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语言对比的哲学视角.ppt

    • 资源ID:6026285       资源大小:324.61KB        全文页数:42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语言对比的哲学视角.ppt

    第3讲 语言对比的哲学视角,1.语言世界观的意义 2.语言世界观的理据 3.语言世界观的含义 4.承认语言是一种世界观,1.研究哲学问题的意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是指导各种具体科学研究的基础。欧洲哲人把哲学叫做学问中的学问,就是这个意思。不研究哲学,不善于从哲学层面思考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就会使自己的研究陷入盲目性。,几十年来,我国的语言研究缺少自己的理论,始终在洋框框里打转,跳出了一个框框,又进入另一个框框,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自己的语言哲学和语法哲学。没有建立自己的本体语言观,因此对于外来的东西,不是体系的套用就是仅仅注意方法的引进。由于没有一个以我为主的坚实基础,对外来理论必然缺乏鉴别力和抵抗力,“洋为中用”就只能变为一次次的程度不同的“西化”。要想真正建立汉语的语法体系,必须从最深层的哲学思考开始,建立汉语自自己语言哲学。,2.语言世界观的理据,洪堡特(Karl 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认为:“一种语言的作用以及构成这种语言的词语是生活现实在语言中的反映,其反映方式是说有关语言的民族所特有的词语不再像传统符号理论所认为的那样,只是思想概念的索引,而被认为能直接构成思想概念和文化。单词不是公认的符号,而是声音。这些声音连同它们所代表的概念和事物,并通过它们生成的精神以一种神秘的联想方式存在。语言之间的区别并不是声音与符号上的区别,而是世界观上的区别”。(引自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语言可以说是各个民族心灵的外壳,各民族的语言是各民族的心灵,他们的心灵就是他们的语言,说这两者是等同的一点也不过分”。(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每一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人从自身中造出语言,而通过同一种行为他也把自己束缚在语言之中;每一种语言都在它所隶属的民族周围设下一个圈子,人只有同时跨进另一种语言的圈子,才有可能从原先的圈子里走出来。所以,学会一种外语或许意味着在迄今为止的世界观领域里赢得一个新的出发点”。,“在某种意义上,这确是事实,因为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属于某个群体的概念和想象方式的完美体系。掌握外语的成就之所以没有被清楚地意识到,完全是因为人们或多或少总是把自己原有的世界观,甚至语言观,带进了一种陌生的语言”。美国人类学-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和他的学生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继承并发展了洪堡特的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沃尔夫萨丕尔假说,(Whorf-Sapir hypothesis)。其基本思想是:,人类同时生活在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里,人类的主观世界是由人们的“语言习惯”构建的,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言习惯”,或者是不同结构的语言,客观世界是由主观世界的活动而得以感知的,因此,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自然世界有不同的感知。语言学界通常把这些重要思想称作沃尔夫假设三段论:1)语言 A 的结构不同于语言 B 的结构;2)文化 A 与文化 B 的行为结构差异同语言A与语言 B 的结构差异有关联;3)语言 A 的结构决定文化 A 的行为结构。,语言影响或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马克斯 韦伯认为,控制人们行为和思维的“文化之网”主要是由语言构成的。爱德华 W萨义德认为,西方人以语言构建起来的特定话语结构来界定和改造东方人。罗伯特 菲列普森指出,英语本身就是帝国主义。阿拉斯代尔 宾尼库克在香港、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等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说,是英语构建了一个殖民主义的话语结构,把东方人变成了西方人。结构主义大师米歇尔 福柯和雅克 德里达等人断言,世界存在于语言之中。,从文化层面看,由于语言结构,包括语法、语义、语用诸方面结构的消失,与此相对应的行为结构随之而消失。从认知层面看,语言是人们用来感知外界的途径。外界事物通过语言形成概念、建立关系、构成模式,进入人的大脑。语言的丧失意味着这一途径的丧失。语言的差异导致认知途径的差异,语言的相对性意味着认知的相对性乃至文化和民族的相对性。,因此,当一个民族失去了语言的时候,伴随而去的是这个民族认知、文化以及民族本身的相对性。换句话说,当一位印第安人用英语或者其他欧洲语言去感知外界、和外界交流的时候,本质上他已经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印第安人了,因为其他语言替代了他母语的同时也替代了他的文化,语言已经使他脱胎换骨了。(可参阅蔡永良语言 教育 同化),德国哲学家茅特纳(Fritz Mauthner)在1902年说过一句话:“如果亚里斯多德说的是汉语或达可塔语,他的逻辑和范畴就会是另一个样子”。(If Aristotle had spoken Chinese or Dakota,his logic and his categories would have been different.)“在一个特定的语言和文化传统中成长起来的人看世界,跟一个在其他传统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人看世界,其方法是不同的”。(伍铁平),与语言相对论对立的观点是语言普适论,其理论基础是“认知假说”(cognition hypothesis),认为知识先于语言,思维决定语言,这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提出来的。许多语言学家常用乔姆斯基(NChomsky)的深层结构理论和皮亚杰(JPiaget)的发生认识理论来反对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说。乔姆斯基认为,不同语言中的范畴差异只是表层的,各种语言的深层结构基本上是相同的(乔姆斯基: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但乔姆斯基并没有对深层结构作出明确解释。后来乔姆斯基的学生将深层结构进一步深化。菲尔墨(CFillmore)把深层结构深入到语义格,即把深层结构看成行为动作和施事、受事、工具、处所、时间等的关系。拉科夫(GLakaff)、麦考莱(JDMcCawley)等又把深层结构深入到义素。这说明深层结构并不是已经被确认的结构,而是说各种语言中相同的基本结构也仅仅是猜想,所以乔姆斯基后来也放弃了深层结构的概念。即便所有的人类自然语言存在相同的深层结构,也没有回答表层结构是否对文化有影响这一问题。,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看,世界观的形成本身是客观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语言在其中起了勾勒和凝固作用;而世界观一旦形成,便会对人类的认识起巨大的反作用,尤其是语言,有时会强制使用它的人在它所勾勒的范畴里思考问题。如洪堡特说:“语言从精神出发,再反作用于精神,这是我要考察的全部过程”(洪堡特)。,3.语言世界观的含义,语言是一种世界观的观点,在承认思维反映现实,而语言凝化思维的前提下,特别强调语言对思维的反作用,其要点就是“沃尔夫萨丕尔假说”所申述的两点: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即语言决定思维,“一个人的思想形式,是受其没有意识到,但又不可抗拒的语言形式的规律所支配的”;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不同的语言认识世界的图像和方式,因而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的世界图式。具体来说,表现在三个方面:,3.1 语言体现不同民族的概念和意义,语言世界观与语言反映现实论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认为语言反映的是客现世界的现实,而前者认为语言反映的不是客观世界的现实,而只是经过人们用语言这个透镜过滤过的现实。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人类所认识的世界并不与之完全相符。“事实是,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自觉地建立在人类社团的语言习惯之上的。没有两种语言会相似到能将它们视为代表同一社会现实,不同社会所处的世界乃是不同的世界,而不是具有不同标志的同一世界”。(萨丕尔:1988,185),“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伽达默尔)“没有语言,就不会有任何概念;同样,没有语言,我们的心灵就不会有任何对象,因为对心灵来说,每一外在的对象只有通过概念才会获得真实的存在。而另一方面,对事物的主观感知,都必然转移到语言的构造和使用上来。因为词正是从这一感知中产生的,词是事物在心灵中造成的图像的反映。所以,即使不考虑语言的作用,我们也可以把每个有个性的人看作世界观的一个独特的出发点,但个人更多的是通过语言而达到世界观”。(洪堡特),3.2 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价值体系,在价值体系上,语言同样反映、影响着不同民族的世界观。这在语词的象征意义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所谓善与恶、好与坏等都是人们按照自己的世界观对自然界的分类。我们把鸟类分为“益鸟”和“害鸟”;把植物分为“香花”和“毒草”;把老虎、狮子说成是“凶猛”的,把兔子和绵羊说成是“温顺”的,把晴朗的天气说成是“好”天气,把刮风下雨天说成是“坏”天气。这些都是人类按照自己的价值标准对自然界的分类,其实自然界本无这些区别。,词义的引申和习惯搭配也表现了不同民族的世界观。不同阶级的不同世界观本质上也是一种价值体系,它也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语言反映价值观念只是语言作为世界观的一个内容。因此在我们的认识中,“语言世界观”与“语言的民族性”是一致的,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说法,只是“语言世界观”比“语言的民族性”更具有哲学意义。如果只是把语言看作谁都可以利用和掌握的工具,语言民族性的意义又何在呢?所谓民族性,不联系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是难以作出解释的。,3.3 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洪堡特理论的精髓在于他所说的“内蕴语言形式”。这个“内蕴语言形式”就是语言的语义和语法结构,即强加在言语原材料上的各种成分、模式和规则。“内蕴语言形式”一部分是人类所共同的,一部分却是各民族所特有的。每种语言的词语都是按照一个系统的整体进行组织,因此除了借词之外,每个单词的说出都以一个语言整体的语义和语法结构为前提。因而语言上的种种不同就表现为思维方式的不同。,对于汉语的单音节性及节律性这样的特点,赵元任先生说:“音节词的单音节性好像会妨碍表达的伸缩性,但实际上在某些方面反倒提供了更多的伸缩余地。我甚至猜想,这种伸缩性已经影响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我还斗胆设想,如果汉语的词像英语的词那样节奏不一,如 male跟female(阳/),heaven 跟 earth(天/地),rational跟surd(有理数/无理数),汉语就不会有阴阳、乾坤之类影响深远的概念”。,楮孝泉则将这一观点引申到了结构,他说:“汉语的形式上的规整性对概念的形成的影响,并不只是在现代社会中才有的。从汉文化的创始时以来,政治观也好,哲学思想也好,常常是以一种口号式的非常简单的对称的文字形式出现的,如克己复礼、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这是由汉语的内在节律性所决定的,也是因为汉语的句式特征造成的。,形式上的规整性,并不只是个修辞的问题,并不仅仅是个思想的终极产品的外观形象问题。因为人们是用语言来思想的,这种对语言形式的规整的要求,必然深刻地影响思想本身的面貌。可以说,要懂得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特性,我们不能不注意到汉语文字的这种齐整对仗的要求所产生的思想模具作用”。,4.承认语言是一种世界观,承认语言是一种世界观会对对比研究带来重要的、带革命性的意义。承认语言是一种世界观,就是给语言以本题论的地位,而不仅仅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承认语言是一种世界观,就会更加注重从民族和民族文化的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而不满足于对语言的表层结构进行形式的描写;承认语言是一种世界观,就会把语言研究的重点放到语义上,以语义研究带动语法和语用研究,才会使语言研究更切实用。,总之,才会使语言学真正成为领先的学科。承认语言是一种世界观,对于语言对比研究来说,显得更加重要。对比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例如对比的基础,可比性问题、从形式还是从意义出发等等,无不同语言观有关系。语言观不同,着眼点和方法就会不一样。,4.1 语言世界观给语言以本体论地位,索绪尔普通语言学纲要结尾有一句名言:“语言学的唯一的、真正的对象是就语言和为语言而研究的语言”(索绪尔1980)。这句话影响了整整半个世纪的语言研究,索绪尔也被誉为是“现代语言学之父”。这一指导思想使语言学获得了独立地位。,如果不强调各民族语言的特殊性,而主张全人类有共同的“普通语法”,以语言类型学为基础的普通语言学就真的没有建立的必要了。洪堡特之后,萨丕尔和沃尔夫发展了语言世界观理论,同时,萨丕尔建立和发展了美国的人类学语言学,沃尔夫提出了对比语言学的构想。,语言世界观还直接影响了二十世纪哲学的发展,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以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主义哲学,特别是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释义学,其出发点就是语言世界观。其他形彩色色的哲学流派也都以语言的本体观作为其哲学基础。相比之下,作为语言世界观对立面的普遍语法观,其对语言和哲学的影响就要小得多,而且充满了争议。,普通语法在语言学史上有过两次辉煌,一次是十八世纪的普遍唯理语法,另一次是本世纪六十年代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与语言世界观相反,不是普遍语法观推动其他学科,而是它们本身是把其他学科的研究运用到语言学上的结果。普遍唯理语法的基础是“普遍逻辑”,乔姆斯基学说的基础是人的心理机制。,普遍唯理语法在语言研究中的成果是产生了各个民族语言的传统语法,包括中国的马氏文通,然而这些语法“模仿”的实质不断受到各国语言学家的批评。乔姆斯基的影响七十年代以后开始式微,他把人类心理机制的共同性最后归结为天赋,尤其受到了包括他学生在内的人们的反对。,4.2 语言世界观是认识共性和个性的基础,语言世界观强调语言的个性,如洪堡特认为,每种语言,甚至最为人看不起的方言,都是使用这种语言或方言的人民的个性的表现,都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尽管语言能力是普遍共有的,但不同语言的个性却是本民族或操这种语言的群体的特有财富。承认语言个性的思想,能使我们充分重视各种语言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对比,而不会轻易地滑到这也相似,那也差不多,最后连英汉两种语言间也成了“主要是同,而不是异”这种简单化“比较”的路子上去。,语言世界观论者承认语言的共性,如洪堡特说过,“语言能力是普遍共有的”;“只要我们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内部结构去研究,就可以看出,在语法平面上,所有的语言都显示出深刻的类似性”。“结构性是一切语言最一般、最深刻的特点”。一方面,人类的语言应该是统的,因为人类本身就是一个统一体,个人与个人、民族与民族有共通之处;所有民族都具有语言,语言是从人类的内在本性中产生出来的,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反映了人类统一存在本质。,另一方面,语言是一种民族现象,各民族的语言在结构形式、意义内涵上有所不同,一定的民族语言与一定的民族性文化特征相维系。人类语言与民族语言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或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伍铁平、姚小平)(1)共性寓于个性还是个性寓于共性语言的个性论者认为,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共共性是从个性中演绎出来的,其方法是归纳而不是演绎。语言的共性论者,从波尔罗瓦雅尔学派到乔姆斯基,都主张演绎,波尔罗瓦雅尔学派认为,人类的理性和思维规律是一致的,而语言结构是由理性决定的,因而所有语言的结构规律本质上应是相同的。,乔姆斯基学说盛行时,演绎法在西方非常吃香,随着这一学说走下坡路,归纳法重又得到重视,如乔姆斯基的学生、认知语言学家雷柯夫(George Lakoff)就曾认真地劝人要重视研究语言事实,“研究各种语言的总合结构、功能系统,将会逐渐发现语言的共性,但是不要过早地抱希望。否则,用不真实的共性去套,也会犯削足适履的毛病”。,(2)从一种语言出发还是从多种语言出发共性研究立足于对大量个别语言的研究。个性论者大多进行过多种语言的研究,如洪堡特除了欧洲古典语言之外,还熟悉梵语、匈牙利语、巴斯克语、塔塔尔语、汉语、日语、卡维语、缅甸语等等,以及一些闪语和好些印第安语。萨丕尔除涉猎和研究印欧语言外,还调查过不少美洲印第安语,探索过非洲语言、闪语和汉藏语言。,相反,最需要了解多种语言知识的共性论者,却最不重视各种语言的具体研究。波尔罗瓦雅尔学派在研究普遍语法规律时,局限于比较拉丁语和法语,对当时已知的非印欧语系的语言,甚至对欧洲各国的其他语言,都很少提到。在美国,在八十年代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句法的理论研究几乎一直限于对英语的分析,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一些语言学家认为,了解语言共性的最好方法是对一种语言作详尽的研究,他们还提倡用抽象的结构(例如转换生成语法里的深层句法结构)来表述语言共性。,4.3 语言世界观是正确认识语言影响、语言渗透和语际翻译等问题的基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会变化、会发展,语言也会变化和发展;从世界观的角度看,世界观可以学习、可以掌握、还可以“改造”,语言也可以学习、可以掌握、语言习惯也可以改变。语言间的彼此影响、渗透,语言间的互相翻译,应该说是很正常的事。然而另一方面,不同的语言是不同的世界观,反映着不同的思维模式,学习另一种语言,等于进入“另一个圈子”,因此,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一种工具,更不仅仅是学习一种技巧,而是转换一种思维方式和习惯。,“每种语言都包含着一部分人类的整个概念和想像方式的体系。掌握外语的成就之所以没有被完全清楚地意识到,只是因为人们或多或少总是抱自己原有的世界观,或者说语言观,带进了一种陌生的语言”(洪堡特)。外语学习者“必须学会用外语思考”,这一教学上的老生常谈只有在语言世界观的学说里才能得到完美的解释。应用语言学家皮特科特也指出:“学习第二语言确实涉及某种程度的重新分类的问题,而程度的大小也视这两种有关的语言而不同。或者,我们可以反过来说,学习第二语言确实要学习以操这种语言的人所习惯的观察世界的方法来观察世界,也就是说确实要学习他们的文化”。,影响语际渗透和语际翻译的因素有两个,从出发语的角度看,有渗透性和可译性;而从目的语的角度看,有可接受性。反对语言世界观的人往往只强调前一个,这是不全面的,可译性是一个方面,可接受性是另一个方面,不是一切可译的东西都是可接受的。在翻译界,曾有过诗歌和双关等是否可译的问题,现在看来,只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几乎没有什么不可译的东西(最难译的东西可以加注,加注法也是一种翻译法),问题在于这样翻译出来的东西的可接受性如何。,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过许多硬搬西方语言形式的“硬译”的作品,但在历史的发展中都遭到了淘汰。这个事实如果用语言世界观和语言民族性的理论,就很容易得到解释。说到底,语言间的彼此影响和渗透,还是要通过语言内部的规律起作用。,毛泽东说过,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面起作用。温度可以使鸡蛋变为鸡子,温度却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语言的“内因”,就是洪堡特说的语言的“内蕴形式”,或者是沃尔夫说的,“隐性范畴”,它们往往在我们不知不觉中起作用。,建议阅读书目:(1)潘文国、谭慧敏,对比语言学:历史与哲学思 考,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姚小平译,商务印书馆,1997。(3)蔡永良,语言 教育 同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褚孝泉,语言哲学:从语言到思想,上海三联书店,1991。(5)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沃尔夫文集,姚小平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6)钱冠连,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商务印书馆,2005。(7)Sapir,Edward 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注意事项

    本文(语言对比的哲学视角.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