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注解备注.ppt
古书的注释,古书注释概述:,“训诂”:“训”,说教也,顺释疏解;“诂”,古言也,古音古义也。即,对古代文献中的各种语言现象进行解释。“训诂”之名的确立在汉代,以训诂专著的出现为标志。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训诂专著是尔雅。,1.古注:古代人对前人书籍中的字、词、句、段落、篇章等方面的解释,叫做古书的注解,简称“古注”。2.古注的产生及发展:第一,古注的工作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但是早已亡佚。在先秦的传世文献里,还保留着“传”、“解”、“说”、“记”等古注形式,一些常用的古注术语也大体具备,如“谓之”、“曰”、“言”、“之为言”、“犹”等。,第二,两汉时期,儒家各种经典的注释大量出现。其特点在于:重视古文经学,注重语言文字和名物方面的考释,注文简明朴实,形成经学史上著名的汉学学风”朴学”。这一时期的集大成者东汉郑玄比较著名的古注有:毛亨毛诗诂训传,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解诂,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等。,第三,魏晋时期,出现“义疏体”的注释形式,以及“集解体”的注释书。流传下来的古注有: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范甯春秋榖梁传集解,王弼、韩康伯周易注,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义疏,裴松之三国志注,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郭璞尔雅注、方言注、山海经注等。,第四,隋唐时期,出现了奉诏官修的五经正义和一些私家著述的经疏。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古注有:孔颖达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以上统称五经正义 陆德明经典释文、玄应一切经音义(又名:玄应音义)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勛春秋榖梁传疏,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集注,李贤后汉书注,杨倞荀子注,李善文选注,第五,宋儒注经,重义理阐发,轻文字训诂,形成经学史上的“宋学学风”。代表人物:朱熹,其注释特点在于一方面继承前代训诂成果,另一方面从作品的语言出发,反复体会文意,后做出解释,纠正了汉唐古注中的某些错误。比较重要的古注有:邢昺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孙奭孟子疏。南宋时人们把以上古注与唐人孔颖达、贾公彦、徐彦、杨士勛的九种注疏本合刻,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此外还有: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四书章句集注、楚辞注,洪兴祖楚辞补注等第六,元明时期,是训诂的衰落期,主要的注疏有:吴师道战国策校注,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第七,清代是经学注释达到登峰造极的时代。注释书籍不胜枚举。其特点是:反对宋人空疏义理学风,倡导汉代重考据重语言实际的朴学学风,并在研究方法和成果上大大超越汉唐旧注。在研究方法上,清儒利用古音学的研究成果,解决了注释中的许多疑难问题;在研究成果方面,对前代的辞书和集注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产生了一批各类辞书的注疏精品:,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孙贻让周礼正义,梁玉绳史记志疑,邵晋涵尔雅正义,戴震方言疏证,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先谦释名疏義證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阮元十三经校勘记等。,注解的方法,1.注:给原著的正文作注。古人对“注”有三种解释:第一,表记述、注述,把对古书语句的解释用文字记述下来。孔颖达疏:“注者,即解书之名”。第二,表示灌注、注引。段玉裁注:“注,引申为传注,注之云者,引之有所适也,故释经以明其义曰注。”贾公彦疏:“言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第三,表示著名。孔颖达疏:“注者,著也,言为之解说,使其义著名也。”,2.疏: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解释作注,又称“义疏”,“注疏”,“义注”,“讲疏”。该方法产生于南北朝时期,当时,儒生受玄学清谈和佛教讲经影响,开始讲授经书。讲经的稿本就叫做“义疏”。“义疏”的文字详细,不仅解释词义,而且串讲句义,甚至还要阐发章旨,申述全篇大意。,正义:唐人对前代的义疏加以整理订正,其中奉诏官修的“义疏”,称为“正义”,意即“正前人疏义”,如孔颖达毛诗正义。在唐朝,官修注疏为“正义”,私人整理的注解为“义疏”,具体区别:“义疏”可以由经家任意发挥;而“正义”却必须遵守“疏而不破”的原则,只能在注本的基础上发挥经义,注文即使说错,疏文也要加以曲意疏证。因而不免墨守成规,难以超越一家之见。后代将其混同,“义疏”即“正义”。,3.传:本来指驿站用来传递消息的马车,后来引申为在学业上师传的意义。作为一种注释方法,汉唐注家有三种解释:(1)传chun述,历代相承的师说。(2)解释经义的文字。秦汉时期,儒家六部著作易、书、诗、礼、乐、春秋,被称为“经”,解释经的文字被称为“传”。这类“传”,多侧重于经文的思想内容所谓“微言大义”的阐发解说,而不以语言文字的考释疏通为宗旨。(3)传zhun通,依照文字逐句解释疏通,与“训”、“诂”同义。孔颖达疏:“传者,传通其义也。”,4.笺:表示“表识”、“标记”的意思,开始于郑玄的毛诗笺。“笺”的含义有二:一、为申明毛亨对诗经的解释;二、把自己对于诗经的解释标记于旁,使人可以识别,又有自谦的意思。“笺”的意义:郑玄笺,对毛亨传有补充和修正的作用,可以看作是“疏”体的萌芽,但不同于“疏”,因为“笺”的注释对象仅限于诗,只是在对正文作注时,申述或订正毛亨的传。,5.章句:“离章辨句”的意思。偏重于逐句逐章串讲文章大意,与“传”、“注”以释词为重点的注释方式有所不同。,6.音义、释文:主要为辨音和释义,又称“音训”、“音注”、“释文”。兴起于汉末魏晋,是古代音韵学出现后的注释方式,如陆德明经典释文。,小结:以上六种注释方法中,“传”、“注”、“笺”为一类传注类,主要以古代文献中字、词、名物为诠释对象。,古注的术语,为读懂古人的注解,需要了解古注中的习惯用语,以下就一些常见术语的通常用法作以说明。一、曰、为、谓之用法:通常用来解释词义的。训释的格式:训释语+术语+被训释语可译为:“叫”、“称作”例如:(1)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论语学而(2)春猎为蒐,夏猎为苗,秋猎为狝,冬猎为狩。尔雅释天(3)木谓之华,草谓之荣。尔雅释草,根据训释语的不同,又可以分成两种不同的释词方式:1.直训:当训释语是一个词时,其释词的方式就是直训。例如:(4)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诗经召南 孔颖达疏:“墙谓之墉。”2.义界:当训释语是一个短语时,其释词方式是义界。由于义界具有解释词义特征的作用,所以,“曰”、“为”、“谓之”,既可以用来释词,也可以用来辨析几个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例如:,(5)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论贵粟疏 颜师古注:“行卖曰商,坐贩曰贾。”(6)轩辌既低,步骑罗些。楚辞招魂 朱熹注:“徒行为步,乘马为骑。”,二、谓、言 两者都可以用来解词或串讲句意。区别是:“谓”,多解词用,如:“后生谓少年”;“言”,多解句用,此外还用来说明篇章大意,如,楚辞九章惜诵有王逸注:“此章言己以忠信事君,可质於明神”。训释格式:被训释语+术语+训释语可译为:“说的是”解词的特点:以具体释抽象,以一般释特殊,或者解释词在上下文里的临时意义、比喻意义。,例如:(7)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楚辞涉江 朱熹注:“阴谓小人,阳谓君子。”(8)其君俭啬褊急。诗经魏风葛屦 孔颖达疏:“俭啬言爱物,褊急言 性躁。”,“谓”、“言”还可以用来串讲句意,说明语句的言外之意。例如:(9)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诗经小雅乔木 郑笺:“谓向时之鸟,出从深谷,今 移处高木。”(10)尔基之木拱矣。左传殽之战 杜预注:“合手曰拱。言其过老,悖不可用。”,三、犹 其作用主要是用来解词。用“犹”来作注时,被训释语同训释语的词义往往很接近。训释格式:被训释语+术语(犹)+训释语可译为:“相当于”、“等于说”主要用法有:,1.解释近义词,例如:(11)无毁我室。诗经豳风鸱鸮,郑玄笺:“室,犹巢也。”2.说明引申义,临时义,活用义。例如:(12)又何间焉。左传曹刿论战,杜预注:“间,犹与也。”(13)风其漂女诗经郑风蘀兮 毛亨传:“漂,犹吹也。”(1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赵岐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3.用常用字解释非常用字,例如:(15)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寡人於国也 朱熹注:“直,犹但也。”4.用今语解释古语,例如:(16)爾,丽爾。犹靡丽也。说文l部 段玉裁注:“丽爾,古语;靡丽,汉人语,以今解释古语,故云犹。”,四、貌 是用来说明表示某种形式或状态的形容词。训释格式:被训释语,训释语+术语可译为:的样子训释语一般为形容词或动词,它们和“貌”结合成一个整体,表示人、事物或行为动作的性质状态。例如:,(17)菀彼桑柔。诗经大雅桑柔 毛亨传:“菀,茂貌。”(18)夫子莞尔而笑。论语阳货 何晏注:“莞尔,小笑貌。”,五、之言、之为言 两者都是用声训的方法解词的术语。训释格式:被训释语+术语+训释语可译为:“说的是”有三种情况:1.用同源词对被训释语进行训释,例如:(19)以朝夕视君善者也。左传闵公二年 孔颖达疏:“郑玄膳夫注云:善之言也,今食美物曰珍膳。是善者,美食之名。”,(20)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郑玄注:“萧墙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膳”和“善”、“萧”和“肃”,分别是同源词。“膳”和“萧”的语源分别从“善”、“肃”而来,在上古,“膳”和“善”都是禅母元部,音同;“萧”和“肃”是心母,“萧”是幽部,“肃”是觉部,音近。,2.用音同或音近的词说明被释词的语源。例如:(21)鬼之言归也。尔雅释训“鬼”和“归”,上古都是见母微部,音同。古人认 为,人死以后,灵魂归于幽暗不明的地方,所以用“归”说明“鬼”的语源。3.用本字解释假借字。例如:(22)克禋克祀,以弗无子。诗经大雅生民 郑玄笺:“弗之言祓也,以祓除其无子之疾而得其福也。”,六、读为、读曰 也是用声训的方法解词的术语,常用于以本字解释假借字。训释格式:被训释语+术语+训释语可译为:“把某字当成某字来读”例如:(23)大王,高皇帝適长孙也。汉书高五王传 颜师古注:“適,读曰嫡。”“嫡”和“適”上古都是锡部,“適”是书母,“嫡”是端母,音近。,七、读如、读若 用来注音和说明假借。训释格式:被训释语+术语+训释语可译为:“像某字那样读”1.用来注音,例如:(24)鵠乎其羞用智虑也。吕氏春秋下贤 高诱注:“鵠,读如浩浩昊天之 浩。”2.说明假借,例如:(25)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礼记儒行 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古注的内容,古注的内容非常丰富,凡注释者认为有可能产生阅读障碍或理解困难的地方都可以进行注释或疏通。从注文的内容看,主要是:注音、解释词语、疏通文意、阐述语法、显示修辞、校勘文字、分析句读、考证名物典制、考释人物历史地理、注明典故词语出处和评论。下面分别加以说明:,一、注音:注疏中给古书注音,开始于汉代。其注音方法一般有四种:譬况,读为、直音、反切。1.譬况:是反切产生之前的注音方法,它是用描述性词语来注音的。例如:(1)青、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踧,又作蹙)2.读为:既是训诂术语,又是注音术语。它是用本字解释借字的一种注音训诂方法。例如:(2)隰则有泮。郑玄笺:“泮,读为畔。”,3.直音:用比较常用的字直接给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注音。例如:(3)次于陉。陆德明经典释文:“陉,音邢。”(4)酈生食其者。张守节正義:“厉异几三音也。”,4.反切:反切的方法产生于东汉后期。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中说:“孙叔言(即,汉末孙叔然,名炎,字叔然)创尔雅音义,时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事实上,在孙炎以前已经有人使用“反切”,如汉书项籍传:“诸侯军人人惴恐。”东汉服虔注:“惴,音章瑞反。”因此,反切在东汉后期已经出现,后经孙炎整理,编成尔雅音义。反切,开始称“反”,也称为“翻”,之后称为“切”,后来合称为“反切”。,反切的方法:用两个汉字合起来给一个汉字注音。在没有音标的情况下,是一种较为圆满的注音方法。反切的原理:根据黄侃的音略:“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质言之,即上字只取发声,去其收韵,下字只取收韵,去其发声”。即,取反切上字的声母,作为被切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作为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反切,运用双声叠韵原理创造出来的方法。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为双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为叠韵。如:“渴,苦曷切”,其中的“苦”和“渴”在古代为双声,“曷”和“渴”为叠韵。注意:双声和叠韵是一种历史现象,古代的双声和叠韵是根据当时的语音系统构成的。因此,古代的双声叠韵要按照古代的音韵系统来认定,如“玄黄”,在古代,两字同属“双声”,而现代则不是。,二、解释词语 古注解释词语的方式有六种:1.直训 用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直接解释另一个词,叫做直训。是古代训诂中使用最广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以词释词,现代汉语学称之为“语词式”。直训的作用在于揭示被释词所属的义类。例如:说文:“往,之也”、“反,覆也”、“及,逮也”、“将,帅也”、“蔬,菜也”。尔雅释言:“宅,居也”、“亚,次也”、“宵,夜也”、“弄,玩也”。,2.声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即为“声训”,声训有如下作用:第一,破通假,探求本字。例如:(1)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诗经小雅常棣 郑玄笺:“御,禁。务,侮也。”(2)鶡冠子学问篇:“中流失船,一壶千金。”庄子逍遥游:“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 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是也”。古今注音乐篇:“有一白首狂夫,批发提壶,乱 流而渡”。,第二、推求语源,联系同源。例如:岿,高大貌。溪母,微部 巍,说文:“高也。”,嵇康琴赋:“崛巍巍而特秀。”注:“巍巍,高 大貌。”疑母,微部 嵬,说文:“高不平也。”,广雅释 训:“嵬嵬,高也。”,诗经小雅 谷风:“维山崔嵬”,传:“崔嵬,山巅也。”疑母,微部 峨,广雅释诂:“峨,高也。”,张衡西京赋:“华岳峨峨。”注:“峨峨,高大貌。”疑母,歌部,以上四字都有“高大”之义,并且音相近,这类词,通常叫做同源词。所谓“同源词”:彼此之间因为有着历史渊源关系,而在音和义上有着密切联系的一组词。,3.形训:通过文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词义的方法。汉字是表意体系文字,其形体与意义有着直接的关系。通过汉字形体结构可以找到本义。例如:(1)先轸曰:“匹夫逞志于君,而无讨,敢不自讨乎?”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注:“元,首也。”(2)廉,从广,兼声。“广”,象房屋形。说文:“广,因广为屋,象对刺高屋之形。”序,从广,予声,本义为“东西墙”。废,从广,发声,本义为“屋顿”。廉,从广,兼声,本义为“堂的侧边”。此外,同一部首的还有,庐、廊、府、庠意义都与房屋有关,4.义界:又称“界说”,用下定义的方式解释词义的方法,即,用一句话或者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从而准确表达一个词语的义蕴。义界的作用在于:揭示被释词词义的本质特征,从而达到区别词义的目的。例如: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尔雅释亲:“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墨子:“梦,卧而以为然也。”,在现代语言学中,标明义界的释词方式叫做定义式,其要求是:必须准确把握所释词语的本质特征。如,“瓦”。优点:义界能够准确的表述出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多种属性,而“直训”等则不能。标明义界的方式:有三种,具体来看,第一,以共名加上义差来表述,例如:说文:“蚕,吐丝虫也。”“眉,目上毛也。”“炭,烧木未灰也。”前人把这种方式也叫做“属中求别”。,第二,通过比较来解释意义相近或者相关的词。例如:诗经小雅无羊:”何蓑何笠”,毛传:“蓑,所以备雨;笠,所以御暑。”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说文:“落,凡草曰零,木曰落。”“巢,鸟在木上曰巢,在穴曰窠。”,第三,通训:义界中的一些训释词和被训释词之间或者读音相同、或者读音相近,往往具有同源的关系,这种情况,在标明义界的方法中称之为“通训”。例如:说文:“吏,治人者也。”汉书惠帝纪:“吏,所以治民也。”风俗通:“吏者,治也。”“吏”,来母,之部;“治”,定母,之部。,5.描写比况:对词所表示的事物的性状加以描写,或用类似的事物加以比拟。说文在此有大量例证,例如:犬部:“狼,似犬,锐头,白頬,高前,广后。”水部:“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刻。”“狒狒,如人。被发,迅走,食人。”“陕”:古虢国王季之子所封。“秦”:伯益之后所封国,地宜禾。“射”: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注释家在给文本作注时,也常常运用描述。例如:李白远别离:“猩猩啼烟兮鬼啸雨。”王琦引注:“左思蜀都赋:猩猩夜啼,刘逵注:猩猩生交趾封膝,似猿人面,能言语。夜闻其声,如小儿啼。”,描述的优点:能够比较详细的说明事物的性状特点或者性质功能,便于人们理解。因此,现代大型工具书或辞书也常常用这种方法释义。,6.在串讲中释词,例如:孟子:“不愆不忘,率由旧章”。朱熹注:“所行不过差、不遗忘者,以其循用旧典故也。”,三、疏通文意,例如:(1)诗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亨传:“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 之好匹。”有时注文只点明句子内容的实质,或说明情况产生的原因。例如:(2)诗经:“自伯之东,首如飞蓬。”毛亨传:“妇人,夫不在,无容饰。”(3)诗经:“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郑玄笺:“上三章言戍役,次二章言将帅之行,故此章重序其往返之时,极言其苦以说之。”,四、阐述语法,包括如下内容:1.解释虚词 对于虚词的注释,古人或称为“辞”,或称为“语助”,或称为“发声”。唐宋以后,多称为“语辞”。例如:(1)诗经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传:“思,辞也。”疏:“以泳思、方思之等皆不取思为义,故为辞也。”(2)诗经郑风大叔于田:“叔善射忌,又良御忌。”传:“忌,辞也。”,(3)诗经大雅绵:“肆不殄阙愠。”朱熹注:“肆,犹言遂也,承上启下之辞。殄,绝。愠,怒。”(4)左传隐公元年:“尔有母遗,繄我独无。”注:“繄,语助。”左传襄公十四年:“王室之不坏,繄伯舅是赖。”注:“繄,发声。”,2.说明实词的用法,例如:第一,说明实词的本义(5)诗经邶风谷风:“就其深矣,方之 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笺:“浅行为泳。”说文:“泳,浅行水中。”(6)史记周本纪:“及(弃)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正义:“种曰稼,敛曰穑。”说文:“谷可收曰穑。”,第二,说明实词的引伸义(7)左传桓公六年:“汉东之过,隋伟大。隋张,必弃小国。”注:“张,自奢大也。”第三,说明实词的假借义(8)史记五帝本纪:“而百家言皇帝,其言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正义:“驯,训也。谓百家之言皆非典雅之训。”集解引徐广曰:“荐绅即缙绅也,古今假借。”,第四,随文释义(10)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注:“下,下车。”(11)礼记曲礼上:“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疏:“举,犹饮也。”第五,说明实词活用:(12)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朱熹注:“朝,致其来朝也。”(13)诗经豳风七月:“蚕月条桑。”笺:“条桑,枝落之,采其叶也。”疏:“条其桑而采之,谓斩条于地,就地采之也。”,3.说明词序,例如:(1)诗经周南汝墳:“不我遐弃。”疏:“不我遐弃,犹云不遐弃我,古之人语多倒。诗此类众矣。”(2)诗经邶风谷风:“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笺:“慉,骄也。君子不能以恩骄乐我,反憎恶我。”正义:“不能我慉,当倒之,云,不能慉我”。(3)左传僖公四年:“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注:“非为己,乃寻先君之好。”疏:“诸侯之交,必称先君以相接。此时诸侯有鲁、宋、陈、卫、郑、许、曹,桓公以前皆尝与齐交接,故齐侯称继先君之好,谦以自广也。”,4.辨析句式,例如:(1)左传:“故不能推车而及。”注:“为韩厥所及。”被动(2)公羊传:“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齐人语也。”徐彦疏:“谓伐人者必理直而兵强,故引声唱。伐,长言之,喻其无畏矣。谓被伐者必理曲而寡援,恐得罪于邻国,故促声,短言之,喻其恐惧也。公羊子,齐人,因其俗可以见长短,故言此。”,五、显示修辞,例如:(1)诗经:“北风其涼,雨雪其雱。”传:“兴也。”笺:“兴者,喻君政教酷暴,使民散乱。”(2)左传:“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服虔:“入言公,出言姜。明俱出入互见。”(3)诗大序:“动天地,感鬼神。”孔疏:“天地云动,鬼神曰感,互言耳。”,六、校勘文字 校勘之所以成为训诂学的重要内容,就是因为古书屡经传抄刊刻,错简,讹字,脱文,衍文,倒文等情况不少,“校勘已审,然后本子可读。”例如:(1)周礼:“车辙皆陈。”郑玄注:“皆陈于门内者,于宫门内陈也。言车辙,衍字尔。”(2)怀沙:“惩连改忿兮,抑心而自强。”王念孙:“连,当同史记屈原列传作违。违,恨也。义即,止其恨,改其忿也。”广雅:“违,恨也。”(3)上书谏吴王:“夫十围之木,手可擢而抓。”王念孙:“抓,本作拔。后人根据李善注而误作抓。”,七、分析句读,例如:(1)左传:“昔赵衰以壶飧从径,馁而弗食。”注:“言其廉且仁,不忘君也。径,犹行也。”陆德明经典释文:“一读以壶飧从绝句,读径为经,连下句。”(2)左传:“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春秋经传集解197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郑玄:“疆理犹经界、界划。物,犹相也。”“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八、训释民俗:诗经邶风终风:“寤言不寐,愿言则嚏。”郑笺:“言,我也。愿,思也。嚏,读当为不敢嚏咳之嚏。我其忧悼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此外,训诂的内容还包括:考证名物典制、考释人物历史地理、注明典故词语出处、评论等。,练习,请把下面现代汉语译成文言文:范氏逃跑的时候,有个百姓得到了他家的一口锺。想背起逃跑,可是锺太大,不能背。用锤把它毁掉,锺发出“哐哐”的响声。恐怕别人听见了来和自己抢夺,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捂起来。害怕别人听见锺声,还可以说得过去;害怕自己听见锺声,就违背情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