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章.ppt
1.4 非常规燃料,1.城市固体废弃物;2.商业和工业固体废弃物;3.农产物及农村废物;4.水生植物和水生废物;,根据来源,非常规燃料可分为如下几类:,5.污水处理厂废物;6.可燃性工业和采矿废物;7.天然存在的含碳和含碳氢的资源;8.合成燃料。,表3 城市固体废弃物制备燃料方法,1.非常规燃料主要为固体废弃物,2.非常规燃料既能提供能源,本身也是处理废物的方式,3.非常规燃料燃烧需要特种设备和操作条件,容易引起二次污染,小结:,思考题:列举主要燃料的种类;从大气污染的角度,说明这些燃料的特点。,2.1燃烧过程及燃烧产物,燃烧是指可燃混合物的快速氧化过程,并伴随着能量(光和热)的释放,同时使燃料的组成元素转化为相应的氧化物。,第二节 燃料的燃烧过程,2.1.1 固体燃料的燃烧,煤的燃烧,在燃烧器中,煤主要以煤粉或块状固体形式燃烧。,a.煤粉燃烧,煤粉的燃烧受到两种形式的控制:同相燃烧和异相燃烧,同相燃烧,燃料中挥发性组分首先被蒸馏,与空气扩散混合,达到着火点后迅速燃烧,称为同相燃烧。,图4 煤的同相燃烧,异相燃烧,煤粉挥发后残留的固定碳与空气反应,以固态燃烧,称为异相燃烧。,b.煤块燃烧,煤块燃烧则是将块状固体置于炉栅上或随炉栅移动而燃烧。右图是上部加煤的层燃炉结构示意图。,图6 煤块的燃烧,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的燃烧,a.液体燃料的燃烧,燃料油的雾化、油雾粒子中可燃物的蒸发与扩散,以及可燃物与空气的混合燃烧,燃烧状态受蒸发过程控制。,燃料油的燃烧过程包括:,b.气体燃料的燃烧,燃烧过程包括气体燃料与空气的混合、可燃气的加热与着火、燃烧反应三个阶段。燃烧状态受空气的扩散和混合过程控制。,1.煤的挥发分以气态燃烧,称为固相燃烧;,2.煤中的固定碳以固态燃烧,称为异相燃烧;,3.煤的燃烧速率取决于氧气向表面的扩散速率;,4.液体燃料以气态形式燃烧,燃烧过程受蒸发过程控制,5.气体燃料最易燃烧,燃烧过程受空气的扩散和混合控制,小结:,思考题:下列燃料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什么,哪些是完全燃烧污染物、哪些是不完全燃烧污染物、哪些是不燃烧的污染物?,2.2燃烧产物与污染物,燃料燃烧的产物可以归纳如下:,1.多数燃料的完全燃烧产物为CO2和水蒸气,2.不完全燃烧产物主要有:CO、黑烟和其他部分氧化产物,3.燃料中的硫大部分转化成SO2,4.燃料中的氮大部分生成N2,一部分转化成NOX,5.燃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有:CO2、CO、SOx、NOx、CH、烟、飞灰、金属及其氧化物等。,2.3 影响燃烧过程的主要因素,空燃比:定义为单位质量燃料燃烧所需的空气质量,(1)空气条件,a.富燃料条件(贫氧),b.理论空气条件,c.贫燃料条件(富氧),空燃比与污染物排放的关系,思考题:,贫燃料燃烧有哪些特点?,图 6燃烧过程空燃比、峰值温度与污染物排放的关系,(2)温度条件,表 5 燃料的着火点温度,图 7燃烧过程空燃比、峰值温度与污染物排放的关系,(2)温度条件,温度条件小结:,1.只有达到着火温度,燃料才能燃烧,2.燃烧过程的放热速率高于周围的散热速率,才能使燃烧过程继续进行,3.随着燃烧峰值温度增加,CO及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含量降低,NOx排放量增加,而SO2排放量基本不变。,(3)时间条件,时间条件即燃料在燃烧室中的停留时间。燃料在高温区的停留时间应超过燃料燃烧所需要的时间。,(4)燃料与空气的混合程度,一般取决于空气的湍流度。若混合不充分,部分燃料在富燃条件下燃烧,将产生较多未燃尽物质。,完全燃烧需要的条件,1.空气条件:提供充足的空气,但是空气量过大,会降低炉温,增加热损失,2.温度条件:只有达到着火温度,燃料才能燃烧,燃烧过程放热速率高于散热速率,燃烧才能持续,3.时间条件:燃料在高温的停留时间应超过燃料燃烧所需要的时间,4.混合条件:燃料与氧应充分混合,3.热化学关系式,发热量,发热量的分类,发热量根据是否考虑水的状态变化分成高位和低位两种。,图8 燃料的发热量,3.1 燃料设备的热损失,图9 燃料设备的热损失,若已知燃料中氢和水的含量,低位发热量可由高位发热量减去水蒸气的凝结热而求得。若发热量以kJkg表示,则,其中 WH 和 WW 分别表示燃料中氢和水分的质量百分数。,qL=qh 25(9WH+WW),水的汽化潜热,图10 空燃比对燃烧热损失的影响,1.排烟热损失由排烟带走的热量造成,在燃烧过程热损失中占的分额最大;,2.不完全燃烧热损失包括化学不完全燃烧和机械不完全燃烧,前者来自烟气中残余可燃气体,后者来自灰中未燃尽的碳;,小结:,3.散热损失来自锅炉设备向周围环境的散热;,4.实际混合条件下,总热损失最小值出现在略靠近贫燃料侧;,重点,1.掌握固体、液体和气体燃料的燃烧过程和燃烧产物;,2.理解影响燃烧过程的空燃比、温度、时间和混合条件;,3.建立“三T条件”的概念,初步学会分析燃烧过程污染物产生规律;,4.理解高位发热量和低位发热量的概念,了解燃料设备的热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