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思想》电子课件第十五章“礼记”的社会思想.ppt
第四篇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思想,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不是孤立的,它受经济基础决定,并与社会政治状况密切相联。西汉初年,吸收了秦末农民起义的教训,采取在黄老思想指导下的“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暂时缓和了社会冲突。随着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思想界也出现了董仲舒首倡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已成为过去,惟有儒家思想处于官方思想的地位,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西汉末年又出现了谶纬之学。谶纬之学的出现是汉武帝以后儒学经学化、神学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儒学走向衰落的表现之一。,东汉时期,谶纬的流行,今文经的谶纬化,使经学的内容更为空疏荒诞,因而也就降低了儒家思想对社会的解释力和在人们心目中的权威性,所以到汉魏之际,社会思想发展的大势,就是对两汉儒家经学的改造和超越。魏晋时期出现的玄学盛行、道教发展,并在社会思想领域给佛教的传入腾出了空间。魏晋南北时期的思想,最重要的特点是玄学的泛滥及道教、佛教的流行,逐渐形成了儒、道、佛三教鼎立的局面。,本篇中将阐述两汉时期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佛教、道教中的有代表性的社会思想。,第十五章 礼记的社会思想,第一节 礼记一书,“记”是用来对经文进行注解、说明和补充的资料。解释礼经的文字便称礼记。,儒家的经典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经”,,一类是“传”,,一类是“记”.,今日流行的礼记实际上是专指戴圣编的小戴礼记。,礼记的编者弄清楚了,但礼记49篇中每篇的撰者却很难明确。学者们普遍认为礼记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多半是出自于汉代以前或汉代儒者的手笔。,张舜微先生认为,礼记中有很多篇诠释丧服的文字,是研究宗法制度所不可忽视的。此外可以考知古代生活习惯;可以推见教育原理;说明了礼乐的效用;发挥了政治伦理的思想。,继承、发挥和阐扬了先贤有关礼治、乐治等方面的社会思想。研究礼记,极有助于对儒社会思想的把握和了解。,第二节 论礼的起源及其社会功能,一、何谓“礼”,礼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何谓礼?我们从礼记中可以看出礼有多重内涵。,第一,礼是一种社会制度。第二,礼是针对人情而约束、节制人类行为的一系列社会规范。第三,礼是用来规定人类社会秩序,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第四,礼是衡量一切社会活动的准则。第五,礼是君王用于治理社会的工具。,综上所述,礼记中所论说的“礼”,不仅包括了冠、昏、丧、祭、朝、聘、乡、射等礼节,而且包括了社会制度和规范、规则、大到军国盛典、小到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皆有“礼”可循。概言之,“礼”是人类社会中的宗法、文化制度和规范的总称。,二、论礼产生的基础,分析礼记,我们认为礼产生的基础有下列几点:,第一,礼效法于天,是天地、万物自然秩序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第二,礼的产生是出于改造人情的需要,也就是“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第三,礼起源于原始的祭祀等风俗习惯及一定的社会生活方式。,三、论礼的社会功能,第一,表现在维护国家机器运转方面,礼是治理国家根本。第二,表现在维护社会秩序,明确等级关系方面,“礼达而分 定”,礼有别异合同之功能。第三,表现在规范人们的言行方面,“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第四,表现在节制人的自然性而焕发人的社会性方面,礼可节 人之情、达人之情、文人之情、防民之心。第五,表现在区分人与动物方面,“礼义”是根本标志。第六,表现在对人的教化方面,礼有潜移默化,防微杜渐之功。,礼记继承发展了儒家的礼治思想。礼记中的礼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第三节 论乐的起源及其社会功能,乐是人心触景、触情,与外物交感而成的。至于乐,是人们心声的展现和感情的流露,“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是乐的最基本的要素,从某种意义上讲,观听一个地方的音乐,可窥见一个地方的治乱和民风。,一、何谓“乐”,二、论乐的社会功能,礼记一书之所以再三讲乐,首先是因为乐与礼有相似的社会功能。,其次,乐与礼是相互配合的,如果要勉强将礼乐功能区别开来的话,礼的功能着重于“别异”,乐的功能则重在“合同”。,礼记的作者认为,“合同”与“别异”应互辅互成,异中求同,同中存异,不能厚此薄彼或厚彼薄此。值得一提的是,礼记在重视礼治、乐治的同时,亦不忘刑政的治理和功能,礼、乐、刑、政可相辅相成。,只有礼、乐、刑、政四者相辅相成,才能使社会秩序达到高度和谐。所以,乐具有与礼、刑、政同等的社会整合功能。,第四节 论理想社会模式,礼记礼运所描述的“大同”、“小康”社会成为人们向往的理想社会模式,尤其是“大同”社会,更为世人津津乐道。,一、“大同”社会模式,“大同”社会模式的最大特点便是天下为公,具体表现在:,第一,大同社会财产公有,社会事务由大家处理,人们自愿 尽力地进行生产劳动,没有阶级差别。第二,大同社会有自然和合理的分工。男子有相应的职业,女子有合适的归属,老有所养,少有所托,孤寡残疾 之人享受着社会保障。,第三,社会制度上,由于“天下为公”,天下“有道”,无须乎 礼法作为纲纪,无须乎谋略、尔虞我诈。第四,大同社会人与人之间诚信和睦,互相亲爱,推己及人。大家选举贤能之士担任社会职务,人们安居乐业,夜 不闭户,各社会(社区)之间和平相处,无战乱发生。,二、“小康”社会模式,“小康”社会模式最大的特点便是“天下为家”。,第一,小康社会财产私有,有阶级差别,人们劳动的目的是出于私人占有及享受的需要。,第二,社会制度以“家天下”为服务目标,为了维护等级、尊卑、贵贱关系,为了调整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统治者制定了礼义规范;为了保护国家和统治阶级的利益,还建立了军队,颁布了刑律法纪,修筑了城市沟池。第三,小康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关系是自私自利的,“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相比较“大同”理想社会模式而言,“小康“社会模式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更富有影响力。,“大同”、“小康”的理想社会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所憧憬理想社会,它在中国历代思想界都具有很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大同”思想,是中国社会思想史中的一桩佳话,后世的许多进步思想家也常常加以发挥,都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去重新设计“大同”理想社会的模式。,本章要点:,1、礼记继承、发挥和阐扬了先贤有关礼治、乐治等方面的社会思想。从礼记中我们可能发现,中国儒家的“礼”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它是一种社会制度;是针对人情而约束、节制人类行为的一系列社会规范;是衡量一切社会活动的准则;同时也是社会统治者治理社会的工具。2、礼记中认为“礼”是人类对天地自然和社会之运行规范的合理总结,是天地、万物自然秩序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它源于原始风俗习惯及一定的社会生活方式,是最能符合人情需要的。,3、礼记中对礼的社会功能有充分论述。认为礼具有社会控制功能、具有让人们遵守角色规范、调适人情与人际关系、缓和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等多种社会功能。总之,礼记认为礼对于社会整合是万能的。4、礼记认为“乐”与“礼”有同等重要的社会功能。礼的功能着重于“别异”,而乐的功能则重在“合同”。两者相辅相成,可以收到“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的效果。总之,“乐”具有与礼、刑、政同等的社会整合功能。5、礼记礼运所描述的“大同”、“小康”社会,成为其后两千多年大多数中国人共同向往的理想社会模式。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对中国社会思想的影响,至今犹存。,1、从社会学角度考察,中国儒家的“礼”是什么?2、礼记中认为“礼”是如何产生的?3、如何评价礼记中对礼之社会功能的论述?4、“乐”的社会功能是什么?它与“礼”的关系是什么?5、如何评价“在同”、“小康”的社会理想?,复习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