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的音乐描写.ppt
,琵琶行 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武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求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红妆泪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岁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城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康桥长诗殇问第七歌而音乐/音乐的另一面/绿色渗透大地谁的生命流注/流入我们的四肢百骸/永远充满 永远洋溢而音乐/春天在花园的早晨升起/玫瑰 准备献身的仙女/脱去她薄弱的外衣/一瓣一瓣这时 我看到音乐/爱和美的灵魂谁的生命流注/流入我们的四肢百骸音乐/爱和美的灵魂/她的音阶/自高天之上倾来/所有的花朵都被感染/她们青春盈溢/从根到叶音乐/投射光芒/把众花的色彩送向远方/似云雾 像火焰谁的生命流注/而音乐/风吹不动/久久地/在我们心中/世界开始入梦,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列子汤问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战国宋玉 心哀而歌不乐,心乐而哭不哀。淮南子缪称训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古诗十九首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史记乐书 感心动耳,荡气回肠。三国(魏)曹丕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三国(魏)曹丕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晋陶渊明 因形创声,随时造曲,应物无穷。晋成公绥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唐李白 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唐李白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唐刘长卿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唐高适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唐杜甫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唐钱起 曲罢不知人在否,余音嘹亮尚飘空。唐赵嘏,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唐韩愈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 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 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唐白居易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暗鸟一时啼。唐白居易 弦中恨起湘山远,指下情多楚峡流。唐苏替 一字新声一颗珠,转喉疑是击珊瑚。唐薛能 唱得红梅字字香,柳枝桃叶尽深藏。宋晏几道 如怨如慕,如诉如泣,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宋苏轼 情知言语难传恨,不似琵琶道得真。宋陆游 宛若流风回雪,悦如飞燕游龙。清洪升,声震林木 阳关三叠 繁弦急管 曲高和寡 靡靡之音 绕梁三日 珠落玉盘 出谷黄莺 一唱三叹 五音不全 天籁之音 高山流水 余音绕梁 若即若离 虚无飘渺 铿锵有力 荡气回肠 震耳欲聋 不绝如缕 黄钟大吕 郑卫之声不同凡响 抑扬顿挫 余音袅袅,比喻的妙用-以声喻声:这是最常见的描写手法,姑且叫“拟声法”吧。就是用我们生活中一些常听到的声音来具体形象地比喻音乐声。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描写音乐的经典之作,其中作者大量运用了以声喻声的手法来描写琵琶声的复杂多变。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里作者妙笔描绘琴声如“急雨”般沉重舒长,如“私语”般细促轻幽,如珠落玉盘似的圆润悦耳,如“莺语”般婉转流畅,如“银瓶乍破”“刀枪鸣”似的铿锵雄壮,如“裂帛”般强烈清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丰富多彩的比喻句,诗歌怎会给我们带来如此摇曳多姿的美感。,一、摹拟音响法,即运用拟声词来描绘声音的写法。例如: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2、铿铿锵锵寒重重,盘涡蹙派鸣蛟龙。(牛殳方响歌)例1用叠字拟声词“嘈嘈”和“切切”来摹拟急促的大弦声和轻细的小弦声。例2用“铿铿锵锵”这个拟声词来表现方响深沉而凝重的声音。二、以声写声法,即用彼事物的声音来比附此事物声音的写法。例如:3、唯羡风流田太守,小金铃子耳边鸣。(张祜王家五弦)4、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例3 用耳边鸣响小金铃声来比拟五弦琵琶声的清脆悠扬。例4用银瓶乍破声和刀枪轰鸣声来比附琵琶声的陡然兴起和激昂飞越。,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中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诗人以“一”与“万”对比,写出了蜀僧起始演奏的一刹那就带来了巨大浑厚的声响。小小一支琴,仅凭指弹,却有如万壑松鸣,涛声澎湃,不能不令人惊叹蜀僧演奏技艺的高超。后来的欧阳修在他的秋声赋里也运用了不少以声喻声的句子:“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枞枞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以形喻声。人的各种感觉之间是互通的,听觉的声音可以转化为视觉的形象,甚至是嗅觉的气味等等,我们称之为“通感”。古诗中常常用视觉所见的形体去比喻听觉所闻的声音,通过由声到形的联想,使音乐声更具有质感,这样能把音乐的特点更准确更生动地表现出来。,韩愈在听颖师弹琴一诗中有“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的诗句。“浮云柳絮”本不发声,似乎与音乐无关,但它们“无根蒂”、“随风扬”,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飞扬,诗人取这一形态特点,比喻琴声的自由奔放。诗中还用“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的诗句来形容音乐声陡然由高到低的急剧变化。“分寸”“千丈”这些距离长度,也属于视觉范围之内,本与听觉无关。但诗人却用来比喻声音的变化,我们也似乎随着声音攀登到了高峰,突然又随着声音落下千丈深涧。这样就把抑扬顿挫的琴声有形化了,把听觉与视觉沟通,使读者浮想联翩,大有身临其境之感。,中唐诗人张祜有一首写音乐的绝句听简上人吹芦管“细芦僧管夜沉沉,越鸟巴猿寄恨吟。吹到耳边声尽处,一条丝断碧云心。”那隐隐哀伤的芦管声远远地传来,传到耳边,已越来越细,终于消失,仿佛是“一条丝断”了,诗人的“碧云心”也彻底地抛弃了。这里把声音由细微到消失的听觉感受,比喻为可以看见的“一条丝断”,显得新颖别致。李欣听安万善吹筚篥歌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第五弦声最掩抑,陇水冻咽流不得。(白居易五弦弹),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中写明湖居听书的情景,先写黑妞的演唱“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后写王小玉:“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侧面烘托法,即不对声音作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描写其它事物对声音的感受或反应来表现声音的写法。例如:,听安万善吹筚篥歌 李欣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通过听者叹息和思乡流泪的反应来侧面烘托筚篥声的凄凉哀婉。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李贺李凭箜篌引)用空旷山野上的白云为之凝滞,仿佛在俯耳谛听来侧面烘托箜篌声的神奇美妙。,以境显声:诗歌描写音乐还常常通过周围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曲调的优美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盛唐诗人李颀写过一首琴歌:在“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的夜晚弹琴的人先弹了渌水,又弹了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琴声一起,万籁俱寂,乌鹊不飞,林木不响,连星星也躲了起来,似乎都陶醉在琴曲之中了。这里作者并不直接描写琴声如何动听,而通过情景的描写来烘托,你看,世间万物乃至天上的星星都听得入神了,更何况人呢?,高适在听张立本女吟中也有“清歌一曲月如霜”的佳句。“清歌”是什么样子人们不易想象,而“月如霜”却是人人都可以见到的。看到了洁白如霜的月光,“清歌”的明净清凉、令人神爽的韵味就感受到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也是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声音,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高适在听张立本女吟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以感衬声:描写音乐除了正面写演奏者的技艺外,还可以写听众的反映及感受,由侧面烘托,以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并没直接写笛声的哀怨婉转,而是通过听众的反映,情感的变化来写乐曲声:听着这暗暗飘来的折杨柳的玉笛声,谁能不触动怀念故乡之情呢?,成德乐 王表赵女乘春上画楼,一声歌发满城秋。无端更唱关山曲,不是征人亦泪流。赵女是“乘春”上画楼,但听众从声音里感觉到的却是“满城秋”,一声歌发竟使人感到满城皆有秋意,那歌声的悲切动人,就可想而知了。不知为何她又唱起了以征戍为主题的关山曲,使得那些没有征戍生活体验的人都热泪横流了,对那有过戍边生活的人,就更不必说了。这里没有直接写歌声,但那悲悲切切的哀怨之声,如响在耳边,令人嘘唏不已。再如琵琶行中的“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不也是如此吗?,综合描写法,即运用多种方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声音的写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李贺李凭箜篌引)第一句用以声写声法,展示乐声的清脆和嘹亮;第二句用以形写声法,展现乐声圆润和曲调欢快;第三、四句用侧面烘托法,写其场面热烈和乐声的美妙。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韩愈听颖师弹琴)第一、二句用摹拟声音法和以声写声法来表现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第三至六句用以形写声法来表现琴声骤然变得昂扬起来,接着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最后二句用侧面烘托法,写出琴声的优美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