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民族与社会第十三讲影响族群关系变迁的因素分析.ppt

    • 资源ID:6053006       资源大小:1.88MB        全文页数:4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民族与社会第十三讲影响族群关系变迁的因素分析.ppt

    民族与社会第十三讲.影响族群关系变迁的因素分析,马戎北京大学 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2004,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族群关系的变迁?,族群关系的变化受到内部与外部的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并不是由某一个因素可以单独起决定性作用的。人们一般常说,内因是变化的基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族群关系变化中,常常是各种内因与外因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但是,当族群关系发生急剧变化时,往往有一个积累矛盾并最终导致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也就是存在着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而且还有使这一主要矛盾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并导致戏剧性转折的具体引发事件。所以,对于影响一个多族群社会族群关系的基础性因素和导致族群关系变化的偶发性事件,必须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而不能孤立地分析个别事件。,一.表示族群关系状况的的连续统,美国学者辛普森(George Eaton Simpson)在1968年提出了“把群体的互动结果视为一条连续的直线,完全隔离与完全同化可视为处于这条直线的两端”的观点,他还指出,“在这两端之间还存在下列情况:程度不同的非完全隔离状态;美国、加拿大、瑞士诸国随处可见的多种文化共存现象,表面提倡机会均等,但实际上不同民族群体间仍存在着文化与社会结构差别的虚假整合;部分同化,个体同化和群体同化”(Simpson,1968:438)。在我们分析族群关系时,我们可以抽象地把两个族群之间的关系状况看作一个连续统(continuum),在一端是两个族群之间完全的融合,连各自独立的族群认同也完全消失;另一端则是两个族群之间完全的隔绝与对立,不仅界限分明,而且彼此的基本利益也处于严重冲突之中,而在这两个端点之间则分布着各种程度不同的状态。,族群互动的结果,如果两个族群交往互动的最后结果是完全融合,也可分为两种情况:(1)单向同化(unilateral assimilation),一个族群完全放弃自己的信仰、文化和行为方式而接受另一个族群的文化;(2)相互融合(reciprocal fusion或integration),指两个或更多的族群在它们的文化之间互动和交融的基础上,最后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文化(Vander Zanden,1963:269)。如借用戈登的公式,第一种情况可以表述为:A+B=A,第二种情况可以表述为:A+B=C。戈登认为第二种情况在美国没有出现,但这并不能在理论上完全否认这一可能性,而且在一些人口很少的小国家,也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案例。,在一个具体的族群关系分析的个案中,族群关系的状态往往处在这个连续统两端之间的某一点上,随着时间的行进,它是在向着哪一端变化呢?又有哪些因素在什么方向和速度上推动和影响族群关系的移动呢?这些因素是在单独发生作用,还是相互交织在一起,作为“合力”影响着族群关系的变化方向?,影响族群同化过程的因素,辛普森所开列的影响族群同化过程的因素包括:人口、生态、种族、结构、心理和文化。他指出,由于人类社会的复杂性,“目前,人们还未找到能适用于在各种类型的场合对这些因素进行系统比较分析的有效模型”(Simpson,1968:438)。他认为,在不同类型的社会场合中,影响族群关系的主要因素很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很难归纳出一个带有普遍性、包括所有影响因素的分析模型。,二英格尔关于影响族群认同的变量体系,美国学者英格尔(J.Milton Yinger)在1984年提出了分析族群关系的一个变量体系,其中包括了影响一个种族或族群成员认同程度的14个自变量,这个体系直接涉及的因变量是族群成员身份认同的强化或弱化。但是毫无疑问,族群成员身份认同的强化或弱化必然会对族群之间的相互融合发挥负面或正面作用,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这个体系称之为影响族群关系的包含14个因素的分析体系。这具体的14个自变量或影响因素可参看表15-1。,14个变量的归纳概括,我们把这14个变量在表的最右侧一栏里进行了归纳概括,它们可以被大致分为六大类:(1)人口因素(相对规模,移民比例、迁移方式);(2)体质差异(种族因素),(3)文化差异(文化、语言、宗教等方面的族群差异);(4)社会总体特征(阶级构成、社会流动、教育水平);(5)社会的族群关系与政策(族群歧视、居住格局);(6)与母国关系(与母国之间的情感联系、人员往来),这一类主要是针对移民国家国情所提出的变量。,14个变量的运用,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移民与族群关系历史,各个变量的作用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而且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可能会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处理族群关系的不同的政策,所以在研究族群关系时,必须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具体对象来参考使用这14个变量。,族群凝聚力的源泉,英格尔讨论了使族群具有力量或凝聚力的源泉(sources of ethnic strength),分析了文献中提出的两类因素:1。“原发基础的”(primordial),代表“纯粹的文化”(genuine culture),它使得族群作为具有共同祖先的“文化集合体”;2。“利益的”(interest)这,代表“社会分层现象”(stratification phenomena),而族群成员的实际利益在今天的社会中逐渐成为在族群冲突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族群凝聚力的源泉,英格尔又提出了第三类因素:3。“特征”因素(characterological factor),强调每个个人的经历与倾向会影响族群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族群的整体力量(Yinger,1986:26-27)。群体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的态度将会对周围的人群产生影响并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所以必须受到重视。英格尔实际上是在前面两个“群体因素”之外,又提出了一个解释和分析个体行为差异的“个体因素”。,个人的“特征”因素,在分析“特征”因素时,他提出要关注这样的现象,即一个人对于自己所属的族群出现“边缘化”时的感觉,还有一个人对于国家和整体社会出现“边缘化”或“疏远化”时的感觉。这两种情况会导致不同后果:(1)当族群有一部分成员明显出现“边缘化”现象而且这一现象呈蔓延趋势时,这个族群的内部凝聚力就会开始瓦解。(2)当一些少数族群的成员对于主体社会和多数族群主导的国家机器出现“疏远”的现象时,该族群的这些成员中的族群意识有可能会因为彼此在“疏远”方面的感情共鸣而得到强化。,族群化身和代表人物,有的学者在研究历史进程时提出一个现象,即一些成为一个族群化身和代表人物的,通常是外来者(outsiders)或支系而不是这个族群的“正脉”,如法兰西皇帝拿破仑是科西嘉人,土耳其共和国的创始人穆斯塔法(Kemal Ataturk,1881-1938)是阿那托利亚人,美国黑人领袖贾维(Marcus Garvey,1887-1940)是牙买加人,在这些人的性格中体现出其自身所属小群体所受困扰的经历,而这在更大社会群体的许多成员当中得到共鸣,并被他们拥护为领袖(Yinger,1986:27)。在各国的民族主义运动中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其领袖人物是外来者或来自属国,如对于扩张沙皇俄国版图最热衷的叶卡特琳娜二世是日耳曼人,二战中法国民族英雄戴高乐的祖先来自比利时的佛兰芒族,这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族群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在族群关系中,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身份认同感的最大化,英格尔指出,在城市社会里,当出现下列三种情况时,一个族群的身份认同感会达到最大化:(1)成员们普遍认为强化族群意识会使他们得到更多好的群体共享及个人的利益的时候;(2)当祖先文化的真实性和反映族群起源的神话被人们强烈地感受到的时候;(3)当族群中有相当数量的成员感到被政府“疏远化”的时候(即感到自己在这个国家没有权力,并信任政府,也不接受其价值观和政策)。,身份认同感的最大化,这三种情况使得族群的认同强化、族群抗争的力量得到加强,族群关系变得疏远甚至相互对抗。他画了一个三维坐标的立体图,把这三个因素(1)基本归属感(primordial attachments),(2)分享的利益(shared interests),(3)与政府的“疏离感”(alienation from state)作为衡量城市社会族群力量的三个维度(Yinger,1986:28-29)。,衡量城市社会族群力量的三个维度,讨论:,首先,这个思路所考虑的对象是少数族群,而不是控制政府的占主导地位的族群,所以才存在着其成员与政府“疏离”这个问题。其次,族群传统文化的“强化”现象可能存在各种诱因,有时政府或社区为了开发旅游业会鼓励“寻根”和复制族群传统文化(建筑、庆典仪式、服饰用品等),这种情况族群认同意识未必会得到真正增强。第三,经济利益或政治权益之争并不仅仅存在于族群之间,应当说更经常地出现了社会阶级、阶层甚至区域之间,并以跨族群的政治团体为其代言人。所以这三个因素可以影响族群关系的变化,但并不仅仅是反映族群关系、族群认同意识的因素或变量。,三.影响民族关系变化的各种因素,我们参考了有关族群关系研究的一些文献,这些研究文献在不同程度上都涉及到影响族群关系变化的各种因素,有的偏重于理论探讨和变量系统,有些偏重于实证研究,结合了族群关系变迁的具体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们前面各讲中也曾从宏观的角度谈到过影响民族关系的各个变量,我们结合这些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和我们在实际社会调查中的感受,把文献中论述较多而且我们在实践中也认为比较重要的影响族群关系的主要因素在这里进行初步的归纳和讨论。在对这些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因素进行分类概括和综合比较之后,可以把这些因素划分为十三大类:,1.体质因素:,英格尔提到的“种族因素”。其他文献中也把它称为“种族”因素(Simpson,1997:411)。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种族和亚种,不同族群在人的体貌(肤色、毛发、头骨轮廓以及各种体格特征)的差异,会影响各族群之间的认同程度。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澳洲及太平洋岛屿居民以及阿拉伯人、印度人都有非常明显可以相互区别的身体特征。,体质因素:,在相互接触中,人们对于对方的态度和心理会受到彼此体征差异的影响,他们会十分自然地考虑:对方是不是“异类”?对方和自己在体质差别之外是否也会在其他方面(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有可能存在着认同?族群之间的体质差别越小,彼此的“异类”感也就越低,中国许多族群之间存在着比较和谐的关系,这与同属一个种族是有关系的。美国的白人与黑人虽然共处三百多年,但彼此界限分明,种族差别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2.人口因素,这里最重要的是指不同族群人口规模之间的比例,也就是人口的“相对规模”。在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总人口中每个族群所占的比例,可以说是决定族群关系最为重要的因素。这一因素无论是在历史上凭靠武力夺取自然资源的时代,还是今天凭靠选票的多少来决定权力分配的时代,人口相对规模始终是影响族群关系总体势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人口因素,人口因素中除了相对人口规模之外,还可以包括人口迁移的影响。在社会变迁的漫长过程中,各个族群都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离开或偏离其传统居住地,有的由于各种原因甚至迁移到了万里之外。人口迁移导致族群之间的相互接触,在接触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族群在自然资源、经济利益、政治权力等方面的相互竞争,这些竞争往往构成了族群交往的主线。所以研究族群关系是必须考虑到迁移因素的,特别是像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离开了对人口迁移的研究,就完全无法理解美国的族群关系的演变历程。,3.社会制度差异,这里有两重考虑:(一)在同一个国家内各个地区的社会及其制度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国家对基层社区的渗透也存在着程度的差异,因而不同的族群传统上或者现时实行的可能是不同的社会制度和行动规则,而当他们相遇并共处时,这个因素会使他们在行为上遵循不同的社会运行规则,从而发生冲突。如解放前我国汉族地区的土地租佃制与藏族地区的农奴庄园制是不一样的,与云南一些山区族群的原始公社制度也是不一样的,当汉族与藏族或这些山区族群相遇时,由于这种制度和观念上的差别,他们在行为上必然会出现矛盾,这些矛盾无疑会影响到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社会制度差异,(二)需要注意到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大场景下,民族关系和族群冲突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可能会有差异,我们在对于不同国度、不同社会的族群关系进行比较研究时,必须注意这种制度性背景方面的差异。如印度的种姓制度、中国旧社会的土地制度、美国的选举民主制度是很不一样的,在这些不同制度的社会中,族群矛盾的内容、表现方式和协调方法因此也会不一样。,4.经济结构因素:,这里首先是经济活动类型(产业结构)的异同,如汉族的传统经济活动是农业,蒙古族是草原畜牧业,鄂伦春族的传统经济活动是森林狩猎,赫哲族的传统经济活动是在黑龙江里捕鱼,当这些族群相遇并开始在一起共处时,这种经济活动类型上的差异和各自对于土地等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有可能导致资源使用的竞争关系,并进而影响族群之间的关系。但是,如果两个族群中有部分成员在经济活动上“同质”,同样有可能导致就业机会的竞争关系。如汉族务工经商人员来到西藏的拉萨,他们在工具、技能、管理水平、物资渠道等方面所具有的某些优势,很可能使当地藏族手艺人(裁缝、木匠)和商贩感到压力,从而对这些外来汉族反感。,5社会结构因素:,在一个社会里是否存在界限明显和距离悬殊的“族群分层”,对族群关系具有整体性的影响。一个国家的基本社会制度,经济组织的所有制体系(国有经济比重、私有经济、股份制,经济成果利益的分配制度(工资制度、所得税和遗产税的征收制度、社会各项福利制度),决定了这个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分层和收入差距。如果在制度设计上不同种族、不同族群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或者相对集中在不同的社会阶级,这种社会分层与族群分层的重合程度,将决定这个社会中族群关系的基本性质。,6.文化因素:,文化因素的影响主要来自不同族群之间在文化、宗教、语言、习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戈登提出的7个衡量族群关系的变量中,第一个就是“文化”。辛普森也曾强调,基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族群之间对待相互的“态度”(尊重或歧视)也是不同的,这种态度无疑会影响族群成员之间的关系。,7.心理因素,族群之间的体质差异、语言差异都可能带来心理上的距离感。社会上流传的故事、传说也可能带有族群偏见的因素,并进一步加大了族群之间的心理距离。人们在成长和社会化的过程中,会从自己父母、其他家庭成员、邻居和社区成员、公共媒体宣传、影视节目等等不同来源获得并建立起自己对于其他族群的观念。而这些信息来源,有时可能会散布种族和族群偏见。在国际迁移增加和存在跨国界族群的情况下,国内族群冲突、外交关系紧张、国家之间的战争这些特殊事件在一个特殊时期内乃至以后一个时期内都会改变或加剧人们对其他族群的看法,社会上有些人正是在这些因素影响下产生了族群偏见和排外心理。,8人文生态因素:,指各个族群的地理分布和居住格局方面的特点,不同族群的社会组织也具有不同特点,有的凝聚性很强,有的很松散,有的形成相对封闭的“文化岛”现象。不同的族群在社会城市化的过程中参与的程度可能是不同的。在有些国家,不发达的族群居住和生活在处于传统农业社会的农村和山区;而在另一些国家,有可能在社会分层结构中处于不利地位的族群恰恰迁移到了城市,如出现在上个世纪60-80年代美国的“黑人城市化”现象(马戎,2001:302)。如果不同族群的主要人口分别居住在城市和农村,这种城乡分布格局也会给族群关系打上“城乡关系”的烙印。,9.历史因素:,民族集团之间历史上的关系对现今关系会有一定的影响。民族间过去是否长期融洽或争战,历史上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人员的交往方面是什么情况,会影响现今的民族关系;以色列犹太人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自40年代开始,持续至今,这些连绵不断的流血冲突历史必然影响到今天双方关系。历史上族群之间的仇杀和冲突,族群之间的联姻和合作,都会在正面或负面影响到今天这些族群之间的相互关系。,10偶发因素:,一些带有偶然性的个别事件有时会强烈刺激民族感情,激化民族矛盾,影响民族关系,如印度针对锡克族的“金庙事件”和甘地总理被刺明显恶化了印度教徒和锡克族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发生在克什米尔地区的伊斯兰教徒与印度教徒之间的流血冲突,也将影响到两族未来的关系。1968年马丁路德金的遇刺,引发了美国黑人长达数月的骚动。从1965年至1968年,美国持续爆发种族骚乱(见图)。2001年的“9.11”事件也使许多美国白人增加了对阿拉伯裔的反感。一个偶然事件,当它涉及到有名的族群领袖时,或者涉及到一个族群相当多的人口时(如斯大林对于7个民族的强迫迁移),都会在相关的族群中激起强烈的反响,成为族群关系发展中具有象征性的历史事件,并且长远地对族群关系造成影响。,11.政策因素:,政府政策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是很直接而且是全国性的。这个因素对于一个国家民族关系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成为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在民族关系研究中时常被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专题。政策既包括立法(如民族区域自治法)。干部政策(如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与使用)、经济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等)、文化教育政策(如宗教政策、语言文字政策、学校制度等)及处理个案的一些具体政策等。毫无疑问,在一个政府扮演重要角色的国家,政府的上述政策将会直接、间接地影响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集团之间的关系。由于政策因素对于族群关系极为重要,我们在下一章中将专门讨论政府的制度和政策对于族群关系的影响。,12.传媒作用因素:,当今社会上各种新闻传媒每天以各种手段(电视、新闻、电影、小说、歌曲、计算机网络等)来发布大量信息,这些以声音、图象、文字来传递的信息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其中有些信息中所表达的观点是客观和公正的,而有些观点则是歪曲和煽动性的。图象信息特别是电视新闻可以迅捷和生动地把千里之外的社会事件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屏幕上所表现的街头冲突的场面和人们在即时采访中表现出来的充满感情色彩的言辞,都可能会打动观众的心,从而引发新一轮的暴力活动。正因为传媒对于民众的巨大作用,如果当报道的具体对象涉及到不同族群成员的社会新闻、暴力事件、犯罪活动时,这些媒体对于具体情节的渲染和族群背景的强调很可能引发和挑起族群之间的仇视与冲突。另一方面,对于种族和睦、民族团结的正面报道,也会在各族民众中引起积极的效果。总之,在今天的信息时代,忽视媒体的作用是不应该的。,13外部势力的影响,当今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外交活动、非正式人员交流、甚至间谍活动都是非常频繁的。同时,国家之间难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利益之争,如领土纠纷、资源纠纷(水源、海域等)、污染纠纷(酸雨、风沙、核污染等)、贸易纠纷、司法纠纷(对于侨民、游客的司法处理)、走私纠纷(非法移民、货物、毒品、武器等)等等,甚至由于不同的意识形态也会导致国家之间的正式或非正式冲突,如现在最时髦的“人权”、“民主”、“自由”、“民族独立运动”都成为西方国家对其他主权国家进行干涉或施加压力的堂而皇之的理由。,由于这些利益之争以及意识形态之争,一些国家会认为削弱具有竞争力的其他国家,“符合本国的利益”。这样,一些国家的政府和媒体就可能动用自己的政治影响、外交压力、财政支持甚至武装干涉来直接或间接、公开或暗中支持其他国家的族群冲突,其结果可能是非常严重的。在殖民主义者的武装侵略下,非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和亚洲部分地区的政治地图被完全改写;二战之后,东部欧洲的国界被重新划分;在印度的直接干涉下,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为孟加拉国;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支持下,南斯拉夫被肢解。外部势力对于中国西藏、新疆分裂主义分子的支持,对于俄罗斯的车臣等地区分裂分子的支持,都是世人皆知的。因此,在我们分析一个国家内部各族群之间关系时,外部政治、宗教势力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四族群之间社会距离的排序,表15-2是70年代美国学者所做社会调查的结果,显示了在1926-1966这40年期间美国人对国内或国外其他族群的社会距离的排序。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每年都有几十万人移民到美国,美国人的邻居或同事当中通常都有不少移民。所以表中的排序不仅是对待国外的族群的态度,也表示他们对待来到美国的该国移民们的态度。,华人从倒数第三名,演变为倒数第8名。,仔细看这张表中的数字,可以反映出在不同年代的外交关系和政府宣传的效果。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对于英格兰人的认同甚至超过对“美国白人”的认同,因为美国白人中有相当比例来自不说英语的国家,所以以英格兰移民为主体的美国人,对于英格兰人比对周围的某些“美国公民”还感到格外亲切。20年代的第一次排序当中,大致的顺序是:西欧族群、北欧族群、南欧族群、东欧族群、美国土著、犹太人、南美洲人、亚洲人,而在亚洲5个族群中间穿插着美国黑人,具体排序为:日本人、菲律宾人、黑人、华人、朝鲜人、印度人。除了黑人之外,以上的排序与美国移民的主体人口和移民时间成相关关系:人数越多、来得越早,越被美国人认同。,40年代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人、日本人的排序位置下降,而华人排序上升。50年代由于“冷战”的结果,俄罗斯人的排序从第13位下降到第22位,朝鲜战争使得美国人对朝鲜人的距离拉大,与此同时美国人对自己的“本国公民”和加拿大人的认同超过了对英格兰人的认同。60年代美国与加拿大的贸易争端使得美国人对英格兰的认同提到第二位(第一位仍是对美国白人自身的认同),意大利、希腊等地中海国家作为重要贸易伙伴,排序有所提高。这个调查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有时对于我们把握族群之间的感情距离是有帮助的。当然,调查的对象应当不限于一个族群,最好是分别调查几个族群,然后把调查结果进行对比。,

    注意事项

    本文(民族与社会第十三讲影响族群关系变迁的因素分析.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