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形象.ppt
专题二:景物形象,诗歌鉴赏形象,景物形象常见提问方式: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或者某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课前热身,1、找出诗中所描写画面中的意象:2、找出体现主观情感或修饰意象的词语(形容词):两个、黄、翠、白、一行3、将意象与主观情感或修饰意象的词语(形容词)构成画面:4、概括意境的特点:5、落实诗歌表现的情感:,黄鹂、翠柳、白鹭、青天,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生机盎然,喜爱之情,课前热身,蜀相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问:此诗描绘了哪些景物?营造了什么氛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参考答案:(步骤1)全诗选取了游览诸葛亮祠堂时所见之景:茂密的柏树、碧草、黄鹂。(步骤2)营造了一种幽静冷清、肃穆的意境。(步骤3)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追念悼惜之情,表达作者无人赏识、不被重用、壮志难酬的悲愤。,琅琊溪【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槎(ch):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问】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例题赏析1,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11年安徽卷,1.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图画、画面)?有何作用?,例题赏析1总结:,答题步骤:找准意象,抓住关键,概括特点。时间地点的名词+概括景物特色的形容词+图画如: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图画、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图画、初春时乡村春意盎然的景象。结合诗句,分析原因。用自己的语言把诗句的内容复述一遍,有时是列举诗句中的有关意象。(看分值或要求)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营造了什么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晓路雨潇潇,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江名。【问】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例题赏析2,答:诗歌开关两句写了诗人秋日早上乘舟在雨中赶路的情形。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树叶。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后文抒发羁旅思乡做了铺垫。,12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注 杪:树梢。(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答案】前四句描写了词人春天的傍晚在江边送别友人的悲凉寂寥情景。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部分;天边云霞点点,帆船越来越远,比沙鸥还要小。作者采用了以景衬情的手法,淋漓尽致的表现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婉恻的情景。,2.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例题赏析2总结:,答题步骤: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忆王孙春词 李重元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注】王孙:本指贵族公子,此处指主人公的丈夫。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答案】作者精心地选取了芳草萋萋、杨柳青青、杜宇悲啼、雨打梨花等四种意象。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暮春时节凄冷幽寂的感伤氛围,写出了闺中少妇的思夫之愁。,随堂练习1,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 迟日,春日。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此诗描绘江山、春风、花草的芳香,燕子、鸳鸯等意象。(步骤一)。春天阳光普照,江山明丽,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鸳鸯在温暖的沙洲上静睡,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抓意象,析特征,表情感,随堂练习2,虚堂 寇准 虚堂寂寂草虫鸣,欹枕难忘是旧情。斜月半轩疏树影,夜深风露更凄清。【注】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诗人。因刚直不阿,两次罢相。【问】本诗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月光斜照在半截窗户上,又把稀疏的树影投在堂屋的地上,夜半更深,风露渐浓,营造了一种凄清寂寥的意境。环境的凄清是作者心境凄然的折射,暮年迁谪,写出了诗人难忘旧情的凄楚之感。,随堂练习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答: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4分)答出幽静意思的,给2分;说明营造出静遗气氛的,给2分。,(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江城子 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注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变做:纵使。(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2分)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2分),找意象,描图画,意境(氛围),(总结答题步骤),析情感,需要注意的是:(1)从语言入手,体会景物中所包含的情感。(2)分析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联系诗人的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思想情感。(4)掌握写景的顺序(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由远到近、由近到远等),写景的方法(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情与景的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乐景写哀情、烘托、渲染)等。,思想感情: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忧国忧民闲适恬淡之情等,意境(氛围):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专题三:事物形象,诗歌鉴赏形象,事物形象题常见提问方式:1.诗歌体现了某物怎样的特点?2诗词描写了某怎样的形象?3.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以及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热身:猜一猜下面诗歌所咏为何物,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爆竹,菊,竹,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注:虞世南原是前朝旧臣,入唐后以文才和德行受到唐太宗的器重,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于世。诗人借蝉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蝉虞世南,诗中描绘一只在梧桐树上鸣叫的蝉。它的头部的触须像下垂的冠缨,它饮着清露,蝉声悦耳远传,但并非借助秋风。诗人写蝉是托物言志,诗中的蝉是诗人自己的自况,喻指诗人生性高洁自立,虽处显赫之位,却生性高洁自立,决不凭借外在势力。,示例,如何鉴赏咏物诗,咏物诗往往运用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欣赏这类诗歌时,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要从诗歌中提炼描写物象特征的词语,再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推断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鉴赏物象的基本思路,物象的外形特征,物象的神韵、品格,诗人的理想、情操,【例题赏析1】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注】漏,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漏断”指夜深。问: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作简要赏析。,解析:鉴赏词中“孤鸿”的形象,要抓住下阕的四句话:“惊起却回头”,是说孤鸿惊恐不安,非常警惕;“有恨无人省”,说它身怀怨恨,却无人知晓,是不敢,也是不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虽有“栖息地”,却“不肯栖”,只好寄宿在寒冷、寂寞的沙洲里。,1,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2,结合诗句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本词用“缺月”“疏桐”“断漏”“寒枝”“冷洲”等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孤”“惊”“回”“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3,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参考答案】: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步骤1)本词用“缺月”“疏桐”“断漏”“寒枝”“冷洲”等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孤”“惊”“回”“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步骤2)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步骤3),1、指出形象并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以物自喻等);3、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物象题的答题步骤,例题赏析2(2008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木芙蓉 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 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问:这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步骤一、二);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做愁苦(步骤一、二)。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步骤三),例题赏析3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注】兰若:香兰和杜若。这是楚辞里面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蕤(ru):花草下垂的样子。【问】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以及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步骤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以香兰、杜若自喻,表面上以其“幽独空林色”着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借此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步骤2)通过“白日晚”“秋风生”“尽摇落”等语句借写兰若芳华尽失最终枯萎凋谢的变化,悲叹自己的年华流逝、理想破灭。(步骤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