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时期的金融.ppt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的金融,本章需掌握的主要内容,把握隋唐五代时期货币制度的类型、特点及货币流通状况,尤其是唐代的“钱荒”及通货膨胀。了解隋文帝币制改革和唐高祖币制改革的内容及意义,本章需要识记的基本概念,年号钱;公廨;寄附铺 柜坊;书帖;飞钱,了解隋唐五代时期信用的创新与发展情况,重点是了解隋朝的政府信用(公廨钱),唐代的信用业务、信用工具、信用机构以及货币兑换业的产生和发展。隋唐五代时期的货币金融理论(略),二、隋唐五代时期的货币,西晋灭亡后,中国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公元439年拓跋魏统一北方,后来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与西魏又为北齐与北周所取代。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外孙周静帝的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公元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中国。公元618年,原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建立唐朝(618907年)。隋唐时期,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前代,货币、信用出现创新,传统金融有了显著的发展。,隋文帝杨坚(左)和唐高祖李渊(右),隋朝货币的统一与流通: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铸行标准五铢钱,叫开皇五铢(又称置样五铢),属于年号钱,这是早期的隋五铢钱(P112)。,隋文帝开皇五铢(又称置样五铢)钱,隋文帝统一铸造和发行开皇五铢钱,禁止其他钱币流通,在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实现了“钱币始一,所在流布,百姓便之”,结束了此前中国长达一百多年的币制混乱局面。,隋炀帝穷奢极欲,实行变相的通货膨胀政策,铸行成色及重量轻的五铢白钱,导致私铸和劣钱盛行,钱制败坏,隋朝“或剪铁鍱,裁皮糊纸以为钱,相杂用之。货贱物贵,以至于亡。”(隋书食货志)。隋朝的“铁鍱皮纸”钱,是经过裁糊,成为厚纸板后使用的钱币。隋末的恶性通货膨胀对唐初的通货紧缩政策产生了影响。谷帛等实物在隋朝尤其是隋末仍是重要的货币,,唐代的货币制度及货币流通状况:唐朝中前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相继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局面,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前代,货币、信用也随之出现了创新,传统金融有了显著的发展(P113-123)。,货币方面,通宝钱体制取代了五铢钱体制,年号钱取代了量名钱;白银的货币性逐渐增强;汇票、支票等信用工具产生,纸币的萌芽已经出现。,新的通宝钱体制取代了五铢钱体制:公元621年唐高祖币制改革的内容:废除流通700多年的五铢钱(量名钱)。仿照五铢钱外圆内方的形制以及5铢的重量铸造“开元通宝”钱(通宝钱或年号钱)。规定通宝钱的大小、成色以及金属重量(见下图)。,开元通宝铜钱,大唐开元通宝铜钱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1年)铸造。每枚重2铢4累(近似于汉代的5铢,因为唐代的衡制大于汉代),1000枚重6斤4两。10枚重1两,中国1两等于10钱的衡制来源于此。成色以铜为主,参杂锡和白镴。“通宝”是通行宝货的意思。,唐朝银质开元通宝钱,唐高祖时期的金开元通宝钱,唐高祖币制改革的意义:这次币制改革用通宝钱取代名不符实的五铢钱,发展出了延续到清末一千几百年的新钱币体制。总结了此前近千年中国钱币形制的变迁,再次肯定了钱币外圆内方的形制,规定了钱币的大小(直径2.4厘米)、重量(每枚铜钱重约5克)、成色(铜占83.33%,白镴占14.56%,黑锡占2.11%),这些规定成为以后历代王朝的铸币标准。,结束了以货币金属的重量来命名钱币的历史,开辟了年号钱的新时代。避免了钱名重量与货币金属实际重量悬殊时带来的麻烦,通宝钱铸有相关朝代皇帝的年号,成为后世研究某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资料。规定通宝钱每10文重1两,每一文重量称为一钱,1两等于10钱,这开创了后世“两”以下十进位衡法使用的先河,废除了铢、累等称量货币单位。,开元钱以及后世钱币上的铸文,反映了中国书法的演变,为后世钱文书法提供了榜样,也为中国书法史研究提供了史料。开元通宝创立后,唐代基本上没有变动过,此后到清末,中国的铜钱体制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这使得中国的钱币形制进入另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唐五代白银的货币性增强,已出现正式进入流通的趋向:有些大额支付都用白银,其他如租税、赏赐、进奉、布施斋僧、军费岁计官俸赎罪、馈赠、赈恤救灾、债务等等,也有时用白银,尤其在岭南交广地区,“买卖皆以银”。,唐、五代银币有铤、饼、钣、笏、笋、船形和银钱等。1970年在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了银质“开元通宝”421枚,当时大概还不是通货。此外还出土了安庸调银饼等,属于上贡的租税性质银两。,银质开元通宝(背光),唐代罗江县庸调四十两银饼,唐代罗江县庸调四十两银饼是目前唯一存世的、反映唐代租庸调制度的白银实物,四十两重。,1956年陕西西安大明宫又出土了苗奉倩、杨国忠进奉的五十两大银铤。1962年陕西蓝田县关村庙还发现一块“壹铤重贰拾两”的小银铤。,唐代五十两船型银铤一枚,唐代建中二年二月停减课料银五十两银铤一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信用工具出现创新,产生了汇票飞钱或便换以及世界上最早的支票书帖。飞钱的出现为北宋初期信用货币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唐代货币与币制的改良及其特点(P114):唐朝的币制延续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钱帛本位制,钱帛为合法货币,南诏、云南等地还用食盐、海贝,实物货币占有重要地位(P117-119),此时的金银也具有一定的货币性,另外,部分边远山区还进行物物交换。,唐朝因为铸币供不应求而经常出现“钱荒”,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出现通货紧缩。这说明金属作为货币本位也具有内在的局限性。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货币从金属货币、内生货币向信用货币、外生货币演进。,恶钱流行、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交替为害,成为唐代货币流通的特点:唐初因担心隋末的恶性通货膨胀重演而实行通货紧缩政策。盛唐的钱荒、钱币的私铸、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可以是不足值货币的特性,使得唐代铸币减重,恶钱屡禁不止。,安史之乱造成生产破坏,税收减少,军费开支大增,财政困难,财政支出对钱币的需求增加,为解决钱荒,唐肃宗时期实行变相通货膨胀政策,铸行当十(乾元重宝)、三十、五十(重轮乾元重宝)的大钱,加之史思明在燕京铸行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遂酿成唐肃宗和唐代宗时期的通货膨胀。,乾元重宝(左)和重轮乾元重宝(右),叛将史思明铸行的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唐德宗至文宗时期发生通货紧缩,原因是以下的反通胀措施见效:代宗时期劝农垦殖和大量屯田,发展生产,减轻国库开支;代宗初年提倡去奢崇俭,改革税制,税青苗,增盐税,增加财政收入,削减职田、官吏献俸、淘汰寺庙僧尼,紧缩行政开支;唐德宗时期推行两税法,规定用钱交税,大量回笼货币;德宗至文宗时期各朝还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少铸和停铸钱币,括借商民财货等。,唐代宗大历元宝(小平钱),唐德宗建中通宝(小平钱),市面钱币流通减少:兴建佛寺导致铜钱被大量熔铸成佛像、铜器,为此政府三令五申禁止毁钱铸器;藩镇和商家囤积铜钱渔利;民间窖藏钱币之风盛行,以至于唐宪宗为加快货币流通速度而提出了禁贮钱的理论并颁布了禁贮钱令(P123-124);政府和民间铸钱大减。,国内外对钱币的需求增加:两税法改革,要求纳户税以钱为计算单位,用铜钱纳税,税种和税负增加,这些使得作为支付手段的钱币需求增加;盐价上涨以及区域经济的商品化和货币化,导致钱币流通区域扩大,钱币需求增加;唐代对日本、西域及东南亚各国贸易发达,经济的国际化导致货币的国际化,大量铜钱外流。,唐武宗会昌年间,唐武宗为减轻财政负担,诏令废灭天下佛教,拆废各地寺院,拆毁佛像等用以铸钱。淮南(今扬州)节度使李绅率先铸造进呈一种背面铸有“昌”字的“开元通宝”钱,以纪年号“会昌”。于是朝廷下令各地州郡仿效淮南的做法,铸造背面有纪地文字的开元钱。这些背面有纪地文字的“开元通宝”钱,因铸造于唐代会昌年间,故后世通称之为“会昌开元”钱。这个时期,钱荒问题得到解决,货币流通较为正常。,唐武宗时期的会昌开元通宝,唐懿宗以后藩镇混战、经济破坏、地方租税不解交中央,各镇自铸钱币行用,劣币铸行又造成了恶性通货膨胀,民间恢复实物经济。有些大额开支则用白银。,唐懿宗咸通玄宝,总之,唐代钱帛并行的币制和钱荒与通胀的交替出现,与唐朝前期政治和币制的统一、商品经济的发达、税法改革、佛教兴盛造成的钱币供不应求以及唐代中后期的安史之乱及藩镇割据、唐懿宗以后政治腐败、宦官专权、朋党之争、苛捐杂税繁重、货币贬值、生产破坏有关。,五代十国的分裂及币制的再度混乱(P119):公元907年,朱温废唐昭宗,建立后梁,唐朝灭亡,中国由此再度陷入分裂动乱的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时间长达54年。,后梁太祖朱温,后唐庄宗李存勖,石敬瑭,是中国历史上最厚颜无耻的人。在后唐的建立过程中,他跟随岳父李嗣源转战各地,成为李存勖的一员骁将。后唐建立后,任河东节度使,并兼云州大同等地蕃汉马步军总管,掌握了河东地区的军政大权。李嗣源病死后,后唐发生了巨变,石敬瑭帮李从珂除掉了李从厚,但并没有得到李从珂的信任,他巧妙地脱身回到河东。当李从珂派兵讨伐他时,他却向契丹的耶律德光求救,许诺割让幽、蓟等16州,每年进贡大批财物,并认比自己小十几岁的耶律德光为爹。耶律德光立即领兵来救石敬瑭,最后大败了后唐军队,让石敬瑭做了儿皇帝,国号晋,史称后晋。,后汉高祖刘知远,在后唐时期投到李嗣源的手下当了兵,由于作战勇敢,被升为偏将,和石敬瑭一起共事,成为石敬瑭的亲信。在石敬瑭投靠契丹做儿皇帝后,刘知远经营着河东地区。契丹灭掉后晋之后,因为不习惯中原的温暖气候,加上汉族人民的反抗不得不北撤。刘知远趁势进兵攻击得到中原地区,建立后汉。,后周太祖郭威,少年时曾怒杀豪强,被抓进监狱后,地方官因佩服他的勇气和胆量将他放了,后入李存勖的亲军。在刘知远任后晋侍卫亲军都虞侯时,他主动投到他的手下。刘知远很喜欢这员干将,视为心腹。后汉建立时因有功成为后汉的开国功臣,在隐帝刘承右时期,四处平定叛乱。当隐帝听从舅舅李业的挑拨,诱杀了史弘肇等人后准备向郭威动手时,郭威不得不起兵自保,最后灭了刘承右,建立了后周。,政治大分裂再度导致币制混乱,形成多头币制和区域性的货币贬值,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并存,布帛、铜、铁、铅、锡、低质合金、堇泥等都做过币材。金银的货币性有所增强,吴越国主杨溥曾经规定,商民可以用金银代替钱币来缴纳租税。,在五代十国这段较为特殊的历史时期里,几乎每一个曾经独立过的政权都发行过自己的货币以维持军政开支。五代十国的钱币种类极多,但流存下来的非常少。比如后梁开平年间铸“开平通宝”大钱和“开平元宝”,后唐有“天成元宝”,后晋有“天福元宝”,后汉“汉元通宝”,后周的“周元通宝”等等。而“应圣元宝”则是当时北燕铸造的钱币。,后梁的开平元宝大钱,后梁开平年间铸有“开平通宝”和“开平元宝”大钱。,后唐的“天成元宝”,后晋的“天福元宝”,后汉的“汉元通宝”,周元通宝,“周元通宝”始铸于周世宗柴荣显德二年(公元955年),是五代时期铸行最多、质量最好的铜钱。周元通宝形制仿唐开元钱,制作较精良,钱文整肃端庄,一般的钱直径为2.92.5厘米。它与开元通宝的区别是“元”字较扁,“宝”字较小,轮廓稍宽。,北燕的“应天元宝”铁钱,刘仁恭、刘守光父子在建立了“北燕”之后,开始大量铸钱。刘守光在应天元年铸造了“应天元宝”、“应圣元宝”等流通钱币。其中“应天元宝”背万、“应圣元宝”背拾或是背百,这两种都是大钱。,北燕的“应圣元宝”铁钱,五代十国时期的货币,总结起来有几大特点:一是大额钱币盛行,钱币减重。唐朝除了在短期内发行过大额钱币外,一直使用的都是小平钱。而五代十国的钱币多为当十、当百或是当千的大钱。二是币材纷乱且低劣。这个时期的铸币大部分采用的是“铁”这种最为普通的金属,因此铁钱的流通量比较大,同时这个时期铸币的质量也不是很高。,三是币制混乱,流通货币多达30几种。货币流通具有地方性和封闭性。总之,五代十国的币制倒退,货币本位不统一,币材劣化,货币形态没有什么发展,价值尺度混乱。,三、隋唐五代时期的信用(P120),信用方面,隋唐五代时期,汇兑和货币兑换等信用业务产生,至此,存款、放款、汇兑、货币兑换等主要的传统金融业务均已出现;出现从事存款业务的寄附铺、柜坊以及办理汇兑业务的官私机构,包括各道的进奏院、政府各机关、便换务、私营的金银铺、交引铺;唐朝以后,质库脱离寺庙成为独立的私营放款机构;信用工具也出现创新,产生了汇票(飞钱、便换)和世界上最早的支票书帖。,隋朝民间信用更加兴盛,出现了以发放公廨钱来牟利的政府信用(P120)。公廨钱是隋朝政府拨付各地府县、用于放贷取利或经营别的盈利事业以增加财政收入的官款。,唐代公私放款均有发展:唐代私人抵押放款的规模超过了南北朝时期。抵押品从动产扩展到了房地产等不动产。,唐代的政府放款沿袭了隋代公廨钱放款生息的办法,并将公廨钱变成经常性的制度以满足财政的需要。唐代办理抵押放款的民间信用机构是质库,它源于南北朝的典质,但已经独立于寺庙而由世俗商人和官吏经营。,唐代的存贷款业务继续发展:富人不再单纯将钱寄存于寺庙,而是将钱存入中外商人经营的商铺,产生了最早的存款和保管业务,出现了寄附铺这种专门代人出售物品并放高利贷的商行,类似后世之当铺与寄卖商店。此外还出现了柜坊这种以保管和吸收存款为主业的信用机构(保管业务可以发展出放款和存款业务:P122)。,在存款业务的基础上产生了“书帖”这种世界上最早的支票。,唐代信用业务出现创新,在唐宪宗元和初年产生了叫做“飞钱”或“便换”的汇兑业务,“飞钱”或“便换”也被用来指汇票这种信用工具。唐宪宗以后,汇兑业务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唐代远途贸易的发展以及金属钱币携带的不便,是汇兑业务产生的根本原因,而钱荒及各地州县禁止铜钱出境、影响贸易发展则是“飞钱”产生的直接原因。,唐代的汇兑业务有私营和官营两种形式。而官营汇兑理论以及官营乃至官府垄断汇兑业务(公元812年)的出现,则与政府缓解钱荒压力以及增加财政收入(官营飞钱起初收10%的汇费)的需要有关(P124-125)。,唐代中央政府各机关和地方政府驻京机构(进奏院、其它办事机构)以及商人之间的往来则是汇兑业务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汇兑业务的发展产生了叫“飞钱”或“便换”的信用工具,这是我国最早的汇票。,唐代信用业务发展的另一个标志是货币兑换业产生。唐代的币制是钱帛本位,金银也具有货币性,多种货币流通、价值尺度不统一与商人拓展市场之间的矛盾,成为唐代货币兑换业务产生的原因。,唐代金银具有货币性,二者之间存在比价,专门制作金银首饰器皿的金银铺开始经营货币兑换业务,向信用机构演进,并成为钱庄出现前中国古代主要的货币兑换机构。而货币兑换机构的出现意味着货币兑换市场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能够为专业化的货币兑换商的出现提供了足够的条件。,本章思考题,1.唐朝货币制度有何特点?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唐朝有哪些信用形式和信用机构?3.唐代的货币兑换业为什么能够产生并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