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考点二:语言.ppt
诗歌鉴赏考点:语言,一、鉴赏诗歌语言的途径,语言特色(风格)的考查;修辞手法的考查;诗眼(关键词、关键句)的考查;炼字炼句的考查,体会语言的风格特色,清新明丽、清新雅致,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自然景观,隐逸诗),绝句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诗中大量使用了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如“黄”、“翠”、“白”、“青”等,使画面色彩绚丽鲜明,更显示出春天景色的明朗秀丽。通过诗中生机勃勃的春景描写,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那种欢快喜悦之情。,山中问答 李 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在诗人看来,这“碧山”,这“桃花流水”都是美的,桃花流水窅然远逝,也是美的,都出自“天然”,都让人心境悠闲。全诗用语新鲜自然,不落俗套,“不答”而答,转接轻灵,活泼流利,具有一种清新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全诗清丽自然,意境开阔,含蕴无穷,平实质朴、朴素自然,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评其诗“平淡而思致”。,寻隐者不遇 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小诗,无华丽的词藻,以平常用语入诗,显得清淡朴素,更加耐人寻味。,含蓄隽永、含蓄委婉,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巾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诗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借助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夜雨寄北 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含蓄地表达对妻子的怀念之情,回乡偶书 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儿童的“笑问”出于天真自然,然而在诗人心中却是重重的一击,引出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看似平常的一问中了。透过这看似明朗的诗句体会其中蕴含着的复杂心态,感受到一种含蓄美,,悲壮慷慨,寂寥苍劲,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怀着壮志难酬的极度悲愤,登上城楼,泫然流涕,感慨万端。面对着悠悠苍天,茫茫大地,用如椽之笔,勾勒出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绵不断的时间图卷,描绘出辽阔无垠的宇宙空间画面。其悲壮歌声,响彻云霄,慷慨之气,横绝太空。,沉郁顿挫,当诗人飘逸飞动、奔放不羁时,就形成豪放;当诗人沉思默处、忧愤填膺时,就变得沉郁。李白豪放,其体轻,其气清,故袅袅上升,飞入云霄,若野鹤闲云,随处飘逸;杜甫沉郁,其体重,故沉沉下坠,潜入心海,感情激荡,回旋纡曲。,登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诗歌语言的个人风格:,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诗体的语言风格:,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 怀古诗:幽深绵长 送别诗:意蕴深远,【诗歌鉴赏】,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应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答题思路和模式: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是达到怎样的表达效果),第一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常规问法和答题模式,答题示例:,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1)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2)“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3)烘托出一个素朴率真的船家女形象。,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古人作诗写词讲究炼字炼句,以使传神动人。诗圣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追求的一面旗帜。“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含义是丰富的,“炼字”即其中之一。,(1)推敲字词,品味内涵。,炼动词。,炼形容词。,【诗歌鉴赏】,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应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答题思路和模式: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有时要指出运用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第二种模式:分析炼字型,练习示例:,南 浦 别 白 居 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分)(04浙),答案:“空”是徒劳之义,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高考示例,(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作用,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步骤,(2)评析“题眼”。,所谓“题眼”,就是指诗歌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甫的春夜喜雨,(3)评析“诗眼”。,优秀的作品中,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从军行 李 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一个“独”字,便是本诗的诗眼,这一个“独”字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了赞颂之能事。,全诗紧扣该词分别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提问方式:应答分析:,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第一步,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第二步,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如线索、呼应、铺垫等)。,第三种模式:分析关键词型(一词领全诗型),答题示例:,春夜洛城闻笛(李 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眼”分别是“咽”、“冷”。(指出诗眼)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情境)。,(步骤三),(步骤二),(步骤一),(步骤四),1、点出诗眼,并释义。,2、紧扣诗眼,解释句意。,3、结合表现手法指出如何突出诗眼。,4、总结该联如何点明主旨,突出诗眼。,“诗眼”分别是“咽”、“冷”。“咽”即呜咽之意,“冷”即阴冷之意。(第一步),山中的泉流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第二步),“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第三步),表现了作者恬静的心境。(第四步),一招制胜:对于那些运用了很明显的表现手法的字或句子,可从表达技巧上找切入点;对于写景的描写性字词,可从景象特点上找切入点;对于那些暗示或表明作者写作情感基调的字词,可从表情达意上找切入点。2、组织答题落脚点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有深刻或特殊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指出该字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并简析其效果(必要时补充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鉴赏语言的其它模式:炼句型,提问方式:请结合全诗,对“某某句”进行简要赏析。提问变体:“某某句”中蕴涵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答题步骤:1、描述诗句所描绘的景象。2、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3、分析诗人营造了什么意境,抒发了什么感情。,练习示例,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圭弟妹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问:本诗堪称白居易“用常得奇”的佳作。请结合全诗,对颈联“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进行简要赏析。,答:手足离情,各在一方,犹如那纷飞的千里孤雁,只能吊影自怜;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风飘飞。(步骤一)诗人用比喻的手法,以“雁”、“蓬”比喻离散的手足。(步骤二)从而营造出一种孤苦凄凉的意境,抒发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步骤三),对比鉴赏型,提问方式:两首诗或词进行内容于主题、方法等方面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提问变体:说出相同点或不同点。有的指氛围、感情,有的指风格、方法。解答分析:依据原诗作答,一定要从原诗中找理由。答题步骤:1、先对诗词原句作解释,找到诗眼;2、然后列出几条作答。3、关键是抓住其不同点,让原句中的词语说话。,练习示例,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候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 师伯浑,陆游的友人。问: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答:相同点:都表现了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1)“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抒发了不被理解的感叹,“鬓虽残,心未死”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则表达壮志未酬却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练习(2)2007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问题(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2)重视背景2007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宫内与宫外对比,统治者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统治者游乐歌舞不理国事,荒淫误国朝代更替,分析:第一首诗通过对华清宫外“飞雪暗云”的寒冷天气与宫内“绿树碧檐”的景物形成鲜明对比,再通过“无人知道外边寒”的控诉,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封建统治者。,答案: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分析:第二首诗通过对唐明皇在华清宫游乐歌舞,不理国事,导致安史之乱的史实的吟咏,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答案: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注: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分)(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4分),(1)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2)“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2分,);“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观点不同型(诗评型),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提问变体: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某字用得不好,你认为呢?解答分析:依据原诗作答,要从原诗中找理由。答题步骤:找出原诗句中关键的几点,分条作答,用翻译的形式就可以。(有时需点技法;明效果),【步骤分析】,一、明确回答自己认可的对象,绝不含糊;二、解释内容、手法(考虑结构、表情达意、音韵等方面的作用。)如在写景句,就勾勒其描绘的画面,如在抒情句,就写出其能更好地抒发的情感三、确定比较点,强调认可答案的优处。(注:也可以适当分析相比较词语或句子的不足),练习示例,与夏十二等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问: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步骤一)我认为“雁引愁心去”更妙。(步骤二)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它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步骤三)“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想象更奇特,更新颖,与后一句对仗映衬,更显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回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参考答案,辽宁卷: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这看法吗?,答: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高考示例,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抓住诗句具体分析一句一句说,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古人评价要点,答题步骤,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定燕子翻飞,绿水环绕人家,虽富有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不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抓住诗句具体分析,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古人评价要点,辽宁卷: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这看法吗?,(3)推敲字词,品味内涵。,炼动词。,炼形容词。,观 猎 王 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风劲角弓鸣”,写风用“劲”,可见风之猛之烈。能在劲风中射猎,这是何等身手!,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特别迅疾。诗人用“疾”而不用“锐”,突出发现猎物之迅速;一个“轻”字表现猎骑迅速追踪而至,而绝无滞碍。,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闺情 李端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注:不忿:不满,恼怒。,有人认为这首诗最后一句“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试作简要分析。,深闺思妇早晨听到喜鹊的欢叫,满怀希望,以为丈夫回来了,可开门一看,不见归人,便把不满撒向喜鹊;把思妇由希望落空而恼怒的行为以及由惊喜而失落转而更加忧伤的心理变化表现得耐人寻味。,分析炼字炼句型:,提问变式:,应答分析:,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1:,南 浦 别(白 居 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步骤一)。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步骤二)。“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步骤三)。,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问变体:1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2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描摹诗歌图景 概括意境特点 剖析作者思想(感情)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运用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准确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常见错误: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西楼 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温习旧知,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答案一般应该在下列词语中选择: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映衬(正衬和反衬)象征 联想想象 用典 对比对照 动静结合。除了这些常见的手法外,还有诸如变换抒情角度、白描、渲染等。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考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二、诗歌语言巩固练习,1、阅读下边两首唐诗,完成(1)(2)题。咸阳值雨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宿城南亡友别墅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注杜城,即下杜城,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南。(1)咸阳值雨首句用一“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次句用“空蒙”二字表现出什么情景?(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还似”二字在两首诗中不同的表达效果。,答:用“悬”写雨,写出雨脚绵延雨帘高挂的景象,突出雨之健捷而有气势。“空蒙”二字烘托出云行雨注、水气蒸腾的景象。写出了这场雨引起周围环境色调的变化。,答:前一首用“还似”二字将洞庭晓景和咸阳雨景联系起来,突出了景色的烟水空蒙,描绘出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后一首用“还似”二字将前两句的“抚今”和两句的“追昔”联系起来,突出了感伤之情。,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叹疆场 隋代民歌闻道行人至,妆梳对镜台。泪痕犹尚在,笑靥自然开。到家 金刘汲三载尘劳虑,翻然尽一除。园林未摇落,庭菊正扶疏。绕屋看新树,开箱检旧书。依然故山色,潇洒入吾庐。(1)这两首诗所写内容都是“喜归”,试分析两首诗在表现“喜”这一情感时的不同之处。(2)试对“依然故山色,潇洒入吾庐”两句进行赏析。,“山色”“依然”,写出了喜悦之后的闲适。“潇洒”是拟人手法,“山色”“潇洒”地进入我的居室,写出了脱离世俗官场之后的欣慰。两句诗写的不仅是物境,而且是心境,写出了诗人尘劳尽除后,心情由喜悦而安适的转化。,叹疆场通过思妇听到远征的丈夫归来的消息时梳妆打扮与之前以泪洗面的对比,表达了一种喜不自禁的心情。到家通过对归家时的所见、所为、所感的描写,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回家之后的喜悦心情。,(二)分析诗词的修辞手法,(1)比喻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秦观鹊桥仙),“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2)比拟,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或者赋予甲事物以乙事物的行为动作,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上阕),“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下阕),(3)双关,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南朝乐府西洲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4)借代,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自居易长恨歌),(5)夸张,夸张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感染读者。,“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6)对比,古代诗人在创作时经常通过对比来表明自己对事物、对世事的喜恶或憎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李约观祈雨),晚 春 韩 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本诗生动的效果与诗中运用的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大有关系。“草树”本是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真是令人称奇。最奇的还是“无才思”三字。“杨花榆荚”缺少色泽香味,比“万般红紫”大为逊色。笑它“惟解漫天作雪飞”,确有几分揶揄的意味,然而从这幅晚春图中抹去如雪的飞絮,也是一种缺憾,至少“红紫”缺了陪衬。而这“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不“飞”。它敢于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这岂不是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