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论语复习-中庸之道.ppt
倒计时63,我和爸爸的便当盒,爸爸因病去世三年之后,我成了一名小学一年级学生。有件事要向爸爸汇报一下,但是我想,爸爸也一定知道了:我借用了您的便当盒。一想起昨天的事情,我的心还在怦怦直跳。我的便当盒和筷子相互碰撞,发出了很好听的声音。昨天的便当,十分特别,虽然当时才上午十点,可我脑子里想着的全是便当。之所以说昨天的便当盒很特别,那是因为第一次使用了爸爸的便当盒。爸爸去世后,我非常寂寞、非常难过。爸爸在天妇罗店工作,他油炸的天妇罗,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每次我去吃的时候,爸爸总是悄悄地、为我炸许多我最最喜欢的“虾天妇罗”。每当那时候,我总不由得感觉自己很特别,因此十分开心。那以后我每天吃得多多的,还努力练习空手道,以至于一直使用的便当盒变得不够用了。,我和爸爸的便当盒,“我想要个大点的便当盒!”那天我这么一说,妈妈便从橱柜的里面将爸爸上班时常常使用的便当盒拿出来给了我。“对悠来说,会不会太大了些呢?”妈妈说。但还是让我用上了爸爸的便当盒。然后,就是从早上开始等了又等的吃便当的时间。我将便当全部吃得光光的。吃完之后感觉自己可以变成爸爸那样又强大又温和的人,我很想见爸爸一面。到现在回想起这么高兴又好吃的特别的便当,心里还怦怦地跳个不停。如果能够向神许愿的话,我想要能再一次和爸爸、妈妈、妹妹一起生活。不过爸爸一直在天空中守护着我们。虽然爸爸不在会很寂寞,但我是家里的唯一的男孩子,我会代替爸爸保护好妈妈和妹妹,我会用爸爸的便当盒好好地吃饭,成为更加更加坚强的、温和的男孩子。爸爸,谢谢你借给我的便当盒。,1阅读淮南子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路撜zhng溺(拯救溺水者)而受牛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1)对子路和子贡的不同做法,孔子赞同子路而否定子贡。结合论语所学,你认为孔子是依据什么来评判的?(2)你赞同谁的做法?请简述理由。,1、参考:依据“人情与道理的协调,要符合多数人的健康正常生活需要,做到合情合理”的中庸思想。2、我赞成子贡做法(1分);因为子贡的做法体现出一个仁者的风度,他为义舍利(做好事不留名、舍已为人)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第6章),【译文】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中庸之道,默写,37、子贡问:“师与商也?”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子曰:“。”38、君子,小人。39、不如乡人,。40、乡,德之贼也。,第十四课 中庸之道一、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中庸,不是“过”,也不是“不及”,是指在“过”与“不过”这两个极端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指的是认识事物、看待问题时,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取适当的态度,恰到好处,绝不走极端,把握好一个“度”。中庸有原则,而非折衷主义。中庸的前提是义、礼,要达到“和”。“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中庸具体表现:中德、中行、中礼、中和。,二、本课的具体内容 中德(6.29)中行(11.16、4.10、13.21、17.13)中礼(1.12、13.24、17.24)中和(13.23、),探究,什么是中庸之道?中庸是一种理想的品德,不偏激也不固执,要会包容,在义和礼的前提下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中庸要讲究度,要做到恰到好处;中庸也是讲究原则的,原则就仁义之道;中庸还要知道变通。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执两用中,实行稳健的主张;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宽容包纳,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善恶分明),孔子中庸的表现中德:不狂不狷,勇而有畏,不固执不偏激,积极而 又能变通。中行:从仪态、气质、以及行事上恰到好处 中交:讲究原则,周而不比。礼与和:和是礼的目的;但和是以礼为前提的。和”与“同”,在汉语中可以是同义词,但在这里是有区别的。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调谐状态,叫做“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乡原,虽然八面玲珑,但是没有原则,实则同流合污,阿世媚俗,是对恶者的姑息,不利于惩恶扬善,不利于社会良好风气形成。,中庸与折中主义“中庸”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中庸”是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中道的标准是仁义道德。“中庸”是执两用中,实行稳健的主张。执两用中的原则,就是要求主事者要多听赞成和批评的意见,然后全面考察,采取比较客观和稳妥的主张加以实行。“中庸”是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是人情与道理的协调,符合多数人的健康正常生活需要。“中庸”是宽容包容,和而不同。折中主义是无原则的调和。,试题探究,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孔子所恶的四种人与子贡所恶的人有所不同,这与他们对人的要求不同有关。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从选用的语录来看,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应具备哪些品质?,参考:孔子更强调人要包容厚道;要讲礼仪;遵守尊卑的秩序;做事要通融,不能固执不通,把无知当作勇敢。子贡更强调做人要诚实、谦逊、尊重他人隐私。参考: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需要矜持庄重,但不争强好胜、头角峥嵘;君子举人察言是有原则;君子爱憎分明,爱憎的标准是礼仪。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充分显示了中庸的思想。,7、金丽衢十二校2009学年第二次联考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请任意写出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2)“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有人把这种主张看作“折衷主义”,你认为符合实际么?(3分),(1)中庸之道或和而不同(2)这种看法不符合实际。“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和要以礼节之。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折中主义是无原则的调和。,五、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3.24)一乡之人,宜公论矣,然其间亦各以类自为好恶也。故善者好之而恶者不恶,则必其有苟合之行;恶者恶之而善者不好,则必其无可好之实。(朱熹四书集注)正义曰:言乡人皆好之,是善善不明;乡人皆恶之,是恶恶不著。若乡人之善者善之,恶者恶之,则是善善分明,恶恶显著也。(何晏论语集解、邢昺论语注疏)阅读选文和名家评点,结合选文,自选角度写出你的阅读感受。(100字左右),示例一:一乡的人都喜欢他,他可能是一个好好先生,不一定是好人。一乡的人都厌恶他,他可能是个特立独行、鹤立鸡群的人,不一定是坏人。只有当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时,我们才可以肯定他是一个好人。示例二:对于一个人正确评价,并不容易,但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依据。,阅读以下几章文字,完成1314题。(1)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5)子曰:“乡愿,德之贼也。”1第一章子路的话中有一个字是衍文。请指出哪一个字是衍文,并说明衍文现象产生的原因。(2分)2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指做人处事守正不偏,无过不及。孔子对中庸极为推崇,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但也有人认为孔子所说的中庸就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请根据上述有关论述,作出你的判断,并指出中庸之道的原则及现实意义。(6分),1轻。传抄刻印过程中误增了文字。2孔子的中庸之道不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正确地喜爱人、厌恶人”,又说“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可以看出,孔子是有爱憎、讲是非的人,而爱憎是非的原则(标准)就是仁德,中庸之道不能偏离仁德,即社会公正。今天我们讲中庸之道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要点:运用所给材料做出分析,(2分)指出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原则就是要讲求仁义之道,也就是人道精神、社会公正。(2分)中庸之道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2分),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根据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中庸”与“和”的理解。“中庸之道”是否等同于“折中主义”?请例举现实生活中能体现中庸之道思想的事例并简要分析。,A.中庸是儒家重要的思想,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之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道理。B.“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C.折衷主义 是指把各种不同的观点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的做法及有关理论。其特征和表现是: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把一事物的许多属性不加区别地东抽一点,西抽一点,作完全偶然的机械的拼凑;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D.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京戏著名演员表演,总讲究不瘟不火。优秀的歌手在热情地歌唱时,情真又能自持。工人炼钢需注意火候,做政治工作要掌握分寸。一句话:“过”与“不及”都不好。“不及”就是“不够”,许多人都知道这是不好的,或者说这是“不够好”。“过”就是“过火”,“过了火”,却往往容易被认为好。说这是“深”、“透”,是“彻底”,难道不好吗?其实过了头,常常把好事做成坏事。事情做得过一分,就会走向反面。失眠不好,睡觉睡得着就好;但睡觉过多就可能变成懒汉。劳动好,但劳动过累,就要妨碍健康。而对健康过于注意的人,又常常会造成精神上的一种负担,老是疑心自己有病,结果反而把身体搞坏了。列宁说过:“只要向前多走一小步看来仿佛向同一方向前进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话讲得多么深刻。,示例一: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结合文段请说说孔子认为“民鲜久矣”的原因。,中庸之道,在于它的中正持平,聪明的人理解得过了头,愚蠢的人理解得达不到,这过头和达不到都是有损于中庸的。有才能的人做过了头,不好的人怎么做也达不到要求。所以能达到中庸的人就少之又少了。难就难在要注意分寸,掌握一个“度”。不偏不倚。,示例二: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是如何评价师和商的?你是否赞同孔子的评价?为什么?(4分)怎么理解“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这句话所包含的意思?,过犹不及。赞同孔子的评价,理由是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做人需要有中庸的思想;不赞同孔子的评价,只要符合情理亦可。(4分,第一问1分,第二、三问3分),回顾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克己复礼: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仁者爱人:仁爱的基本含义;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 和要求;,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 材施教的原则、方法及思 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 生关系;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 刻哲理。,A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C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D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E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君子的要求,他才可能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够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孔子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如果这样,就没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样,孔子自然反对武力征服,主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的榜样是对老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答案示例:,出题示例二: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送死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是否表明孔子是主张君民平等、贫富不分的呢?请简述之。(不超过100字),参考:不是。孔子主张的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对百姓是需要教育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再 见,5、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或:把发展创新和思考能力放在首位。(考概括,答出“创造、想象、创新”即可,要注意表达的连贯。),6示例:1、一不做二不休:形容某些人出工不出力,既不干活也不休假。2、得寸进尺:形容跳高运动员努力进取,跳过了一寸还想进一尺。3、杯水车薪:每天办公室喝喝茶,月底可以拿到可以买一辆车的工资;,7、答:招领启事 10月31日(“昨天”也可)傍晚有人在校门口捡到一只黑色钱包,内有人民币若干和银行卡等其它物品,请失主尽快到高三(1)班李明同学处去认领。(时间地点交代清楚1分,钱包特点说明适当2分,认领方式说明清楚2分。署名等格式要求从略),寻人启事范文 吴小雪,女,18岁,身高16米,瓜子脸,肤白,大眼睛,气质高雅,身穿浅红色连衣裙,白色皮凉鞋。于7月14日离家,至今未归。本人若见到此启事,请尽快同家人联系。有知其下落者,请与市大学系吴家俊联系,联系电话:或请与市路派出所联系,联系人:赵小强,电话:。定重谢。年月日,中庸之道,一位智者,以理性的气度,讲解着持中、稳健、包容、调和的内涵,和谐的精义 中庸之道,以“和而不同”为主题,确立了一种 民族的心理和文化的精神。具体理念有:中庸为德,过 犹不及,中道行事、不走极端,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善者好之、恶者恶之等文化哲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