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和《过秦论》《阿房宫赋》的比较阅读.ppt
晚唐 杜牧,西汉 贾谊,北宋 苏洵,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秦国,韩、魏、楚,齐、燕、赵,六 国 论过 秦 论阿房宫赋,之比较,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相同点,评论的内容,写作的意图,分析的结构,论证的方法,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语言的运用,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三文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三文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六国论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返回,过秦论将九国与秦国、秦国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等分别作对比;六国论将秦于攻取之外所得与战胜而得、六国中赂者与不赂者等情况进行对比;阿房宫赋将阿房宫建成的盛况与被焚时的惨景、“一人之心”与千万人之心”等情况进行对比;,返回,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 不同点,文体不同:,六国论是史论,是篇议论文;阿房宫赋是文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而靠近散文的一种体裁;过秦论虽是史论,但由于作者是个辞赋家,所以这篇文章又近似赋体。,语言不同:,三篇文章虽然在语言上都是整散结合,但阿房宫赋语言华丽,整句多;六国论语言严谨,散句多;过秦论介与二者之间。过秦论六国论虽有整句,但不押韵;阿房宫赋是有部分押韵的,如“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主旨不同:,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劝汉。汉初战事甫定,人口稀少,经济凋弊,急需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为此,贾谊写此史论,用以规劝汉文帝要施行仁政,莫蹈暴秦覆辙。阿房宫赋是为帝而作,意在戒唐。当时的唐敬宗昏庸荒淫,大兴土木,起造宫室,劳民伤财。见此,杜牧写此赋,借秦统治者茺淫奢侈、自取灭亡的史实,讽喻敬帝应当节俭爱民。六国论是缘事而作,意在鉴宋。当时北宋王朝对契丹和西夏的军事掠夺采取以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作者写此文是要告诉宋仁宗,应该以六国破灭为鉴,不要对契丹和西夏屈膝求和,以免像六国那样“为积威之所劫”。,从所涉及的史实范围不同:,过秦论从秦孝公说到秦朝灭亡,共八代君王,150多年的史实;六国论所说的是自秦灭六国至秦统一的几十年期间的历史情况;阿房宫赋只从秦统一说到秦灭亡、阿房宫被焚共约15年的时间。另外六国论没涉有陈涉起义,过秦论和阿房宫赋都写到陈涉起义;但过秦论说的详细,阿房宫赋只用了“戍卒叫,函谷举”一语概括。,评议的角度不同:,六国论是从痛惜六国失策的角度来说的;过秦论和阿房宫赋是指斥秦王朝的残暴荒淫;但过秦论侧重说秦的残暴不仁,阿房宫赋则偏重于斥责秦的骄奢荒淫,也说及六国不爱百姓。,结论(论点)不同:,过秦论就史论史,言尽即止,结论落在秦王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句上,其讽谏之意在于言外。六国论在论证六国失败原因在于赂秦后,由古及今,再作引申,得出以北宋之大,如果一味屈辱苟安,势在必亡,并置自己于六国之下的结论。阿房宫赋虽是散文,后两段却是议论,论点就是讽喻之意不要荒淫奢靡,重蹈亡秦覆辙,让“后人”哀叹前人的悲剧重演。,布局谋篇的思路不同:,三篇文章虽然都采用逐层推进的方式,但阿房宫赋前两段是铺叙、描写,后两段转入评论,持论有据。过秦论和六国论虽同是论文,但结构也不同:过秦论先列举论据进行分析论证,然后得出结论(论点在后),嘎然而止;六国论先提出论点(论点在前),然后用论据加以论证,引申劝戒。,运用对比的方式不同:,过秦论是纵式对比,得出“秦朝秦国九国陈涉”这样的结果,而陈涉居然能击垮强秦,其原因就在秦自身的弊端。六国论是横式对比,“赂者”与“不赂者”虽同不免灭亡,但情况有别。阿房宫赋中的对比是纵横交错、虚实相生的。另外,六国论中有引证,而其他两文没有;过秦论阿房宫赋中有铺张渲染,六国论中不明显。不过两文的铺张又不尽相同:过秦论只是详尽的描写,而阿房宫赋则是夸张的笔法。,作者的见解和局限也有差别:,苏洵看到了六国失败的原因在于没能力抗外侮而割地苟安,但他没看到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循保守,不重视改革;更没看到秦统一的意义。杜牧认为封建暴君荒淫奢靡必然自取灭亡,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没有看到人民的力量。贾谊指出秦的灭亡在于不施仁义,也看到人民力量的强大,这是难能可贵的;但他没认识到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与人民之间始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当然更提不出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