先应设立冷线(绿线),控制无关人员进入。在温区边缘(黄线处)设立洗消区,洗消区分两种,一种是处理伤亡人员的,另一种是处理穿戴防护服的救援人员的。在转运至医疗机构前,伤员应进行分类,以使不同情况的伤员能及时得到最有效的救治。,对病人、疑似病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和提供病人、密切接触者、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相关信息。流行病学调查是指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的调查研究。主要用于研究疾病、健康和卫生事件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通过这些研究将提出合理的预防保健对策和健康服务措施,并评价这些对策和措施的效果。,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一般而言,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有以下几个主要目的:查明病因,或寻找病因线索及危险因素,为进一步调查研究提供依据;控制疾病进一步发展,终止疾病暴发或流行;预测疾病暴发或流行的发展趋势;评价控制措施效果。,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步骤,组织和准备 核实诊断 确定暴发或流行的存在 建立病例定义 核实病例并计算病例数 描述三间分布 建立并检验假设 实施控制措施 完善现场调查,评估措施效果 调查结论及书面报告,由于该幼稚园曾于2005年月21日、22日和25日给儿童集体口服中药煎剂预防疾病(所服用中药的组方是板蓝根、金银花和甘草),儿童家长因此怀疑可能是服用中药煎剂所造成的中毒所致的“紫癜”,另外正好此后相继有4个儿童因病住院,家长也认为是服用中药煎剂造成的。个别家长开始煽动集体闹事,由此引发纠纷。,5月18日,JS区卫生防疫站对该事件进行了调查,发现A幼稚园在园儿童中80左右的儿童均有下肢瘀斑。通过对儿童居住环境调查,发现孩子们的床铺周边棱角尖锐,疑为床边碰撞和挤压所致。,为进一步明确原因,JS区卫生局于5月19日和5月20日分别请省、市临床专家到现场进行调查,在5月20日的调查中,2名临床专家对双下肢瘀斑较重的5名儿童进行了详细的体格检查,并认真观察儿童上床睡觉的姿势、动作,做出初步结论:儿童下肢瘀斑为小儿上床时,下肢在床边碰撞和挤压所致。,为排除其他出血性疾病,打消家长们顾虑,专家建议患儿做血常规、血小板、尿常规等项检查。随后,JS区卫生局又组织专业人员对该园食堂的卫生及儿童生活环境进行了放射性氡、甲醛、苯系物的监测,检验结果表明,食物中亚硝酸盐阴性,环境监测指标均正常。,调查结果向儿童家长公布以后,家长对此结论不予认可,遂与该幼稚园发生冲突,矛盾激化,媒体也对此事件做了负面性质的报道,造成儿童家长集体上访事件,堵塞交通要道,导致事态迅速恶化。,市政府责成ZZ市卫生局立即组成了由省、市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该园儿童下肢“瘀斑”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处置。,一、组织和准备人员,组成现场调查组明确调查目的和具体调查任务协商或明确职责当地和调查组能提供什么资源谁指导日常调查工作谁对调查进行监督和最终负责各种收据如何分头收集,谁负责分析谁来对外,统一口径谁写调查报告,向谁报告寻求合作 实验室支持其他专业支持,一、组织和准备装备,调查表、执法文书、宣传资料调查取证工具、调查取材的器材疫点疫区处理器械参考资料(专业、法律等)个人用品、电脑、打印机、照相机、钱、防护药物,月25日晚,ZZ市卫生局按照市领导的指示,迅速成立处理该事件的领导小组。并在省卫生厅的支持下,组成了专家组,专业涉及儿内科、小儿外科、中药学、化学中毒、放射损伤和流行病学等。谁为主导?,实施调查,指导原则:在现场是提供帮助,而非现场总管会见当地负责人,首次会议了解本次事件概况:“首例”病例或“首诊”医生已经开展调查情况(方法、结果)已撰写的调查报告,上报反馈情况采取的初步措施及效果了解调查中已或可能出现的敏感问题确定当地资源:监测、应急、检测能力,存在问题提供最新进展的方式提供服务者,5月26日上午8:00,专家组在听取了JS区卫生局对该事件发生经过的汇报后,随即到A幼稚园现场查看了儿童生活、学习的环境和设施,对大部分儿童进行了认真的体格检查,并仔细观察了儿童学习、游戏、休息的情形。,二、核实诊断,目的在于排除误诊实验室差错方法检查病例查阅病历核实实验室检验,内容:收集病人基本情况,简单描述流行;收集病人症状、体征和实验室资料;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资料,综合分析作出判断,该幼稚园食堂情况:A幼稚园和A学校为同一食堂,厨师持有健康证,幼稚园儿童、教职员工、A学校的学生均在同一食堂就餐,饭菜品种统一,食堂一般卫生状况较好。,先锋幼稚园和先锋学校教学楼分布图,先锋幼稚园教学楼平面图,注:大才二班(47岁)在小学部教学楼二楼,儿童生活环境:幼稚园的床铺为上、下两层,其中下铺较多,床为2004年下半年购置的新床,床边棱角比较锋利,高出床内约10cm;儿童所用卧具定期更换,比较整洁;宿舍卫生状况良好,所有窗子都有防蚊、蝇的纱窗。,是否是一起关联的事件,时空的相对聚集性临床表现病程的雷同性人群特征的关联性,三、确定流行的存在,建立基线资料(baseline)将目前的数量与以往基线进行对比观察到的数量超过了预计的数量有什么可能导致报告增多的任何因素可能的人为原因 当地医疗机构的快速调查访谈报告程序、病例定义以及人口数量发生了改变,制定现场调查计划与方案,明确现场调查目的及调查目标,调查目标,结果目标:要解决什么问题,形式目标:调查结果用什么形式来反映,社会作用目标:调查要起到何种社会作用,现场调查的两个基本目的:一是搞清楚事件发生的原因,即事件诊断。二是提出干预措施,即事件处理。,确定调查计划与方案,确定调查的对象 病人:疾病定义 确定高危人群或易感人群确定调查的范围 确定调查的方法,确定现场调查方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大致分为两类:描述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流行病学调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描述法:即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法:即分析流行病学,时间分布,地区分布:绘制标点地图,人群分布,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制定现场调查计划,表1 调查计划表,四、建立病例定义,4 项要素患者的特征(临床和/或实验室信息)地点/位置的信息具体时间 注意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有机结合,病例定义的应用原则:,简单、易用、客观分层次疑似病例、可能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现场调查的不同阶段早期“宽松”敏感性高发现更多的病例控制中期严格、特异性高病因研究后期监测病例定义监测的目的,按照把握度划分病例,确诊病例(Confirmed case)2010年5月1-30日住在*县的发烧并有皮疹的某学龄儿童麻疹IgM+血清可能病例(Probable case)2010年5月1-30日住在*县的发烧并有皮疹的学龄儿童疑似病例(Possible/Suspect case)2010年5月1-30日住在*县的发烧的学龄儿童,五、核实病例并计算病例数,目的 努力找到所有可能的病例 排除非病例 方法 系统地进行搜索 利用多种信息来源 列出病例清单仅有病例数并不能对后续工作提供太大帮助,还需开展详细个案调查。,六、描述三间分布,时间什么时候受到感染?地点在哪里受到感染?人受感染的是谁?,如何?暴露为什么?控制,关键事件时间,病例及接触者中出现临床表现的时间(潜伏期,观察期)危险性因素或致病因子暴露的时间或时期 何时给予治疗 何时采取控制措施或干预措施(评估)潜在相关事件或异常情况出现的事件,流行曲线,按发病时间的病例频率分布图 为不同的病例组分别制作曲线,X,地点,常见于居住地点工作地点活动(学校、娱乐、旅行等)地点 标点地图:特殊居住地和/或暴露建筑物内部街道或邻居县/省分布,人群,详细描述病例组 识别病例的共同暴露因子 获得分母计算发病率 比较不同人群组的发病率(分层),七、建立并检验假设,目的是描述并解释相关问题 综合分析临床、实验室及流行病学特征,假设可能的暴露因素,找出致病危险因素 设立比较组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 考虑因果关系,七、建立并检验假设,假设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危险因素来源传播方式和载体与疾病有关的特殊暴露因素高危人群假设应该具备如下特征合理性被调查中的事实(包括流行病学、实验室、临床资料)所支持能够解释大多数的病例,病因调查的思路,(一)从临床特征入手、寻找病因线索,根据发热、皮疹等,结合靶器官受损表现确定 感染性 非感染性若感染性,根据流行病学初步判断 传染性 非传染性致病因子判断,先常见病、多发病,再少见病、罕见病,后新发或不明原因;,对不明原因疾病 要明确是新发还是先前就有;是仅局限于病例的局部还是本地区都有;是仅有住院发现的病人还是周围人群有轻型病人;是该地区仅有的还是其他地区曾经发生的。不明原因疾病的命名,(二)从流行病学特征入手,建立病因假设,1、从三间分布分析入手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2、归纳分布特点、提出病因假设,1、时间分布,从曲线形状可以做出多种推断利用潜伏期后推可能的暴露时间区分暴露的类型确定事件的时期、预测病例数量极端值的意义,流行曲线的类型:,点源传播,人人传播,流行曲线的类型:,连续源传播,间隔源传播,X,1984年3月13-14日伦敦到美国某航班乘客中的沙门氏菌病发病时间分布图,Onset(3-hour periods),估算传染病、食物中毒的潜伏期,2、地区分布特征,分布特征可以提示流行因素、病因的假设锁定危险因素的来源,Distribution of cholera cases and implicated water well-Golden Square area of London,August-September,1848,ILLINOIS,3、人群分布,分析患者的特征年龄、性别、种族、职业或其他任何有用的描述病例特有的特征如果发现一个特别的特征,通常会对查找危险人群提供一个线索,甚至找出一个特异的暴露因素有些疾病首先侵犯一定的年龄组或种族有时患某种疾病的人与职业明显相关对疾病宿主、传播途径、高危人群认识越多,将获得更特异和准确的信息,以决定如何防治疾病,详细描述病例组鉴别病例的共同暴露因子获得分母计算发病率比较不同人群组的发病率,恰当的运用排除法、共变法、求同法(异中求同法)和求异法(同中求异法)来建立假设与检验假设,评价因果关系的标准,关联的强度:RR和OR关联的时间顺序:暴露在前,发病在后关联的可重复性:与其他研究的一致性关联的合理性:生物学上言之有理因子去除后发病率下降因子与疾病的分布相一致剂量-反应关系关联的特异性,如何判断病原?,实际工作中,要确定一起突发事件的致病原:从一定量的病人中分离到该种病原体大多数病人感染发病后能产生针对该病原的抗体用该病原作为病因能较好的解释该病的临床学、流行病学特点(合理性),可以解释大部分病例分析检测结果:综合临床、流行病、检验对照比较,病原学病因与流行病学病因,都重要但流行病学病因更重要。对于突发事件、不明原因疾病流行,即使暂时不清楚其病原,弄清流行病学病因也能有效控制控制疾病发展预防疾病再次发生弄清不明原因疾病的病原需要时间在清楚霍乱的病原体是霍乱弧菌前很久,已经知道病人粪便污染水源、食物,可导致霍乱流行,已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该病退伍军人病流行后1年多才确定军团菌是其病原发现艾滋病病人后2年多才发现HIV是其病原,用事实验证假设,事实必须符合逻辑暴露因素、传播途径以及侵袭的人群与该病的特征是否符合,八、实施控制措施,消除传染源 减少与暴露因素的接触 防止进一步暴露 保护易感/高危人群在现场调查过程中,调查与控制处理应同时进行,即在现场调查时不仅要收集和分析资料,探索科学规律,而且应及时采取必要的公共卫生控制措施,尤其在现场调查初期,可根据经验或常规知识先提出简单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九、使现场调查更系统完善,补充调查进一步研究方案提高病例鉴别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提高分子、分母的质量复访,十、报告交流,简单、明了、有序初步报告调查方法调查结果(流调和实验室)下一步工作建议致谢最终报告完整和最终的数据:专业、行政报告,经验总结讨论交流调查成果:发表、会议交流、媒体资料归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与控制-传染病爆发流行控制措施,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预防控制措施主要以疾病监测为重点,采取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与控制-传染病爆发流行控制措施,疾病监测疾病监测是指长期地、连续地收集、核对、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和影响因素的资料,并将信息及时上报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通过监测可及时了解疾病的流行动态,能为制订预防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信息。异常事件或重大灾害发生时,原有的传染病监测机制可能已被破坏,此时必须迅速建立机构、专人负责、事件发生期间的传染病报告应实行一日一报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与控制-传染病爆发流行控制措施,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对病人的措施: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只有做到“五早”才能控制传染源,防止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蔓延。传染病病人一经确诊应按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实行分级管理。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肺炭疽病人,必须隔离治疗。乙类传染病病人,可住院隔离或在家中隔离治疗,直到治愈。丙类传染病的活动性肺结核,瘤型麻风病病人必须经临床和微生物学检查证实痊愈方可恢复工作。对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尽早明确诊断。甲类传染病的疑似病人须在指定场所进行隔离观察、治疗。乙类传染病的疑似病人,在医疗保健机构指导下治疗或隔离治疗。传染病疑似病人必须接受医学检查、随访和隔离治疗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与控制-传染病爆发流行控制措施,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对病原携带者的措施:早发现、早治疗,提供预防知识,及时登记,定期检查。在饮食行业、服务行业及托幼机构工作的病原携带者须暂时调离工作岗位,久治不愈的伤寒或病毒携带者不得从事服务行业。艾滋病、乙型肝炎和疟疾的病原携带者严禁做献血员。对密切接触者的措施:密切接触者是指曾接触过传染源,或可能受到传染并处于潜伏期的人。根据传染病潜伏期的长短确定检疫期限。同时根据病种及接触者的免疫状态,采取应急预防接种、药物预防、医学观察(对某些较严重的传染病接触者,应每日诊视、测量体温等)、隔离或留验(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必须严格隔离)。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对人类危害大又无经济价值的动物应予以消灭,如灭鼠;危害性较大的病畜或野生动物,应予以捕杀、焚烧、深埋,如患疯牛病和炭疽病的家畜,患狂犬病的狗等;危害不大且有经济价值的病畜,应予以隔离治疗。此外还要做好家畜及宠物的预防接种和检疫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措施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机构采取医学措施时应当予以配合;拒绝配合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与控制-传染病爆发流行控制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与控制-传染病爆发流行控制措施,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疫情发生后,首先要确定疫源地的范围。不同传染病因传播途径不同,所采取的措施也不同。肠道传染病主要是粪便污染环境,措施重点应对污染物品和环境、垃圾、病人排泄物、污水等进行消毒处理,严格饮水消毒措施,加强饭前便后洗手等卫生观念呼吸道传染病则常采取空气消毒、通风及个人防护(戴口罩)等。虫媒传染病由媒介昆虫传播,具体措施主要有消毒和杀虫,防止传染病的蔓延。消毒是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致病性微生物的一种措施。一般分为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疫点疫区处理要做好医疗机构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的处理工作。协助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开展杀虫、灭鼠等工作。,切断传播途径,传染病防治法针对疫点给出的定义是:病原体从传染源向周围播散的范围较小或者单个疫源地。传染病防治法针对疫区给出的定义是:传染病在人群中暴发、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播散时所能波及的地区。,切断传播途径,不同的传染病由于病原体、传播途径及人群易感性等因素有所不同,因而在疫点、疫区的具体划定上考虑的因素也有所不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定。举例如下:,切断传播途径,霍乱疫点、疫区的划定疫点:指发生病人,疑似病人或带菌者的地方。一般指同门出入的住户,或与病人、疑似病人及带菌者,有生活密切接触的若干户为范围。,切断传播途径,疫区:为防止疫点外污染,造成续发感染和向外传播,根据疫点的地理位置,水系分布,交通情况,自然村等特点,来划分疫区。一般在农村以一个村或几个村,一个乡镇或毗邻乡镇;城镇以一个或几个居委会,或一个街道为范围划定疫区。,切断传播途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与控制-传染病爆发流行控制措施,针对易感者的措施 免疫预防药物预防 个人防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与控制-传染病爆发流行控制措施,紧急措施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力量,按照预防、控制预案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必要时,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采取下列紧急措施并予以公告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停工、停业、停课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控制或者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上级人民政府接到下级人民政府关于采取紧急措施的报告时,应当即时作出决定。紧急措施的解除,由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与控制-传染病爆发流行控制措施,疫区封锁疫区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暴发、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播散时所能波及的地区。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宣布本行政区域部分或者全部为疫区;国务院可以决定并宣布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在疫区内采取规定的紧急措施,并可以对出入疫区的人员、物资和交通工具实施卫生检疫。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甲类传染病疫区实施封锁;但是,封锁大、中城市的疫区或者封锁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以及封锁疫区导致中断干线交通或者封锁国境的,由国务院决定。疫区封锁的解除,由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与控制-传染病爆发流行控制措施,其他措施交通检疫发生甲类传染病时,为了防止该传染病通过交通工具及其乘运的人员、物资传播,可以实施交通卫生检疫。1998年11月2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规定列车、船舶、航空器和其他车辆出入检疫传染病疫区和在非检疫传染病疫区的交通工具上发现检疫传染病疫情时,对交通工具及其乘运的人员、物资实施交通卫生检疫。调集人员、征用物资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根据传染病疫情控制的需要,国务院有权在全国范围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权在本行政区域内紧急调集人员或者调用储备物资,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对尸体的处理 患甲类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