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

    • 资源ID:6071925       资源大小:2.03MB        全文页数:37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

    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20世纪20年代:,氨基酸 多肽 蛋白质,认为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20世纪30年代:,脱氧核苷酸,DNA,脱氧核糖,碱基,磷酸,A,G,C,T,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9世纪中期,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证明了生物的性状是由 基因 控制的?,20世纪初期,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 染色体 上。,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由 蛋白质和DNA(成分)组成。,蛋白质,DNA,染色体,蛋白质和DNA,谁是遗传物质?,?,实验材料:,小鼠和两种肺炎双球菌,R型菌粗糙,无荚膜,无毒,S型菌光滑,有荚膜,有毒,可致死,一.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围的一层粘液性物质。,3,4,加热杀死的S型,R型活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小鼠死亡,从其体内分离出S型活菌,小鼠死亡,从其体内分离出S型活菌,小鼠不死亡,小鼠不死亡,实验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R型细菌转化成型细菌的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哪种物质是转化因子?,对比1.2组的实验现象,这说明了什么?,什么使活R型细菌转变成活的S型细菌?,?,?,?,由于体内有活的S型细菌的作用。,活的R型细菌变成了活的S型细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使活的R型细菌发生 了转化。,第4组小鼠为什么会死亡呢?,活的S型细菌如何出现?,?,S型细菌使小鼠死亡。,过程探究1格里菲思的实验:,假如你是当时的科学家,你会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讨论:,实验设计寻找转化因子:,关键思路:把S型细菌的各种化合物分开,单独观察,确定唯一变量。,设计方法:把由S型细菌进行分离,提取出 的各种成分,单独作用于R型 细菌。,实验过程:,多糖 脂类 蛋白质 RNA DNA DNA水解物,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R R R R R S R,S型活细菌,R S,多数,少数,DNA的纯度越高,转化就越有效。,(二)艾弗里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DNA是转化因子。,以上转化实验表明:,实验结论:,有没有比细菌更为简单的实验料?,D N A 是 遗 传 物 质。,(1)噬菌体的结构模式图,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究竟是蛋白质还是DNA?,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T2噬菌体中60%是蛋白质,40%是DNA.,小资料:,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就会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从而进行大量的繁殖.,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952年赫尔希和沙斯 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同位素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过程时,叫做示踪元素。用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变。人们可以根据这种化合物的性质,对有关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进行追踪。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在T2噬菌体的化学分析中,对蛋白质和DNA的进一步分析表明:硫仅存在于蛋白质分子中,99%的磷都存在于DNA分子中.,1.用哪些同位素标记DNA和蛋白质?,提示:DNA有,但多数蛋白质没有的元素是哪种?只有蛋白质有,而DNA没有的元素又是哪种?,用35S标记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32P标记部分噬菌体的DNA。,研究方法:,同位素标记法,蛋白质的组成元素:DNA的组成元素:,C、H、O、N、S,C、H、O、N、P,(标记32P),(标记35S),S,P,(2)实验过程:,蛋白质含35S的噬菌体,+细菌(未标记),上清液(T2噬菌体颗粒)-含放射性物质35S,沉淀被感染的细菌和新形成的噬菌体-未检测到35S,说明蛋白质外壳并没有进入到细菌内,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噬菌体外壳蛋白质,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内部DNA,DNA含32P的噬菌体,+细菌(未标记),(T2噬菌体颗粒)-未检测到32P,被感染的细菌和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检测到32P,说明DNA进入到细菌内去了,亲代噬菌体,35S标记蛋白质,寄主细胞内,无35S标记蛋白质,子代噬菌体,外壳蛋白质没有35S,亲代噬菌体,寄主细胞内,子代噬菌体,32P标记DNA,无32P标记DNA,DNA有32P标记,结论DNA能复制、能控制蛋白质合成、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实验过程及结果:,第一组 实验,第二组实验,亲代噬菌体,35 S标记蛋白质,32 P标记DNA,寄主细胞内,无35S标记蛋白质,无32P标记DNA,子代噬菌体,外壳蛋白质无35S,DNA有32P标记,实验结论,DNA分子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也就是说,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给后代的,因此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表明:,标记噬菌体方法?,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2P 和35S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菌,分别用上述细菌培养T2噬菌体,制备含32P的噬菌体和含35S的噬菌体,目前,已有充分的科学研究资料证明,绝大多数生物都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DNA主要的遗传物质,DNA是唯一的遗传物质吗?,(二)、RNA是遗传物质,有些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它们不含有DNA,只含有RNA。在这种情况下,RNA就起着遗传物质的作用。,RNA(核糖核酸),有些病毒(如烟草花 叶病毒,HIV病毒,SAS病毒,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它们不含有DNA,只含有RNA。在这种情况下,RNA就起着遗传物质的作用。,例: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人的遗传物质是()A、DNA B、RNA C、DNA和RNA D、DNA或RNA,D,A,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绝大多数生物都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因此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总结,思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能总结出作为遗传物质应具备什么样的特点?,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能够自我复制,保持前后代的连续性能通过指导蛋白质合成,控制生物性状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以含(NH4)235SO4、KH231PO4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向大肠杆菌培养液中接种以32P标记的T2噬菌体(S元素为32S),一段时间后,检测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及S、P元素,下表对结果的预测中,最可能发生的是,D,将TMV型病毒的蛋白质与HRV型病毒的RNA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组合型病毒,用这个病毒去感染烟草,则在烟草体内分离出来的子代病毒为 ATMV型蛋白质和HRV型RNA BHRV型蛋白质和TMV型RNACTMV型蛋白质和TMV型RNA DHRV型蛋白质和HRV型RNA,D,将有荚膜的S型肺炎链球菌注入到小白鼠体内会导致小白鼠_ 而死亡,而无荚膜的R型细菌_,但如果将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再注入到小白鼠体内则_,此实验说明S型细菌体内存在着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_,经实验证明这种物质是_。,患败血症,小鼠正常,小鼠死亡,转化因子,DNA,二.填空题:,小资料:,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就会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从而进行大量的繁殖.,

    注意事项

    本文(《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