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社会思想.ppt
第八章 老子的社会思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史书中关于老子身世的记载大多语焉不详或互相矛盾。,对于老子的出生地,一般争议不大,认为他是楚国苦县人,大约在今天安徽亳县一带。但关于他所片的时代,就说法不一了。,多数学者认为老子是春秋时代人,梁启超、钱穆则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的人。,第一节 文化演进观,在老子看来,世上万物,都有一定之规,都不能违反“道”。自然界如此,社会人世也不例外。人的行为与自然万物的变化运动有一极大的不同:自然万物的运动变化是无目的、无动机、无造作、无意志的。人却不然,人的所作所为似乎在说:自然要我如此,我偏不如此。,社会人文的演进是日趋复杂的。站在社会人文自身的角度看,是繁荣与进步;但若站在自然的角度看,却是远离了自然,增添了许多人为的,不必要的成分。,天地自有一番安排,人凭借自己的智慧,却想另有安排,另辟天地,于是才有了文化的演进,人文世界的创立,但老子认为这远离了事物的本来状态,也就违背了万物运行所遵行的“道”,不会有好结果,也不会长久。,文化演进的趋势是在增,老子则认为应该减。增居于积极的正面,减居于消极的负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根本无事。凡不是生存所必需的,都应该损。删落浮华,归于根本,才是老子文化演进观的实质所在。,第二节 社会整合方案,老子的社会整合思想可以援用其原话概括为以下两个特点:,第一“镇之以无名之朴”。,在老子学说中,“名”有特定的含义。名与自然相对,代表了人文的种种创制。天地万物本来没有名称,名是人为了方便地认识、谈论事物而起的。,名是人起的,它是对事物的人为规定。既然是人为的,就没有什么恒常性。今天称为可贵的,明天可能称为可贱。所以,名根本就是无常的。如果根本无这些名目,人将不知什么可贵,什么可贱,也就不会生出过多的欲望了。,老子认为,名与欲望有内在的关联,社会难以治理,是由于多事,而多事是由于多欲,多欲是由于有知,有知是由于有见。,老子认为,使民众不妄动的最好办法就是“镇之以无名之朴”。“朴”与器相对,是一种无名之名,其原意是未加工成器的木头,因为尚未成形,所以无名可指。朴与器的关系,犹如无名与有名。“朴”象征了自然,“器”象征了人为。,老子的观点是:已经有的名,能给人带来方便的,不妨保留,但应该就此止步,不要在名目上无限增添。,老子认为,圣智、仁义、巧利都是虚名,不足以成为民众趋赴的对象。素朴是未经文饰与雕琢的自然状态。人心保持这样一种少思寡欲、无忧无虑的自然状态,社会自然太平无事。人文出于自然,还要以自然为归宿。,第二,“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对于治理社会,有整套高明而老道的办法。,在经济和社会整合的目标上,即社会理想方面,他主张:,“虚其心,实其腹”、“为腹不为目”,人不能知足不外慕,则安分守己,社会也就容易安定。,在军事方面,他主张:,骄兵易败,哀兵易胜。用兵贵在果敢决断,不好战,不主动发动战争,不穷兵黩武。,在外交方面,老子主张:,小国对大国表示谦下,自然不在话下,所难的在大国对小国表示谦下。,经济上求知足,即是“以正治国”。用兵上,于柔弱中包含果敢,退避中潜藏杀机,即是“以奇用兵”。外交上,大国以下小国,即是“以无事取天下”。这是老子之学在经世致用方面的三部曲,也是其社会整合方案的特色所在。,第三节 论处世方法,关于老子的处世方法,我们也可援引其原文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第一“无为而无不为”。,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大体说来,就是事事要做,同时还要做得不留痕迹,使人浑然不觉其有为,这便是“无为”。,老子理想中的“圣人”,是那种所作所为不留一丝痕迹,令人挑不出一点毛病,内心无比高明,却又藏而不露的人。,第二“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老子认为,要做到“无为”,首先不能主动造端生事。不过,人不生事,事也会找人,事既然来了,就不能不应付。对此,老子设计了一套高超的应付手段。他主张谨小慎微,在事情初兆端倪时,就着手予以消散、化解。,常人心理,一般都是只重视大事而轻忽小事。然而,大事无不从小事开始,小事处理好,就根本不会有大事。事物处在萌牙阶段时,势力比较弱小,根基尚未牢固,此时着手解决或处理,则用力少而收效大。这个道理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做到。因为大事易见,小事难察。,第三“将欲、必固之术”。,事情在初始阶段比较好应付,一旦失去这一最佳时机,待其势力已经状大,局面已难以控制时,老子则主张不以张力对抗,而要任其发展,使之走到尽头,然后徐起而乘其弊。“多行不义必自毙”,对于恶人,不必亲自志他对抗,自会有人对付他。,第四“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认为道是天下万物的主宰,所以,人们应该善于用其智慧以知“道”。,在老子看来,求知贵在了悟事物的大要。从一定意义上说,“道”就是万物运行的大要,知晓了“道”,就能应付天下万事万物。,老子认为,“道”常向相反处运行,弱的会变强,强的会变弱。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是巧于运用。人心无不好强,但居于强的地位反而会变弱,而居于弱的地位反而有变强的可能。人要善于用懦弱谦下的姿态取得主动地位,这就是“弱者道之用”。,第四节 论修养方法,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无论是社会整合方案,还是处世方法,都需有修养方法的配合。重视修养方法,是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特色之一。,治理社会的方案无论有多完美,到底得靠人去付诸实施。若做人不够理想,做出来的事岂能理想?无论治理社会,还是为人处世,其背后都有一个活的人格,所谓“修养”,就是调整心态、改进人格,以达到理想状态。老子书中关于修养的问题有: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什么样的?如何修养成理想的人格?具备理想人格才能成为治理社会的王者。我们可以用传统的说法将此三点归结为一,即“内圣外王”之道。“内圣”是理想人格,在“外王”是社会治理者。,关于老子提出的个人修养方法,我们仍用其原文做如下概括:,第一,“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个人修养的目标是达到“圣人”的境界。老子理想中的“圣人”,是洞明世事而见解超卓的人,同时又是混迹于人群之中,貌不惊人的人。,为什么圣人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呢?因为圣人并不急于在人前表现自己。凡急于表现自己的,大多对自己不够自信,想通过别人的肯定证明自己的优越。然而,把自信建立在他人的肯定上是不牢靠的。,第二,“致虚、守静、观复”。,老子以“观”作为认识事物的方法。我们常说“观察”二字,其实观与察有所不同。观是通观大体,察是审视细微。老子的认识方法,重同不重异,倾向于在万物的繁变中归纳出最一般、最具普遍性的通则,然后以此通则驾御复杂的的万事万物。能做到“观”,就须具备忽略无关细节的能力,如果两眼盯着细节,就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见不到事物的共相。,万变不离其宗。万物虽各不相同,但从大体上看,总逃不出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通则,这就是老子所谓“复”。,“观复”须具备一定的心态。首先要空虚无欲,其次要静。无欲则静。心中有欲,则头绪繁多,浮躁扰动。,老子进而认为,人们要想提高个人修养就要使自己的心境空虚静定,须对事物有一种冷眼旁观、漠然不动情的态度。,常人往往只是一味忙碌于应付各种社会生活事物,很少讲究该以何种心态应付这些事物。换言之,常人往往忽略了应对各种社会生活事物之前的心态调整,心态不佳处理事物时就难免有差失。用老子的话讲,这是有子而无母,没从源头处下手所致。,按老子的观点,似乎是认为各种社会事物都是在一定心态下做出的,心是母,事是子。知是智慧,守是修养。智慧出于修养,修养能生智慧。,总之,在老子看来,守清静的修养方法看似消极,其实是在养精蓄锐,待时而发。这也是他所说的“守柔曰强”的道理。,老子论人的修养方法,还有以下几个具体方法值得注意:,一为“啬”。,“啬”有爱惜、有轻易给予之义。用财有吝啬,用心也有吝啬。他认为人如果能常有保养精神和守而不失的意识,就能做到根深柢固,言不轻发,行不妄动,处事精详,令人难以窥测。,二为“含德”。,他所谓“德”指先天的禀赋,赤子尚末受到文化习俗的浸染,先天所本有的精气纯全完备。“含德”就是保持心灵未与外物接触前的专一和谐状态。,三为“抱一专气”。,自然界一切运动都是气的屈伸往来。气的运动是自然而然、无意志、无造作的。因为气是流动的,所以它又是周遍而无所不在的。生命的表现各异,但大体可归结为生气所发生的作用。中国人说:“人活一口气”就是此理。人生最初,只是气自己在动。随着智慧的开启,气逐渐受心知意念的支配。,山谷空虚,然而水从中出,常流不竭。神则灵变无方,无所不在。老子通过这个此喻告诉人们,加强自身修养就要做到心虚空,心越虚空,越是妙用无穷。,第三,“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老子认为,能体悟“道”的玄妙、具 备极深修养的人才有资格成为王者,天下也自然而然地归附于他。王之本义为“往”,也就是四面八方所归往的意思。,在老子的学说里,认为“愚”与“朴”代表了事物的原始状态,是应该崇尚的;“知”与“文”代表人为的造作创制,是应该废弃或至少有所归属的(归于素朴)。但需要指出的是,在老子社会思想中,一般社会大众的“愚”与圣人的“愚”是不同的。社会大众的“愚”是自然的原始状态,是从外到内彻头彻尾的愚;圣人的“愚”只是外表看上去愚,内心却精明得很,对于人世间的利害得失根本未曾放松。所以,从一 定意义上说,老子的愚民理论是一种饱经世故、圆熟老道的大智慧,是一种将纷纭复杂的社会事物和人心化为平淡、归于自然的大技巧。,总之,老子的社会思想有一种鲜明的简约风格。老子的行文是简约的,因为圣人是“悠兮其贵言”的;老子处理问题的方式是简约的,他并不具体讲应事的方法,只是教人调整内心的欲望与心态,从社会人事的心理源头处下手,用力少而收效大;老子的社会整合方案是简约的,凡不是人生所心需的社会文化方面的种种创制,都属多余的虚饰,都该册减弃绝。,本章要点:,1、老子对社会发展持冷静反思的态度,并善于分析本源。认为世上万物有一定之规,都有共性所在,即都不能违反自然之“道”。自然界是以“道”运行的,人类社会也必须依“道”而行。他把社会规范的出现与发展看作是人类破坏了自然之道以后难以为继的产物。所以认为人类要保持持续长久的生存,就必须回归自然之道。,2、老子认为,要整合当代社会,就必须抛弃现有的所有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完全按自然之“道”行事。他所谓“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就是这种社会整合思想的体现。作为整合社会的操作性方案,他认为一是要自愚并愚民,即“镇之以无名之朴”;二是要无为,即“以无事取天下”;三是要少思寡欲而常知足,即“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4、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无论是社会整合方案,还是处世方法,都须有修养方法的配合。其修养方法可以归结为“内圣外王”之道。,3、老子的处世态度,是强调要“无为而无不为”。这并不是要人们什么事都不做,而是要人们把事情做得不留痕迹,使人浑然不觉得其有为。老子理想中的“圣人”,是那种所作所为不留一丝痕迹,令人挑不出一点毛病,内心无比高明,却又藏而不露的人。,复习思考题:,1、如何评价老子的文化演进论?2、老子社会整合方案是什么?3、老子社会理想的特点是什么?4、如何评价老子的处世态度和欲望论?5、老子提倡的修养方法是什么?6、老子社会思想的实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