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优秀课件.ppt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唐太宗 读史可以明智。培根 鉴前世之兴衰,明当世之得失。读史以博古,以通今,以通政,以通事,以知道。,六 国 论,苏洵,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 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论,苏 洵,字明允,号老泉 三苏 唐宋八大家作文的主要目的: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朗读课文、疏通字词,字词读音 六国互丧 sng 暴p霜露 洎j 草芥ji 与嬴 y 下咽 yn 胜负之数sh,战国七雄,(秦-楚-燕-韩-赵-魏-齐),秦强 楚大 齐富,研读课文思考问题,在苏洵看来,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六国破灭,弊在赂秦,(1)赂秦而力亏,(2)不赂者以赂者丧,总,分,开门见山,直陈观点,对 比,小邑,大城,得百倍,失百倍,大欲,大患,数量上,得难,献易,有限,无厌,奉繁,侵急,程度上,不尽,不灭,道理上,赂秦力亏,破灭之道,六国破灭,弊在赂秦,齐、燕、赵并不“赂秦”,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不赂者,齐,与嬴不助五国,燕,以荆卿为计,赵,洎牧以谗诛,不能独完,不赂者以赂者丧,收束全文,第四段-,第五段-,引古(六国破亡),-讽今(在六国下),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承上启下,总结历史教训(反面论证)。,弊 在 赂 秦,赂 秦 力 亏,不赂者以赂者丧,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总 分),(第一段),(总分),(第二段),(分总),(第三段),(过渡),(分总),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第四段)(引古),(递 进),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第五段)(讽今),(并 列),结构梳理,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联系时代背景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老泉论六国之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亡于此,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唐宋文举要甲编卷八引 何仲默,“论古”(魏、楚、韩、齐、燕、赵-秦),“讽今”(宋-西夏、契丹),六国论,必背名句,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3、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消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拓展阅读,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六国论苏辙,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将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父子两人的共同观点是:2.父子两人不同的观点是:(1)洵文的中心论点是:(2)辙文的中心论点是:,认为六国没有团结一致抗秦,弊在赂秦,背盟败约,自相屠灭,洵文重:,史实,辙重:,假设,3.有人说苏氏父子都认识不到秦统一六国是历史趋势,不过是借题发挥;而从论古讽今的贴切来说,还是苏洵的文章有意义,所以洵文得以流传,而辙文则知者甚少.你同意这说法吗?为什么?,同意,因为宋对西夏有贿赂退让,与六国赂秦土地相似。,4.解释下列举句子中括号里的词义:(1).藉之以(蔽)其西:(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3).以(阴)助其急:(4).(至于)秦人得 伺其隙以取其国:,遮挡,挺身而出,暗中,发展到.,课后文言基础知识巩固,文言实词,通假字,1、暴霜露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3、暴秦之欲无厌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曝”,曝露,通“倘”,倘若,通“餍”,满足,通“勿”,不要,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以至于 今义:连词,古今异义,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8、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1、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 一天天地 一月月地,词类活用,2、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 坚持正义,3、形容词作动词不能独完 保全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一词多义,兵 非兵不利 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 名词,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 名词,战争,一词多义,暴 暴霜露 动词,曝露 暴秦之欲无厌 形容词,凶暴,残酷的,一词多义,事 以地事秦 动词,侍奉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名词,事情,一词多义,犹 犹抱薪救火 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副词,仍然,还,一词多义,终 终继五国迁灭 副词,终于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动词,坚持到最终,一词多义,始 始有远略 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 副词,才,一词多义,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 动词,朝着,对着,一词多义,得 较秦之所得 动词,获得 此言得之 形容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 动词,获得,文言虚词,而之以为其则与,而(1)连词,表因果。赂秦而力亏(2)连词,表修饰。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连词,表转折。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4)连词,表并列。二败而三胜(5)连词,表承接。战败而亡,诚不得已,文言虚词,之(1)助词,的。破灭之道也/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胜负之数,存亡之理(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3)定语后置的标志。苟以天下之大(4)代词。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贿赂”)/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一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的),文言虚词,以(1)介词,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2)介词,凭借。秦以攻取之外/苟以天下之大(3)连词,相当于“而”。以有尺寸之地(4)介词,把。举以予人(5)介词,用。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文言虚词,为(1)动词。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为国者(治理)(2)表被动。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文言虚词,其(1)代词,它。其实亦百倍(指获得的土地)/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指赵国)/其势弱于秦(指六国)(2)代词,他们的。能守其土(指燕、赵二国),文言虚词,则(1)连词,就。小则获邑,大则得城(2)连词,那么。则秦国之所大欲,文言虚词,与(1)动词。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依附)(2)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与战胜而得者(3)连词,和,同,表并列。六国与秦皆诸侯,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判断句(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文言句式,省略句(1)举(之)以(之)予人 省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2)(子孙)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省主语(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秦)郡 省定语,文言句式,倒装句(1)其势弱于秦 于秦弱,介宾后置(2)赵尝五战于秦 于秦五战,介宾后置(3)苟以天下之大 大的天下,定语后置,文言句式,被动句(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洎牧以谗诛 动词“诛”本身具有被动语态,文言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