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ppt
第3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第1课时认识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1.以第3周期元素为例,掌握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2能运用原子结构理论初步解释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3了解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及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之间的关系。4初步学会运用元素周期表。,一、钠、镁、铝三种元素失电子能力的比较1.实验探究(1)钠、镁与水反应的比较两种金属置换出水中的氢的难易程度为_,失电子能力的强弱顺序为_。(2)镁、铝与酸反应的比较两种金属置换出酸中的氢的难易程度为_,失电子能力的强弱顺序为_。(3)镁、铝氢氧化物性质的比较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Mg(OH)2为中强碱,碱性_,故Mg的失电子能力强。,NaMg,NaMg,MgAl,MgAl,Mg(OH)2,Al(OH)3,2.钠、镁、铝失电子能力的比较钠、镁、铝失电子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_。开放探究1.元素原子得(失)电子数目越多,得(失)电子能力越强吗?提示: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只与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而与得失电子的数目无关。例如,Na比Al易失电子,即Na的失电子能力强于Al,但失电子数目Na比Al少;同理,得电子数目NF,但得电子能力NF。,NaMgAl,二、硅、磷、硫、氯得电子能力的比较1.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为:_。2.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强弱顺序为:_。3.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顺序为:_。4.硅、磷、硫、氯得电子能力的强弱顺序为:_。,SiPSCl2,SiH4PH3H2SHCl,H3PO4H2SO4HClO4,ClSPSi,开放探究2.请结合已有知识思考:同一周期中,非金属元素对应的所有含氧酸的酸性都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强吗?提示:不是。同一周期,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最高价含氧酸)酸性逐渐增强,但低价的含氧酸没有此规律,如HClO是一种很弱的酸。,三、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变化规律1.规律同周期由左到右,元素的原子得电子能力_,失电子能力_。,增强,减弱,一、同周期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的递变规律,(3)第3周期Si、P、S、Cl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名师点拨:解答本题应抓住以下两点:(1)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标出中心元素的化合价。(2)根据最高化合价确定X、Y、Z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答案:BD,名师点睛:O、F两元素常见化合价无正价,最高正价最外层电子数,也无最高价氧化物及其水化物。,解析:本题中元素为同一周期,从左至右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而单质的活泼性分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单质氧化能力还与分子结构有关,如N2;由于F无正化合价,所以第2周期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不符合WXYZ。答案:B,二、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1.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1)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在周期表愈位于左下方的元素,其金属性就愈强。(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愈强,金属性则愈强。(3)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愈易则金属性愈强。(4)单质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强置换弱。(5)根据元素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阳离子氧化性越强,则元素金属性越弱。如氧化性NaCu2,则金属性NaCu。,2.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1)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在周期表右上方的元素非金属性较强。(2)跟氢气形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愈易反应,非金属性愈强。(3)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定性愈高,非金属性愈强。(4)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愈强则非金属性愈强。(5)置换反应,强置换弱。(6)与同一种金属反应后金属价态的变化。,例如:Fe与Cl2、S分别反应生成FeCl3、FeS,说明非金属性ClS。(7)元素阴离子还原性强弱,强则非金属性愈强。(8)非金属原子结合相同数量的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放出能量多的,元素非金属性强。,名师点拨:,答案:C,解析:根据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可说明M比N的非金属性强,故对;根据得电子的难易程度可以说明M比N的非金属性强,故对;根据单质与H2反应的难易程度可以说明M比N的非金属性强,故对;根据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可以说明非金属性强弱,而不是根据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故错;如果不是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则不能说明非金属性的强弱,故错;熔点属于物理性质,其高低与化学性质无关,故错;综合分析应选A。答案:A,1.具有下列特征的原子,一定是非金属元素的是()A.对应氢氧化物是两性氢氧化物B.具有负化合价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酸D.具有可变化合价,解析: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结合具体物质可知,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而Al为金属元素,HMnO4对应的Mn为金属元素,而Cu也存在1、2可变化合价,也不是非金属元素,从而排除A、C、D。答案:B,2.(2011聊城高一质检)下列元素的单质中,最易跟氢气反应生成氢化物的是()A.硼B.氮C.氟 D.碳解析:推断已知元素与氢气化合的难易其实质是比较元素原子的得电子能力的强弱。根据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知它们与氢气反应生成氢化物由易到难的顺序为FNCB,即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越强,与氢气化合越容易。答案:C,3.(2011厦门高一质检)按C、N、O、F的顺序,下列递变规律错误的是()A.原子半径逐渐减小B.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D.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解析:C、N、O、F属同一周期的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依次增强;气态氢化物稳定性依次增强;O、F无正价,也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答案:C,4.对Na、Mg、Al的有关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A.碱性:NaOHMg(OH)2Al(OH)3B.原子半径:NaMgAlC.离子的氧化性:NaMg2Al3D.单质的还原性:NaMgAl解析:Na、Mg、Al是同一周期的元素,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递增,原子半径依次减小,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依次增大,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依次减弱,单质的还原性依次减弱,其阳离子的氧化性依次增强。答案:AC,5.(2010聊城高一检测)下列叙述能肯定金属A比金属B活泼性强的是()A.最外层电子数A原子比B原子少B.电子层数A原子比B原子多C.等物质的量的A和B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H2的量A比B多D.常温时,A能从水中置换出H2,而B不能,解析:选项A只指出A、B两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而没有指明它们的电子层数的多少,因而不能确定A、B失电子能力的强弱;选项B中指出了A、B原子的电子层数多少,但电子层数少的比电子层数多的原子的失电子能力不一定弱;选项C中说明了等物质的量的A、B金属与酸反应生成H2的多少,未说明与酸反应的快慢,与酸反应生成H2多的金属活泼性不一定强,金属的活泼性与其在反应中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而与其失去电子的数量无关;选项D正确,因为只有很活泼的金属(如K、Ca、Na等)在常温下与水反应,而较不活泼的金属在常温下与水不反应。答案:D,6.A、B、C、D为同一短周期的4种元素,A为该周期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B的氧化物既可溶于强酸溶液又可溶于强碱溶液。C、D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与氩原子相同,C点燃时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物可与C的气态氢化物反应得到C的单质,D的单质在常温下为气态。(1)A、B、C、D的元素符号分别为:A_、B_、C_、D_。(2)画出B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3)C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_周期、第_族。,解析:B的氧化物具有两性,可能是Al。C、D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与氩原子相同,且C为非金属元素,故4种元素在第3周期,A原子半径最大,所以A为Na,B为Al,D为Cl,C为S(因第3周期中只有SO22H2S=3S2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