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传染病流行病学与突发疫情报告.ppt

    • 资源ID:6081996       资源大小:544.50KB        全文页数:92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传染病流行病学与突发疫情报告.ppt

    1,传染病流行病学与疫情报告管理,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朱凤才,2,解放前我国传染病流行状况,鼠疫 1947-1948年东北及内蒙古东部鼠疫大流行,死亡达3万人。疟疾 40年代每年至少有3,000万以上疟疾患者,病死率约为1%。麻疹 建国前,仅城市麻疹年发病数已在200万左右,死亡数每年约为10万人。肺结核 建国前,城市15岁以下青少年的结核感染率高达85%,全国死亡率高达200-300/10万,居死因首位。性病 解放前,我国有性病病人1000万人以上。,3,1949年以来我国突发性传染病流行事件,1957年流感甲2(H2N2)亚型大流行,新病毒有3个基因节段属(HA,NA和PB1)是鸭流感病毒的,而其它五个基因节段是来自人甲1亚型流感病毒。60年代乙肝流行:现在的带毒者达1.5亿人。1968年出现H3N2亚型大流行:其毒株有两个基因节段(HA和PB1)来自禽流感,而其余六个是人甲2亚型毒株的。1977年重现HINI亚型毒株立新至今,它的8个基因节段均类似于1950年在人群中流行HINI亚型病毒。80年代上海甲肝大流行。1993年后中国HIV的流行呈高速增长;几年前的输血传播。90年代下旬,O157:H7大肠杆菌在江苏,山东等省的流行。1997年香港禽流感流行。2003年SARA大流行。,4,国际社会对传染病的认识,1996年世界卫生报告WHO总干事语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性疾病全球危机的边缘,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免受其害,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对此高枕无忧 1997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全球警惕 采取行动-防范新出现的传染病,5,传染病现状,全世界每年1500万人直接死于各种传染病,6,内 容,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疫情报告要求突发疫情报告与管理,7,第一部分传染病流行病学,8,传染病与传染病学,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螺旋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和朊病毒等)感染人体后所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可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传染病学是研究由特定病原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在人体发生、发展、转归的原因与规律,以及不断研究正确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促使患者恢复健康,并控制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的一门临床学科。,9,动物与人在所有的新发传染病中,75%为动物源性的,动物源性新发传染病主要有:埃博拉出血热 Hendra Menangle,Lyssavirus 尼巴病毒性脑炎 西尼罗病毒病 裂谷热 疯牛病,10,Rural courtyardIn developing countries,11,传染病特征,有病原体 有传染性 有流行病学特征 流行性:散发、暴发、流行、大流行 季节性 地方性 周期性 有感染后免疫,12,病 原 体,通常把能引起宿主致病的微生物统称为病原体。主要包括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和朊病毒等。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是病原体与宿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病原体存在并不意味着一定发生传染病。,13,不同病原体具有不同特点,侵入门户:是指病原体侵入宿主并能存活或初步繁殖的部位。一般病原体均有严格的侵入门户。变异性:病原体可因环境条件的改变或遗传因素而产生变异。-耐药性变异-抗原性变异:如甲型流感-毒力变异:毒力增强或减弱,14,传染力与致病力,病原体的感染程度常以传染力和致病力为指标进行测量。传染力是指病原体在易感者体内生长繁殖而引起感染的能力。致病力是指病原体引起易感者患病的能力,以病原体引起具有临床症状的例数与易感者暴露人数之比来表示。,15,传染过程,传染又称感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现象。传染过程是病原体进入机体后,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传染过程与流行过程则完全不同,它是在个体中发生的现象,是一种纯生物学现象。,16,传染过程的感染谱,以隐性感染为主以显性感染为主大部分感染者以死亡为结局,17,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指病原体从已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传播途径,又侵入其它宿主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只有三个环节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才能形成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它不是一个纯生物学的现象,其过程经常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18,传 染 源,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发育、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具体地说,包括患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19,病人作为传染源,传染病病人是重要传染源。因为病人体内存在大量病原体,而且具有某些症状有利于向外扩散,如呼吸道疾病的咳嗽,肠道传染病的腹泻等均可大量排出病原体,增加易感者受染机会。有些传染病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如麻疹、水痘等潜伏期 临床症状期:是传染性最强时期,传染源意义最大。恢复期,20,潜伏期与传染期,潜伏期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这段时间。传染期是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潜伏期的意义:可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以追踪传染源;可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一般以常见潜伏期增加12天为准,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可按最长潜伏期或有关规定予以留验或检疫;可确定接触者免疫接种时间;可根据潜伏期评价已采取预防措施的效果;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评价疫源地的消灭。传染期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流行特征;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最重要依据。,21,传染病感染谱冰山现象,1+2 表示临床医师的视野,海平面,1+2+3+4+5 表示流行病学 医师的视野,1医院报告病例 2医院漏报病例 3不就诊病例4隐性感染者 5病原携带者,22,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只有少数传染病存在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多在潜伏期未排出病原体,如麻疹、白喉、菌痢和霍乱等。恢复期病原携带者:临床症状消失后三个月内仍有病原体排出的称为暂时病原携带者,超过三个月的称为慢性病原携带者。健康病原携带者。,23,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人类罹患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统称为动物性传染病,又称人畜共患病。这类传染病大多数均能在家畜、家禽或野生动物中自然传播。作为传染源的动物,种类繁多。其中以鼠类等啮齿动物最为重要,其次是家畜和家养动物。新发传染病的病原体多来自家畜和野生动物。以动物为主(钩体、森脑、旋毛虫)以人为主(人型结核)人畜并重(血吸虫),24,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侵入下一位宿主之前,在外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病原体停留和转移必须依附于各种生物媒介和非生物媒介物(如水、空气、食物、苍蝇、手、日常用品等)。这种参与传播病原体的媒介物,称为传播媒介或传播因素。,25,传播途径(续),经空气传播 经飞沫传播 是指病人喷出的飞沫直接被他人吸入而引起感染。对外环境抵抗力较弱的病原体,如脑膜炎双球菌、流行性感冒病毒、百日咳杆菌等引起的疾病,常经此方式传播。经飞沫核传播 吸入带病原体的飞沫核引起感染,称为飞沫核传播。白喉、结核等耐干燥的病原体可以通过飞沫核传播。经尘埃传播 病人排出较大飞沫落在地面上,干燥后随尘埃重新飞扬悬浮于空气中,易感者吸入后即可感染。凡对外环境抵抗力较强的病原体,如结核杆菌和炭疽杆菌芽胞,均可以通过尘埃传播。,26,传播途径(续),经空气传播传染病特征 传播广泛,发病率高切断传播途径的效果甚小传染源周围发生继发病例,发病率迅速升高常有冬春发病率升高发生与居住、工作环境条件有关多为儿童发病较高,27,传播途径(续),经水传播 饮用水传播 流行特征为: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且有饮用同一水源的历史;如水源持续受到污染,病例可终年不断,发病呈地方性;停止使用污染的水源或采取消毒、净化措施后,爆发或流行即可平息。疫水接触传播 经食物传播流行特征:病人有进食某一食物的历史,不食者不发病;如系一次大量污染,在用餐者中可呈现爆发;当停供污染食物后,爆发即可很快平息,28,传播途径(续),经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 间接接触传播 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机械性传播 生物性传播 经土壤传播 医源性传播,29,垂直传播,病原体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统称为水平传播,而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传播则称为垂直传播。-经胎盘传播-上行性传播-分娩时引起传播,30,易感人群,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某种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总人口中易感人口所占比例,取决于构成该人群的每个个体的易感状态。,31,易感人群(续),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有:新生儿增加易感人口迁入免疫人群免疫力自然消退免疫人口死亡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有:计划免疫传染病流行后免疫人口增加隐性感染后免疫人口增加,32,两个因素,自然因素对流行过程的影响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自然因素很多,其中最明显的是气候因素与地理因素。社会因素对流行过程的影响社会因素包括生产、生活条件,医疗卫生状况,经济、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人口密度、人口移动,职业、社会动荡和社会制度等。,33,确定传染病爆发的证据,流行病学证据临床学证据病原学证据病原分离培养血清免疫学检验动物模型(尤其新发传染病),34,流行强度的描述,散发:是指在一定地区内某病的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确定某病在某地区是否属于散发,应参照该地区前三年该病的发病率。流行:是指某地区某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散发的发病率水平。大流行:是指某病发病迅速,涉及地域广,危及人口多,在短期内可能越过省、国、洲界,形成世界性流行的一种现象。爆发:是指在局部地方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大量相同病例的现象。,35,第二部分传染病预防控制,36,预防控制原则,基本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总的原则:有计划主导措施与综合措施相结合专业队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建立完善长期机制,37,预防控制策略,坚持预防为主方针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完善法规,强化法制管理加强传染病监测,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加强健康教育,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防治能力加强交流与合作,争取多方支持,38,预防控制措施,改善卫生条件开展健康教育加强免疫预防卫生检疫(国境、国内)疾病的三级预防病因预防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临床预防,39,传染病预防控制具体措施,疫情管理 数据信息行动,医疗保健机构,疾病控制机构,数据,信息,反馈,报告,分析与利用,决策,事件,干预,40,传染病预防控制具体措施(续),防疫措施 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对病人的措施对病原携带者的措施 对接触者的措施 医学观察:开展医学问讯和必要检查。照常参加日常活动 留验:隔离于专门场所,不准许接触其他人,医学观察 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 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卫生处理:包括消毒、杀虫、和染疫动物的处理。针对易感者的措施 爆发、流行时的紧急措施,41,新发不明原因传染病处理,对该传染病的基本认识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基本理论该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实践对该传染病的再认识和对措施的评价,42,第三部分疫情报告要求,43,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卫办疾控 发200692号),44,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45,报告病种,1、法定传染病(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4)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2、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46,报告程序与方式,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调查人员填写报告卡;采供血机构发现HIV两次初筛阳性检测结果也应填写报告卡。1、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没有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在规定的时限内将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2、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收集和报告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信息。3、军队医疗卫生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医疗服务时,发现传染病疫情,应当按照本规定向属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4、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管理按卫生部有关规定执行。,47,报告时限,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报告。,48,报告数据管理,审核订正补报查重,49,审 核,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员对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须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报告卡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核实。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管理人员每日上网对辖区内报告的传染病信息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报告信息及时反馈报告单位或向报告人核实。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日进行报告信息审核时,对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的报告信息,应立即调查核实,于2 小时内通过网络对报告信息进行确认,对误报、重报信息应及时删除。对于其他传染病报告卡,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核对无误后,于24 小时内通过网络对报告信息确认。,50,订 正,在同一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报告病例诊断变更、已报告病例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由该医疗卫生机构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排除或确诊。转诊病例发生诊断变更、死亡时,由转诊医疗机构填写订正卡并向病人现住址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对于调查核实现住址查无此人的病例,应由核实单位更正为地址不详。实行专病报告管理的传染病,由相应的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对报告的病例进行追踪调查,发现传染病报告卡信息有误或排除病例时及时订正。由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订正过的病例需要再次订正的,应通知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再次进行订正。,51,补 报,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52,查 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每日对报告信息进行查重,对重复报告信息进行删除。,53,第四部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管理,54,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55,报告范围与标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范围:包括可能构成或已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标准:不完全等同于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判定标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认、分级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56,传 染 病,1、鼠疫:发现1例及以上鼠疫病例。2、霍乱:发现1例及以上霍乱病例。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现1例及以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病人或疑似病人。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现1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57,传 染 病,5、炭疽:发生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6、甲肝/戊肝: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58,传 染 病,7、伤寒(副伤寒):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8、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59,传 染 病,9、麻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10、风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风疹病例。,60,传 染 病,1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12、登革热:1周内,一个县(市、区)发生5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或首次发现病例。13、流行性出血热: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61,传 染 病,14、钩端螺旋体病: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15、流行性乙型脑炎: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62,传 染 病,16、疟疾: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或在近3年内无当地感染病例报告的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在恶性疟流行地区,以乡(镇)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2例及以上恶性疟死亡病例;在非恶性疟流行地区,出现输入性恶性疟继发感染病例。,63,传 染 病,17、血吸虫病:在未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10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点1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5例及以上;在传播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5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点1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3例及以上;在传播阻断地区或非流行区,发现当地感染的病人、病牛或感染性钉螺。,64,传 染 病,18、流感: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或5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或发生1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19、流行性腮腺炎: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65,传 染 病,20、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中发生 20例及以上感染性腹泻病例,或死亡1例及以上。21、猩红热: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猩红热病例。,66,传 染 病,22、水痘: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水痘病例。23、输血性乙肝、丙肝、HIV: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生3例及以上输血性乙肝、丙肝病例或疑似病例或HIV感染。,67,传 染 病,24、新发或再发传染病:发现本县(区)从未发生过的传染病或发生本县近5年从未报告的或国家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25、不明原因肺炎: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68,食物中毒,1、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2、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3、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69,职业中毒,重大以上职业中毒: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及以上或者死亡1人及以上的。,70,其他中毒,出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外的急性中毒病例3例及以上的事件。,71,环境因素事件,发生环境因素改变所致的急性病例3例及以上。,72,意外辐射照射事件,出现意外辐射照射人员1例及以上。,73,传染病菌、毒种丢失,发生鼠疫、炭疽、非典、艾滋病、霍乱、脊灰等菌毒种丢失事件。,74,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1、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出现群体性疑似异常反应;或发生死亡。2、群体预防性服药反应: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出现不良反应(或心因性反应)10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75,医源性感染事件,医源性、实验室和医院感染暴发,76,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2周内,一个医疗机构或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有相同临床症状的不明原因疾病3例及以上。,77,其 它,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78,突发事件报告的时限和程序,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有关单位和个人发现突发事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在经过必要的核实后,应当在2小时内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报告。对于法定传染病爆发疫情,在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的同时,应对每个病例进行个案报告。,79,其他暴发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对于符合江苏省传染病报告及监督管理办法及江苏省传染病暴发疫情调查处理暂行规定要求的传染病暴发疫情以及其他各类公共卫生事件,其严重程度尚未达到江苏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要求者,不应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报告,但应按照江苏省传染病报告及监督管理办法及江苏省传染病暴发疫情调查处理暂行规定通过电话及报表上报。,80,报告要求,1所有突发事件在进行网络直报的同时,必须通过电话传真逐级上报至省卫生厅和省疾控中心。2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的突发事件,按照“初次报告要快,进程报告要新,结案报告要全”的原则,除及时做好初次或发生报告外,应根据调查进展情况及时开展进程报告,一般不少于12天一次,事件调查处理结束后应及时进行结案报告。3达不到突发事件标准的其他传染病暴发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各地应于事件调查处理结束后将详细调查报告通过电子邮件或邮寄方式上报省疾控中心。,81,调查报告的分类,根据调查报告撰写时间分类 初次报告、进程报告、阶段报告和结案报告。根据调查报告使用目的分类 行政报告、业务总结、医学论文、新闻通稿、简报等。根据调查报告所涉及的内容分类 暴发疫情调查报告、不明原因疾病调查报告、中毒事件报告、疾病监测评价报告、卫生需求调查报告或疾病负担评价报告等。有的书籍将调查报告分为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和非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两大类,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即上述作为论文使用的调查报告,其他调查报告均称为非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82,行政报告,主要是向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所作的报告,该报告应简明,速度要快,主要介绍事件发生、发展过程,已经开展的工作简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下步工作打算和建议,需要政府或卫生行政部门解决的问题等。,83,业务总结,与一般结案报告类似,多为一起事件调查处理结束后所撰写的全面报告,较之论文该报告相对自由,不受论文格式和篇幅的制约,可根据内容需要对各部分进行较为灵活的安排。,84,医学论文,医学论文则是就整个事件或事件调查处理的某个侧面,严格按照医学论文的格式和要求所撰写的调查报告。,85,新闻通稿,多用于需通过媒体对外正式发布消息时,一般只要讲明事件发生的主要情况、有关部门反应及处理简况、社会或群众应该配合或注意的事项等即可。,86,简 报,多用于系统内部通报情况,一般应简单介绍事件的发生发展及调查、控制工作开展情况,侧重分析事件调查处理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总结其好的做法,并就如何及时发现、处理类似事件或防止类似事件发生提出建议。,87,暴发疫情调查报告,应根据传染病流行病学基本理论,侧重对疾病发生的三个环节及影响因素进行阐述,说明暴发疫情发生的原因,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等。不明原因疾病调查报告应在对事件进行全面描述的基础上,侧重分析事件发生可能原因的假设,开展的病因探索或验证工作,可能开展的预防控制措施等。,88,中毒事件调查报告,应侧重说明中毒发生的经过、影响范围、发生原因、采取的措施及防止类似事件发生的建议等。,89,疾病监测评价类调查报告,应侧重对疾病监测系统的现状、敏感性、特异性、有效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等进行阐述。,90,卫生需求调查报告,主要应反映卫生需求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卫生服务的建议。,91,疾病负担评价调查报告,主要用于对疾病的重要性及危害做出评价,为政府确定疾病控制优先度,改进疾病预防控制现状提供依据。,92,谢 谢!,

    注意事项

    本文(传染病流行病学与突发疫情报告.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