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doc-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发展战.docx

    • 资源ID:6044626       资源大小:32.65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doc-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发展战.docx

    内部资料请勿外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8-2020年)(讨论稿)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国家科技大会精神,提升学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农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012015年)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2010年),特制定我校20082020年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一、现有基础与面临形势合校以来,科技工作紧密围绕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大局,以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为根本目标,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突破口,以整合科研优势为手段,加强研究基地建设,努力改善科研条件,使我校科技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为西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一)基础和现状1、科技队伍现有科教人员2566人,其中两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8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28人。2、学科优势学校学科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哲、医、教育、历史等11个学科门类。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部省级重点学科25个;拥有11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0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支撑条件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改良中心2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2个。2004年以来,学校累计投入近亿元重点建设了3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成19个公共及学科研究平台;先后组建了31个校级科研学术机构、5个国际合作交流机构和8个产学研三位一体的试验示范站。4、创新能力合校以来,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层次和数量显著提升,累计争取到位科研经费逾7.04亿元。年到位科研经费从1999年的1800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1.72亿元。截止2007年,累计获省部以上科技成果奖219项;获批国家授权专利252件;审定(认定、登记和鉴定)植物新品种213个;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科技论文1330篇。特别在植物新品种选育、体细胞克隆与胚胎干细胞研究、节水装备研制与产业化开发、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修复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研究成果。(二)问题和差距近年来,学校科技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整体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但从长远来看,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一系列成绩,从根本上讲是外延扩张和国家倾斜支持的结果。必须看到,学校整体科研实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与国内一流大学相比还有相当差距,主要表现为:一一科技人才总量相对不足,学历层次偏低,年龄和学缘结构还不尽合理,学术梯队不够完备,个别领域有断层现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创新团队较少,缺乏国内外知名的一流学术大师、顶尖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领军帅才,少数科技人才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还不强烈。一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和前沿高技术研究力量薄弱,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水平有所削弱,在国家重大科研领域竞争力不强,承担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偏少。一一现有科研基地对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数量较少,省部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亟需加强,开放共享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没有完全形成。一一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原创性科技成果较少,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供给能力不足,科技成果成熟不够,转化不力,转移不畅,应用率不高。一一科技力量缺乏有效、系统的集成,科技创新缺乏合力。科技资源整合力度有待继续加大,当前条块分割、相互封闭、重复分散的格局还未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三)机遇和挑战1、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机遇与挑战进入新世纪,党和国家始终把加快科技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持续加大资源投入,致力于创新型国家建设,这为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2、研究型大学建设的机遇与挑战为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增强高等学校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继续加强“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这为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资源支持。3、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机遇与挑战为提升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部等9个部委联合出台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明确提出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支撑未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为学校进一步争取国家更大支持,提升在国家农业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创造了发展平台。4、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为了在中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党中央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部署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任务。农业高校是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及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将为学校融入区域经济建设和继续服务“三农”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国家科技大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科技工作全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面向国际科技发展研究前沿,以解决西部旱区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大科学、关键技术和社会问题为目标,以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以创新平台建设为基础,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保障,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以科技创新提升学科水平,促进人才培养,带动产业发展,形成科技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良好机制,实现科技创新能力持续、跨越发展,为加快推进研究型大学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二)总体思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按照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和“985工程”、“211工程”建设要求,改革现有科研组织模式和资源配置机制,围绕国家科技战略需求和区域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依托科研基地进行科技力量系统集成,形成并发挥科研团队集体力量;结合国家高层次人才建设计划,继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稳定并加快科研骨干和青年后备人才培养,注重培养造就科研领军帅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着力提升科技队伍创新素质;加强科技资源整合,积极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高效运行的国家、省部和学校三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使科研平台真正成为凝聚科技力量、培养创新人才、产出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深化科研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改革,建立绩效与运行相结合的资源配置制度,积极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激发科教人员特别是青年科教人员投身科研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应用研究,把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紧密结合,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稳步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为贯彻落实上述总体思路,我们实施“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一阶段:从20082013年,是聚集资源,夯实基础阶段。坚持人才强校、平台支撑和学科建设三大战略,进一步聚集科技力量,整合科技资源,凝练研究方向,推动依托平台、围绕产业、汇集团队的科研组织新模式改革,组建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研究团队,形成高效、共享、竞争的科技资源配置和创新平台运行机制。充分激发科技工作者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一个鼓励探索、大胆创新、敢于冒尖、争创一流业绩的科技创新氛围,为学校下阶段快速发展集聚力量,奠定基础。第二阶段:从20142020年,是提升水平,稳步发展阶段。强化内涵建设,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培养造就高层次科技领军帅才和高水平研究团队,打造若干高层次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科研究领域,产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进一步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活跃的学术氛围,形成一个创新活力迸发,创新成果泉涌的新局面,稳步推进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三)发展目标围绕建设高水平研究大学的总目标,学校科技发展目标分为近期目标(20082013年)和中长期目标(20142020年)两个层次。1、近期目标(20082013年)通过不懈努力和奋斗,到2013年,力争在科技队伍、创新基地建设、科技立项与经费和科技产出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一一科技队伍依托现有优势研究领域和国家级科研基地,进一步集成研究力量,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基础前沿领域,在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现代生物技术、节水农业等基础研究领域组建2-3支大的创新团队;依托现有省部级科研基地和校级研究机构,围绕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按照一个具体产业或一个领域、方向,组建一批由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技术成果转化工作的研究人员组成,能推动整个产业链发展的科研团队;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建设计划,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为主要载体,培养汇聚10名左右具有国际知名、国内领先水平的拔尖人才,30名左右能带领本学科保持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300名左右优秀中青年科研骨干,着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梯队完备、结构优化、充满生机与创新活力的高水平科技队伍;通过加大培训力度,建设一支能满足和支撑学校科研发展需要的专职试验技师及管理员队伍;一一创新基地建设以“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为基础,整合资源,建设由生命科学部、种子工程部、水土工程部、生态修复部、动物科学部和食品工程部等6个相对集中的研究平台组成的杨凌旱区现代农业与生态修复创新基地,力争进入国家实验室建设序列。实施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培育计划,力争获批组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4-8个:(1)新增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即旱区农业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或现代节水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2)新增国家工程实验室12个:即动物胚胎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作物分子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或农业节水与水土工程国家工程实验室;(3)新增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即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葡萄与葡萄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国家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力争建设一个国家级动物疾病防治P3实验室。积极融入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建设,力争获批组建10个左右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学科研究平台、校级学术机构和科研基础实验室建设,通过5-10年的持续投入,力争为每个特色、优势学科领域建成一个或若干个设施先进、特色鲜明、能满足学科研究需要的中等规模研究平台和相对集中的野外试验基地,为每个学科研究领域的专业研究组建设一个能够满足基本实验要求的基础实验室。一一科技立项与经费围绕国家科技计划相关重点领域,整合科技资源,加强优势集成,狠抓项目策划,实施科研项目培育计划,扩展项目渠道,力争获取更多国家和省部科研项目,同时重视争取社会横向项目,积极争取国际科技资源,确保到位科研经费大幅度增长。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科研计划立项课题达到203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年度立项逐年上升,稳定在100项左右。科研经费年均递增率保持在20%左右,力争在2013年实现到位科研经费超过3亿元。一一科技产出到2013年,获国家级科技奖励项目5-7项,力争在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一等奖实现零的突破;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项目数保持国内高等农业院校领先水平。到2013年,被国际三大检索机构收录论文超过500篇,力争在NatUre或SCienCe上实现零的突破;持续稳定培育出优良动植物新品种;累计获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0件左右。2、中长期目标(20142020年)凝炼形成若干个国际一流的特色学科研究领域,汇聚和造就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一流学术大师、科研领军帅才和科技创新团队;获批建设一批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建成杨凌旱区现代农业与生态修复国家实验室,力争使其成为国家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高级人才培养基地、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基地、成果转化与示范基地、国际合作与交流基地、旱区农业产业培育基地和引领国际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库;基础研究能力显著增强,应用研究能力快速提升,取得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社会影响力的标志性科技成果,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使学校整体科技竞争力进入国内一流、世界先进行列,初步实现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三、学校重点研究领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传承优势、凸现特色”的原则和思路,学校对重点研究领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进行规划和布局,力争在这些领域和方向,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发展,彰显优势,为解决旱区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紧迫问题提供科技支撑。1、农林植物遗传改良与丰产科技工程围绕主要农作物、蔬菜、林果和花草,创造育种新材料,应用常规技术、转基因技术、分子定向育种技术以及杂种优势利用新技术等培育优质专用新品种、超高产新品种和功能型新品种。特别是在小麦、玉米、油菜、苹果、欷猴桃、杨树、核桃、葡萄、特色蔬菜及小杂粮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全面构筑我校主要农林植物育种创新体系,整体提升育种水平。同时进行高产栽培以及配套的节水、节肥、简化低成本栽培管理技术模式研究,优化、集成、组装、示范一批实用高产高效技术模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2、旱区现代节水农业重点研究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转化机制和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雨洪资源化利用技术、精量灌溉技术。开展农业水利工程新材料及新结构、渠库防渗抗冻技术和健康诊断与修复技术研究。重点突破生物节水、农艺节水和非常规水安全高效利用等节水农业关键技术,创制环保型节水制剂,研发多功能、智能化节水农业关键设备与重大产品。3、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重点针对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和矿产开采区等典型生态脆弱区及秦岭开展水土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技术研究,生态系统动态监测技术研究,退化生态系统保护、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建立黄土高原、秦岭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库和信息平台,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持续改善的技术支持模式,构建生态系统功能综合评估及技术评价体系。4、畜禽高效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主要进行西部畜禽种质资源评价、保护和利用研究,在猪、牛、羊、禽和水产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种培育上取得明显进展。以提高畜禽水产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重点,加强优良品种快速繁育技术、饲料(牧草)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以及畜禽水产规模化健康养殖控制技术以及质量安全监测技术研究。以防控畜禽水产重大疫病为重点,加强畜禽水产重大动物疫病的流行传播、疫病预警预报系统以及畜禽水产重要疫病快速诊断监测技术研究,创制高效特异性疫苗、高效安全型兽药。同时进行现代牧业小区集约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5、西部特色农产品安全生产与精深加工以苹果、柩猴桃、红枣、秦川牛、肉羊、小杂粮等西部特色优势农产品为重点,重点突破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环境中化学污染物快速在线检测技术,以及农产品安全生产溯源技术,建立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进行标准化配套集成与示范。以上述农产品及葡萄、杜仲等为重点,开展精深加工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及全程质量安全预警、控制技术研究,开发新型、高附加值工业产品和医药中间体、功能性健康食品和配料等。6、西部重大农林灾害控制技术与生物源农药创制重点开展小麦、玉米、蔬菜等作物和苹果、柩猴桃等西部特色果品的主要病虫害灾变规律、预警技术及无公害控制技术;松树、杨树、核桃等重要林木的病虫害预警及无公害控制技术;林地(草原)鼠害防治技术;苹果、杏霜冻和红枣阴雨灾害预警及控制技术;生物源农药创制及新产品开发研究。7、旱区现代农业设施与装备针对旱区农产品生产自然条件和需要,重点研究设施优化构型、新型覆盖材料以及设施环境控制技术和装备,进行技术组装集成和示范。针对大宗农作物和旱区优势、特色农产品重点农时、重点环节和重点区域的需要,研究小麦、玉米、苹果、欷猴桃等生产关键环节(耕作、播种、修剪、收获、加工等)的全程实用高效成套技术装备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和技术,提升旱区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和全程机械化生产服务能力。研究开发植物生长和生态环境信息数字化采集技术,实时土壤水肥光热探测技术,以及农村远程数字化、可视化信息服务技术及设备并进行示范。8、生物质资源转化与循环农业针对西部农业生产和资源特点,重点研究能源植物资源、废弃植物油转化生物燃料关键技术,秸秆类原料沼气发酵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果渣、秸秆生产酒精关键技术。突破木质素及纤维素的改性和树脂化技术,研发生物基新材料。研究农业生产和加工剩余产品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再利用技术,进行技术集成,建立“畜一沼一果/菜”等循环农业技术模式与示范。9、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研究紧密围绕“三农”问题和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求,重点研究退耕还林区、黄土高原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典型区域发展战略、模式、支撑体系及政策;西部区域产业布局、结构优化、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的管理模式以及农产品贸易与农业结构转换、产业升级;西部农村发展融投资理论与模式、财政投资理论与模式及农村保险业发展研究;西部农业历史及农村社会研究。10、基础、前沿高技术研究基础研究方面:重点开展小麦、油菜、苹果、殊猴桃、大白菜、杨树、葡萄、秦川牛、羊等动植物重要经济性状、抗逆性的基因和功能基因组研究;不同区域土壤侵蚀发生的过程及机理,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环境效应评价理论与指标体系,坡面和流域土壤-植被-大气传输系统(SVAT)水溶质运移的理论,土壤环境变化引起作物适应性生理反应的机制研究;半干旱地区农业水肥高效利用机理;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黄土高原森林植被恢复的理论;微生物多样性及提高旱区植物抗逆性机制研究;农业有害生物系统学与多样性,小麦条锈菌等植物病原真菌与寄主植物互作关系研究;猪瘟、鸡新城疫等主要畜禽疫病致病机理与疫苗开发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方面:重点开展转基因高产小麦、优质小麦、抗病转基因肉羊、抗病高产转基因牛等新品种培育;牛、羊和人体胚胎干细胞体外建系、定向诱导分化、调控技术研究,牛、羊胚胎移植、体细胞克隆等快速繁育技术研究;高效节水剂、生物源农药、动物疫苗、环境友好型新型肥料等现代生物制剂研发;农业动植物重大疾病、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的分子诊断、快速检测生物试剂盒与芯片技术研究;智能化精准灌溉技术与装备、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设备、机电一体化多功能田间作业装备及远程数据采集、诊断与控制技术与装备研究;微纳米技术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超临界流体萃取、膜分离、微波/超声辅助萃取等农产品高效提取纯化技术,新型食品非热加工技术、微胶囊和纳米保鲜技术以及微波加工和微生物发酵制备技术研究。四、实现中长期发展目标的措施为实现中长期发展目标,必须加强领导,集中科技资源,增加专项经费投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科技工作实现良性、快速发展。(一)合理规划科技布局,推动创新工作科学发展1、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合理规划,科学布局,优先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的优势领域,与农业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主体领域,与国际前沿紧密结合的新兴领域。2、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坚持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和国家基金为主导,鼓励、支持申报、承担各级各类基础研究课题;设立学校”科技创新专项”经费,支持广大科技人员开展前瞻性、基础性和前沿性科学研究。3、提升应用研究水平。围绕国家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重点支持开展贯穿全产业链的创新研究,着力解决关键技术,培育形成核心产品,加强行业标准研制工作,鼓励科技人员积极申请国家专利。4、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原则,紧密围绕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优势特色学科领域,加强战略研究,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积极建议和科学依据,争取成为农村问题研究创新基地。(二)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环境1、构建符合研究型大学发展的科研组织模式。改革现有科研组织模式,以科研基地为基本单元,聚集科研人员,组织、协调与开展科研活动,逐步实现学校、学院、科研基地三级科研组织模式。2、建立绩效与运行相结合的资源配置制度。改革现行水电暖、公有房屋、科研用地及仪器设备等管理办法,逐步建立有偿使用制度;在人财物资源分配中,建立以优先满足优秀人才、优秀团队及创新贡献大的学院、科研基地需要为导向的配给制度。3、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择优聘任的人才选拔机制;建立以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为核心的科技人才和团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结合分配制度改革,创新科研工作评价方式,建立完善的科研业绩奖励制度。4、加强科研基地管理,建立有利于开放、共享的管理和运行制度。统筹大型仪器设备购置、使用与管理,建立科研基地建设经费投入与开放共享程度相结合的机制;支持设立科研平台开放基金,吸引科教人员依托基地开展研究。(三)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培育和造就高素质科技队伍1、集成科研团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以科研基地为依托平台,通过组织措施和资源配给机制,引导同领域科研人员汇集成科研团队,系统集成科研力量,发挥科研团队优势。2、加大队伍建设资金投入。在目前经费基础上,按照年度20%递增,重点实施校内人才支持计划,科研管理和技术支撑队伍建设计划,将人才队伍、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有机结合,培育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科技队伍。3、实施校内人才支持和引进、培育计划。重点实施创新团队、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等人才支持计划,积极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着力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科研领军帅才。4、科研管理和技术支撑队伍建设计划。结合科研基地建设,通过组织学习、进修、培训等手段,组建一支能满足和支撑科研发展需要的专职管理和技术支撑队伍。(四)构筑三级创新平台体系,强化科研基地支撑作用1、积极培育和筹建国家实验室。依托“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由生命科学部、水土工程部、种子工程部、动物工程部、食品工程部和生态修复部等6个相对集中研究平台组成的杨凌旱区现代农业与生态修复国家实验室。2、实施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培育计划。加大对现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基地的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基础条件,积极争取晋级更高层次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序列;继续加强“985工程”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科技创新平台、畜禽养殖与重大疾病防治科技创新平台、农业有害生物治理与生物源农药创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建“985工程”动植物转基因育种科技创新平台和西部农村发展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3、实施校级科研基地建设计划。结合“985工程”建设,在继续加强生物技术公共研究平台建设基础上,继续搭建跨学科、跨学院的公共研究平台;结合“211工程”建设,加强学科平台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使每个优势和特色研究领域具备12个设施先进、特色鲜明、能满足多学科研究需要的中等规模研究平台或野外试验基地;加强校级科研机构和基础实验室建设,力争通过5T0年持续支持,为每个学科方向及研究领域的研究小组建设一个能满足基本实验要求的基础实验室。(五)多渠道争取科研项目,培育和提高承担重大项目竞争力1、注重项目的策划与组织,积极争取和承担国家和省部科研项目,特别是“973”、“863”、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科技基础性专项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基础科技计划项目。同时加大争取企业、地方政府和其它组织科技项目力度,积极争取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形成多渠道筹措科技经费的格局。2、启动科研项目培育计划,提升争取国家、省部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保持和壮大传统优势研究领域竞争力。设立“科技创新专项经费”,重点实施校植物遗传育种专项、动物遗传育种专项和校青年科研培育专项三个支持计划。青年科研培育专项重点用于鼓励3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自主开展科学研究,增加科研积累,为争取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奠定研究基础。3、统筹科研项目管理,改进项目申报机制,逐步实现依托科研基地申报项目,强化项目的协调与交叉,引导科研人员围绕相对固定研究方向长期开展研究;加强对获批省部级及以上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与检查,确保研究项目高质量地完成。4、成立专门管理机构,统一协调国际合作项目的管理,积极开发和争取国际科技资源,组织参与和承担具有较大影响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计划或面向国际招标的科研合作项目。(六)倡导学术交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营造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1、营造宽松、活跃的学术交流氛围,积极倡导和支持多形式、多途径、多类型和多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积极邀请外国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交流或开展合作研究,支持主办、承办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鼓励并支持科技人员,特别是青年是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或重大科技活动。2、搭建一批国际性合作研究机构,鼓励和支持科教人员出国从事合作研究和培训,从国外聘用或邀请一定数量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专家、合作研究人员、博士后、访问学者等来校长期或短期开展工作与交流,实现国外智力、技术资源与科技工作有效对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3、加大科技创新宣传力度,倡导“敢为人先、勇于竞争、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积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舒适的生活环境、宽松的学术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一种鼓励冒尖、想干事业和干成事业的良好科技创新氛围。(七)加强组织领导,规范科研管理,保障科技工作健康发展1、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建立以学校主要负责人、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参加的科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解决学校科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作用,加强科技创新的战略规划、项目设计、学术评议等。2、建立和完善科技工作管理体制。加强基层科研组织和学术制度建设,重点强化学院和科研基地的管理,建立、完善校、院、科研基地科技管理工作机制,培养、稳定一支优秀的科技管理队伍。3、制订和完善科技项目管理、科研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科研管理,提高管理效能,为学校科技工作健康发展发挥积极导向作用。

    注意事项

    本文(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doc-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发展战.docx)为本站会员(李司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