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ppt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唐莹莹,黄山市以学校为平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弘扬徽州文化,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普及徽剧、京剧、黄梅戏等传统戏曲,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黄山市文化馆与黄山学校将在黄山学校小学三、五年级,开设戏曲培训班。黄山市文化馆协助黄山学校办好戏曲培训班,负责聘请徽剧、京剧、黄梅戏专家担任教师。首先从京徽剧、黄梅戏历史发展、戏曲唱腔、身段表演等基本知识进行授课。然后从毯子功、身段、表演、把子、唱腔等方面系统的进行培训,从中择优选出好苗子,根据不同的人才,排演出一些京徽剧、黄梅戏经典剧目。拟在2011年“六一”儿童节首次展演。近日,双方在黄山学校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和签字仪式。学校已经把戏曲教学纳入正式的课程,这在黄山市还是首次。,南京白局进小学课堂“美丽秦淮是我的家”日前在南京秦淮区考棚小学音乐教室,学生们跟着南京白局老艺人徐春华一字一句学唱白局曲牌快梳妆的段子。这是南京白局首次进入小学生课堂。今后每个星期五,都将有一位白局老艺人来考棚小学给孩子们上课。据介绍,虽然白局已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如果后继乏人,这一在南京传承了600多年的地方戏种可能真的会失传。,河南中小学地方戏曲课受欢迎 从河南省教育厅获悉,教育部“全国十个省份将在中小学开设京剧课”的试点计划中虽没有将该省列入其中,但河南这个文化大省却利用本省地方戏曲的优势,把戏曲教育作为自己的音乐课程。据省教育厅体卫处处长郭蔚蔚介绍,河南虽然暂时不开设京剧课,但早在2002年,该省在制订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时,就已经把豫剧作为一项内容编入方案,该省许多地方在音乐课教学中也已经把地方戏曲纳入了教学课程中。如今,郑州市文化路二小、郑州英协外国语小学等学校的豫剧课就很受孩子和家长的欢迎。,新华网北京3月2日电(记者廖翊、白瀛)“短短五六年间,我们初步建立了非遗四级保护名录,向联合国申报的非遗保护项目有28项,还有6项亟待保护的项目,这在世界都是领先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全国政协委员田青在本次两会召开之际接受记者专访,交谈的话题离不开“非遗”、“文化传承”、“软实力”“中华民族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不管是精英阶层以文字传承的经史子集,还是民间口口相传的戏曲、民间故事、传统技艺等,都是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最基础的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根系。”田青说,“保护非遗,看似保护昨天,面对历史,其实是为了更好地面对今天和未来,是为了让我们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不迷失自己。”“现代化的终点是什么?今天的中国人不能在现代化过程中一边跑,一边把口袋里的东西丢了,把我们传统的宝贝都丢了,等跑到了终点,发现赤裸裸什么都没有了。”田青长期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根据他的调研,上世纪80年代,山西尚有52个地方剧种,如今只剩下28种!,“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文化一体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冲击。”田青认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务之急是保护和传承,而不是发展。他觉得日本非遗保护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曾尝试歌舞伎的歌剧化,但如今完全抛弃了遗产也要发展的观点,而将保护和发展当做是两条并行不悖的、两个同时存在的不同的领域。”田青表示,不久前,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义重大。他同时认为:“在非遗法的整体框架下,要完善细节,要建立退出机制,以正告对非遗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他指出,一些地方政府没有意识到保护“非遗”的长远意义,只是把“非遗”申报当成提高当地知名度、发展旅游的手段,申报一成功,根本不保护,甚至胡乱开发。“进入国家非遗四级保护名录,不能是一劳永逸。必须建立相应的检查、退出机制。保护不力的,警告;出现比较大的问题,严重警告;对非遗破坏、滥用的,除名。”田青告诉记者,这是他在本次大会上提案的主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相对费时、费力、艰苦的工作,资金投入后不能很快看到成果,又不会产生很大的轰动效应。因此,在追求经济增长率的理念下,一些地方领导没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抢救和申报工作给予足够重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托于人存在的,而大多数传承人年事已高,而又后继乏人,“人死艺亡”会造成中华文化遗产无法弥补的损失。要健全机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到政府各级领导责任制,设立专项保护资金,纳入到政府财政预算。建立传承人数据库,在社会地位、经济保障、专业技术资格等方面给予传承人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公共领域中不断被边缘化,对其传承保护多只局限于案头书斋,只注重文本体系的编写。因此,要培植和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性文化空间,让民众通过各种实践、表演、技能表现等形式,共同寻找一种认同感、历史感和归属感的地方。,据统计,20世纪我国有地方戏360多种,目前除有60到80个生存状况尚好外,其他剧种多数已经消亡。山西省20世纪80年代有地方剧种52个,现在仅剩28个;安徽省的地方剧种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7个衰减到现在的7个,当时34个专业庐剧团也锐减到现在的2个。目前,一些老艺术家相继退休和逝去,造成很多优秀剧目随之断根,无法复排。一些青年演员月收入只有几百元,难以养家糊口,普遍情绪低落,纷纷改行或在外兼职。很多剧团青黄不接,行当不齐,人才断层。每一个剧种都是地域文化与民俗精神的结合体,无不浸润着各自的审美情趣。地方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应关注地方戏人才的培养,有条件的省市,可以依托地方综合性大学或艺术院校,培养地方戏人才。对目前仍有传统剧目片段留存的濒危剧种,可以与博物馆结合,抓紧录音、录像。加强地方戏的舆论宣传,媒体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全国人大代表柯军:创建多功能活体昆剧博物馆 2001年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而创建具有非物质特色的多功能活体昆剧博物馆,是建设昆剧生态区的有效途径。新型昆剧博物馆是昆剧表演院团和昆剧博物馆的综合体,是一所兼容收藏、文物陈列、表演陈列、艺术传承、创作、教育、学术研究等多种特有功能的、可流动的活体博物馆。在这所昆剧博物馆里,应建有厅堂红氍毹、各类仿古戏台、水上戏船、现代化剧场等,并上演各种时期的传统剧目。博物馆既可以邀请海内最著名的昆剧表演艺术家来馆加盟,又可以派遣演出分队携带文物复制品在各地巡展巡演,形成一个流动的博物馆。戏校毕业生进院团后必须在老演员较长时间的帮带下才能独立创作和不断积累,要让活体昆剧博物馆成为青年演员学习历史、继承艺术的第二母校。,(一)在民族中小学教育中建立民族心理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共生机制影响民族心理变迁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其中文化因素包括教育、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经济因素主要体现为民族群体及个体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社会因素主要是民族社会及周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碰撞和融合。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决定着文化因素的变化趋向,而民族心理的变迁可以通过文化因素直接反映出来。应在民族中小学教育中建立民族心理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共生机制,在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使民族心理的发展也得到合理的引导。共生机制的运行在考虑时代发展对民族发展影响的同时,更应以合理的方式让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民族教育、学习民族语言和文字,使学生在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和传统的宗教信仰中,树立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形成正确的民族价值观。健康的民族心理也有利于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避免民族心理的变迁带来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断裂。,(二)明确民族中小学教育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 少数民族地区的受教育者在文化背景上有其独特之处,所以有明确的目标尤为重要。民族地区的学生应该是“文化综合人”,不仅要与时俱进掌握现代知识,也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这样的人才才是少数民族需要的人才。民族地区的教育者担负着更多的责任,不仅应向学生传授现代知识,更应该告诉学生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其与本民族发展的关系。同时,高素质的教师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创造文化知识。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效性的因素很多,包括受教育者自身的文化背景、个人能力,教育者的素质影响,文化传承场等。不同民族群体成员的文化背景不同,接受的教育也有所不同,应立足自身的文化传承场,在生活中学习非物质文化。博物馆可以保留民族文化的“形”,但如果没有透彻的理解就无法解其“神”。因此,要综合各种因素,提高非物质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性,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传承的目标。,(三)合理选择民族中小学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内容 能体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绝不只是几个舞蹈动作或几张漂亮的图案,这些只适合发展旅游业时吸引游人的眼光。真正能让族人了解自己的祖先、让外族人了解族人历史的应该是舞蹈动作和图案背后的含义,也只有这些内涵的东西才能真正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民族心理、民族价值观等。因此,民族中小学民族文化课程的开设不能过多注重某些技巧的传授,而忽视民族习俗文化的开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内容应来源于生活,所以组织教师、教研人员、民间艺人编纂乡土教材是个不错的选择。,(四)在民族中小学教育中选择合适的文化传承方式 学校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场之一,是双重角色的文化传递场,一是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场,二是外来先进文化的传承场。在民族中小学教育中,民族非物质文化不可能取代现代教育,也不可能改变现代教育体系中以班级授课制为主体的授课方式,但可以采取第二课堂的形式,让民族非物质文化作为现代知识的补充。可以把第二课堂开设到生活和大自然中,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才能真正在生活中学习,并发挥其创造力,去创造民族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传统传承方式与现代教育手段密切配合,这也是提高民族非物质文化教育有效性的办法。,(五)民族中小学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选择有差异性的教育评价 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看,应通过多元文化包括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教育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也是民族非物质文化教育的目标和评价标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评价应有民族、文化的差异及人的发展性差异。节选自:张学敏 王爱青 小学教育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探微,思考题:,1、二人转能否进入小学?或者用不用?2、如果赵本山去世了,二人转的发展问题?3、别的戏曲能否复制二人转的成功模式?4、绝活变“绝活”的人死艺亡的情况如何解决?5、如何保质保量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谢谢观看,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 从中小学生开始 刺绣、皮影、剪纸这些我们曾见惯不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却象珍珠般珍贵却又罕见。几乎每个人都在呼吁和困惑如何保护它们的时候,青羊区已率先将其纳入了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并逐渐建立起一系列长效机制,让其对广大的中小学生及其家长产生影响。目前,以东城根街小学为代表的一批中小学校纷纷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不仅让孩子们从小开始了解自己的民族特色文化,并从中提高艺术修养和基本素质,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二人转南北“纵贯线”初见雏形(图),“刘老根大舞台”具备了进行“规模化复制”的独立娱乐产品形态:第一,“刘老根大舞台”从品牌上看可以成为独立于赵本山,甚至超越传统二人转的新的舞台表演形态。其次,再过50年后没有赵本山、没有小沈阳,“刘老根大舞台”也不会消亡,因为“刘老根大舞台”有比赵本山、小沈阳、二人转更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生存土壤中国9亿的农民、占70%广袤国土的农村天地!“刘老根大舞台”从产品上看,具备了快速规模化的所有要素。扩张关键在于明星资源的培养。,(一)政府每年都会从国库中拿出一定数量的经费用以补贴这些杰出的文化遗产传承人,以保证他们衣食无忧。在日本和韩国都制定有对国家级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补贴政策。单纯从数量来看,这笔大致相当于一个低工资者普通收入水平的补贴,并不算多,但由于这些传承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生财之道,所以,他们的生活都相当殷实。目前,在中国某些地区,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对著名民间艺人实行生活补贴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为民间艺人研习、传承传统技艺与艺能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值得提倡。(二)通过国家命名的方式吸引传承人。在日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常被授予“人间国宝”的称号;在韩国则被授予“重要文化财保有者”称号。实际上,与政府津贴相比,人们更看重“人间国宝”或“重要文化财保有者”这样一些金字招牌。因为他们的才艺一旦得到社会和政府的承认,他们的作品便会价值陡增。他们也会从这种良性循环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回报,并实现自我价值。政府也会通过这种改“输血”为“造血”的表彰方式,减轻财政方面的压力。(三)以带徒授业的方式拴住传承人。为限制这些艺人远走他乡,政府要求这些民间文化传承人在领取政府补贴,享受“人间国宝”或“重要文化财保有者”称号的同时,必须将他们的技艺或艺能传授给更多的人。这也是他们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资格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为避免因艺人出走而影响乡土文化传承,我国可参照日本、韩国的方式,根据命名等级的不同,在经济上给予一定补贴。考虑到具体国情,补贴金额不必过高,辐射面不必过大。但对于那些确有才艺而身体欠佳者,则必须进行重点保护,以确保这些已经传承了千百年之久的文化遗产能够顺利地传承下去。此外,各级政府还可通过政策引导的方式,将艺人保护与乡土建设结合起来,通过限制外出艺人申报保护名录的方式,用政策将人留住,让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方面,做出更大贡献。作者:苑利 出处: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