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两篇赏析训练.ppt
高中语文读本一朵午荷,鲁迅秋夜写作背景,秋夜是鲁迅散文集野草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12月。当时北京的政治环境正如鲁迅所说:“实在黑暗的可以!”鲁迅在北京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他的内心是矛盾、痛苦、又压抑的,但是他具有顽强不倦的战斗精神,决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秋夜正是作者与旧社会抗争到底的誓言。但受制于当时恶劣的环境,鲁迅只能采用一种隐晦的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把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藏匿在景物描写之中。,富有朝气的斗士,枣树的世界,小青虫的形象,枣树:沉默的斗士,小粉红花:正在成长进步的青年,英勇,秋夜,整体感知,鲁迅秋夜阅读练习,一.看拼音,写汉字。,Shn()眼 s()缩g()惑 xng()红Zh()子 zhng zhng(),瑟,蛊,猩,栀,丁丁,见文中,此字打不出来,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二.课文说明。,三.自读练习。,1.文中作者写了秋夜中的哪些景物。作者对这些景物寄寓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哪些是作者所热爱的?哪些是憎恶的?,景物,枣树青虫红花,天空月亮恶鸟,景物,光明,黑暗,象征,热爱,象征,憎恶,2.以上都是些很常见的景物,但在作者笔下却蕴含着悠远的艺术魅力,这是为什么呢?而这些景物到底象征了什么呢?(仔细研读课文),是因为作者运用了象征手法。枣树、青虫和花红象征光明;天空、月亮和恶鸟象征黑暗。,3.课文第一节:作者为什么不说“有两株枣树”却用“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呢?,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4.为什么说奇怪而高的天空的微笑大有深意?从“繁霜洒在园里的野花草上”这一句,我们能否看出其深层含义?,“微笑”是指反动军阀表现出的虚伪做作的微笑,显示其欺骗手段的高明而洋洋得意。“繁霜”实指军阀政府实行文化高压政策,极力摧残“园里的野花草”。,5.指名朗读第4节,思考:(1)枣树有哪些特征?找出描绘枣树的句子。(2)为什么“只有创伤,其他一无所有”的枣树却欠伸得很“舒服”?,(1)(略)自己在文中第4节勾画句子。(2)“一无所有”的枣树更便于战斗,因为折磨增强了他的毅力,摧残砥砺了他的斗志。,(3)文中写枣树时用了三个“直刺”,其含义是否相同?,前两个“直刺”表明了枣树的斗争对象,第三个“直刺”写出了枣树那种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战斗风格。,(4)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枣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是作者着力赞颂的对象。,6.(1)小粉红花形象有哪些特征?,一是小,二是在夜霜侵袭下瑟缩发抖,三是在做着春天的梦,梦见瘦小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蜂蝶纷飞的春会到来。小粉红花是被社会黑暗势力摧残凌虐的弱小者,处境悲惨,她希求同情,她对未来抱有希望,现出微笑,作者在这一形象上寄寓了对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的深切同情。,7.快速阅读(7-9)节,思考:(1)7节和9节中作者两次提到“夜半的笑声”这两种笑声是否相同?,第一次:蔑视的笑、胜利的笑,是示威与挑战。第二次:快意的笑、欢欣的笑,是对未来的神往。,6.(2)小红花又是一种什么形象呢?,“小粉红花”象征了那些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作者对其的感情是:同情。,(2)小青虫形象有哪些特征?,小青虫的主要特征是顽强地追逐光,由室外而室内而玻璃罩而撞进去遇到火。它也很小,遍身苍翠的可爱、可怜。它是热忱追求光明的英雄。,(3)文末有“苍翠精致的英雄们”具体指的是什么?,具体指小青虫。,(4)小青虫又象征了什么呢?作者对其态度是什么?,象征: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态度:a.批评其乱撞,不讲策略的弱点。b.更敬佩其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8.作为作者深深憎恶的“天空、月亮、恶鸟”等景物又有哪些特点?他们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作者对其是什么态度?,(1)天空:奇怪而高;月亮:圆满;恶鸟:夜游。(2)象征: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3)态度:鞭挞、抨击,憎恶。,9.有人说:有意境的作品能够用各种艺术方法使读者产生象外有象、景外有景的审美感受,那么本文的意境有什么特点呢?,本文的意境含蓄而隽永,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来刻画形象,用“枣树”与“天空”这两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大有深意的画面,因而意境深远而又奇特,这种效果又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作用。,10.本文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到底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运用了象征手法的文章呢?,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把现实和幻想融为一体,确切真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格化的景物所代表的社会力量,寄托作者的爱憎情感,表现作者自身的战斗精神,运用象征手法的课文还有:海燕、松树的风格、井冈翠竹、白杨礼赞等。,本文刻画的枣树形象由于它的隐喻和象征作用,能够使读者在想象中幻化出一个寓于人生经验的坚强斗士形象,更能幻化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形象。可以说,散文秋夜形象地体现了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执着于现在的战斗的伟大精神,作为我们中学生也应向鲁迅学习,既要学会作文,更要学会作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本文小结,本文通过对枣树虽势单力薄、孤独无援,但毫无惧色、直刺天空的描写,热情歌颂了枣树不畏强暴、不受益惑、顽强战斗的精神,表现了作者与黑暗势力抗争、在艰难中顽强求索的精神。,文章主旨,谢谢!,品读好的故事鲁迅,今天我们上一节阅读鉴赏课,是鲁迅的好的故事。上课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有没有喜欢鲁迅作品的,说真心话。(我估计:不喜欢的居多。原因或是时代遥远,或是语言晦涩,要么思想难懂,要么缺乏趣味。)其实我倒觉得先生的文章,就好比是一粒茴香豆,它不好嚼,因为太硬;但用劲嚼了,便会发现真是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就不妨来嚼嚼看。,鲁迅好的故事一文中并未写故事,而是描写景物:小船,山阴道,新禾,草,花,乌桕,鸡,狗,斜栏,农夫,村妇村女,茅屋,塔,晒着的衣裳,簔笠,天,云,竹,小河,萍草游鱼。所以读者回答不出“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好的故事”指的就是文中所描绘的一幅美丽的图画,因为鲁迅在文中说“这故事很美丽,优雅,很有趣,很多美的人,美的事,像一片云锦。”文章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很生动,景色明朗,充满温暖愉悦的情绪。,结合前一篇散文来理解,鲁迅生活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但鲁迅依然在“寒霜,有冷的夜气”的秋夜里向往着“好的故事”,并且“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优雅,有趣,故事里有很多美的人,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听见。我珍爱这一天好的故事,我要留下它。但我总记得这一天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里。”不难看出鲁迅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一.快速阅读,把握内容结构,(五分钟左右,大家标好段落,思考“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一(12)眼前实景:昏暗的灯、昏沉的夜 二(310)梦幻景象:破碎三(1112)回到现实:昏暗的灯、昏沉的夜,朦胧清楚,消失,回忆之景是为了写梦幻之景。侧重品读第3-10段。一读,注重景象;二读,注重意境。,二.通过诵读,品味梦幻美丽景象,(美丽、幽雅、有趣、无穷),景物自然美 画面动态美文字诗意美 视觉色彩美,本单元是“自然感怀”,品味完梦幻中自然风景的美丽,我们一起来咀嚼那隐藏在美丽背后的作者感怀。抓住重点段落的关键点进行研读品味,与同学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自我思考亦可,合作探究亦可,共享成果。,三.自主探究,体悟作者内心世界,探究一:既然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些图景,为什么作者特意要把这些图画称为故事?题目为什么叫做“好的故事”?,我们知道,“故事”总是已发生了的、过去了的、甚至是不可复得的。这里用“故事”不用“图画”,就暗寓着作者对这幅美丽的图画的追忆、珍惜、依恋的感情。,探究二:作者在第5、7段写梦幻之景的视角是非常规的,都是水中倒影,为什么?,从水中看岸上风景,角度新颖,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使得梦幻景象更美,更有动态感。但由于倒影容易受到河水荡漾的影响,也就更虚幻,这为后文美景破碎消失做铺垫。后文景象美到极致,作者情感也到达巅峰,“故事”戛然而止,如肥皂泡一样瞬间破灭,现实残酷可见一斑。,探究三:在第10段,作者写“捏住”初学记,第2段用的是“捏着”,二者有什么不同?这下意识动作,表明了作者什么心理?,力度不一样,“捏着”是轻轻捏在手里,“捏住”则是想死死攥在手心。与其说是想捏住书本,不如说是想把“好的故事”留住,哪怕是几点碎影。这表明作者面对梦幻美景破碎时极度的怅惘失落。,探究四:文中多次出现“昏沉的夜”及“好的故事”,有没有特殊含义?,都具有象征意义。“昏沉的夜”象征着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好的故事”象征作者所向往的理想世界。正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探究五:那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昏沉的夜”及“好的故事”呢?非得用象征手法,让我们读先生的文章读得如此辛苦?,这样写是使用了“曲笔”,更能表明当时现实社会的残酷。要知道,鲁迅因写文章,是上过暗杀名单的。不像我们同学有点什么小情绪,要不就写在qq空间里,要不就发表在微信博客上。,文章鉴赏到这里,我们基本上读懂了作者的内心感怀,那就是当梦幻美景破灭消失后深深的失落、怅惘、忧愤、悲凉。但是面对梦幻美景的破碎和消失,如果仅仅是忧愤和悲凉,那么鲁迅也就不是鲁迅了。鲁迅和一般的愤青、平庸作家也就没有区别。因此,我们进行最后一个深入探究。,老师给你们说吧,探究五:如何理解最后一段“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作为转折复句,重点落在“但”字上。夜是虽然依旧昏沉的,但作者“总记得”这美好,可见作者对此是恋恋不忘的,是依旧怀抱希望,怀抱对“好的故事”的期待。总之,即便再昏暗,还有微弱的灯光;纵使再虚幻,也是美好的故事。先生自己也在故乡中曾说:“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去了一次上海,到鲁迅公园凭吊先生。我独自站在鲁迅墓前,两旁花繁树茂,周围清风鸟鸣,公园里多是玩耍的孩子,休憩的老人。鲁迅塑像矗立在墓前,少有人关注,当时我想,鲁迅先生真的很孤独,世上理解他的人太少了。可现在,我倒觉得,公园的美好幸福情景,不正是先生最希望看到的吗?先生的希望正一步步变成美好的现实!,话外音,四.拓展延伸,进行人文熏陶,鲁迅是孤独倔强的,又是可亲可敬的,值得我们去读懂他的内心世界。一个生于19世纪的人,写于20世纪的作品,由我们一群21世纪的年轻人品读,这本身就是一个穿越时空的心灵碰撞。先生若地下有知,也会十分欣慰的。,课后,大家写一篇小作文,题目“我眼中的鲁迅”。请以“90后”青年的独特眼光去重新审视鲁迅,和鲁迅来一次亲密的接触,角度自选,500字左右。,练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