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件.ppt
第十三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以一我讲国荒西漠北化地的区防为治例,夯基础,析考点,明考向,提能力,强专项,一、荒漠化的概念与表现(1)概念:发生在、地区及一些 地区的 土地退化,是 等自然因素与人类 相互作用的产物。(2)过程:,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变异,过度的经济,活动,(3)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 漠化、和。,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指点迷津荒漠和荒漠化 荒漠和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较少、蒸发强烈、植被贫乏,以及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的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包括戈壁、沙漠和沙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现象,并且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且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荒漠,草原,载畜量,绿洲,灌溉,水分,(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使脆弱的生 态环境。,气候异常,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失衡,潜在荒漠化,原则:坚持维护 与提高 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3)防治措施:合理利用。利用 和 构筑防护体系。调节、林、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控制人口增长。,生态平衡,经济效益,水资源,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牧,能源问题,考点一线串,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 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 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应用闯一关,1(2012宝鸡模拟)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1)图示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华南华东华北东北西北西南ABC D,(2)新出现的沙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B人类发展工农业生产C降水减少,蒸发加剧D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业地区推进,(3)关于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对荒漠化影响的叙述,正确的 是()A多雨年促进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B山地、丘陵地区裸露的地表有利于风沙活动C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D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解析: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化主要表现为沙丘入侵农田、草场,东北地区主要表现为滥垦、滥伐森林,华北地区主要表现为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建设破坏林草。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再加上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少雨年促进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人为因素对荒漠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答案:(1)C(2)A(3)C,考点一线串,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应用闯一关,2(2012福州质检)读“我国西部各省区土地及草地退 化状况比较图”,完成(1)(2)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云A甘肃省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B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与宁夏一样多C西北各省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干旱D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 放牧,(2)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提高沿途城镇的天然气使 用率,减少对林草的开发生态重点地区实行严格 退耕还林还草从根本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以 保护生态环境A BC D,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新疆地区土地沙化面积最大;内蒙古和宁夏水土流失所占比重大致相同;西北地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形成大面积荒漠;云南、贵州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是过度破坏植被。第(2)题,由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应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保护植被,减少对薪柴林的破坏,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提高天然气的使用率,我国目前能源消费仍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无法从根本上减少开发。答案:(1)C(2)A,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一般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叶片总面积越大,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下图所示区域50多年来,年年植树,但因成活率低,目前森林覆盖率不到1%。,(1)根据干湿地区的划分,图示区域属于_ 地区。(2)在该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如果有植树造林、种草、自然恢复三种措施,你倾向于哪一种?请说明理由。,读图文材料可获取以下信息:(1)由材料中“单位土地面积上蒸腾量越大”可知,森林蒸发量较大。(2)由材料中“年年植树,但成活率低”可知,该地不适 宜植树造林。(3)由图中等降水量线的数值大小可判断该地的干湿类型。,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大于200 mm、小于400 mm,属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00 mm的地区属干旱地区。第(2)题,生态建设应考虑因地制宜的原则。答案(1)干旱、半干旱(2)选或理由:该区域自然植被为草原和荒漠,森林生态耗水量远大于草原(森林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与生长速度大于草本植物),过量植树,会加重区域旱情;种草或自然恢复,较植树造林更符合自然规律,且投入较少。,地理景观图的判读,解答时要通过对图的内容解读和信息提取,从景观图中找出标志性景观(如典型的植被、地形特征、标志性建筑等),调动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使用地理术语对景观图进行描述,或者挖掘出景观图所隐含的主干地理知识,分析景观形成原因。地理景观图的判读方法具体如下:,(1)仔细观察,在众多的信息中选择与主题有关的关键信息,不要被无关信息所迷惑。(2)准确判读景观图所表示的地理要素或要说明的地理现象。(3)细心观察景观图中各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联系所 学地理知识,解读图中信息的地理意义。(4)分析图中不同信息的相互关系,总结出形态特征;或将几 幅景观图相互对照、分析比较,利用景观图中信息,针对 试题的设问,提取有效信息,调动相关知识进行回答。,下图所示区域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读图完成(1)(2)题。,(1)图中公路线的选择,主要是考虑了()A气候因素B居民点分布C地形因素 D工业分布(2)图示区域多发性的地质灾害是()A台风 B寒潮C泥石流 D洪涝,解析:第(1)题,从景观图上可知,公路呈“之”字形,准确判读出图示要说明的地理现象。从而获得地形对交通线影响的信息。第(2)题,景观图所反应的地理要素特征是山地且又比较陡,因此就能获得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的信息。答案:(1)C(2)C,点击下图进入,点击下图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