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疫情分析报告撰写方法.ppt
传染病常规监测报告撰写和异常信息早期探测,郭小芳疫情监测与信息管理室E-mail:,第一部分 传染病常规监测报告的撰写,前言监测分析的形式实时疫情监控定期分析专题分析疫情会商报告和反馈信息发布,前言,卫生部,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各级CDC,信息发布与反馈,常规报告种类,数据利用,前言,数据分析是传染病监测过程中重要环节信息是决策的依据。数据 信息。数据 信息 报告分析就是将大量的纷繁复杂数据去伪存真加工成信息,最后形成报告。常规疫情报告是对传染病报告数据进行连续监测并分析其产出的信息,目的在于及时的识别可能的传染病暴发,对疾病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分析处理,整理,前言,法律法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八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履行收集、分析和报告传染病监测信息,预测传染病的发生、流行趋势;按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卫办疾控发200692号)相关要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每日对通过网络报告的传染病疫情进行动态监控,省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须按周、月、年进行动态分析报告。当有甲类或按甲类管理及其他重大传染病疫情报告时,随时作出专题分析和报告。”省级以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工作需要,建立地方疫情分析制度。,前言,我国监测分析报告的种类,目前中国疾控中心常规监测有日、周、月、年动态监测报告,并不定期开展专题分析报告。省级以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按周、月、年进行常规动态分析报告,并不定期开展专题分析报告,前言,疫情分析的定义:疫情分析:就是对所收集的传染病病例个案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后,使用适当的流行病学和统计学分析方法,描述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发展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评估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效果的过程。并及时将分析结果发送、反馈给相关的机构和人员,用于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的制定、调整和评价。,前言,监测分析的意义1、动态掌握疫情发生流行情况2、发现异常信息,提供早期观察预警信息3、为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赢取时间4、为传染病疫情控制提供证据 5、为传染病防控效果评价提供依据,前言,做好监测分析工作必备的要素知识储备传染病学基本知识(不同疾病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潜伏期、自然史,等等)流行病学基本理论(疾病测量指标、三间分布、疾病监测相关知识)统计学基本概念及基本方法当地各种传染病的监测方案本地传染病基本特征和防控现状工作人员素养工作认真、责任心强、较强的韧性敏锐的嗅觉,快速察觉异常疫情善于思考、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用于表达、重在应用,数据统计规则传染病日、周、月、年的报告分析以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固定统计表的统计数据为准。疫情分析所需的人口资料使用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的数据。(1)统计标准 按审核日期统计 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发现并报告某病新病例的数量,统计时以“审核日期”为判定指标。年内定期统计报表及对外公布数据采用此条件进行统计。,按发病日期统计 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的数量,统计时以“发病日期”为判定指标。年度统计报表采用此条件进行统计。不同属地病例统计规则 根据国家属地化管理原则,不同属地病例均以县(区)为单位按照现住地址(不含港澳台、外籍病例)进行统计。疑似病例、病原携带者、阳性检测、港澳台和外籍病例不纳入统计。,年报分析也可结合艾滋病网络直报信息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等专病系统中年度传染病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突发事件报告根据网络直报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管理系统监测数据分析。,监测分析的形式,实时疫情监控定期分析专题分析疫情会商,实时疫情监控,监测要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建立对系统的警示或异常情况快速、及时做出反应的工作机制。对系统发出的各种警示或比较异常的疫情报告要及时做出反应,进行核实、启动应急调查、处置等。,实时疫情监控,要点:每日定时(至少4次)登录系统,对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审核,并记录监测结果;对异常情况要及时核实,判断是否为暴发疫情。重点关注:甲类或按甲类管理传染病、季节性高发流行传染病、以及不明原因疾病和不明原因肺炎等病例;对暴发疫情要及时向相关负责人报告,启动应急机制等。,实时疫情监控,记录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建立监测信息记录表,及时填写疫情监测信息记录监测结果,以便于病例的进一步追踪调查。内容包括日期、报卡质量、异常情况、核实情况、监测人等信息。,定期分析1-监测日报,分析目的:通过聚集性病例探测及向前回朔病例,早期识别可能的传染病暴发疫情,实现传染病早期预警。,疫情概况:简述辖区内当日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情况重点提示:1、根据传染病的季节性流行特征,以及短期内(近1周)报告病例的明显增加,确定重点监测病种。2、对重点传染病早期探测可能的聚集性发病及趋势分析。不明原因肺炎:详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个案报告,及相关流调情况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详细描述当日突发事件初次报告和进程报告情况。应急监测:重大集会、地震、雪灾以及洪涝灾害等疫情的监测分析。,全国日分析报告内容,定期分析2-监测周报,分析目的:识别传染病暴发疫情,汇总分析周重点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必要的预防控制建议。,周报分析内容,疫情概况:法定传染病1周内报告发病、死亡总数,发病顺位,各病与去年同期升降比,地区分布、分类发病情况(不同类的报告发病数及死亡数,发病构成比,与上期比和去年同期比,发病数上升或下降的病种)。重点疫情:按照甲类和按甲类管理的、新发和再发、季节性高发以及近期重点关注的传染病、1周来报告病例具有明显聚集性和与去年同期比上升幅度较大的传染病,以及媒体公众关注的其它传染病,确定重点分析病种进行分析。季节性高发一般是指冬春季关注呼吸传染病及某些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如流脑、麻疹、流感、流腮、布病和出血热等;夏秋季重点关注肠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如伤寒、痢疾、乙脑、手足口病和疟疾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周内报告事件起数和病例数,与去年同期比,报告事件顺位,地区分布情况等。国际疫情动态:近期其它国家重点传染病流行情况。重点提示:总结1周内传染病的发病特点,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与建议。,定期分析3-监测月报,分析要求:对本月疫情监测情况进行全面概述,除对月内的重点疫情进行描述外,需对月内传染病发病和死亡情况进行统计汇总,还要对网络直报报告信息的及时性进行综合质量评价,并作为传染病疫情监测历史资料进行归档。,监测月报分析内容,摘要:简述疫情概况,重点疫情概要。传染病疫情概况:当月报告发病、死亡总数,发病顺位,与去年同期升降比,地区分布、职业分布及分类发病情况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月内报告事件起数和病例数,与去年同期比,报告事件顺位,地区分布等。报告质量:总结月内各机构传染病报告情况,包括报告单位类型、报告卡片数、重卡数、报告及时率、审核率、重卡率和网络报告率,以及综合质量评价结果。统计报表:作为历史资料归档应包含大量的统计数据汇总表,分为分地区发病、死亡数/率、各类分病种月分析、突发事件汇总、质量综合评价4部分内容。,定期分析4-监测年报,分析目的:总结年内疫情监测结果和重大事件,并作为年度传染病监测历史资料归档。要点:全年疫情监测信息质量评价;全年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情况;年内发生的重要传染病暴发流行事件;重大传染病、重点传染病疫情监测;其它重点非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概括总结年内疫情监测主要结果及所引发的结论,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和措施建议。,监测年报,中国法定传染病发病与死亡报告是由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应急中心、传防处、免规中心、结控中心、性艾中心、性病中心以及儿少/学校卫生中心等相关单位共同编写完成。,年报分析内容,摘要:概括总结年内疫情监测主要结果及所引发的结论,重点突出本年度疫情发病特点,重点传染病发病流行情况,防治工作进展和效果。内容包括:主要发现 总体发病与死亡概况 重大传染病、重点传染病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全国学校传染病发病死亡情况 问题及建议,年报分析内容,正文:包括5个章节、3个附录和各类统计汇总表。概述:重点描述资料来源、数据统计规则、人口信息及地区编码信息、监测病种及年报主体内容等。报告质量评价:重点对全国传染病报告管理及信息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发病与死亡情况:主要描述本年度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死亡情况,分大类进行概况及趋势分析,甲乙丙类、甲乙类(分传播途径)、丙类等,并简要描述近年传染病报告发病趋势。,年报分析内容,重大及重点传染病:重大传染病遵照卫生部“十一五”规划中规定的肺结核、艾滋病、乙肝、血吸虫病四种传染病。重点传染病包括甲类及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年度内发生的以及地区重点传染病疫情、本地区本期发病居前5-10位病种、本地区发病与去年同期比上升幅度居前5-10位的病种。主要描述疫情概况、重点地区疫情分析、历史报告发病趋势及主要特征等。突出本年度局部地区暴发、流行强度,包括疾病的防控措施及本年度开展的重要工作等。可结合大量的统计图表进行分析附录:全国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报告、全国学校传染病发病、死亡分析报告等相关分析,以及全文按照病种索引。附表:法定传染病年内各类、各病统计分析汇总,近10年发病、死亡情况,年内报告数据质量综合评价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等,专题报告,分析目的:在发现法定传染病、其他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及不明原因肺炎、新发或再发传染病发生暴发流行时,以及重大集会、地震、洪涝灾害或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疫情时,按照疾病控制工作的需要,随时进行专题分析,为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同时还可以评价疾病的控制效果。,专题报告,分析内容:疫情概况:近期流行情况,历史上该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分析数据要真实可靠,必要时对数据要进行调查核实。采用“三间”分布法,动态监测病例的发生发展过程,结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运用科学的统计学分析方法,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重点突出传染病流行因素以及流行特点。围绕早期发现异常苗头为目的,根据季节变化,开展传染病的早期预警预测,并对传染病发病传播风险进行评估。根据分析结果所引发的结论提出相关防控建议,并对采取防控措施后的效果进行评估。,引入对比的思想,小结:,不同种类的疫情分析其目的不全相同日分析:报告特定疾病和病例的异常增多?识别传染病暴发疫情,实现传染病监测的早期预警。周分析:识别传染病暴发疫情,描述分析近期的重点传染病的流行趋势,疫情报告情况及报告病例的分布规律等。月分析:全面概述、重点传染病疫情分析和质量评价年分析:长期趋势分析和深入分析,历史资料的归档专题分析:某时期重点疾病的专项研究分析(分析面广,重点疾病的深度挖掘),全国历年麻疹报告病例流行趋势显示,从每年的2月开始报告发病数呈上升趋势,但某省报告发病数仅占全国报告病例总数的1.51%,仅从全国报告病例监测的角度,很难发现本省麻疹疫情高发流行现象。通过对麻疹日报告病例的监测,发现从2月开始当地麻疹报告病例数逐渐增多,与去年同期比较1-2月累计报告发病数上升了1037%。因此对此起疫情进行专题分析。,专题分析实例某地麻疹暴发疫情,日监测分析显示:2月中旬开始日报告病例逐渐增多,3月中下旬日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多,且较去年同期上升幅度较大(引起极大关注)(见图)。,图3 2006年1月1日至4月30日某省麻疹报告病例发病日分布,专题分析实例某地麻疹暴发疫情,专题分析实例某地麻疹暴发疫情,时间分布 全国麻疹报告发病月分布显示,麻疹发病高峰期多为3-6月。某省2006年麻疹报告发病数自2月起急剧上升,见图1-2。,图1 2004-2006全国麻疹报告发病数月分布 图2 2004-2006年某省麻疹报告发病数月分布,地区分布 2006年截至4月18日某省各地(市)县(区)报告病例地区分布图,发现报告病例较高的地区,图4 2006年1月1日至4月18日某省麻疹报告病例地区分布,专题分析实例某地麻疹暴发疫情,人群分布 年龄分布:报告病例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91。其中,0岁 组发病率较高占总病例数的11%,其次为8岁组和6岁组。职业分布:发病以学生为主,占病例总数的49,其次为散居儿 童占病例总数的33,托幼儿童占和其他职业各占报告 病例的9%(图5)。居住状况:报告病例中流动人口占报告病例总数的32%。但在流动 人口较聚集的城市所占的比例较高,达59以上。,图 5 2006年1月1日至4月18日某省麻疹报告病例职业分布,专题分析实例某地麻疹暴发疫情,疫情发生后国家疾控中心以专题报告的形式与当地进行信息交流反馈。省政府针对此次麻疹高发流行疫情采取了应急接种等一系列的有效干预防控措施,5月份报告发病数大幅度下降,及时有效地控制了该起疫情。,15岁以下儿童开展应急免疫接种,报告病例数大幅下降,专题分析实例某地麻疹暴发疫情,疫情会商,在发生重大集会或重大疫情时,应建立和启动疫情会商机制。传染病信息的交流由负责传染病信息管理的科室承担,定期召开信息分析讨论会,对疫情信息进行深入分析,研判疫情发展趋势,撰写会商报告。参加人员应包括相关领导、办公室、传染病信息管理、传染病单项监测、传染病防制等有关业务人员。,疫情会商,本单位内部疫情会商 多个疾控机构共同会商(如:召开疫情会商会议、利用视频系统远程会商等)邀请多部门专家会商等,报告和反馈,监测报告的反馈是常规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建立快速的反馈渠道,使所有的相关单位和个人能及时的获得信息,以便迅速对疫情作出反应。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疫情分析结果要以信息、简报或报告等形式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及时反馈到下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要时通报周边地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信息反馈按行政区划进行逐级反馈,全国反馈至省,省级反馈至地(市)级和县级,地(市)级反馈至县级,县反馈至乡级。反馈时限按定期传染病信息分析时限。,河南省CDC常规监测报告的报告反馈,上报监测周报、月报通过红头纸质印刷发送到卫生厅疾控处、应急办和疾控中心相关业务领导及工作人员内部反馈单位各相关处室及直属单位有关业务部门,通过网络直报系统信息监测反馈下载 外部反馈周、月和年报上载至网络直报系统监测信息反馈中,县级以上CDC均可下载,网络直报中的信息反馈,县级以上疾控机构可在系统中下载分析报告,信息发布,传染病信息的对外发布按照卫生部关于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试行)(卫办发2003320号)执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发生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及时、准确地发布辖区内的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信息发布,要点:及时的向公众发布信息,满足公众健康需求;准确表达疫情发生发展情况,避免不必要的恐慌;语言规范通俗,内容精炼。内容:甲、乙、丙类传染病发生的总体情况;重点(或暴发)传染病流行情况;重大疫情发生和分布情况,以及控制情况;重大活动、重大集会和自然灾害等传染病监控情况。,第二部分 异常信号早期探测,网络直报系统中数据的使用数据分析与描述监测重点总结规律识别异常监测流程暴发与流行分析简单预警预测方法简介,网络直报系统中数据的使用,卡片报告与审核、查询、浏览及下载,以周、月、年等为单位,周期性定时统计报告病例情况,动态计算,实时更新统计报告卡信息,前一日24时自动对之前所有卡片信息进行任意时段数据统计更新,前一日数据也可使用定时统计的“统计报表”和“资料分析”的日统计数据,以月、年为单位,周期性定时统计报告单位报卡情况,网络直报系统中数据的使用,报卡审核、个案浏览,及时发现异常信息,按审核日期,为前1日截至24时病例,网络直报系统中数据的使用,通过分地区统计表,查看各病种地区分布情况,网络直报系统中数据的使用,通过报告病例前5位的县区,查找可能的聚集性病例,网络直报系统中数据的使用,利用GIS进行病例分布空间聚集性探测和个案追踪,网络直报系统中数据的使用,使用“统计报告”、“资料分析”的周、月、年定时计算报表,与上期比、与去年同期比、累计比等,网络直报系统中数据的使用,分月发病死亡:可用于周分布图,近几年报告病例的周分布,以及与去年同期和近年平均水平的比较。,数据分析和描述,“三间”分布分析时间分布:描述疾病流行趋势,并与历史同期比较空间分布:了解疾病的地区分布,探测病例的高发地区人间分布:分析病例在年龄、性别、职业上的分布情况(传染病报告卡中缺少婚姻状况、民族、宗教信仰和文化程度等社会人口学指标)描述方式重点是通过三间分布分析,从时间、空间和人群分布特征中识别异常信号,进而通过聚集性探测和与历史同期的比较,识别暴发疫情和流行趋势的结果判定,提出监测预警信息。,分析方法可结合统计分析图表进行深入分析,历史高发年份,发病高峰月份,三间”分布-时间分布的描述,三间”分布-空间分布的描述,2009年1-3月全国手足口病报告病例地区分布及动态变化,三间”分布-空间分布的描述,地区报告病例数上升和下降的比较,三间”分布-人间分布的描述,常规日周监测重点之一早期探测异常,异常的认识不同于一般情况,所以要引入比较的思想空间比较:全国、全省、本地区、单位、街道、地理地貌;时间比较:比较基线:历史同期、前期、平均水平、最高水平、最低水平;时间间隔:日、周、月、年;人群比较:职业、年龄(根据实际情况划分)综合内因(疾病特征)和外因(政策措施)判断什么是异常过高过低常态:采取措施后的,三间分布的异常地区分布,某地(如地市、县区、乡镇等)某个病种报告病例数或死亡数明显增加,包括病例集中分布或大量的散发病例(例);某地(如地市)某病种报告病例总数无明显变化,但县区分布出现集中或分布县区与历年情况不同(例);某地报告某病种病例远远高于周边区域(注意地区发病数和发病率的比较存在区别)(例);同一报告单位报告某种疾病的病例数明显增多(例);同一集体单位或同一自然村/居民小区发生某种疾病的病例数较多(具体可参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例)注:未填写工作单位、或名称填写不标准,可根据年龄-职业-现住址进行综合推断宣布已消除/消灭、或本地从未出现过(或无本地感染)的传染病疾病的单个病例,三间分布的异常地区分布,某市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报告病例数上升,三间分布的异常地区分布,报告病例数同期相比较,地区分布差异,地区分布集中或者与周边比较的高发,三间分布的异常地区分布,三间分布的异常地区分布,机构报告病例数增加,而发病日期和诊断时间在长时间段内,核实异常情况是系统原因造成的订正终审时间出错。,三间分布的异常地区分布,异常情况核实为: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件,三间分布的异常时间分布,某地一定时间段内报告病例数上升(排除存在的周期性波动、报告不及时、补报、集体体检或质量调查的集中报告等)(例)历史数据比较的不一致(排除历史异常值影响,包括数据报告质量)(例)对监测数据序列的观察考虑各病种的最长潜伏期(并非一周),并注意病例的报告时间和发病日期(例)时间分布要结合地区分布和人群分布综合分析,三间分布的异常时间分布,病例数增加,病例调查引起的病例大幅增加,节假日就诊病例数大幅下降,三间分布的异常时间分布,历史数据比较:2004-2008年某省麻疹疫情,三间分布的异常时间分布,报告病例的时间分布:报告时间和发病日期,三间分布的异常人群分布,年龄:关注小年龄组,注意高发年龄组的变化;(例)职业:幼托、学生,餐饮食品业、教师、医务人员、工人,农民、民工;注意高发职业的变化;(例),三间分布的异常人群分布,2006年1月1日至8月9日全国乙脑报告病例年龄分布,2006年1月1日至8月9日山西乙脑报告报告年龄分布,年龄组分布异常,(注意制图时年龄分组的一致:1岁或5岁为一组,这里为了更好地对小年龄段进行对比,未将10岁以下小年龄组进行合并),三间分布的异常人群分布,2006年1月1日至8月9日山西(左)及全国(右)乙脑报告发病数职业分布,监测流程暴发识别与流行趋势分析,王丽萍,等.传染病常规监测信息分析利用技术探讨.疾病监测,2007,22(1):6568,传染病暴发流行,什么是暴发什么是流行?通常情况下,暴发和流行可以互用。一些流行病学家常使用流行,以传递一种概念比较大的地理范围、涉及较大的人群。例如,当某一城市过去几年性工作者HIV感染率比较低,今年HIV感染率突然出现一个较高的上升,这一情况可能被称为“HIV暴发”;当一个国家许多城市都有很高的HIV感染率,则把这一情况称为“HIV流行”。经常存在一种误解就是只有传染病才存在暴发。非传染病暴发,如大众社会性疾病有时被报告作为急性不明原因疾病,特别是学校里。,传染病暴发流行,暴发的判定标准 与过去几年同期比较,某一地方较以往出现大量的病例或事件。例如,1981年美国纽约报告约30卡波济肉瘤病例,而在之前的几年才报告2-3例。由相同暴露引起的相同疾病的聚集性病例。聚集的概念是指出现2例或2例以上的病例,但病例数不一定比以往多。例如,3名运动员以发热病例被送往医院,他们都参加三项全能。主管单位在收到报告后开始怀疑这起暴发可能发生在参加三项全能的运动员里,暴发调查揭示疾病的病因为螺旋体感染。出现1例病例,以前从未发生过,或这例病例的出现可能会牵涉到公共卫生政策的重大改变,可以被判定为暴发,值得开展调查。如1997年5月香港特别行政区1例3岁男童感染H5N1,为首例人禽流感病例,促使当地政府及全球科学家发起了一个大规模的调查。,传染病暴发流行,通过哪些途径察觉暴发疾病报告系统:通过比较当前(周、月)病例数与既往历史同期病例平均数察觉暴发。流行病学家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一个最基本职能是进行疾病报告数据的定期分析。然而,这一任务常常被忽略,报告系统的作用被低估。报纸和媒体:实际上,公共卫生专业人员通过媒体了解暴发比通过官方报告系统更多。报纸直接从他们的新闻记者或社区成员获得暴发新闻,并能及时报告。及时性是媒体的优势,但信息的准确性常常比较差,因而需要及时核实。医疗机构卫生人员:临床医生和护士有机会观察到某一疾病或症状病人的突然大量增加。实验室:每个实验室或网络都是很好的暴发报告的信息源。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应与实验室技术人员建立起互相交流的机制。村干部或村医:在没有卫生设施或缺乏信息交流的农村地区,村干部或村医经常能识别某些临床病例(腹泻、痢疾、麻疹、发热、不明原因死亡等)的异常升高。,传染病自动预警或其它预警信息专病监测信息举报、投诉、咨询信息其它部门或系统通报信息,实例如何察觉传染病暴发流行,周报告病例数缓慢上升,2011年某省报告病例周分布,实例如何察觉传染病暴发流行,与历史情况相比较,趋势不一致;,2011年某省报告病例周分布与历史同期比较,实例如何察觉传染病暴发流行,报告病例数较多和变化幅度明显的地区重点关注,地市报告病例数与上年度同期比较,实例如何察觉传染病暴发流行,报告地区存在明显聚集(县区聚集),报告病例地区分布(地图为借用,并非事件所在地),实例如何察觉传染病暴发流行,发病日期分布日发病数增加,病例大幅增加,2011年某县区报告病例日分布,实例如何察觉传染病暴发流行,年龄组分布出现异常,0-5岁组儿童病例数最多,2011年第47周某县区(上)及全国(下)病例年龄组分布,实例如何察觉传染病暴发流行,2011年至2012年第9周某地报告病例周分布,追踪监测:地区流行和局部的暴发,简单预警预测,传染病预测就是根据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有关因素,用分析判断和数学模型等方法对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趋势作出的预测,是制定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长远或近期应对策略的前提。预测步骤:确定预测对象和预测时限收集资料,包括疾病监测资料、历史记录、专题调查和纵向调查分析资料与预测方法选择考核预测效果:预测结束后分析评价观察实际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偏差,对模型进行修正,邢慧娴,杨维中,王汉章.传染病预测.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4,20(6):639642,确定预测对象和预测时限,预测对象 需预测的传染病应该是构成重要卫生问题的重点疾病。预测时限 短期预测:月、季、半年、1年 目的:为控制近期内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 长期预测:3年 目的:为制定传染病流行控制策略,分析资料与预测方法选择,确定资料的性质 线性资料?周期性变化?季节性变化?选择预测方法:根据资料性质和预测目的,简单预警预测,定性预测流行控制图法 适用范围:用于各种分布的传染病,对于具有季节性流行或周期性流行规律的传染病效果较好 比数图法 适用范围:发病数呈正态分布的传染病定量预测 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假设预测对象的变化仅与时间有关,根据它的变化特征,以惯性原理推测其未来状态。多因素模型:同时对观察对象的2个或2个以上变量进行分析,从相互关系与制约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综合预测法:2种或2种以上的预测模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邢慧娴,杨维中,王汉章.传染病预测.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4,20(6):639642,简单预警预测-控制图法,控制图一般有3条曲线:一条实线,两条虚线。上下两条虚线为上下控制界限(警戒线),中间的为实线(均值、中位数);若当前值超过上控制界限,可视为“异常”;警戒线是可以调整的。方法简单,指标容易得到,在常规疫情分析预测中常用 在探测疾病监测数据微小变化时具有较好的及时性和灵敏度,越来越多地被采用,简单预警预测-控制图法,简单预警预测-控制图法,异常分析以日为单位,当连续3个点值超过上控制界限,应视为异常;以周为单位,1个点值超过上控制界限,应视为异常,如果连续3个点以上超过上控制界限,应引起高度关注。,简单预警预测-控制图法,简单预警预测-控制图法,注意事项选择不同步长计算均值对结果有较大影响,应根据不同病种的发病潜伏期,计算均值;历史监测数据对结果影响较大,至少利用前3年历史数据(5年最好),同时考虑资料的可比性;选择上控制界限时,如果以增加敏感性为目的,则上控制界限值可稍低;如果防止过多的假阳性出现,则上控制界限值应稍高。,相关文献:秦利平,马家奇.控制图原理及在传染病预警中的应用现状.疾病监测,2008,23(2):117120,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