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应用》课件.ppt
第二章 中成药应用,影响中成药成效的因素,【目的要求】掌握影响中成药药效的因素。【基本内容】:中成药中有效成分的“质”和“量”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而影响中成药中各药有效成分的因素很多,诸如原药材质量,药物配伍、制剂工艺、药用辅料、剂型设计、临床应用等等。,一、原药材质量,一、产地生酏长环境不同,有效成分含量不同:【举例讲解】海拔高度、纬度、土质、光照、肥料等海拔高度升高、罂粟、莨菪中生物碱含量升高;纬度:北纬50以北,一叶秋含一叶秋碱含量较多;北纬50以南,一叶秋含一叶秋碱含量甚微。土质:砂土,对挥发油的含量有利。碱质土,生物碱含量升高。光照:毛花洋地黄中强心甙含量,可因日照而下降(与日照成反比)。曼陀罗叶中生物碱,因日照含量升高。挥发油类成分,因日照有利于合成。肥料:氮肥能提高生物碱含量。钾肥能提高挥发油含量。,二、生长期不同,有效成分含量不同番泻叶中蒽醌类含量以3个月左右嫩叶最高,超过90天含量反而下降。洋金花总生物碱的含量在凋谢时最高。所以洋金花是采收开放的花。芍药根中芍药甙在显蕾期最高,可达90%。三、生长年限不同,有效成分含量不同西洋参根中人参总皂甙的含量随生长年限增加而增加。而总氨基酸的含量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而 呈下降趋势。黄连中小檗碱的含量随种植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以6年生者最佳,以后含量增加则不明显。,四、采收时间不同,有效成分含量不同跟茎和根类药材多在植物生长停止的秋末春初时节采收;植物皮类药材多在春夏之交采剥;果实种子类药材多在果实成熟后采摘;花类药材多在花朵将开未开时采集;花粉类和树胶类药材宜选在露水干后的晴好天气采收。,五、采收部位不同,有效成分含量不同麻黄茎中含有麻黄碱及挥发油平喘发汗,根中主含伪麻黄碱利尿止汗莲子含棉子糖等成分健脾止泻、养心益肾莲心主含莲心碱清心降压荷叶、荷梗含少量生物碱及多种黄酮清热理气宽中藕节主含鞣质、天冬酰胺散瘀止血。,六、加工炮制、储存保管等对原药材有效成分的影响含挥发油药材高温干燥,成分损失;含甙类药材不及时干燥杀酶,因水解、酶解而破坏。外部环境温度、湿度、阳光和空气的变化均可引起中药性状和成分的变化。七、混用药材对有效成分及药效的影响 如冠心苏合丸中青木香平肝止痛治心绞痛 投土木香芳香行气、健脾和胃,二 制备工艺,一、浸提溶媒目前中成药大多以水为浸出溶媒。溶媒不同,对成药的质量影响很大。二、浸提方法一般药物共同煎煮的提取方法。三、蒸发浓缩蒸发浓缩是中成药生产的必需工序。中药提取液经高温、长时间处理,有效成分多易破坏。一般而言,温度愈高,时间愈长,有效成分损失愈多。四、干燥、灭菌干燥方法:真空干燥、喷雾干燥、沸腾干燥、冷冻干燥。灭菌的方法有:紫外线灭菌、辐射灭菌、微波灭菌、气体灭菌、干热灭菌、湿热灭菌等。五、精制方法精制方法合理与否,对于改善中成药外观性状、保证内在质量,提高临床疗效至关重要。,三 配伍组方,复方配伍或因组方药味不同,或因剂量不一,往往导致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差异。蒽醌 鞣质如:大承气汤 87%58%(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均以大黄为主药,配伍不同,有效成分明显差异。小承气汤 50%50%(大黄、枳实、厚朴)调胃承气汤 53%80%(大黄、芒硝、甘草),四 赋形剂,赋形剂的定义:赋形剂系指除主药以外的一切附加物的总称。尤其是固体剂型中,赋形剂应用相当普遍。辅料选用中成药辅料的选用也应按照中药药性理论,以确保药物疗效,【举例讲解】藿香正气丸(解表和中、理气化湿)用蜜(滋补、缓急、润燥、解毒等)赋形剂则甘缓助湿恶邪。补中益气丸-用蜜,则可加强其补中益气,养血健脾的功效。归脾丸【举例讲解】用酒作赋形剂风湿痹痛风湿木瓜酒 用之可增强其祛风除湿,活血散寒止痛。丁公藤风湿酒二、添加剂,五 剂型,同方不同剂型之中成药,因制备工艺、赋形剂等的差异,对中成药中有效成分显然会有影响。【举例讲解】枳实升压成分为对羟福林与N-甲基酪胺,只有静脉注射才能呈现药效。【举例讲解】天花粉针剂用于中期妊娠引产疗效较好。,六 药剂卫生,由于中成药生产的原辅料、生产设备、包装容器以及生产环境等各个环节均有被微生物污染的可能,因而其成品受到微生物污染的情况相当普遍,几乎涉及所有剂型,尤其是液体剂型,甚至无菌制剂也有可能染菌。【举例讲解】丸剂、片剂、冲剂等,当微生物大量繁殖时,其表面变得湿润或粘滑,以至出现带色菌落或影响呈现各种颜色。主要是由于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降解了有机物,从而影响中成药质量。如液体制剂,当微生物产酸可导致液体制剂的pH值降低,pH值的改变又影响某些有效成分的稳定性。,七 生产及质量管理,任何产品质量的形成都是经研究设计后生产出来的,没有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就没有产品的质量。【举例讲解】生产操作不能严格工艺规程并采取相应保证措施,就很可能发生药品污染或混淆等差错事故。即使某一操作步骤不当,均可能影响中成药产品或中间体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八 临床应用,不能“辨证论治”对证下药,也不能“药到病除”。若剂量掌握不当,配伍用药不合理,服药时间不科学及病人个体差异等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治疗效果。一、辨证二、药量用药剂量不足,临床上疗效较差,或不显效。,三、合并用药中药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中成药也不例外,由于病因、病情变化等的需要,临床上中成药与中药、西药或其它中成药联合应用的情况颇为常见。中药的“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配伍用药理论,在中成药开发与临床应用中也是值得借鉴的。四、服药时间自古以来,中医对人体时间节律及服药规律极为重视。如汤液本草谓:“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五、饮食前人明确指出了服药时的饮食禁忌。,九 贮存保管,一般来说,中成药在贮存期间,若温度在2035,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时,容易出现虫蛀、霉变等现象。因此贮存保管要经常进行检查,并认真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主要应控制好湿度和温度,尤其是湿度。温度高了,要及时通风降温;湿度大了,除通风除湿外,还可采用除湿机或适宜的吸湿剂进行除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