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ppt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高峰期,出现4个第一:第一部作家论专篇曹丕典论论文;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文赋;第一部诗歌品评专著钟嵘诗品;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刘勰文心雕龙。,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起、玄佛合流、儒道兼容的文化格局,为文学批评的独立、自觉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1、玄学兴盛与三教合流,时代局势促使汉儒学式微。先秦孔子儒学是把上古具有神学色彩的巫祝文化人学化,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董仲舒又以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之说,将人学化的儒学重新演变成神学化的儒学,并促使神秘主义的谶纬迷信学说大兴。其间,以名物训诂为宗旨的古文经学家们继起反击董学及谶学,促使儒学式微。汉末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儒学之统治根基已朽。加之东汉末期桓、灵帝时,宦官专权,党锢之争中许多忠君忧道的正义儒士横遭杀身之祸,人们遂向心老庄,庄学开始占据士人之心,并以此文化局势走向新的魏晋时代。,汉魏之际庄学大兴。汉魏之际,社会动荡,战乱纷纭,人们生死无常,前途与命运都无力自主,士人的心灵痛苦无法用儒学解脱,于是庄学大兴,借庄学之清静无为思想以作灵魂安顿之家园。诚如闻一多云“”(见教材p136)。老庄哲学有2点符合当时人们心灵的需要:a.道家宇宙本体论之“道”给人以思想依托。儒家的忠君、民本、仁政、德行等道德哲学已无力振奋乱世士人之心。以道为本的思索更能让人明确思考及思考者的终极价值。b.老庄的清静无为之政治和修身学说更合当时士人的心灵需要。儒家讲立功树名、修身立德,使许多人行名教之饰,实干追名逐利、尔虞我诈、虚伪做作之事,这为许多正派士人所不齿。而老庄之无欲无争、不名不利、还人性本真等政治、修身之说很快得到士人广泛认同。,以道释儒,儒道兼综。汉魏之际,有两种以道学释儒学的倾向。一是三国时荆州经学派王肃伪作孔子家语,杜撰出孔子拜老子为师之事,并以道释儒,用老子之道说孔子之道,目的是想继续宏扬儒学。另一个是正始年间玄学家王弼,他亦用老庄之道释孔儒之道,以“无”为儒道之极,他变通儒道之目的在宏扬老庄道学。这种学术走向导致的结果则是学人思想中兼容了儒、道二学。,玄学与三教合流。玄学兴起于魏正始年间,以何晏、王弼为大家,主要是阐释以道学为主的玄奥之理,故谓之玄学,实为哲学。玄学兴于正始,衰于南朝,其间历“道学复兴”、“儒道兼综”、“三教合流”三期,最后以三教合流形成古代三教归一的复合型文化。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土,与汉代神仙方术思想融合,很快本土化了。至魏晋时,玄学之老庄道学及玄学化的儒学又与佛学沟通,道学之尚“无”崇“虚”,正与佛学大乘空宗派之“般若空学”相融,且与儒学之人生修养说之精义向“善”沟通,“善哉!”为三学在人性修养上的共同追求,三教走向融合。,2、魏晋玄学对文学批评的影响,魏晋玄学对文学批评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三个文学批评范畴的形成与演变。,(一)才性四本才性论是玄学清谈的话题之一。才性之说始于荀子,他虽才、性并举,但重儒家之德性而轻才情的。魏主曹操标举“唯其才”,才是向儒之德性挑战,重才轻性。又有刘劭(shao,邵音)著人物志,以才性为纲要,建立人格类型学说。曹、刘之才性论的要义是“重才情轻德性”,其具体表现为三方面:于艺术上则是重审美自由而轻功利实用;于人的价值上则是重心理轻伦理;于人格上则是贵气质性格之“性”和文章诗赋之“才”兼备的艺术人格。,魏晋时期的钟会还有专论才性著作才性四本论,今佚,但据载,其区分才、性关系为两种,一为合同,一为离异。据陈寅恪说,司马氏一党主合同论,曹氏一党主离异论。魏晋是中国思想最自由的时代,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使才性离异论成为了主流,有意无意淡化“性”的政教伦理内涵,推重人的个性气质和自然情性的艺术表现,促进了文艺创作与文学批评冲破儒学伦理规范而自由发展。,(二)形神理论魏晋玄学始于人物清议、品藻、清谈,形神论的产生即与人物品评关系密切。魏晋时期,士人仰慕老庄学说,亦实践于行动中,于是弃儒士之礼法,放浪形骸,落脱不羁。或身居庙堂而向心江湖,或离尘隐居而笑傲林泉,或醉酒当歌而佯狂自适。形成一股重风神气度而轻形迹的名士风尚,人们普遍推重人的神韵风姿。以品藻人物为主的世说新语中即有大量标举人的神韵风姿的术语,并为后人谈艺中借用,习成文学批评术语范畴。,玄学形神论对南朝画家顾恺之产生影响,并以形神之论谈画。世说新语巧艺载,顾氏画人,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曰“四体妍媸(chi嗤音,丑义,与妍相对),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顾氏论画重神似,主张“以形写神”。玄学之形神论重神轻形,这与佛教之“神不灭”论相表里,共同将重神的思想发扬,并影响后世谈艺均重神似之美。,(三)言意之辨,言意关系问题,如前所述,孔子讲“辞达”、“立言”,庄子讲“言不尽意”、“得意忘言”,易传中提出“立象以尽意”。至玄学大师王弼则在周易略例明象篇中从两个不同角度全面阐释了“言象意”三者的关系(见教材P148-149)。,首先,他从“作卦”(创造)角度指出:“象生于意,意以象尽”(意为象之涵义,象为意之载体);“言生于象,象以言著”(象为言之对象,言为象之形式)。其次,他从“解卦”(接受)角度指出:“要寻言以观象,得象忘言”;“要寻象以观意,得意忘象”。“言”和“象”均为得意之工具,离开名言和卦象不可得意;但若拘于名言和卦象亦不可得意,所以,不离不即于言与象,圣人之意方可昭现。玄学即以得意而忘象忘言为解读经书之法,并尚玄虚义理之清谈。对文学批评的影响主要在推重“言外之意”、“文外重旨”的虚灵含蓄之美。,3、魏晋玄学对文学批评的巨大影响,宗白华美学散步云:“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魏以降,精神的自由解放与文学创作繁荣共同促进了文学批评的繁荣发展。主要体现为:,创作论。,此间创作论除言意论、形神论外,还有三个主要理论:a.缘情说:由陆机文赋中出,“诗缘情而绮靡(华丽)”,成为继“诗言志”后的又一诗学核心命题“诗缘情”,并开诗歌重抒情之理论先声;b.心物交融论:由陆机到刘勰,都强调心对物、物对心的双向互动作用,主要是刘勰的“神与物游”论将心物交融说推向极至;c.动静相济说:这是对创作时的心理过程的观点,由于受庄、玄、佛学影响,一向重心动的创作心理,此间在陆机、刘勰、宗炳等人那里,都强调动静相济。,鉴赏论。,此间鉴赏论有4个要点:a.出现专门品赏文艺作品的文章和专著。如钟嵘诗品,谢赫古画品录,庾肩吾书品等,还有刘勰文心雕龙之知音篇专论鉴赏问题;b.论及欣赏者的才性。如刘勰论知音即论及此问题,“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将阅文情,先标六观”等;c.论及欣赏者的品德修养。如曹丕指责“文人相轻”、“崇己抑人”,葛洪批评“贵古贱今”、“贵远贱近”等;d.论及鉴赏方法。如钟嵘的味诗法和意象法。,作家论。,此间作家论有三要点:a.有专论作家问题的专论文章。如曹丕典论论文即专论作家,刘勰文心雕龙之程器才略等;b.认识到文学创作需要特殊才能,并具体分析这些才能。如颜氏家训文章中认为创作要有“才思”、“天才”,文心雕龙有神思、练字等篇即言此;c.强调作家才性之差异。如刘劭、葛洪、钟嵘、刘勰等均论及此问题。,二、曹丕典论论文,曹丕(187266年),字子桓,曹操次子,沛国谯人,建安25年(220年)立魏,史称魏文帝。其典论一书已佚,其典论论文篇为后辑得,其名论“文”,其实是论“文人”(作家),其论文人又受玄学才性论影响,重才轻德,推重创作个性与才能。,曹丕之前亦有文学批评专门文章,但或对一人一作作评,或论一种文体,无全论说众多作家作品文体之专作,典论论文即担此任而谈文章论作家,故开“铨衡群彦(古指有才德之人),品评才性”之先声。曹丕典论论文主要文学批评思想有以下要点:,(一)文气说,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段文字就是曹丕的文气说,其主要涵义有几层:,文以气为主。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有三层义,一指自然界物理之气,二指人的生理之气,三指人的精神气貌。“文以气为主”(文气说)。这里的“气”,是指作家的气质、才能、个性、禀赋而言。曹丕认为,文章的风格是由作家的气质秉性决定的。作家的气质秉性不同,所表现的文章风格便不同。曹丕所言“文气”之“气”是指文章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作家的自然禀赋、个性气质等,属个体生理与心理的个性气质。这种精神之“气”不同于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即抹去了道德色彩。,气之清浊有体。曹丕将文气分为两种,即清气和浊气,亦即阳刚之气和阴柔之气。人禀阴阳二气之份量不同,个性气质就不同,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就有阳刚与阴柔之不同风格。曹丕认为,作家的气质个性不是人力可以强求的,而是人的天赋禀性,是不可改变的,父兄不可传其弟子。讨论:曹丕的说法有无道理?在认识上有什么局限?,从曹丕对徐干的“齐气”(舒缓之气)略有微词,又说“公干(刘桢)有逸气,但未遒耳”(与吴质书),说明他更看重文章表现清刚遒举之气。,(二)文体论典论论文曰:“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lei,磊音,悼词)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这段文字表达了曹丕的文体观念。,文本同而末异。曹丕之言本末,“本”指文学的共同本质,“末”指文体的特征,文学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感,但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语言形式、体格风貌等,故曰“文本同而末异”。这与先秦儒学以德为本、以文为末的观念相去甚远,表现出文的自觉与独立意识。,四科八类之分类。曹丕之前,谈文者未分文体,曹丕将文分四科八类,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前二科四类为无韵之文,后二科四类为有韵之文,且将诗赋这类具有极强文学性文体独立出来,还指出其特征为“欲丽”,实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性文体意识的自觉。,指出了各种文体的特性或风格,奏议宜雅(典雅):奏,向皇帝上书言事的文章。议,议政文,就有不同意见的大政方针向皇帝呈述意见和建议的文章;书论宜理(明晰事理):书,主言记事之文;论,议论说理之文。泛指叙事说理的文章;铭诔尚实(真实、实在):铭,刻于器物上的文字,多记录重大事件、颂扬功德。诔,称述死者生时行迹的文字。铭、诔的写作多隐恶扬善或溢美,所以曹丕要求“尚实”;诗赋欲丽(文辞华丽):诗、赋,指纯文学的作品。曹丕要求诗赋“欲丽”,不象汉人要求诗赋要教化讽喻、符合礼义规范,更重视文学的审美性。,(三)文章论,即曹丕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文用论看似儒家文用论,但有区别,儒家讲立德、立言、立功之三立,其立言是为立德立功服务的。曹丕讲文章乃经国大业、不朽盛事,是立足于个体的人格完善和声名不朽,表现出文人士大夫以文垂世的愿望;同时,曹丕推崇的文章中还包括被汉儒轻视的辞赋(主要指汉魏之际的抒情小赋)与诗歌(主要指汉魏之际五言诗),这些作品大都以抒发情性或男女情爱为主,均包含在不朽文章之中,足见曹丕之文学观摆脱了儒家束缚,成为自由的文学观。,(四)作家论,曹丕注意到,文人的个性气质不同,其作品风格体貌亦不同,不同的人擅长不同文体,各体兼备的“通才”极少,因而文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这是正常的。但在批评中,文人却常常“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且“暗于自见,谓己为贤”,于是主张“君子审己以度人”,指出“文人相轻”、“贵远贱近”的弊端。,三、陆机文赋,陆机(261303年),字士衡,吴郡(上海松江)人。祖父陆逊为吴国丞相,父陆抗为吴大司马,伯父陆绩为汉末经学大师。其诗与潘岳齐名。其文学批评文章文赋有承前启后之理论价值,兼容儒、道文化,并成为刘勰等的主要文艺思想之来源。,(一)论创作心理,陆机的文赋是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创作专论,其论文章文学的中心问题也由此前热门的“才性论”转变到“文心论”上来,“得其用心”一语标志着“文心”引起关注。陆机文赋中以创作心理学思想的中心是,围绕“物意文”对创作心理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作出论说。,创作发生理论以虚静之心观察万物,以古代典籍颐养情志(“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坟典”),随四时、万物的变化,而生悲喜之情感,树立高洁的情操和远大的志向,从先辈的品德著述中,获取精神力量。,创作构思理论1)心思集中(“收视反听,耽思傍讯”);2)不受时空的限制(“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3)始终伴随着“情”与“物”(“情瞳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4)广泛吸取前人文章的精华(“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5)推陈出新(“谢朝花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陆机所论构思与想象,重在强调内心虚静、自由开放、情物互进、博采众长、富有创新。,创作灵感理论陆机称灵感为“应感”。他说“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他认识到灵感的作用,灵感来时文思泉涌(“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灵感去时文思枯竭(“兀若枯木,豁若涸流”)。他说认为灵感不是人力所能左右(“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所戮”),对于灵感的开塞还未弄清楚(“吾未识夫开塞之由”),这就揭示了灵感带有神秘性。但他把灵感也称“天机”,说明他已认识到灵感并非作家自身所能控制,应顺乎自然。,(二)论文体风格,曹丕将文体分为四科八体,陆机则进一步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等十体,并指出其文体特征与艺术风格。“诗缘情而绮靡”:指出诗歌的特征是因情而发,文辞华丽。这是对曹丕“诗赋欲丽”观点的继承与发挥。比较:陆机的“缘情”说与传统的“诗言志”说。(讨论),“赋体物而浏亮”,“赋体物而浏亮”:体物就是注重事物形象的描绘。浏亮就是鲜明突出。“缘情”、“体物”说突出了诗赋等文学作品注重情感、形象的特质,这是文学性加强的反映,说明陆机对文学特征的了解在前人基础上又进了一步。,阐述了文章风格多样性的原因。陆机认为文章风格各异,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作者的个性和审美追求不同。文赋中所云“夸目者”、“惬心者”、“言穷者”、“论达者”即指作者的个性,个性不同则其审美追求不同,就有“奢”、“当”、“无隘”、“旷”等各异的风格。二是不同文体不同有不同风格。“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以浏亮”,陆机还指出10种文类及其不同风格。,(三)论审美标准陆机用音乐之美作比方,将唱而靡应、应而不和、和而不悲、悲而不雅、雅而不艳,列为诗歌创作的五种不足。说明这是他对文学作品艺术美的五条标准:1、应。指文章的意和辞应该像音乐曲调的互相配合响应;2、和。指语言音韵要和谐;3、悲。是以音乐上的悲音来比喻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强烈的爱憎感情,有感动人的艺术力量;4、雅。是用音乐中的雅乐比喻文章用辞要雅正;5、艳。指文章语言要在雅正前提下注重华美艳丽。,四、刘勰文心雕龙与三教合流,刘勰(约465521年),字彦和,祖籍东莞莒县(今山东莒县)人,他生活于京口(今江苏镇江)。早年因家境贫寒,未娶,入寺与僧伍,研阅群经,著成文心雕龙,后出仕为东宫通事舍人,后又入定林寺为僧。,一、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文心雕龙体大精深,有着严密的结构体系。全书分上、下两部分,各有25篇,计50篇。按内容可分为五个部分:一是“总论”,总论文学与文章的大道,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5篇;,二是“文体论”,分说20类文章文体特征,包括“明诗、乐府、诠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讔、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共20篇;三是“创作论”,论述创作问题,包括“神思、体性、风骨、通变、定势、情采、熔裁、声律、章句、丽辞、比兴、夸饰、事类、练字、隐秀、指瑕、养气、附会、总术”共24篇;四是“批评论”,是对文学史作家鉴赏等的论述,包括“时序、物色、才略、知音、程器”5篇;五是“序论”,论说该书的写作问题,最后一篇“序志”即此。,这五部分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总论”为“文之枢纽”,第二部分“文体论”为“论文叙笔”,第三部分是由“创作论”、“批评论”、“序论”构成的“剖情析采”。这里按5个部分分法介绍各部分主要内容。,(一)总论文之枢纽,原道至辨骚五篇,揭示指导写作的总原则。刘勰说:“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通常称为总论。其中原道、征圣、宗经为一组,着重论述“道、圣、文”的关系:1)道是文的本源,文是道的表现;2)圣人因文明道,用以治国和教化;3)圣人所作之文(六经)是文章的典范和渊源,作文如能宗经,则能情深、风清、事信、义直、体约、文丽。,正纬、辨骚为一组,指出纬书、楚辞虽然有异于经书雅正(贞、实)的传统,但其奇辞异采(奇、华)还是可以斟酌吸收的。前三篇阐述执正之理;后两篇阐述驭奇之理。执正驭奇,华实相扶是全书的基本观点。,(二)文体论论文叙笔,刘勰第一次系统地对文章体例作出了区分,将文章按有韵和无韵分为“文”、“笔”两大类,有韵者为文,是指诗、赋、骈文等,大致相当今之文学文体;无韵者为笔,指史传、论议等文章,属实用文体。文心雕龙论及的文体达33种之多。每论一体,一般都注重疏源流,辨流变,分门类,析特质,考得失,明方向等。还注重具体作家作品评论,几乎涉及文学史上至当世为止的所有作家计200余人。,(三)创作论割情析采,创作论是文心雕龙的核心内容,也是最富文学批评价值的部分,其24篇文章深受陆机影响,围绕“物情辞”三个核心概念论说,大致论述了创作中的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论创作构思:“神思”“神”指作者的想象活动;“思”指创作构思。神思是其创作论之总纲,也是第一篇系统研究构思想象问题的专论。,1)神思的特点。刘勰说:“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刘勰引庄子之语,借以说明神思乃是一种身在此而意在彼、不受身观局限的想象活动。接着,他形象地描绘了神思的特点:第一、它不受时空限制,可以遥想到千年之前万里之外;第二、它始终伴随着鲜明的物象,耳边犹如听到珠玉之声,眼前仿佛出现风云之色。这就是说,神思极为自由活跃而又有声有色。刘勰归纳为:“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比较:陆机与刘勰对艺术想象论述的异同点。,2)神思的关键。既然神思的特点是“神与物游”,刘勰认为,“神”要受“志气”的支配,“物”要凭借“文辞”去表达,因此“志气”(思想感情)与“辞令”(语言文辞)就是关键。如何解决志气与辞令两个关键问题,刘勰主张保持虚静的精神状态和加强艺术修养。a.关于精神状态,刘勰强调“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提问:这是出自谁的思想?,b.关于艺术修养,刘勰提出四点:“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强调通过积学以储存知识,斟酌事理以丰富才能,观察研究以获得对事物的透彻理解,顺着文思恰当地运用言辞。这样才能够掌握写作的技巧规律,“寻声律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故刘勰说这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这里,刘勰第一次拈出“意象”一词,并将“声律”与“意象”对举,说明他认为“神思”重在解决这两个问题。“声律”已被沈约等人重视,“意象”指的是通过想象而创造的融入了作家主观情志与意图的艺术形象。,3)神思与言辞(即意与言)的关系。首先描述了想象构思的过程:1)思路开通,文思纷涌;2)要对未成形的思绪加以处理,将无形的东西加以刻划,即化抽象的情感为具体的形象;3)作家的情感是饱满的。这些正是形象思维的显著特点。其次指出想象与言辞之间的差异。他说:“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提问:同学们有无这样的体会?,d.创作主体修养。刘勰对作家的修养极为关注,其观点遍及许多篇章之中。其总论原道、宗经、征圣等就涉及作家的修养,主要是儒家精神修养;神思中讲“虚静”、“积学”等也是讲作家修养,主要是道家的虚静说;养气也是讲作家的修养,主张创作时应保持精神和心态的从容不迫,不要强迫写作和劳神苦思,应顺其自然,这显然不同于孟子的“养浩然之气”说,更具道家色彩。,2、论作家才性与风格。体性云“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性情”,其“血气”、“性情”等都是指人的个性气质,说明个性气质不同的人,文章风格即不相同,即“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才性异区,文辞繁诡”。因而要“因性以练才”。刘勰推崇的个性与风格是“风骨”,是“风清骨峻。其风骨篇即专论此问题。“风”是“情”与“气”的表现,“骨”是“辞”与“体”的反映。所谓“风清”,是指文之意“意气骏爽”,刚健有力,其反面是“索莫乏气”;所谓“骨峻”,是指文之辞“结言端直”,显明条贯,其反面是“瘠义肥辞”。,(四)批评论知音才器,知音、才略、程器三篇是谈鉴赏批评问题。知音专谈鉴赏批评问题,才略是对历史上近百位作家的论说,程器是对作家道德品质的评论。,知音中,首先说明批评之难,即知音难,“千载一遇”;又指出批评的不良现象,如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以偏识全等,针对这些情况,刘勰认为:a.要端正批评态度,不要拘于个人私见与偏好。做到“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平理若衡,照辞如镜”,要有公平公正之心。b.要有广泛阅读,才能作出比较鉴别。“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大量阅读作品,有比较鉴别,才能作出客观公正评价。,c.要掌握审美鉴赏批评的本质,披文入情,动情观照。文学鉴赏与批评的本质在“披文入情,动情观照”,“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指出了写作与鉴赏之不同,鉴赏是“因文观情”的活动,可以说是深刻揭示了鉴赏批评之本质。d.要掌握一定的批评标准与方法。即“六观”说,“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一看体制安排,二看文辞布置,三看继承变化,四看奇正手法,五看事类运用,六看声律状况,有此标准,则文章优劣就能显现出来。此六项标准在其它篇章中均有具体详细说明。刘勰还在辨骚中以此“六观”对骚体作出批评。,(五)发展变化论文变染乎世情,时序篇专论文学发展变化问题,提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著名观点。一方面指出前代文学是十代九变,讲了怎样演变的轨迹,另一方面揭示了发展变化的原因。刘勰认为文学发展变化的原因有六点:,一是政治教化作用,如“风动于上,波震于下”;二是学术风气影响,如楚辞受纵横家影响,汉赋受经学影响,玄言诗受玄学影响等;三是文学作品的继承和发展,如西汉辞人祖述楚辞等;四是君主的提倡,如汉武帝倡浮藻文风而有汉赋兴盛,魏帝父子雅爱诗章故建安诗歌大作等;五是时代风气影响,如建安文学雅好慷慨,是由乱世离别之风气影响的;六是天才的杰出成就,如刘邦大风鸿鹄(h)皆天才之英作。以上六点的主要功绩在于:揭示了文学变化发展既有外在的政治、社会风气、学术风气、君主爱好等原因,又有文学自身的继承革新和天才创造等原因。,3、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贡献,三教兼容的文化思想品格。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充满理性思辩和论证严密的西学理论品格。文心雕龙受佛经中的理性思辩精神的影响,在我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少有的论证周详的理论著作,突破了片言只语的印象感悟式的谈艺传统,具有西学理论之理性精神。,五、钟嵘诗品的诗歌理论,钟嵘(约468518年),字仲伟,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与刘勰同为齐梁时人。齐东昏侯时官至司徒行参军,梁武帝时官至记室,专掌文翰,都是做些下僚官职。史书对他的记载不详,他是一位颇有政治抱负又有文才的诗论家。,(一)诗品的基本内容,钟嵘的诗品古时亦称诗评,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评品从汉至南朝123位五言诗人,品优劣,定品第,且总论诗艺,论述系统,见识丰深,与文心雕龙一起并称为南朝两大文学批评专著。其体例又首开诗话形式之先,对后世影响深远。,诗品一书分总论和正文两部分,总论即诗品序,正文是具体品评作家作品。总论是理论性强的部分,论及诗的本质,五言诗的历史,品诗标准与方法等,提出了滋味说等重要诗论范畴,这将在后面重点分析。正文以上、中、下三品为经,以国风(温柔敦厚且有文采变化的风格,又以质朴与华丽分两派)、小雅(个体情感中忧患意识的哲理性风格)、楚辞(重抒发个体境遇之情的风格)三种风格为纬,对123位诗人诗作定品次,评优劣。,(二)诗品序中的诗学思想,诗品序中的诗学思想主要有吟咏情性说、直寻说、滋味说、三义说。1、诗歌本质吟咏情性说。诗品序云:“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强调诗的本质特征在于“吟咏情性”。诗品序开篇即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强调,诗歌的产生是由于心灵受外物之感荡,诗歌的本质就在于抒发情性(照应开头“气之动物”一段)。因此自然界四时变化对人的触动,社会生活给人的种种切身感受,都要借诗歌伸展其义抒发其情。从他特别举出“楚臣去境,汉妾辞宫”、“塞客衣单,孀闺泪尽”等事例,可见他更强调以诗抒发不得志、不如意的怨悱之情。钟嵘所强调的怨情又主要是个体的离群生怨之情,而不是怨刺上政的社会化怨情,这就淡化了儒学诗论的教化功用色彩。因此,他评品诗人时,将古诗十九首、李陵、左思等怨情诗人诗作,将曹植、刘桢、王粲、陆机、潘岳、谢灵运等个性强的诗人,均列为第一品。讨论:钟嵘钟嵘“托诗以怨”与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异同。,2、创作原则自然直寻钟嵘从“情性”说出发,认为诗歌“吟咏情性”,不贵于用事,古今好诗,皆由“直寻”。所谓“直寻”,就是直接描写感受,写眼中所见,心中所感,具有“自然英旨”,而不需要借助许多“故实”,使诗文“拘挛补衲”,不流畅自然。他批评“四声八病”说过于讲究声律,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在他看来,曹、刘、陆、谢,不闻宫商、四声,照样写出好诗。他主张“清浊通流,口吻调利”的自然和谐的音律。钟嵘对用事与声律的态度,表现出他崇尚自然之美的审美趣味。,3、审美旨趣滋味有余强调赋比兴酌用,风力与辞采并重,具有无穷的韵味。首先,钟嵘指出“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认为五言比四言更有滋味,因它在“指事”、“造形”、“穷情”、“写物”等方面更为“详切”(详尽真切),也就更具表现力。其次,诗如何具有“滋味”?钟嵘认为,第一,赋比兴三义酌用,不能偏用一种。如果只用比兴,作品就会过于深奥隐晦,只用赋体,作品又会过于浅露直白。第二,“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即以风骨为主干,以辞采为润饰,将风骨与辞采和谐统一(他评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第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即使接受者品味无穷,感动不已。达此三点,“是诗之至也”,也就是最有滋味的诗。,这里,钟嵘对赋比兴的解释,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将“兴”放在第一位,突出了“兴”令人触发感动、回味无穷的素质。挚虞说:“兴者,感发之辞也。”(文章流别论)刘勰说:“比显而兴隐。”(文心比兴)“隐”,就是不直露、不确定,能引发人更多的想象与联想。所以钟嵘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其二,注重它们在艺术表现上所具有的不同特点,而避开了汉代以来政教美刺的说法。(如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刘勰文心雕龙比兴:“比则畜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记讽。”),本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题文人相轻 文气说 诗赋欲丽 诗缘情而绮靡 为情而造文 神思 风骨 六观 滋味说 托诗以怨 直寻二、简答题1曹丕是如何论述作家气质、个性与风格的关系的?2简述曹丕文体论的主要内容。3曹丕是如何论述文学的价值和作用的?4“文学的自觉时代”有哪些表现?5简述陆机文赋的主要内容。6简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7 文心雕龙“文之枢纽”包含哪五篇?其间的关系怎样?8简述文心雕龙神思篇的对想象构思的描述。9钟嵘诗品的主要理论内容有哪些?10钟嵘是如何论述诗歌的艺术性及其批评标准的?三、论述题1为什么说典论论文显示了文学批评的新气象?2综述文赋论述创作论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内容。3如何看待陆机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说?4刘勰是如何论“情”与“采”的关系的?5钟嵘是如何论述诗歌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根源的?6评述钟嵘对于兴、比、赋的解释。7、比较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和钟嵘“托诗以怨”的联系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