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纲要陈力丹第三章.ppt
第三章 人际传播,人生命之始本能的传播是人际传播,孩子与母亲之间的嗅觉、触觉和视觉传播是最早、最原始的人际传播形态。人内传播,是从人有了思维开始的,因为思维与语言同轨。当人际传播从本能转向自身控制的有意识的传播时,人与人之间,目光相对,言谈话语,丰富而复杂的各种心理因素油然而生,而最难于揣摩的便是人际传播发生时的心理变化。与大众传播相较,人际传播的研究成果尽管十分丰富,却很难取得轰动效应。原因在于人际传播涉及人的内心世界,无论怎样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都很难完全而有效地覆盖整体的人际传播,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人际传播具有相对的私下性,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难直接服务于政治、商业,因而使得学术观点的传播力度有限。然而,该领域的研究又常常使人感同身受,对研究结论的理解与自身的体验很容易融合。谁能摆脱人际传播呢?它随时陪伴着我们,甚至可以说,它就是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一节 认识人际传播,简单而言,人际传播是作为社会个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美国华盛顿大学语言传播学教授约翰斯图尔特(John Robert Stewart,1941)认为,人际传播并不仅仅意味着两人之 间的、面对面的、非正式的交流。他认为人际传播是一种每个人都带着自身和他人的人性以说和听涉入其间的联系。人际传播的动机决定于人类社会的各种关系,关系是理解人际传播的核心。人际传播是人类确认自我、通过对话实现心灵相遇的重要手段。,一、人际传播与自我,古希腊的神殿上刻着“我是谁”的铭文,它反映了文明之初人类对认识自身的探求,也是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确定的问题。通过什么来确定呢?不是与大自然交流,而是与人交流,来认识自己。当我们与对面走来的人打招呼的时候,其实说什么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行为确认自己的存在,并通过与他的联系确认自己是谁:我是他的同事、同学、邻居等。人际传播的第一个目的便是确认自己的身份,以及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二、我他的人际传播,如果就人际传播的研究进程看,早期的人际传播关注个人功效、工具性价值研究,现在开始关注传播如何造就人与人的个性、互动、合作、协商、对话机制等。申农、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后来被经常用于说明大众传播,其实它们是较早的关于人际传播的直线性模式。人际传播当然不是直线性的,于是第一个纠偏模式便是“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它把申农的传播模式的两头即传播者和接受者变成了两个交谈的人。,首先发出讯息的人是“编码者”,接受讯息的人是“译码者”,“讯息”可以 是言语,也可以是非言语(眼神、手势、出示图画等)。如果译码者在理解发出的讯息,他就变成了“释码者”,尽管“释码”在多数情况下仅是一瞬间的事情。美国传播学者丹斯(Frank Dance,1936)用螺旋上升和一个表示方向的箭头,试图说明:人际传播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讯息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交往的累进,扩大了传播双方的认知或达成某种协议、获得更多的交流话题,等等。还有一种关于人际传播的“社会交换理论”。它的特点是借助经济学的概念,将其扩大到人际传播领域,认为人际传播之所以发生,取决于传播双方或多方所能获得的报偿与付出交往的代价大小的互换。,人际传播的目的,其实有多种动机的选择。但是当一个人富有吸引力的外界关系越来越多时,他的人际关系的不稳定性便容易暴露出来。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这时通常需要权衡利弊,进行选择,追求传播报偿的考虑会增多。社会交换理论揭示了人际传播中追求回报或报偿的显在的或没有意识到的动机。交换论者认为,正是这种交往的动力,推动了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并为持续交往提供了充分的价值依据。以上各种关于人际传播的理论,均忽略了人际传播的不同品质,因而主要关注的是“我他”之间的传播。这类传播中,“他”多少是陌生的,因而“我他”之间的传播的功利性就会强些;而“我你”之间的传播,就显得亲近了许多,因为“你”已经以“相识”作为无形的前提了。,三、我你的人际传播,人作为传播者的五个特性:,第一,人具有经验的独特性。人的经验可以通过符号的编码与传播同他人分享,但是这种交流永远是有限的,因为人的经验的独特性难以完全交换,对某些人生经历的体验。,第二,人的精神世界的不可测量性。经验功能学派经常采用抽样调查和量化分析的方法研究传播现象,但是这种测量无法对人的情感、灵魂、精神等给出数据。,第五,人的传播是言说的,可以为事物诉说、命名。如果人不称呼事物,它便什么都不是。(我国研究者王怡红补充了第六点,即人在传播中具有创造性,人可以建造个性化的交往。,第三,传播中的人通常会有回应,而且能够经过选择以后来回应,这种回应与那种无生命事物的“反应”,其性质完全不同。,第四,传播中的人具有反思的能力,这不仅指感知周围环境,而且还指反观这种感知。,斯图尔特还以“人格”作为一种区分人际传播品质的标准,将人际传播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人格(personal)关系的传播。这种传播中交流者相互注视,认识个性的差异,充分表现出自我属性。第二类是准人格(quasi personal)关系的传播。第三类是非人格(impersonal)关系的传播。,第二节 社会关系与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较,人际传播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但这只是就人际传播的私密性而言,并不意味着人际传播不受社会关系的影响。人际传播的双方或多方不仅仅是独立的个体,其社会性及其对人际传播的影响始终是无法摆脱的存在。,一、社会关系影响人际传播,如果总结一下“关系的讯息”的种类,那么可以归纳出以下三种:,(1)社会角色的讯息。这种讯息在官本位和社会等级较为森严的社会中显得最为强大,而在强调人权意识的法治化国家则较弱。有一年春节晚会上,一个小品节目的内容是两个乘火车的人在车上用名片打牌,比谁手里的名片显示的级别或地位高。于是,党政级别、不同的社会身份和职务、受教育的不同等级和学位等,成为竞争游戏的依据。哪个人出手的名片级别高,说话口气马上就变得不可一世,而被压倒的名片持有人,顿时说话就低三下四了。关系的讯息决定传播的讯息,这里可见一斑。,(2)伦理的讯息。这种讯息有意无意地传播着姓氏的差异、辈分的高低、血缘或亲缘关系的远近、长幼次序等,这类关系的讯息甚至在通报姓名之时能够马上产生,因为一些姓氏从名字上一目了然地排出了辈分,诸如孔子之后的孔姓、朱元璋之后的朱姓等。在传统较为厚重的地区,这种关系的讯息背后还会拥有一定的权力。,(3)礼节的讯息。这种讯息显示的是一种无形的施与报的要求。为了保持和发展某种既定的关系,一旦一方施予(从好话到实际的好处),不用再说什么,它本身就传达了一种礼节性的讯息,另一方至少要对等地给予回报。,二、从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看人际传播,人际传播中“关系的讯息”不止以上的一种分类的理解。换一个角度,还可以从人际传播的三大矛盾来考察另一种分类的“关系的讯息”:,(1)“亲密距离”。人际传播中,“亲密距离”也是一种关系,即空间关系。我们常遇到这种情形:既要与他人保持密切关系,又想与他人有所区别。即使在夫妻、血亲之间,也存在这种要求。我们若不想让一种亲密的关系吞噬自我,就需要多少保持一定的距离,而这样又可能会伤害已有的关系,很难协调。例如老年人,来人多了会烦恼,没有人来又会感到孤独,甚至产生一种被伤害感。“亲密距离”是人际传播中的一个悖论。,(2)“确定不确定”。这也是一种关系,交往认知范围的关系。传播双方确定的关系会给人一种安全感,因为参与交往者可以预见到交往的发展方向。可是长此以往,过多的确定性也会因为习以为常而使交往变得平淡和枯燥。人总是希望关系中带有一定的神秘、未知、猜测、意外等。但“不确定”真的来了,也可能潜藏着危险。显然,这也是人际传播中的一个悖论。(3)“开放封闭”。这是一种交往者心理空间的关系。每个人在传播中都有对他人“倾诉”和“保持私密”两种分寸的把握,即使在夫妻和密友之间。但对交往的另一方来说,很难出现完全的对应,于是这在传播中又构成一个悖论。,三、人际传播中的“装相”与“本相”,有人际传播,首先要有人际关系,可是生活中每个人多少都有过对建立某种人际关系感到“怵”的时候,这在学术上称为“交往焦虑”。仔细想想,我们的内心深处确实常有对某种交往莫名的、不可思议的恐惧,因为社会关系的复杂和多变,人的情感也很难把握,使人感到关系的深不可测,担心难堪或失败的交往结果。从上面谈到的各种人际关系看,由于很多实际利益的考虑,或难以理清的微妙的心理动因,使得人在交往中虽然一般情况下谈的内容是真实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假相,真相和假相混合于人际传播中。,人有一种相互纠缠的恐惧感难以克服:一方面,渴望别人按照自己做出的样子留下印象,怕他人用某种固定的眼光看自己;另一方面,又喜欢戴着有色眼镜看别人。越是这样,就越会可能使“装相”不真实。布伯用保罗和彼得两个最普通人的名字为例,说明本相、装相之间矛盾关系的发展。第一对关系是:有一个向保罗“装相”的彼得,还有一个向彼得“装相”的保罗。第二对关系是:当彼得真的把自己呈现给保罗时,保罗对彼 得的认识还停留在彼得“装相”的阶段,可是,这并非是彼得自己此刻希望保罗看到的样子,反之,保罗对彼得的情况亦然。,四、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人际关系如此复杂和多变,有紧密的时期,也会呈现停滞,甚至断绝关系。从总体上把握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有利于及时分析形势,降低不确定性,预测未来的发展。这里从人们初识到完全断绝关系,将人际关系划分为九个发展阶段。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际关系都会有生必有死,许多人际关系一直较好地保持着。,初识阶段。测度阶段。升温阶段。鼎盛阶段。分歧阶段。削弱阶段。停滞阶段。回避阶段。破裂阶段。,五、“约哈瑞窗口”及几个无奈的改善人际传播的建议,约哈瑞窗口平面四方格 约哈瑞窗口立体四方格,第三节 人际传播的技巧和要件,一、什么是传播能力?什么是传播能力?美国学者特伦霍姆和延森的定义是:“一个人以有效而得体相宜的方式进行传播的能力。”有效,是指传播者知道在行动时自己要做什么,对眼前的事物有能力辨别和判断,预测后果,妥善处理问题。得体,是指以适当的方式传播,符合一般的社会行为规范,懂得人心之道。,另一位美国传播学者帕克斯(Malcolm R.Parks,1951)在宏观一些的层次上,提出关于传播能力的三个主题。1.控制。两个以上的人在交流中,控制自己的言谈和控制整个谈话局面,使之达到预想的目的,这是一种能力,需要 锻炼和经验。2.适应。动态的传播中,根据对方的态度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传播方式和内容,以适应新情况,这也是一种能力,它要求思维的敏捷。3.合作。传播能力不仅表现为个人的力量,也要在传播中体现与他人共同建构自我的能力,人际传播中会有很多协商和妥协。,二、学会说话和用词,以下10个常用的词说出口之前一定要三思而行:“我”“你”“他们”“那个”“可是”“是”和“不是”“总是”和“总不”“应该”,三、身体、时间和空间,面部表情目光接触与注视人际空间距离身体接触动作举止外表时间空间嗓音,四、“倾听”与“回应”,若要推进传播关系,就要“倾听”。当然,这不是一边倒式的听,可以划分为七种“倾听”:(1)积极地倾听,即参与式的倾听,包括当场反馈和提问;(2)开放地倾听,即为接纳不同意见而听;(3)理解地倾听,即在听的过程中认真思考问题;(4)记忆地倾听,指以记忆为目的的听;(5)辨认地倾听,即对所听内容以某种标准进行衡量;(6)移情地倾听,指以体验他人经验为目的的听;(7)欣赏地倾听,指以愉悦为目的的听,例如听音乐。,思考要点,1.以他人为镜的人际传播的首要目的(马克思和库利的“镜中我”观点)。2.影响人际传播的三种“关系的讯息”。3.影响“我你”人际传播的三种密切程度。4.马丁布伯提出的人际交往中的“本相”与“装相”。5.“约哈瑞窗口”中“四方格”的内涵。6.帕克斯提出的人际传播中传播能力的三个主题。7.人际传播中的空间距离。8.人际传播中“回应”的两种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