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与思考.ppt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实践与思考,2,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策略及应注意哪些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独立的课程形态加以设置基本理念?,学校如何开发、实施和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3,嘉兴市自2000年7月开始作为中央教科所“九五”期间国家级重点课题“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研究”和“十五”期间,中央教科所“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子课题成员单位(该课题并纳入了中央教科所承担的国家重点课题“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4,嘉兴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经历了从“课外活动活动课(包括科技活动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实践与研究发展过程。采用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各县(市、区)实验小学、省示范性中小学、素质教育试点学校等先作为试点,在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再扩大到各中小学。,5,2001年6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中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嘉兴市各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试点。2003年秋季开始,我市作为全省第一批省级课程实验区之一,整体参加了新课程实验,同时在全市初中七年级全面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6,一、为什么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背景),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 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7,来自调查其它信息,我在早上六点钟就得起床,七点钟以前就得到校。学校里早自习在七点十五到八点,上课是挺早的。(辽宁小三)从初一到初二晚上一直补课,每月收费30元,每周六全天上课,周日上午也上课我希望国家教育部门能替我们中学生减轻一点压力和负担,至少周日不该上课!还我们学生一片自由的蓝天!(安徽初二)按照参考书读,讨厌;上课说话罗里罗嗦,烦!烦!烦!(四川初二),8,、2001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报告,中国小孩在21个国家中,计算能力最强,创造力倒数第五。在校做数学题时间,我国中学生每周307分钟,他人217分钟;回家后,我们还要花每周4小时,他人不超过一小时。我国中小学生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有14.9%。,9,常常有人说,中国的教育基础打得比较扎实,只不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比其他国家的学生弱一点,对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在10多年前,我招收的中国学生都非常优秀,但是现在的中国学生在哈佛的表现并不那么出色,遇到问题根本无法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甚至是一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也是如此,他们在哈佛读研究生期间遇到很大的困难,甚至不能继续读下去。,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说:,10,课程目标的错位与缺失,我们只能培养打工仔,培养不出老板:只会解题,没有问题;只求稳准,不会冒险为何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说一句美丽的谎言发展智力;能力=智力+知识+机会为何随着学校学习年限的增加而学习兴趣逐渐丧失:幼儿忙探究;学生忙解题;成人忙休闲过于关注“历史世界”与“知识世界”:离学生的个人、生活意义太远有人批评我们正在培养“有精神病的科学家”:上学就是为了读专家定的书;特别是几门要考试的书,11,变化着的学生发展需要,70年代中学生想要什么:有饭吃90年代中学生想要什么:有衣穿现在中学生最想要什么:自由、自主学校生活:少了一点自主、自由的东西,12,据权威预测,未来30年,人类的科技知识总量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增加100倍,而且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在知识爆炸时代,知识学习已不象以前那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主动探究,善于获取、加工各种信息,已成为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要的“顶尖素质”。知识点缺陷将来易通过各种途径得以弥补,但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上缺陷将在今后工作和生活中难于弥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有赖于树立新的知识观,13,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点都集中在如何使本国的青少年具备21世纪社会所必需的“关键能力”。这种“关键能力”可以比较集中地概括为:运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及责任感、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而要培养这些能力,传统的以知识存储为目的的教育就显得难以胜任了。,(一)知识冰山模型,14,15,(二)、知识经济知识划分 根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R)的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解释,知识经济中所谓的知识分为4种。知道是什么(know-what)指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知道为什么(know-why)指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 的科学理论知道怎么做(know-how)指做某些事情的技巧、诀窍和能力知道是谁(know-who)涉及谁知道和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信息,它包含了特定社会关系的形成,即有可能接触有关专家并有效地利用他们,硬 知 识,软 知 识,16,(三)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A、界定及有关认识 1、“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又称“命题性知识”(prepositional knowledge),这种知识主要用来描述或解释事物“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以概念、命题的形式出现。(外现知识)2、“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这种知识主要用来回答“怎么办”或“如何做”的问题。例如,一个人知道怎样下棋、怎样钓鱼、怎样修剪花木、怎样弹奏一种乐器所需的知识即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内隐知识),17,3、程序性知识作为一种“知如何”的知识,它具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追求的知识取向)(1)技术形态的程序性知识,又称为“技术的知识”(technical knowledge),这种形态的程序性知识往往表现为一套明确阐述的技术规则,它是可以言传的,是那种能在书本中发现或找到的知识。(2)实践形态的程序性知识,又称为“实践的知识”(practical knowledge)。这种形态的程序性知识往往不可能用一套明确的规则阐述出来,它是不可言传的,仅能加以演示。,18,4、两者关系: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并不依赖陈述性知识的获得。一个人拥有某种程序性知识,但他不一定了解这种知识之所以有效的理由或依据。B、对教育的应用意义1、陈述性知识的获得主要依靠学业智力(分析性智力),而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实践性智力。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仅靠掌握陈述性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程序性知识(包括“技术的知识”和“实践的知识”)才行。,19,2、对程序性知识的掌握具有表层与深层之分,表层的掌握体现在对“技术的知识”的掌握上,深层的掌握体现在对“实践的知识”的掌握上。如:一个人不可能仅仅通过阅读有关的技术操作手册就能够成为一个专业的实践能手的。3、在教学上,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可以诉诸教师的系统讲解与传递(传统的学科教学),而大部分程序性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或采取师徒制的方式进行。这表明,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其它活动不可替代的逻辑地位。,20,(四)现代知识观 直接知识(实践经验知识,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知识取向)的获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独立的、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与逻辑地位,不能认为直接知识的获取,仅仅是帮助学生获得书本间接知识的一种“梯子”或“手段”。活动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与补充,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它忽略了单纯的书本知识教学(传统的学科教学)所要付出的“隐蔽”代价:1、单纯的书本知识教学不符合年幼儿童的学习心理特点。(形象思维特点)2、单纯的依靠文字符号对儿童进行书本知识的教学,容易使教育沦为静坐式的、闭门读书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极易损害儿童的健康,对他们身体的生长和发育不利,从而间接地影响他们的心灵成长。因为健康的心灵寓于健全的身体之中。,21,(法)卢梭认为,儿童时期是理性睡眠的时期,不宜进行书本文字的教育,不宜于用理性的方法对他们进行训练,只能让他们接受大自然的教育、接受实际事物与实际行动的教育、接受感官的训练。卢梭声称:“我不怕重复地说,应当使青年所有的功课,都采取实践的方式,而不采取谈话的方式。凡是他们能够由经验中学习的事体,都不要他们由书本去学习。”“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你都要从做中来教学,而且只有在做的方面没有问题时,才进行文字教学。”,22,(美)杜威曾指出,“学校中过份重视学生积累和获得知识资料,以便在背诵和考试时照搬。知识常被视为目的本身,于是,学生的目标就是堆积知识,需要时炫耀一番。这种静止的、冷藏库式的知识理想有碍教育的发展。这种现象,不仅放过思维的机会,不加利用,而且要败坏思维的能力。在乱糟糟地堆满废弃破烂的场地上,没有人能建造房屋。学生脑子里装满了各式各样从来不用的材料,当他们想要思考时,必然受到障碍。”,23,美兰本达教授认为:一定的教学方法形成相应的思想体系。教学方法、思想体系和社会结构是相互联系并且是相互作用的。她认为:中国现实是社会主义,而教学方法却是封建主义的。如果一切知识都是权威给的,是自上而下的,那是封建思想。美兰本达教授认为:中国教师每天不厌其烦地讲解,让学生反复无数次地训练,以为这是极端地负责任,殊不知,在罐输知识的同时,也在拼力罐输着封建思想,使学生只向权威、书本学习,从而在已有的封建思想残余之上又增加了更多的封建思想,感到什么事情都要紧紧依赖有能力的权威,而觉得自己是无能为力的。,24,、关于课程管理,课程管理过于集中,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差,课程结构单一。课程成为一种制度化的、给定的教育要素,课程决策与设计的主体单一,缺乏自主更新课程的机制。教材(或课本)成为唯一根据,广泛的课程资源闲置。学校和教师成为制度化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学校丧失文化品味,教师丧失课程创生能力。,25,(二)、现行课程结构存在着较严重不足,1、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看:学科课程占据绝对优势,而经验课程则微乎其微,主导价值在于传播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体验和真切体验。,26,(二)、现行课程结构存在着较严重不足,1、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看:学科课程占据绝对优势,而经验课程则微乎其微,2、从课程内容组成形式看:分科课程占据绝对优势,而综合课程刚微乎其微,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视野与方法。,27,(二)、现行课程结构存在着较严重不足,1、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看:学科课程占据绝对优势,而经验课程则微乎其微,2、从课程内容组成形式看:分科课程占据绝对优势,而综合课程刚微乎其微,3、从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要求看:必修课占据绝对优势,而选修课刚微乎其微,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28,(二)、现行课程结构存在着较严重不足,1、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看:学科课程占据绝对优势,而经验课程则微乎其微,2、从课程内容组成形式看:分科课程占据绝对优势,而综合课程刚微乎其微,3、从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要求看:必修课占据绝对优势,而选修课刚微乎其微,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来看:国家课程备受关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得不到实质性开发,主导价值在于体现国家意志。,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29,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纲要(试行),(三)、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30,1、综合实践活动领域:指定性和非指定性学习领域,A、研究性学习,B、劳动与技术,作为一门课程;又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包括:劳作、手工、设计、家政、农业技术、工业技术、职业准备等科目内容。并拓展劳动与技术空间:引入了简易技术设计、技术产品说明书阅读、简单技术作品评价。农业技术从作物栽培、动物饲养向品种改良、技术试验、产品贮存和加工、市场调研与营销等方面拓展。,31,1、综合实践活动领域:指定性学习领域,C、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A、研究性学习,B、劳动与技术,D、信息技术,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与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的学习领域。包括五个方面内容:服务社区、走进社会、珍惜环境、关爱他人、善待自己。,对信息技术新要求:信息化社会合格毕业生应具备:A、筛选和获取信息、创造性加工和处理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能力;B、掌握和运用技术的能力应与读、写、算并列,培养学生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使学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其它学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工具。,3、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比例,2、综合实践活动非指定性学习领域 社会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卫生活动等非指定性领域,32,33,4、如何理解当前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心开二门一种理念:转变学习方式,崇尚创造,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个性解放。两类课程:学科课程:帮助学生在学科探究和体验中发挥学科的教育价值,其基本问题是学生的心理经验与学科逻辑的关系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帮助学生在生活探究与体验中发挥生活的教育价值,其基本问题是学生的心理经验与生活世界(现实世界)的关系。,34,新课程的一个解释框架 单学科 学科课程 综合学科 指定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 非指定内容,35,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36,1.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2.综合实践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技术(8个必修学)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4学分。3.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此外,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获得2学分。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37,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它既适应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呼应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专家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重要的是标志着现代新课程观念的形成。标明: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那种把课堂看作是唯一教育场所,把书本看作是唯一的知识来源,把教师看作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和权威者的观念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重视生活中、工作中和实践中的学习。集中体现了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目标,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38,课程改革的具体理念与目标,倡导全人的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过分注重知识传承的倾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为目的。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处理好分科与综合、必修与选修的关系,改革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注重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体现内容的现代化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双基,处理好现代社会生活、知识领域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窄旧的现状;,39,倡导建构性的学习实现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倡导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直接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确立正确的评价观建立评价主体多元、项目多元、方式多样、关注结果与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突出评价对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作用;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建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40,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指令性学习领域之一:研究性学习案例:,横跨天堑 笑看钱江潮涌 建造杭州湾大桥的经济学思考,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4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设计和实施综合活动课程的宗旨是: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生存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学生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3、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进步、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情感态度价值观、良好的个性品质;4、集中体现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课程。,42,给学生一片关注的空间关注自我,关注学校,关注自然,关注社会。,本人认为:综合实践活动给学生些什么?,给学生一段探究的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研究,学会做事,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给学生一个交往的场景引领学生超越自我,应对各种人际互动,在交往中学会交往。,给学生一个展现个性的舞台为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展个性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43,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位概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基本内容领域: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性质 经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体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课程。(国家课程)是一门必修课程。,44,(二).从活动课走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外活动活动课(包括科技活动等)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1955年教育部曾要求在小学开展“课外活动”;1981年“课外活动”被列入周课时总量;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明确规定:课程包括学科、活动两部分;1994年,过去的“活动课”和“课外活动”被作为“活动类课程”;1996年1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并同时下发了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实验区)试行,45,在活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时指出:活动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学科课程相辅相成,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向中小学进行素质教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活动课程包括社会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卫生活动等等。,46,1992年以来活动课程存在种种不足(这也是实施综合实践时应注意的问题)活动课程目标依然停留在浅层次的技艺训练上;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依然是接受性学习和简单的模仿性学习;活动课程领域单一,1992年来课程计划计划中六大类活动课程与传统的课外活动并无质的区别;缺乏有效的活动课程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流于形式,领导和教师对活动课程价值和观念认识存在着局限性;学科化倾向严重,活动课程内容的组织套用学科课程的逻辑,教书休现象严重;,与活动课的关系(联系和区别)继承 规范 发展,47,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区别和联系)严密的知识逻辑体系 生成的主题 课堂教学时空 开放的时空 间接学习 实践学习 预设性教材 非预设性的资源“教”师“导”师 同步为主 个性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直接经验取向的课程,学科课程是间接经验取向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取向的课程,学科课程是认知取向的课程(课程观区别)。,过分依赖课外活动。只是把原来课表上的“课外活动”改成“活动课”目标不统一,异化为:学校办学特色捷径、素质教育替身。,48,1、学科类的综合性实践学习是在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中展开的,所开展的活动内容都与其相应的学科领域直接相关。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面向学生生活、面向实际、面向社会,它不具有特定的学科体系。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但它并不受体系化知识框架局限。,与学科课程中综合性活动的关系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门课程都在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通过生活来学习。注重整合、强调实践是新课程的一个核心理念。例:语文课程标准中设计了“综合性学习”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数学则注重引导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科学课程更注重通过观察、测量、实验、探究、等“做中学”等实践方式学习;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同样十分强调观察、考察、探究、辩论会、社会宣传等学习方式。,49,3、学科类的综合性实践学习往往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方式则因活动主题而具有多样化的特点。,2、学科类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目的:必须以掌握系统学科知识为基础,同时发展学生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能力以及综合素养。而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更直接地指向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在谈到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中提到:“各学科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提升;综合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教学中拓展加深;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与学科打通进行。”,50,与综合课程的关系 学科整合 经验整合 知识取向 任务取向 与课外活动的关系 课堂教学任务以外 必修课程,51,主要体现:(1)研究对象的综合。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容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2)课程目标综合。课程目标不单从知识传授着眼,而从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活动,使学生在情感、能力和认识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3)实施内容的综合。强调跨学科、跨领域,强调学科间渗透。(4)学习方式综合。提倡运用各种学习形式,特别重视各种现代传媒技术。,(三).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范围包括了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生活、学生与自我关系的基本情境和问题,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源于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52,开放性 活动内容的开放性;活动过程的开放性;活动结果的开放性。,(三).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强调“做”、“考察”、“实验”、“调查”、“探究”、“操作”等。,主要体现在:(1)教育时空的开放。体现不仅仅限于学校操场、教室等有限时空内,学生可以打破原有班级、小组的限制。可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去实验室动手实验,走出学校采访专家、群众,上互联网搜集信息。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也不受原课时限制,可以一节课、也可以几节课,甚至一周、数周。,53,(3)体现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开放。例:桐乡茅高我心目中的语文教师。,(三).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2)体现组织形式开放。学生可以打破原有班级、小组的限制。,(4)体现教育资源与教师队伍的开放。体现在不再把教材资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多元化。根据不同地方和社区实际,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人力资源(教师、领导、校外专家、学生家长等)、文化资源(乡土知识、民间习俗、历史遗迹等)。,(5)体现教育管理与教育评价的开放。打破了单一的由教师评价学生的传统模式,可采用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同时通过材料分析、实地考察、课堂观察、访谈、问卷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估。,54,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方案和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实际的发展性的体验;课程价值就是在该课程的实施过程之中;综合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不断生成的,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创生的课程。该课程的形成过程是动态生成的。,55,具有以下特征的课程不是综合实践活动 仅仅局限于课堂时空 以系统知识的获得为目的 以教师讲解为主 以书本为中心 以书面作业为主,56,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1、学校开发、实施和管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策略 2、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实施策略及注意问题,57,学校开发、实施和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些策略,58,(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和推进中所遇到的困难,1、对学校领导培训不到位,导致实施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学校操作实际相脱节。以致于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过程上发生种种偏差。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2、综合实践活动师资队伍建设和指导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3、许多学校课程开发热衷于校本课程开发,忽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4、学校和班级规模过大,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和空间方面难于保障。,59,总之,由理念走向行动的障碍依然存在 综合实践活动是检验校长教育良知的试金石,是考核学校课程建设能力的尺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好学校的奢侈品);综合实践活动独特的课程地位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冲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未能进入常态实施水平,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小学基本没有实施过。实施的有效性不足:方法的失落;指导的不力(过程指导);对学生发展影响的表层化;实施过程管理问题。制度性缺陷。正式的指导纲要尚未颁布;教师政策不利(职数、管理、教师评定);学生发展评价的效用较低。,60,(二)嘉兴市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我们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小学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开发出一些显性的校本课程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型的校本课程。初中以综合主题、综合项目与学科拓展型课程相结合,拓展劳动与技术学习领域的内涵,以劳动技术教育为中心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框架下,用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理念,来实施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组织形式上可以和团队活动结合。,61,(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几种模式,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开发模式:既有理论依据又现实可行(例:嘉兴市实验小学,略),6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它不是一门校本课程,但需要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与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性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在实施上,综合实践活动课依赖于学校开发,也依赖于地方管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联系:,校本开发的课程范围指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学校开发的课程”,以及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部分,也就是说,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也可以是实践性课程的形式。,63,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二者课时可以结合使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设置实验方案中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64,校本课程开发门类,校本课程门类,显性课程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此类课程凭借乡土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2、兴趣活动课程。此类课程凭借教师、家长及社会人士的人力资源,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的各种兴趣活动。,隐性课程 1、乡土化的学科课程。此类课程,在原有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融入乡土资源,开展学科教学活动。包括乡土作文教学、乡土文学教学、乡土美术教学、乡土音乐教学、乡土常识教学、乡土体育教学、乡土思想品德教学、乡土数学教学等。2、校园环境、校园文化。通过课程的研究,形成一种校园文化,一种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65,是权限上,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校本课程则是学校自主开发设计的课程,可以选修也可以必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区别:,是从设计上来讲,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达到国家规定基本教育目标的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校本课程更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但也考虑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是设计过程上不一样,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根据国情来设计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层面根据学校办学理念与学校实际开发与设计的。,66,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目的是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强调多样性与差异性,学生有选修的权利;一般比较侧重学生兴趣类、学校特色类和乡土类课程;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是必修课,由学生选择学习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老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67,建学校特色是我国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点。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实施“三级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这无疑给学校特色的创建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现状:热衷于校本课程开发,忽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设置、地方管理和学校开发的课程领域。”“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科课程的关系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有的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等同,有的干脆把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隔离开来。,68,2、小学以综合主题的形式融合四大领域内容开发模式:既符合学生心理又体现课改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指令性学习领域,这实际上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要素。要明确的是,按分科的方式对待综合课程是明显的错误。这四个领域不是学生独立学习的内容,而是实践或活动的方式,如研究、服务、调查、劳动、信息实践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的内容是学生的活动主题。例:我市海盐县于城镇中心小学初步开发的农科技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结合农村学校特点设置农科技校本课程,并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指令性领域得以融合。如粮食知多少、春蚕丰产饲养管理的研究、小甲鱼互咬原因的探究等多个主题,实践活动方式包括小课题研究性学习、调查和访问养殖专业户、体验生产劳动和养殖过程和方法、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并进行成果展示等。,69,(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几种模式,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联动的一体化小课题研究开发模式:即综合实践与学科的整合,以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与学科拓展性研究课题相结合,在综合实践活动框架下实施是切实可行的途径。可改变新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现象。A、初中学校采用这一模式更确实可行并较符合当前实际。B、部分小学也可尝试这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模式。例:可以同年段不同学科教师一起备课,或说开一个协调会。将本学期所有学科教材要求的实践活动梳理出来,并结合本学期学校德育活动计划及少先队活动计划、学生,编拟一份主题菜单。如将三年级下学期各科教材涉及的实践活动进行了整理,实行整体规划的预设与尊重学生兴趣的生成有机结合的选题策略,并将为为些选题作为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内容。,70,(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几种模式,4、劳动与技术学习领域拓展开发模式:以劳动与技术学习领域教育为中心实施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既有现实基础又现实可行,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继承和发展。例:我市一所实验初中“走近自行车”主题活动。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为中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从掌握一般的自行车故障排除方法开始,到了解自行车各部件的功能;从对自行车防雨、防盗等功能的创新,再到帮助他人修理自行车的社区服务;还有对人们骑自行车的情况调查和多种新型自行车的信息资料收集等,使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四个指令性领域在活动中获得自然融合。,71,(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推进模式,学校整体规划模式,如嘉兴实验小学等;区域推进模式,如上海市(研究型课程)、山东青岛、成都武侯、长沙开福、郑州金水、武汉武昌、福州鼓楼、西安雁塔等;基地推进模式;如河北石家庄基地、贵州贵阳基地;学校基地推进模式,如成都武侯基地等。,72,(五).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1、调整机构设置,加强课程管理,嘉兴市实验小学学校运行机制,第一层次: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 第二层次:教导处 大队部 教科室第三层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 信息技术组 图书馆 常识组第四层次: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 小课题指导教师,73,依然按照“学生与自然的关、学生与文化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的线索,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主线构建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全面培训师资 扎实开展校本培训 4、制定课程管理制度 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可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如师资配备制度、项目责任书制度、教师工作量制度、奖励制度、教学研究制度等,制度的建立可极大地调动教师参与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5、寻求家长支持(校外指导教师和家长作用资源),2、制定全面实施方案,74,教师的角色 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协调者和评价者。学校课程建设者和开发者。指导教师的基本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对指导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资历和能力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规划与设计的技能:组织、管理与协调的能力: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指导教师配备,1.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角色与要求,75,谁来担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中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鼓励班主任、科任教师、学校领导等担任学生活动的指导教师。能否配备专职的教师?少数教师或专职教师承担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是难以满足全体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需要的。采取“教师小队”的形式构成教师指导小组,即所谓的“T-T(Teachers-Team)”制。学校还可以利用社会教育力量,聘请学生家长、有关领域的专家、校外辅导员、政府机构官员等方面的人士,作为学生的指导教师。,2.教师的来源与构成,76,3.教师工作量的计算 为了鼓励广大教师承担指导工作,学校应根据学校实际,把教师的指导工作计入工作量,纳入教师工作业绩加以考核。,77,1.综合实践活动总课时占6-8%,每周34课时。初中每周45课时;高中也差不多这个比例。2.课时安排实行弹性课时制,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3.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要求学校在时间安排上打破传统的学校教学时间管理制度。,(七)、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安排,78,1.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精心规划和组织学生校外活动要对校外活动的空间范围、活动情境进行合理的规划。提高校外活动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校外活动时间。学生的校外活动应该在指导教师参与的情况下展开。3.争取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尽可能地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鼓励一部分学生家长在可能的前提下,参与学生的校外活动,协同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学生安全保障,79,(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的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包不同于学科教材,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初期,它应:为教师指导提供指导手册;为学生活动提供背景材料;为学生活动提供方法引导。,(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的开发和使用,(2).对现有课程资源包的分析 已有的课程资源包的类型“教材”类“背景资料”类“方法引导”类“课例”或“案例”类,80,陈述方式 图表(认图、填表)行为动词:课堂行为化(说一说、做一做、画一画、想一想、查一查)“课文”化(琐碎)缺乏方法引导 无地方差异和学生生活背景 开放性不足,(3).对现有课程资源包的使用,81,(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支持系统问题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有基本的支持系统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学生生活、面向社会的课程,它客观地要求拥有一定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资源的背景支持;-学生家长的支持因素;-观念与文化的支持。综合实践活动是三级管理的课程,它客观地要求拥有一定的